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公文写作必备秘籍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机关公文写作必备秘籍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关公文写作必备秘籍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里有两点体会可以与大家分享。
首先要找准位置感,自觉站到领导的高度。
位置感在机关当中十分重要,对于公文写作来说也是非常关键。
公文不是自己的感想文章或者文学创作,所以,不能意气用事,至少在形式上不能成为宣泄或者表达自己的情绪的阵地。
要永远记住公文写作不代表我们自己,它代表着领导或者组织,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和表达叙述当中,都要主动占在领导或者组织的位置上。
这篇公文是对上的还是对下的或者平级单位之间的,要首先弄清楚并贯彻在文章的始终。
怎样才能占在领导或者组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写作公文呢?
必须注意对领导讲话和领导意图的领会。
有人深有体会地说,“我们不是领导,但却不能不站在领导的位置上关注领导关注的问题、考虑领导考虑的问题”。
事情确是如此。
我们要写好公文,对领导的思路、想法甚至风格都是认真琢磨的。
这种积累主要在平时生活当中。
你要特别留意领导的每次讲话和表态,有时候可能只是三言两语,但你却可以体会到他的态度和想法。
这种“跟随”是非常有益的,不但可以锻炼我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实现我们与领导之间的密切交流。
其次,要注意掌握规律,确保公文能够过关。
目前,政府公文、领导讲话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受到了众多的批评,说得最多的就是“文山会海”。
这个问题早在毛主席在延安的时候就讲过了,但看起来一时半会儿还改变不了。
年轻的我们自然承担着改善文风的重任,但首要的还是要习惯和善于按照公文的现有样式进行写作。
写得多了大家就可以发现,其中的许多规律是可以把握的。
比如,为部署一项工作而行的公文,大致要解决这么三个问题:
重要性和紧迫性——操作性——组织领导。
公文第一部分就是要说明我们为什么要部署这项工作,理由从三个方面去找:
形势和背景,现在存在的问题,不这样做的话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操作性是公文第二部分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说明组织上对这项工作有什么具体部署和要求,让公文接收单位或者台下参加会议的人怎样去做。
第三部分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再比如,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的区别。
计划要列出几个具体方面,要很干净,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要写太满,不要写太具体,为实际工作留下余地。
否则完不成,还不就给人留下话柄了嘛。
工作总结和工作汇报,则要求照顾到方方面面,特别是工作的完成不要全揽到自己的身上,否则就会有人不舒服。
在写作当中要详细一些,点面结合,对一些“出彩”的事情甚至可以泼墨描述,以加深别人的印象。
文无定法,但不同的目的决定不同的文章内容和形式。
这些规律性的东西,都是要在现实工作当中去仔细摸索、不断提高的。
特别要注意把自己和别人写的东西都储存下来,不断积累观点和素材。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写目的、内容和形式差不多的东西,只要综合以前的东西,加上新的形势要求、再改进一下形式就可以。
按照以上的办法去做,不能保证使公文多漂亮,但至少可以过关。
有种说法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说这话的时候,大都是批评文章的无创造性、呆板或者重复。
公文更是给人以这种“抄来抄去”的不妙感受。
这种事情看怎么说法。
公文的特点毕竟首要的是它的政治性,讲求的是下对上的传达、贯彻和执行。
这种下对上保持“一致性”的要求,使得公文中的“全国通用粮票”很多。
其实,很多讲话或者层层发的文件,为什么给人以“抄来抄去”的感觉呢,就是因为它实质上承担的是传达贯彻的任务。
在“传达”方面,现在传达、传播信息的渠道太多了,人们早就知道的事情,你又来个文件,可不就显得多余呗。
在“贯彻”方面,讲求的是“结合实际”,但很显然这个“结合”是非常困难的。
客观上就很难,如果再加上主观上的不努力,根本就起不到什么“贯彻”的作用。
所以,通常大家的处理就是在“抄”来上级文件精神之后缀上一句“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这样做,等于层层传达了,但却层层推卸了贯彻的责任。
最后,钻进了“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怪圈。
我们可以为改善这种状况作出自己的努力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又是充满艰难的。
原因还是在于公文代表的是领导和组织的态度,而不是我们个人的随意发挥。
这个涉及到领导和组织是否有贯彻落实上级要求的“诚意”。
这个“诚意”很重要,如果有这种“诚意”而不是做形式和表面文章,我们自然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提出贯彻落实的措施,从而使公文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
所以,作为执笔者来说,在起草公文的时候,能够理解到领导和组织的真正态度,就可以按照两个方向来写。
