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月月考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月月考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月月考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回”在章回小说中,就像“间”在古典建筑中一样,仅仅是一个“计量单位”,其作用性并不明显。
在明清章回小说中,也存在一个类似“院”一样的意义单位。
多个“院”构成“院落式”结构,而这正是中国文学叙事传统有别于西方的典型特征。
(摘编自龙迪勇《建筑空间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明代以前,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中还没有大型的长篇叙事虚构作品,长篇章回小说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B.明代文人具有独特而典雅的建筑趣味,他们从中国建筑的空间组合艺术中得到诸多启示和灵感,使得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发展得更加成熟。
C.作为“空间艺术”的中国古代建筑和作为“时间艺术”的明清章回小说,在结构上都是一种利用一定的结构“单元”进行多重组合的艺术。
D.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扩大建筑规模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但因为各自的文化传统不同,其扩大规模的方式存在差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建筑强调“量”的扩大,在平面上以至高空中做最大限度的伸展;
中国古典建筑注重“数”的增加,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座数极多的建筑群。
B.中国古典建筑的“组合式”院落建筑格局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到清代,出现了故宫这样的“组合式”院落建筑的巅峰之作。
C.中国古人常用“几间几院”来描述一个建筑群的规模,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就有这样的描写:
“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
”
D.“院”是用来表示建筑群的概念,是建筑最小的意义单位,也是理解一些看上去非常复杂的大型建筑群的组合原则和设计理念的基本单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文体,其概念虽然出现较早,但明代作家在章回小说创作过程中并没有现成的文学技巧和叙事结构可以借鉴。
B.西方长篇小说主要在一个情节框架内扩展篇幅,这种结构模式受到了西方建筑在单一围合空间中扩大体量的方式的影响。
C.《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章回小说的文本由一段一段的故事连缀而成,其叙事结构属于典型的“缀段性”结构。
D.中国古代建筑以“院”而不以“间”作为意义单位,因此,在明清章回小说中,与“间”相对应的“回”其实并无实际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孤独书生陆谷孙
与许多知名教授不同的是,陆谷孙没有“退而不休”去下海淘金,还是坚持在学校讲课,“和学生在一起”;
帮街坊守一会儿摊,“和群众在一起”。
其余的时间,就是躲在家看书写字,谢绝大部分的社会活动。
关于这种态度,陆谷孙引用了《哈姆雷特》中的名句作解:
【甲】“我可以置身在胡桃壳里,却是无限的主人。
常人所知的陆谷孙是个英语教授,但绝少有人知道他还有点国学功底。
他的父亲陆达成,一位自学成材、能写古体诗文又精通法文的旧式文人。
从小到大,其父的言传身教深深融进了陆谷孙的血液中。
