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雷之火为脏腑内生虚火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8247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雷之火为脏腑内生虚火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龙雷之火为脏腑内生虚火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龙雷之火为脏腑内生虚火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龙雷之火为脏腑内生虚火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龙雷之火为脏腑内生虚火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龙雷之火为脏腑内生虚火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

《龙雷之火为脏腑内生虚火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雷之火为脏腑内生虚火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龙雷之火为脏腑内生虚火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

本方以人参、天麻、定风丹(首乌、蒺藜对药)补元气,生津液,补肝肾、益精血,扶正托邪于外;

川草乌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表里内外,破沉寒痼冷,驱逐伏邪外透;

芎、芷、荆、防、羌活、辛夷、苍耳、苍术,芳香透窍,辛散开表,疏风燥湿,开门逐盗;

天麻、南星、白附,化痰定风;

石膏甘寒清热,监制辛热燥烈诸品;

雄黄、苍本,解毒辟疫;

乳香、没约,化瘀定痛;

诸虫深入血分,搜剔伏匿之邪;

白芷一味,号称植物麝香,芳香浓烈,善通诸窍,与川芎之专理头痛者相配,可引诸药上达头部直入脑窍,破其巢穴。

诸药相合,对风、寒、湿、痰、火瘀多种伏邪,皆有透发之效。

似乎寒温不可同炉,未免驳杂成方。

但凡痼疾,必是寒热胶结,湿痰死血深伏血络,正可泛应曲当。

又由于本方有通行十二经表里内外之功,故对暴感外淫六邪或外风引动内风,全身各部,一切突发性、神经性、眩晕、麻木,剧烈痛症,1小时即可止痛。

本方性味燥烈,偏于攻邪,故对热病及脏腑内伤所致头痛则非所宜。

本方主治各症:

1.久年各类型头痛痼疾,血管性、神经性、眼源性、鼻源性、外伤性脑震荡后遗症,脑瘤之头痛如破及现代一切机理不明之偏正头痛,2次/日,每次3克,饭后、睡前淡茶水加蜜调服,当日止痛,1周痊愈。

病程10年以上者,20日可获根治,无一例失败,无一例复发。

2.面神经麻痹,病发1周内就诊者,日服3次,每次3克,早、午、晚饭后40分钟,淡茶水调服,10日痊愈。

迁延失治5年以上者,以补阳还五汤原方,加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酒泡、补骨脂淡盐水炒、仙灵脾)各20克,白芷10克,煎汤送服散剂,一月可愈。

3.多发性神经炎之肢端麻木疼痛,辨证多属气虚失运,兼夹湿痰死血。

服用本方,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后以补阳还五汤加肾四味各10~30克,豨莶草30克,白芥子10克,炒研,治本,以杜再发。

4.急性风湿热关节剧烈肿痛,以苍术白虎汤(苍术15克,生苡仁45克,黄柏30克,豨莶草50克,饭红豆、生山药、知母、炙草各30克,生石膏250克,赤白芍各45克,下肢加川牛膝30克,煎汤送服散剂3克,3次/日,蜜水调服,10日内可以痛止肿消。

后以豨莶草500克,黄酒拌,九蒸九晒,研粉蜜丸10克重,日服3次,每次l丸,服完即获根治,并可避免演化为风心病。

5.急慢性风寒湿痹,急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轻症单服散剂4克,2次/日,饭后睡前淡茶水加蜜1匙调服,当日止痛,10日痊愈;

重症,以生芪120克,当归、附子、川乌、防风、黑小豆、老鹳草、豨莶草各30克,麻黄先煎去沫15克,细辛20克,桂枝、杭白芍各45克,炙甘草60克,蜂蜜150克,鲜生姜45克,大枣20枚,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600毫升,3次分服,3小时1次,每次调服散剂3~4克,肾虚腰困如折者加肾四味各30克,约20剂可获根治。

本方与培元固本散(胎盘1具、大三七、血竭、炮甲珠、琥珀、红参、茸片各30克)合方,加九制豨莶草,变散为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卓效。

