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 西方的民主政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8703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 西方的民主政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 西方的民主政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 西方的民主政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 西方的民主政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 西方的民主政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 西方的民主政治Word格式.docx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 西方的民主政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 西方的民主政治Word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 西方的民主政治Word格式.docx

4.(2013年广东文综,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

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C 本题考查学生对陶片放逐法的理解。

陶片放逐法针对的对象是民主威胁者,分析备选项,C项属于民主威胁者的行为。

A、B、D三项均不会对雅典民主政治构成威胁。

5.(2013年安徽文综,19)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

“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

”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

这表明(  )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C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鼎盛时期(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公民只能信仰雅典法律中规定的宗教和神明,信仰其他宗教和神明的人将受到处罚,这是对言论自由的限制,故C项符合题意。

6.(2013年四川文综,8)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

“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

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

”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

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A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民治之国”“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反抗日本”与伯里克利上台时“雅典实行民主政治”“伯里克利才能杰出”“雅典面临外邦威胁”情形相符。

故排除B、C、D三项,答案为A。

7.(2011年山东文综,14)“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A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度。

解题的关键是“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C项通过材料可知不能保证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项“完备的司法程序”的说法错误;

材料中体现的是其民主的运作方式、陪审制度、有一定的诉讼程序,故正确答案为A。

【名师点评】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情景再现式的选择题。

C、D两项的迷惑性都较大,错选的原因是只注意到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如:

参加“陪审团的公民”“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这类题目需完整阅读材料,准确提取材料信息,并把这些信息逐一筛选,找出其反映的共同主旨,不能以偏概全。

8.(2011年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

C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希腊民主制的理解认识。

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前提条件也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故①④正确;

屈原追求的“美政”是君主加强道德素养举贤授能,立法革新;

而罗马法是罗马从建立城邦到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法律体系,故②③与“小国寡民”无关。

9.(2011年江苏历史,12)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

……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

”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C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A、B两项为梭伦改革措施;

D项表述错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是在伯利克里统治时期,据材料克利斯提尼以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使民主制最终在雅典确立。

故C项符合题意。

10.(2011年广东文综,19)有学者认为:

“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B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据所学知识可知A、C、D三项都是雅典民主政治进步性的体现,故A、C、D三项均不合题意。

B项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雅典奴隶没有民主权利,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B项符合题意。

11.(2010年天津文综,3)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D 本题实质是考查雅典民主制确立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工商业奴隶主是古希腊工商业发达的产物,他们代表新兴的生产力发展方向,但在政治经济上却受到氏族贵族奴隶主的打压。

因此成为平民反抗贵族统治的中坚力量。

故答案选D。

由于统治阶层适时的推出改革,因此暴力斗争形式并不占主流,排除A项。

B项中改革的领袖仍代表贵族利益。

C项过于绝对。

12.(2009年安徽文综,17)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

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D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理解雅典民主的本质是奴隶制性质的民主,广大妇女、外邦人、奴隶都没有民主权利,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本质”的表现。

13.(2011年安徽文综,36)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

贫寒)困,能以学自奋。

举进士、拔萃,皆中。

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

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

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

……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

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加】哈罗德·

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

(2)深层信息:

中西不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不同思想观念。

本题主要考查中西不同政治制度对社会观念形成产生的不同影响。

(1)问回答“变化”时,注意基本格式为“由……到……”,据材料中卢商的出身及其通过“举进士”的途径走上仕途可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影响可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

(2)问首先理解“权威”所指对象,在梭伦改革前“权威”应指旧的氏族贵族,而梭伦改革使“强有力的中产阶级”参与分享了政治权利,即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其进步作用可从民主基础、利于经济发展等角度作答;

第(3)问首先要注意比较点的选择,从性质、作用、选拔依据、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政治制度的差异考虑其对社会观念形成产生的不同影响。

答案:

(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

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3)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拔制度的进步;

后者扩大了奴隶主政权任用官员的范围。

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

后者削弱了贵族世袭特权。

前者依据才学选拔官员;