1980年,陆谷孙第一次去美国,父亲的前老板董浩云邀他做客叙旧,主动提出要送陆谷孙几件时髦家电做礼物。
陆谷孙却拒绝了,他只要父亲在其手下供职时写下的《中国航运史》手稿,董浩云因此赞其“达成先生家风不灭”。
在《英汉大词典》下卷本的征订会上,主编陆谷孙在公众场合直言不讳:
“我可以诚实地告诉各位,《英汉大词典》上卷,共1967页,迄今发现的错误和缺点,约为每100页出现一次。
”急得出版社差点抓狂。
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陆谷孙,也经常在政协会议上“冒刺”。
“我的体会是不讲假话,尽可能多地讲真话。
对于目前妻儿移民国外,自己宁做光杆留守也不出国的状态,陆谷孙做了如下解释:
“像我这种人是不可能数典忘祖的。
偶尔去美国探亲几个月,但一到秋天,秋虫叫了,我就开始想念这片土地了。
陆谷孙童年时,家在浙江余姚乡下。
穷乡僻壤之地,唯一的精神乐趣就是在脑海中回想父亲给他讲的《悲惨世界》与《三剑客》,在幻想中自娱自乐;
或来到江边,看着河面上由远及近飘来的残叶菜皮,冥思遐想。
1957年,陆谷孙进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学习。
几年的大学生活,“学工学农”占去了一年多的时间。
土钢炉前、灶前厨下、码头工地都留下过青年陆谷孙的身影。
他不仅能挑动百来斤的担子健步如飞,还能从中得出“酱色的皮肤与隆起的肌肉,使人看到了劳动与力量之美”的审美情趣来。
这样艰苦的求学环境,陆谷孙还是想尽各种办法学习。
“一束灯光打下来,埋头看各种原著,从小说到历史、传记。
”“大学学习的本质就是自学。
简而言之,所有形式的学习的本质都是自学。
”陆谷孙后来总结道。
1965年,25岁的陆谷孙走上了讲台。
不久,因在下乡劳动时背诵普希金的诗句而被人揭发,被差去编《英汉大词典》。
他想方设法搜集新资料,引入新词汇,用他深厚的古文功底翻出一些巧妙的词语,在这件惩罚性的工作中创造了这本后来被英美专家评为“远东最好,也是世界范围内较好的双语词典”。
【乙】“我觉得孤独可以分泌、催化你的灵感。
”重提这些往事,陆谷孙说。
除了编词典,陆谷孙还讲授“英美散文”与“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也是他的招牌。
在当下英语学习功利化的状态下,陆谷孙是不多的仍旧坚守英语学习不要放弃文学性、思想性、学术性的学者之一。
他感觉今天全民学英语,可是水平却在下降。
前辈学人梁实秋、钱钟书、林语堂等人,以英语写得一手漂亮文章,今天又有谁呢?
学生一致认为陆谷孙是他们最崇拜的老师。
可陆谷孙说,有什么好崇拜的,现在大四的学生逃课缺课成风,学了三年英语,出去就马上想要兑换成现金。
“我觉得他们身上人文主义的道德激情没有了。
外语教育,工具性、技能性强,这样的学科不能没有思想。
对此,陆谷孙又表示很无奈,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功利性是大势所趋。
“但我觉得大学教育就应该培养这样的人,‘知识人,道德人,思想人,性情中人’的综合体,如果大学能培养出求知欲很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那么就表示我们的教育成功了。
【相关链接】 ①传说在欧洲,惩罚一个人的方式就是让他去编纂词典。
《英汉大词典》编写人员最多时高达“108将”,最少的时候只剩下17个“老弱病残”。
这期间有人出国,有人下海,有人直接换工作,陆谷孙甚至参加过几次同人的追悼会。
在这样的情况下,陆谷孙硬是找到了编词典的乐子。
他为了这本词典定下三条规矩:
一不出国,二不兼职,三不另外写书。
直到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在校对完最后一页后,开玩笑地写下了“zzz”作为全书结尾,意为词典编成,可以睡觉去了。
(《漫步英文世界的老神仙》)
②我母亲走得早,父亲教我背过元稹的悼亡诗《遣悲怀》。
小时候不懂,现在终于懂了,这里面有先父对亡妻很浓很浓的感情。
现在小孩大概不太读了,低头刷屏,不再抬头望天。
我觉得现在孩子的心灵越来越坚硬钙化了,机械化了。
我经常对学生说,我只希望你们的良心还是血肉做的,而不是一堆不锈钢。
看到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的故事还会不会动情呢?
现在的小朋友右脑是不是都不太去经营了?