一是表态性质的,表明领导和本级组织的态度,过得去就行了,反正执行不执行也没人管,过去就过去了。
这类公文大都把事情提得很高,说得很悬,看起来挺吓人的,其实,没什么实质内容。
二是真心实意要抓的,这样的文章就要下力气进行研究,特别要考虑到有什么新的举措,考虑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一般来说,文件起草者处于整个工作的基础性地位,是可以顺车塞进一些自己的建议和主张的。
因为常常是领导都没完全想好事情应该怎么办,就让人起草文件了。
这里边你塞进一些东西,只要不是特别“个色”,很多时候是可以被领导接受的。
这实质上起到了参谋的作用,也发挥了起草者的创造性。
起草人可以从中体会到“当点儿家”的美妙感受。
年轻人起草文件,遇到的最头痛的一件事情就是“修改”,不停地被领导“修改”。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写得挺好的,对不起,领导不把你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不算完。
如果你对领导的对文章的修改有什么情绪的话,对不起,领导可能要转过头来“修理你”。
文章被人修改是一件非常令人郁闷的事情,但没办法,你必须接受这个事实,无论你多么不情愿。
在机关,文章被修改常常不是文章这个事情本身。
哪怕一个字都可能被人无限夸大、上纲上线。
所以,你不能只看到文章本身的对与错,也不要天真地认为是你和领导的“文字风格”不一样,等等。
要知道,这远远不是一个遣词造句的问题,不是一个文字风格的问题。
领导完全可能通过文章修改这件事来判断你的性格,感受你对他的态度,显示自己的权威,实施他对你的领导,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和快感。
这样问题就严重了,你必须倍加小心。
无论你多么有才华,都不宜与领导争一词一句之短长。
领导要改,要改了再改,要先改成这样再改回原样,要反复地改,无休止地改,怎么办?
你必须执行。
特别是在你的文字能力没有得到领导高度信任和同事普遍公认之前,你必须坚决按照领导的要求去改。
这一方面可以表明你谦逊的态度并和领导和同事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你也有机会修正自己的错误从而提高自己。
很多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是自己考虑不周全,即使你自认为已经很完美了,你还有提高的余地。
所以,对文章修改这件事情,万万不可小觑,就当在反复的磨练中磨砺自己吧。
不但磨砺文字水平,更磨砺你无棱无角的性格。
古人在写文章上曾经追求一种境界,叫“文不加点”。
就是说自己的文章写得非常完美,无需别人修改。
这种境界我们尽管可以在机关中去追求,但是在我们自己成为领导之前,恐怕是难以做到了。
提高文字材料写作水平的几点体会
今年10月份,我所在的解放军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召开了一次机关业务交流会。
会上,我结合自己从事文字工作的体会,分三个方面,就机关干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作了一个发言。
现将主要内容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一、要善于积累和运用资料。
巴甫洛夫曾说过:
“不管鸟的翅膀怎么完善,它任何时候也不可能不依赖空气飞向天空。
事实和资料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它,你任何时候也不可能起飞;
没有它,你的理论就是无用的挣扎。
”对于机关干部来说,要想做好本职工作,把材料写好,手中没有各种有价值的资料供自己参考借鉴是不行的。
要想实现自我的提高和超越,尽管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善于积累各种资料,学习运用他人的经验,也可叫做“借梯上楼”。
实践证明,有些同志虽然同时调进机关,一开始的基础和条件都差不多,但经过一两年就拉开了距离,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看他是否善于学习和借鉴“它山之石”。
法国著名幻想小说家凡尔纳,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部科学幻想小说,内容几乎遍涉当时科学技术各个领域。
然而,比他的创作本身,似乎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他死后,人们从他的书房里发现,他亲手整理摘录的各种资料有25000多本。
60年代,批判赫鲁晓夫时,新华社发表了九篇评论,在写每一篇评论的过程中,都邀请《人民日报》社国际部的两个老资料员出谋划策,提供资料,由于他们的参与合作,对评论的起草形成起到了“绝对”效果。
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有成就者,无不与大量积累和运用资料有关。
事实上,机关里许多优秀的同志,大都是在善于积累和运用各种资料中,慢慢成长,成熟起来的。
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无非是自我积累,单位、部门、组织提供、调查研究、查阅文电和个别了解等,什么方法好,就用什么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把你所需要的资料搜集到手,就达到了目的。
当然,搜集资料要遵守有关保密规定,不能发生失泄密问题。
积累资料是为了利用资料,如何用好资料大有学问。
一是要认真学习资料。
在剪贴资料时,要自己动手,不要让别人代劳,做到边剪贴边过目;
对搜集到的资料,要经常熟悉,仔细翻阅,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理解、消化;
对重要的思想、观点、事例做上记号,有启发意义或直接能用的还要记在脑子里,认真思考,反复领会。