所列汤剂,即仲景乌头汤之加味改良方,方中增入防风、黑小豆,两倍量之炙甘草,大剂量蜂蜜、鲜生姜、大枣,更加水文火煮2小时以上,可有效破坏乌头剧毒,治病救人而无害。

余一生运用此方在万人次以上,从无一例中毒。

仲景方能治大病,救急痛,愈痼疾,是攻克疑难大症的仙丹妙药。

后世由于配伍不当,煎煮不遵法度,偶有中毒事故发生,遂使当今中医界畏乌附如蛇蝎,因噎废食,弃置不用,使仲景起死回生妙方有绝传之虞。

6.寒凝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之电击样剧痛,以改良乌头汤重用生芪至240克,合仲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必须原方折半计量)煎汤送服散剂3~4克,益气破瘀破沉寒痼冷,开冰解冻,12小时即可止痛。

余治愈本型病人9例,其中一例患者高兴亮,灵石城关派出所所长,双下肢血检闭塞性脉管炎,合并心肌后壁梗死,并发剧烈心绞痛,上方加麝香1克,3次热黄酒送下,4剂诸症均退,继服散剂半月,注射毛青冬15盒而愈,今犹健在,已76高龄。

7.中风后遗症之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痿废不用,以本方1料3克,3次/日,淡茶水加蜂蜜l匙凋服。

另备制马钱子粉198克(与本方等量)另包,单服,以准确掌握剂量。

每睡前温开水送下0.6克,10日后渐加至0.8克,极量1克。

服后以感觉全身肌肉筋骨紧张有力为验。

即以此量为准服用。

如出现强直性痉挛之苗头,即为过量。

勿须惊慌,服凉开水1杯即解,然后调整至适量。

服药初期,医者应密切观察,以定准有效剂量。

服药期间,忌食绿豆及汤。

服药10日,停药5日,以防蓄积中毒。

对本病之康复,大有助益。

此法对癫痫亦有效。

余从事中医临床46年,运用本方42年,经治各类暴发剧烈痛症5千例以上,服本方4克,2次/日,淡茶水加蜜1匙调服,半小时内入睡,2小时睡醒,痛即霍然而愈,继服本方3克,2~3次/日,多数半月即可极治,病情复杂者,加服对症汤剂。

勿忘辨证求本,则可攻无不克。

曾治1例60岁老妇,晚期溶骨肉瘤,日夜剧痛,服镇痛片30片不能止痛,已卧床1月。

从骨病治肾,双补肾之阴阳以治本。

主方用熟地、附子、川乌、黑豆、骨碎补、胡桃肉、肉苁蓉、肾四味、龟鳖甲各30克,地骨皮60克,盐巴戟肉、二冬、云苓、狗脊、杜仲、防风、细辛、干姜各15克,炙草60丸,蜂蜜150克,鲜生姜30克,大枣12枚,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600毫升,3次分服,每次冲服散剂3克,茸粉、炮甲珠各3克,当日痛缓,白天停服镇痛片,3日后痛止起床,可到邻家串门。

经治各类头痛3千例以上,其中病程10年以上,历经中西诸法无效者,占90%以上,服用本方,日服2次,每次3克,当日见效,7日痊愈者,可占98%,无一例超过20日者,无一例失败,无一例复发。

唯1978年治王庄煤矿女会计张xx,25岁,脑瘤术后复发,头痛如破,呕涎沫而肢厥,睛突目糊,口眼斜,右侧肢体失灵。

辨属产后藩篱失固,贼风袭络,三阴寒凝,大气失运,浊痰死血深伏脑络,予改良乌头汤加吴茱萸30克,生半夏45克,川芎30克,白芷15克,麝香1克分冲,引诸药直捣病巢,冲服散剂3克,3次/日,一剂痛止呕罢,后予散剂方加守宫、炮甲珠、带子野蜂房、川贝、麝香,以夏枯草1500克,依法熬膏合炼蜜为丸15克重,日服2次,每次1丸,以海藻、甘草各30克,煎浓汁送服,相反相成,激荡磨积,以加强软坚散结之力,服药75日赴京复查,病灶消失,恢复工作,现仍健在。