我觉得倒应该多看看情感丰富的书,给右脑补点形象思维和艺术创作能力。
(《上海书评·
陆谷孙教授访谈录》)
4.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陆谷孙拒绝了董浩云先生赠送时髦家电的好意,却只要父亲当年的手稿,是因为他意识到要坚守父亲陆达成立下的家风,不辱家门。
B.陆谷孙在美国探亲时,听到秋虫鸣叫就开始想念故土,这说明早年打下的国学功底不仅在学术上对他多有助力,也使他在精神上与祖国更为紧密。
C.主编《英汉大词典》使陆谷孙获得了世人巨大的赞誉,却也让陆谷孙经历了人生中一段痛苦的惩罚,为此他放弃了很多出国的机会,影响了在学术上的个人成就。
D.陆谷孙主张英语学习不能放弃文学性、思想性,这与他早年阅读过大量文学作品,懂得文学对人的心灵的浸润、教化作用是分不开的。
E.陆谷孙认为学生对他的崇拜是虚假的,是因为学生逃课成风,急于谋利,这种崇拜只是一种对知识、技能、名望的肤浅崇拜。
这体现出他对教育现状的忧思。
5.在陆谷孙看来,“全民学英语,可是水平却在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陆谷孙的“孤独”在材料中有几层内涵?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父亲
[智利]奥莱加里奥·
拉索·
巴埃萨
一个小老头下巴蓄着又白又长的胡须,上唇的小胡子被尼古丁熏成了红色。
他披着一件大红斗篷,脚蹬高跟皮鞋,头戴一顶龙舌兰编的草帽,胳膊上挎着一个小篮子,来到兵营的门口,走过去,倒回来,走过去,倒回来,反反复复,显得十分胆怯。
他想向哨兵打听什么,但哨兵没等他开口就高声喊道:
“警卫班长!
一个班长从门后跳了出来,仿佛是埋伏在那儿的。
他仰起头用询问的目光打量着他,老头儿说:
“我儿子在吗?
”班长笑了起来。
“他叫曼努埃尔……叫曼努埃尔·
萨巴塔,先生。
“我不知道哪个士兵叫这个名字。
乡下人骄傲地直起身子讥讽地笑了:
“可是,我儿子不是士兵,他是军官,是正儿八经的军官……”
警卫团的号手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凑过来低声告诉班长:
“是新来的,刚从学校来的……”
班长看他是个穷人,没敢请他去军官俱乐部,而是叫他去了警卫团。
老头儿坐在一条木凳上,把篮子放在伸手可及的身边。
士兵们一下子围拢来,以好奇的目光看着那个农民,他们对那个篮子很感兴趣。
篮子不大,用一片口袋布盖着。
那帆布下面先是听到啄食声,接着便有一只红冠老母鸡露出头来,由于闷热,它的嘴张开着,不停地喘着气。
看到那老母鸡,士兵们一边鼓掌一边像孩子似的高声叫道:
“炖鸡吃!
炖鸡吃!
农夫急切地想见到自己的儿子,面对那么多持枪的士兵又十分紧张,不禁傻乎乎地笑起来,思想也乱了:
“哈,哈,哈……对,炖鸡吃,炖了给我儿子吃。
说罢,老人却是一阵心酸,脸上立刻蒙上了一层阴影,接着又说道:
“我都五年没见他了!
他不愿意回村里去……”
一个卫兵去叫中尉。
中尉正在驯马场上跟一伙军官在一起。
他个子矮小,长得黑不溜秋,躯干粗得像个木桶,面容俗气。
卫兵打了个立正,两脚并拢时靴子底掀起一股尘土,报告道:
“有人找您……我的中尉。
不知怎么回事,中尉的脑海里一下就闪现出了他老父亲那干瘪矮小的身影。
他仰起头,为了让他的同事们听到,以鄙夷不屑的语气大声说道:
“在这个镇子上,我谁都不认识……”
卫兵又主动解释说:
“是个满脸皱纹的小老头,披着斗篷……他从很远的地方来,提着一个篮子……”
虚荣心顿时把中尉闹了个大红脸,他把手举到帽檐上说:
“行啦……您走吧!
”军官们的脸上露出诡异的神色,他们不约而同地朝萨巴塔扫了一眼。
那么多道询问的目光令中尉实在难以承受,他垂下头,咳嗽了一声,点上一支香烟,开始用刀鞘包头在地上胡乱划起来。
过了五分钟,又来了一个卫兵:
“有人找您,我的中尉!
是一个乡下老头子……他说他是您父亲……”
中尉没有纠正卫兵的话,他把香烟扔到地上,怒冲冲地一脚踩灭,喊道:
“滚吧!