这样做的目的是消化资料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
通过消化吸收,一方面可以将资料真正变成一种有用的信息,记忆在头脑中的一定位置,需要的时候就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其中的思想观点,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体会其中的思想境界,从中汲取营养。
二是要精心选择资料。
要根据公文内容的需要选择资料,选出最有典型意义、最能说明问题资料。
为便于使用,筛选出来的资料还要加以分类,把入选的资料按照公文内容表述要求,分门别类梳理排队。
同时,对一些有联系但又不能直接用的,要进行粗加工;
对一些重要的观点、表述和名人名言等,要认真查找出处;
对一些重要的事实和数字,要加以核实整理,确保准确无误。
三是要用活用好资料。
常见到这种现象,有的人没有资料写不了材料,有了资料又跳不出资料,这抄抄,那贴贴,搞出来的东西千孔一面,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这实际上是没有用好资料。
任何资料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只能用于开启思想的门,一般不要搞“拿来主义”。
用资料既要广纳博采,又要超越常规。
写材料时,要敢于丢掉资料,站在理解资料的基础上去写;
或者把资料作为比较、鉴别的参照系,取其当中的成功和高明之处;
还可以选择资料中的弱点甚至败笔作为“反面镜子”进行对照,看看差在如里,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不到位,由此寻求突破。
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比原资料更新的思想飞跃,才会写出超越资料本身的高质量材料。
如果起草的文字材料,能够源于资料,而又高于资料,就达到了积累和运用资料的新境界。
二、要切实领会和把握领导意图。
公文不是为了记叙个人见闻,也不是阐发个人的见解,而是秉承领导旨意,根据工作需要而拟制的。
起草人的职责就是通过文字表述,充分体现领导意图,想方设法把领导的思想完整表述出来,而不能断章取义、随心所欲,更不能“另起炉灶”。
这就要求起草人用心琢磨领导的意图、思维方向、关注重点等,全面掌握,悉心揣摩,掌握得越全面、深刻,写起来也就越顺利,领导也就越满意。
一是积极扩展领导意图。
有的领导同志交代意图时,只是一些初步想法,或仅仅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侧面提出问题。
遇到这种情况,起草人要从更多的层次和角度去思考问题,举一反三,扩展和延伸领导形成的基本观点,对领导暂时未想到但又比较重要的问题补充进来,把领导简单分散的意见扩充为比较全面、系统的意见,不能听一就是一,机械呆板地领会领导意图,切实把领导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二是善于挖掘领导意图。
有的领导只出个大题目,至于公文写作中的具体问题涉及不多。
碰到这类情况,起草人首先应主动和领导同志商量研究,争取领导的指导,深化领导的意图,然后顺着领导的思想脉络,弄清楚领导要求写什么,为什么要写,要达到什么目的,从而研究挖掘出更新更深的东西。
挖掘领导意图时,起草人还要善于将主管领导的意图与其他领导的意图结合起来领会,集思广益,体现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原则。
三是努力完善领导意图。
公文写作过程中,有的领导深思熟虑不够,讲得意见不甚明了、比较杂乱;
有的一时未想清楚、说明白,只是一些感性认识;
有的不完全合理和必需;
有的不集中、不完整。
对此,起草人要与领导多交流,善于提炼概括、拾遗补缺,慎重恰当地处理,合理地加以吸收、集中,把不确定的确定下来,把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东西,把不必要、不完整的加以剔除补充,把不清楚的问题讲清楚,把不一致的地方进一步调整充实,从而比较全面、完整、准确地体现领导意图,保证公文质量。
四是及时捕捉领导意图。
机关干部有经常接触领导和公文材料的方便条件,了解和捕捉领导意图的途径比较多,可以从主动询问中获得,从领导批示中领会,从批评表扬中领悟,从讲话材料中把握,从积零为整中综合。
尤其是与领导在一起检查工作、参加会议、研究材料,一块就餐、散步、闲聊时,要注意把领导谈话中最新闪光点,特别是一些新思想、新观点,要不失时机的记下来,并进行归纳分析。
因为这个闪光点或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很可能是领导对某个问题思考的突破。
三、要努力体现和增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
思想是一切文字材料的骨干和核心,是人们对矛盾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解决办法的深刻见解。
没有思想的文字材料等于没有“灵魂”。
文章赖“思想”而永生,无“灵魂”而猝死。
增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站在全局和思想理论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提出对策,善于借助唯物辩证法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独具慧眼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形成统一、完整和辩证的逻辑思路,引起大家的共鸣,给人以深刻启示。
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针对性。
文字材料大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材料的基础和灵魂。