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

前者未改变封建专制政体;

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走向奴隶制民主政治。

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

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

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

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发展。

考点二罗马法

1.(2013年浙江文综,20)“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

……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

”这段话表明(  )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由“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等信息可知,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故B项正确;

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体现。

2.(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

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B 形式主义是法学中的一个流派,着重审讯过程中的公平更甚于最后的实质结果。

材料体现了这一特征。

罗马法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重视形式就是为了确保审判程序的公正性,不能对法律进行随意的解释,因此,A、C、D三项都是错误的。

3.(2012年海南历史,9)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

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该法的制定(  )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D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D项正确。

它的局限性很多,明确维护贵族的利益,因此,A、B两项错误;

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一面,贵族再也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因此,C项错误。

4.(2012年天津文综,7)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  )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C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基本原则。

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而在此之前判决就是按照习惯法来处理的,故C项明显违背罗马法的基本原则。

A项体现了罗马法注重证据的原则,B项体现了辩护的原则,D项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5.(2012年安徽文综,19)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

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D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据材料信息:

严格制裁司法人员接受金钱贿赂及材料出处《十二铜表法》,可知材料中法律条文规定的目的是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A项与史实不符,罗马法强调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B项《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权益,而非“充分”;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6.(2012年江苏历史,1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

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

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B 本题考查学生对《十二铜表法》影响的认识。

根据材料信息可看出,《十二铜表法》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③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属于“公民法”范畴,只适用于罗马共和国范围,①错误②正确;

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④错误。

7.(2010年江苏历史,14)“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

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

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

A.重视法律程序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D.体现人人平等

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给材料可以看出,在古罗马只有法律条文有规定的,法官才能受理,这体现了罗马法比较重视诉讼程序,即重视法律程序。

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2009年宁夏文综,29)罗马法规定:

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

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

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

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

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

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B A项与题干中的“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不符,C项与题干中的“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不符,D项与题干中“法官审判应重证据”不符,C、D两项的表述都过于绝对。

考点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D 本题考查英国光荣革命的相关史实,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故排除;

光荣革命前英国就有女王执政的历史,故B项表述有误,排除;

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故排除C项;

注意题干中“詹姆士二世的女儿”这一信息,威廉为荷兰执政,名不正言不顺,而以玛丽为女王则为光荣革命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故选择D项。

2.(2012年海南历史,1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

“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C 题干材料实际反映了英国责任内阁制中的集体负责原则,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因此,C项正确。

内阁成员意见可能并不一致,但是,对外一致,因此,A项错误;

B项“享有平等权力”说法错误;

D项“决定”说法错误。

3.(2012年北京文综,21)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

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

A.筹集税款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D.任命大臣

D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度。

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确定“议会至上”的原则,使国王逐渐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但当时国王仍保留行政权,如任命大臣等。

4.(2010年江苏历史,15)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

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

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701年”可知,此时英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

材料中又提出议会通过法律来规定英王的继承人,可以看出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

所列四个选项中,A、B、C三项都体现了材料的表面现象,D项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

【名师点评】要分清现象与本质,现象是通过材料直接能看出来的,而本质是通过看到的现象综合得出的。

本题从表面上看英国通过法律确立王位继承人,这是一种和平过渡,同时也完善了王位继承制,但这都是现象,其本质特点应体现代议制特点,即议会至上,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5.(2010年山东文综,15)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

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A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限定条件,即1688年、不流血的方式,由此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发生于1688年的推翻英国君主专制的“光荣革命”。

因此A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在光荣革命后、责任内阁制形成前英王仍掌有行政权,但议会掌握立法权,实现了以法律限制王权。

C项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初建立,D项则是在19世纪之后。

6.(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太和殿、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号的图片。

建筑与政治制度、权力结构、政治文化的关系。

本题考查建筑与政治的关系。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体现;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国王的尊贵地位;

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结合时代特征说明建筑体现的政治特征;

联系现实进行综合概括,理解有形的建筑承载着无形的政治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示例:

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

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7.(2013年四川文综,13)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

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

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

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

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

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