本方经42年临床应用,未发现任何毒副反应。

方中剧毒药川、草乌,占全剂的16.6%,而解毒药甘草、防风、白芷以及反佐监制药石膏则为川、草乌之两倍。

加之服用时间在饭后、睡前,更以淡茶水送下(茶性苦、甘、凉,最能泻火清头明目,除烦渴,利小便,可制其燥烈。

现代药理实验证实,茶水中所含鞣酸蛋白,可使缓慢吸收,迅速排泻。

)故绝无中毒之虞,正是本方配伍巧妙处。

唯方中之雄黄含砷化物,火煅或粉碎过程磨擦发生高热,则成红砒,误见火即可杀人,故应单味乳钵另研对入。

近年诊余温课,始在宋代《和剂局方》中查到本方之原始出处,《局方诸风门》项下列“追风散”方一则,药18味,与秘方相同,唯缺细辛,且主、辅药之剂量各异。

明代龚廷贤著《寿世保元》又转引于该书头风门项下,药味相同,剂量又与局方不同。

我50年代所得秘方,药味、剂量又是一变。

可见本方在2千多年(局方刊行干1078年,所搜集者皆宋代以前上溯到汉唐时期流传于民间之验方)的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历代医家治疗头痛及一切暴发性神经痛的成功经验与心血结晶,可谓集古今治疗痛症之大成,疗效卓著之奇方。

希能引起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高层关注,组织科学研究,临床验证,改革剂型。

制成高质量特效中药制剂,为新世纪中医药走向世界,占领国际市场,为全人类健康做贡献。

附子的中毒反应及紧急解毒方法

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络,为扶阳救逆第一要药。

若炮制、配伍不当,或煎煮时间不够,可引起中毒,中毒潜伏期为10分钟至3小时,亦有在服药后立即发生或3天后发生的,其中毒症状表现为:

一、先有唇、手、足麻,之后出现唇歪、流涎,手、足肌肉痉挛、抽搐,胸闷,心慌,心悸,头昏,眼花,咽、喉、食管、胃部有烧灼感。

二、 

继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烦燥,脉缓慢,神志呆滞,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言语障碍,大小便失禁。

三、 

进而出现昏迷,抽搐,呼吸暂停,严重者可因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

一旦发生以上中毒反应,应立即停止服药、禁食,在身边无医师救助情况下,第一时间拨打120寻求救助。

若中毒反应轻,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比如就近能配齐解毒材料,或为防万一,提前做好解毒准备),可参考以下解毒方法:

一、冷水冲服生绿豆粉:

大人2调羹,约40g,小孩用1调羹,约20g。

二、冷水冲服蜂蜜:

大人一次约120g,小孩约40g。

嚼食生白萝卜片:

一次约3片,每片约0.5cm厚,亦可根据具体情况斟酌服用。

四、 

冰绿豆沙或凉绿豆沙:

一杯,约200ml左右,亦可根据具体情况斟酌服用。

五、急煎生甘草水:

可温服,大人用甘草60g,小孩用甘草20g。

六、急煎防风、黑豆水,亦可温服,大人用防风30g,小孩用防风15g。

七、 

冲服肉桂粉:

轻度中毒者用30克(小孩用10克),入沸水200ml(小孩70ml),密闭5分钟后,1次顿服。

重度中毒者,连服3~6次,每次均用肉桂粉不少于30克

服用附子注意事项:

一、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附子。

二、煎煮时间:

滚水先煎2小时,不可断火,煎附子的水一次要加够,若水不够,中途只能添加滚开水。

三、在无医师指导情况下,外感期间不宜食用附子,食用附子期间禁洗冷水头,冷水澡,忌房事等。

四、服药期间忌食生冷寒凉,油炸辛燥食品。

生是指一切没有做熟的食品,冷是温度低的,或是吃到胃里发凉发胀的食物。

寒凉是性味偏寒偏凉的食物:

比如芥菜,木耳菜,西洋菜,苦瓜,绿豆,水豆腐,海带,各类海鲜,夏天冰镇啤酒及冰镇饮料,冰镇水果等……

正常情况下,人适量吃些健康干净的水果、生菜,是可以承受并没有什么损害的,但从小被冰淇淋,冰镇饮料灌溉过的脾胃,在不断透支消耗之后,脾阳已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再吃生冷寒凉有害无益。

所以,在服药期间必须禁忌生冷。

其他:

葱蒜同为荤物,皆动肾气,用之必损肾气,肾气受损之人,多闻之即呕,自当远之。

还有白萝卜,虚人一定慎用,泄人正气,补也徒劳。

附子

附子辛热,大毒。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

古方以一两一枚者为力全,近时专取大者为胜。

用盐过多,虽一两五六钱,制熟不及七八钱,且容易腐烂。

若欲久藏,须同灶灰入罐中,置近火处,庶可经久。

其性热有毒,必正气、角少、顶细、脐正者为上,粗顶,有节,多鼠乳者次之,伤缺偏绉者下。

有两岐者名乌喙,此禀气不正专主大风顽痹。

附子生用则散阴寒,熟用则补真元。

生用去皮脐,熟用甘草、童便制。

若欲久藏,一味甘草浓煎汁煮,汁尽为度。

入阳虚补剂,用黄连、甘草制。

凡中其毒,生莱菔汁及黄连解之。

近时乌附多产陕西,其质粗、其皮厚、其色白、其肉松、其味易行易过,非若川附之色黑、皮薄、肉理紧细,性味之辛而不烈,久而愈辣,峻补命门真火也。

《本经》:

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躄拘挛,腰痛不有行步,破徵坚积聚,血瘕血疮。

《本经逢原》:

附子气味俱厚而辛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暖脾胃而通噎膈,补命门而救阳虚,除心腹腰膝冷痛,开肢体痹湿痿弱,疗伤寒呃逆不止,主督脉脊强而厥,救寒疝绰号痛欲死,敛痈疽久溃不收及小儿脾胃慢惊,并须制熟用之。

附子为阴证要药,凡伤寒阴证厥逆直中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热而脉沉细或浮虚无力者,非此不治。

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至唇青囊缩者,急须生附以峻温散之。

《本经》治风寒咳逆,当是阴寒呃逆,亥豕之谬。

详《本经》所主诸证,皆阴寒之邪乘虚客犯所致。

其主金疮者,是伤久气血虚寒不能收敛,非血出不止之金疮也。

《别录》又主腰脊风寒,脚气疼弱,心腹冷痛等病,总取温经散寒之力耳。

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能,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

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培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然须并用生者方得开通经络。

若气虚热甚宜少用熟附,以行参、芪之力。

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

附子得干姜、炙甘草名四逆汤,主少阴经寒证。

得桂枝、甘草、姜、枣名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

得白术、甘草、姜、枣名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极。

得麻黄、细辛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发热、脉沉。

得大黄、芩连名附子泻心汤,治心下痞而恶寒汗出。

得大黄、细辛名大黄附子汤,治胁下偏痛,发热,脉弦紧。

得参、术、苓、芍名附子汤,治少阴病始得之,背恶寒。

得茯苓、白术、芍药、生姜名真武汤,治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疼痛自利。

得干姜、葱白名白通汤,治少阴病,利下、脉微。

若厥逆无脉,干呕而烦,面色赤,加葱白以通阳气,此皆得配合之神妙,能起死回生于反掌间。

生熟各随本方。

赵嗣真云:

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宜生、宜熟不出此中妙用也。

至于崔氏八味丸用为少阴响导,后世认为补药,误矣。

东坦阴盛格阳,面赤目赤,烦渴引饮,脉来七八至,但按之即散者,用干姜附子汤,加人参半斤,服之得汗而愈。

时珍云:

阴寒在下,虚阳在上,治之以寒,则阴气愈盛,治之以热,则拒而不纳。

热药冷服,下咽之后,冷性即消,热性便发,病气随愈,此热因寒用之法也。

附子性沉著,温脾逐寒,乌头性升发,温脾去风。

若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用乌头,二药俱走而不守,故堕胎为百药长。

然妊娠脉弦,发热、胎胀,恶寒,小便如扇,《金匮》用附子汤发安其胎,此神圣之妙用也。

若伤寒发热头痛,皆除热传三阴而见厥逆脉沉,此厥深热深之候证,必先发热头痛七八日或十余日后而见厥冷脉沉,此为阳厥,大便必不泻而闭。

及温疫热伏,厥逆与阴虚内热火郁于内而恶寒者,误用不旋踵告变矣。

附子乃退阴回阳必用之药。

近世疑而不用,直待阴极阳竭而用已迟矣。

且夹阴头痛,足冷,上热下寒,阴邪内盛,阳气外衰,急需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救之?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以四川江油为道地基点县,夏至前后七天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品种。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性状:

盐附子:

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

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

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

气微,味咸而麻,剌舌。

  黑顺片:

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

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

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

气微,味淡。

白附片:

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附子集解:

1.《本草衍义》:

乌头、乌喙、天雄、附子侧子凡五等,皆一物也,止以大小、长短、似象而名之。

后世补虚寒,则须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圆大及半两以上者,其力全,不僭。

风家即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热性,不肯就下,故取敷散也。

此用乌头、附子之大略如此。

余三等则量其材而用之。

  2.张元素:

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

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乌、附是也。

  3.《汤液本草》:

附子,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浮中沉,无所不至,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

非身表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逆也。

  4.朱震亨:

气虚热甚者,宜少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

《衍义》论附子有五等,同为一物,以其形命名而为用,至哉言矣,然犹未明也。

仲景八味丸以附子为少阴向导,其补自是地黄为主,后世因以附子为补药误矣。

附子之性走而不守,但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黄之滞,可致远尔。

  5.《伤寒蕴要》:

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近世阴证伤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

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6.虞抟:

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

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7.《本草蒙筌》:

天雄,其气亲上,补上焦阳虚;

附子,其气亲下,补下焦阳虚;

乌头,守而不移,居乎中者也;

侧子,其气轻扬,宜其发四肢、充皮毛,为治风?

之神妙也:

乌喙,其气锋锐,宜其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直抵病所也。

  8.《本草纲目》:

按《王氏究原方》云,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

川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

若是寒疾,即用附子;

凤疾即用川乌头。

一云,凡人中风,不可先用风药及乌、附,若先用气药,后用乌、附乃宜也。

又凡用乌、附药,并宜冷服者,热因寒用也。

盖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

热药冷饮,下咽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而病气随愈,不违其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

昔张仲景治寒疝内结,用蜜煎乌头;

《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炙附子含之,咽汁;

朱丹溪治疝气,用乌头、栀子,并热因寒用也。

乌、附毒药,非危病不可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甚捷。

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

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

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

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

又《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地气使然尔。

  9.《本草正》:

附子,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10.《本草汇言》:

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

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

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11.《本草经读》:

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

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着于下焦筋骨也。

症坚积聚血瘕,是寒气凝结,血滞于中也。

考《大观本草》,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

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

即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经》言外意也。

误药大汗不止为亡阳,仲景用四逆汤、真武汤等法以迎之。

吐利厥冷为亡阳,仲景用通脉四逆汤、姜附汤以救之。

且太阳之标阳,外呈而发热,附子能使之交于少阴而热已;

少阴之神机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脉生,周行通达而厥愈。

合苦甘之芍、草而补虚,合苦淡之苓、芍而温固。

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

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

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

用附子之辛,亦有三法:

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辛燥以祛除风湿也;

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辛润以温补水脏也;

若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加入尿猪胆汁,则取西方秋收之气,保复元阳,则有大封大固之妙矣。

  12.《本草正义》:

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但生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