文字材料影响的大小,根本就在于是不是真正抓住了问题,是不是针对普通存在的问题去写的。
如果是针对问题去写的,影响就大,相反影响就小。
因此,必须注意抓问题,抓“一碰就响”的问题,抓普遍存在的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
这就要求深入调查研究,以高度的敏感性洞察和分析问题,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单位建设的主要问题,确立文字材料的主题思想。
二是要有概括性。
要从局部的、感性的、表面的现象里跳出来,用全面的、理性的、辩证的分析提炼和升华思想,总结出来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这种高度的概括性,是领导思想的精华,也是文字材料的“眼睛”,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比如,有一个材料,关于增进班子成员感情的概括就比较好:
“感情好,有事不当事;
感情差,没事会找事。
感情深,大事能化小;
感情浅,小事能闹大,大事能闹炸。
”非常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而有的材料总的看上去不错,但又觉得少点什么,往往就是少几句高度概括、很凝练的话,让人打不下深刻的烙印。
三是要有深刻性。
深刻性往往决定文字材料的思想性。
分析问题要有深度,不满足于抓住次要的、现象或枝节的东西,而是要了解主要的、本质的东西;
不满足于掌握事物外部的特征,而要挖掘事物的内在联系;
不满足于眼前的结果,还要追踪发展的趋势;
不满足于掌握浅易的、粗线条的问题,还要钻研疑难问题和考察细节。
要从众多的矛盾中提出主要矛盾,从复杂的问题中提出核心、本质原因。
只有这样,写出的材料思想性才深刻,才令人回味。
四是要有独创性。
现在,文字材料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毛病就是大话、空话、套话比较多,空洞无物,说白了就是“正确的大实话”的拼凑,上级文件的翻版,报刊文章的剪辑。
要增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就要学会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不依赖别人,不抄袭别人的成果,用自己的话去表达,不能人云亦云,趋奉迎合,确实能够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是要有说理性。
文字材料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指导工作的,既要使大家听得懂、听得明白,又要便于大家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
这就决定了文字材料必须能够透彻地讲清道理,做到了这一点,思想性也就在其中了。
要把握好讲道理的艺术,通常是既要符合上级精神,又要贴近单位实际;
既要有对上级会议、文件精神的中肯评价和深刻理解,又要有变虚为实、变大为小、变抽象为形象、变原则为具体的本事;
既要全面辩证,不顾此失彼甚至自相矛盾,又要准确生动,不离腔走板甚至脱离上级和党委意图另搞一套,使人不得要领,感到莫名其妙。
有经验的同志,还常常寓事于理,用一个典型事例说明一个道理,把深刻埋在浅显中,常常会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启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事机关公文写作的几点体会
2005年初,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
如何在新的岗位再创辉煌,是我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
我及时调整心态,找准位置,从零开始,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
近两年来,本人先后独立或参与起草公文材料100多份,其中有的材料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有10多篇工作研讨文章被有关刊物采用。
回想自己从事公文写作的经历,感慨颇多:
既有挑灯夜战的辛劳,也有工作受到肯定的快乐;
既有文章被采用的成就感,也有材料推倒重来的苦恼;
既有质量上乘的佳作,也有质量欠佳的次品。
在此,笔者愿与公文初学者一道探讨如何尽快“上路”的问题,如果能对大家有所裨益的话,那将是我莫大的欣慰。
一、积攒“下锅米”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把它借用到公文写作中,“巧妇”即公文起草者,“米”就是平日积累的有用资料。
起草公文材料时的文思泉涌,源于平时的学习与积累。
谁学习得多、积累得好,谁起草公文材料就省时省力。
公文写作不是“有感而发、为己立言”,而是“奉命作文,代人立言”,所谓“公文姓公,言不由衷,一声令下,笔快如风”,也就是说,不管你想写不想写,有感没有感,都得按时拿出来。
如果平时没有积累,遇有紧急任务恐怕难以胜任,甚至会误事。
因此,作为机关文字工作者,平时应特别注意有关资料的积累。
首先是素材的积累。
这里所说的素材特指公文起草中可能会用到的资料。
积累公文写作素材,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与思考,时刻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关注本地区、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关注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关注人民群众的心声,等等,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及时记载下来,形成文字素材,或将有关书籍、报纸、杂志上的有用资料裁剪下来,并分门别类地粘贴在专门的本子上。
久而久之,聚腋成裘,这些就装满了你素材的仓库,起草公文时就不愁没有“下锅米”了。
其次是思想的积累。
所谓思想,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就公文材料来说,思想往往是公文的主旨、灵魂。
每个有志于搞好机关文字工作的同志,要通过阅读文件、参加会议、参观考察、下基层调研等多种渠道,及时捕捉闪现思想火花的新思路、新观念、新见解,并用专门的本子或卡片把它记载下来,形成自己的公文写作思想库。
比如,在起草某个领导人讲话稿时,就可以从中找出领导人平时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意见等,甚至可以把它作为这个讲话的观点或一个标题。
再次是论述的积累。
在公文材料起草过程中,有时要对某些问题进行论述,现编现写,费时费力,有时还论述不完整、不到位。
如果平时有这方面的积累,一旦要论述某个问题时,就会很方便。
比如,要论述那些“年年岁岁花相似”反复讲的有关抓落实、提高机关效能、加强作风建设、工作创新等话题,如果参照有关论述资料,并结合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实践,恰到好处地加以改造,就可以收到“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效果。
此外,还有语言的积累。
文字工作者必须重视语言积累,在大量的阅读中多积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生动鲜活的群众语言等,如能在公文起草中恰当引用,就会使我们的公文材料增色不少。
二、学做“模仿秀”
模仿本义是指有意或无意仿效他人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与对方相似。
把模仿用在公文写作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
“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认为:
“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学习绘画要求临摹,学习书法要求临帖,同样地,初学公文写作也离不开仿写。
当年本人学习公文写作,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可谓公文写作“模仿秀”。
那时,我在海军某部当排长,因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豆腐块”文章,便被上级机关破格调去了。
一天,政治部主任对我说:
“从一定意义上讲,机关工作就是搞文字工作,无论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交流情况,推广经验,都离不开公文。
做机关工作必须过文字关,过不了关,就请离开机关。
”我当然希望留在大机关工作,也很想干一番事业。
如何尽快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就成了我当时的头等大事。
许多“老机关”也告诉我,他们学习公文写作也是从仿写开始的。
于是,我便当起了“模仿秀”。
先是对句子的仿写,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优秀公文的某个句式或句子进行模仿、改写。
然后进行“片断”模仿,即对一些公文范文中的某一段或几段进行仿写。
最后,便是对全文的模仿,包括对立意构思、谋篇布局、段落结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句式表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仿写,并在一次次的仿写过程中认真揣摩、领悟,不断熟悉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记得自己起草的第一篇公文是×
×
政治部《关于表彰×
年度先进团组织和优秀团干部的通报》,基本上是按照以往通报范文仿写下来的,没有原文照抄,而是结合当年工作特点用全新的语言表述,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
就是起草难度较大的领导人讲话稿,也是可以模仿的。
一般说,领导人讲话稿往往在开始部分讲意义、谈认识,统一思想,讲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什么的。
在中间部分,根据上级指示要求和该项工作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条意见,这往往要涉及到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工作指标、完成时限、责任主体、方法步骤等内容。
在最后部分,要总括全文要旨,或提出要求,或号召鼓劲,或提出保障性措施等。
这样,在具体起草时,可以多找一些类似问题的领导讲话稿学习参考,以便开启思路,触类旁通。
不过要注意,作为公文初学者,学习借鉴范文进行仿写或改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允许的。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每次动笔都*模仿,不仿就不会写,那就成问题了。
这好比小孩学步,开始时可以借助学步车走路,但长大后必须独立行走。
三、勤练“手中笔”
鲁迅在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时曾说:
“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一些公文写作“高手”,也坦言其过硬的功夫来自于坚持不懈地练笔。
唯有坚持勤练笔,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