我就来。
为了不做任何解释,中尉一头钻进了马厩。
老人坚持要见儿子,卫兵班长每五分钟向上司报告一次,上司军官被弄得烦了,就去找萨巴塔。
与此同时,那个变得像孩童似的可怜的老父亲越来越心神不宁。
他竖起耳朵听动静,只要听到一点儿声响他就伸长脖子往外看。
那脖子又红又皱巴,跟火鸡脖子一样。
听到脚步声,他就激动得浑身发抖,以为是自己的儿子来拥抱他,来给他讲述他的新生活,让他看他的武器、马具和马匹来了。
警卫团军官佯装检查马厩找到了萨巴塔。
他开门见山、干巴巴地对他说:
“有人找您……说是您的父亲。
萨巴塔移开目光,没有回答。
“他在警卫团……一定要见到您才走。
”萨巴塔狠狠地往地上跺了一脚,恼怒地咬了咬嘴唇去了那儿。
他一进警卫团,有个士兵就喊道:
“立——正!
”听到喊声,士兵们立刻如弹簧一般霍地站了起来,团部里响起一阵大刀声、脚步移动声和鞋跟撞击声。
士兵们对儿子的尊敬弄得老头儿晕头转向,他忘掉了篮子,也忘掉了老母鸡,张开胳膊向儿子迎过去。
他那像老树皮一般的面庞上绽出了欢欣的笑容,兴奋得浑身颤抖着高声叫道:
“我亲爱的曼努埃尔!
我的小曼努埃尔……”
尉官只冷冷地向他打了招呼。
农夫的双臂落了下来,脸上的肌肉抖动不止。
中尉偷偷地把他拉出军营,到了街上,悄悄地对他说:
“你都干了些什么呀……干吗到这儿来看我……我有军务在身……不能出去。
”说罢,转身走进了军营。
乡下老汉又回到警卫团,浑身哆哆嗦嗦,茫然不知所措。
他狠狠心把鸡从篮子里掏出来给了警卫班长。
“给你们吧,就你们吃。
他向士兵们告了别,失望之下,拖着沉重的步子慢慢离开了。
走到门口时,他又转过身来两眼含泪地补充了一句:
“我儿子特别喜欢吃鸡脯,你们给他一块……”(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儿子一再拒绝与父亲见面,直到军官来找他时,才迫不得已去警卫团,这是因为他虚荣心作祟,不想让同僚知道他的出身,以免影响前途。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理,儿子以鄙夷不屑的语气大声说话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紧张,他点上香烟用刀鞘包头划地是为了逃避他人询问的目光。
C.小说背景设置在军营,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塑造了警卫班长、哨兵、号手等军人形象,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D.小说地域特色鲜明,尤其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但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南美的风俗人情画。
E.发生在父子之间的故事令人感慨,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人性的反思和对亲情伦理的忧虑,中国读者也能从中得到启示,这是小说的价值所在。
8.小说主人公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9.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父亲,但有较大篇幅是在写儿子,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薛元超,薛收之子也。
元超早孤,九岁袭爵汾阴男。
及长,好学善属文。
太宗甚重之,令尚巢剌王女和静县主,累授太子舍人,预撰《晋书》。
高宗即位,擢拜给事中,时年二十六。
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及时事得失,高宗皆嘉纳之。
俄转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
中书省有一盘石,初道衡为内史侍郎,尝踞而草制,元超每见此石,未尝不泫然流涕。
永徽五年,丁母忧解。
明年,起授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
元超既擅文辞,兼好引寒俊,尝表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十余人,由是时论称美。
后以疾出为饶州刺史。
三年,拜东台侍郎。
右相李义府以罪配流
州,旧制流人禁乘马,元超奏请给之,坐贬为简州刺史。
岁余,西台侍郎上官仪伏诛,又坐与文章款密,配流
州。
上元初,遇赦还,拜正谏大夫。
三年,迁中书侍郎,寻同中书门下三品。
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时元超特承恩遇,常召入与诸王同预私宴。
又重其文学政理之才,曾谓元超曰:
“长得卿在中书,固不藉多人也。
”永隆二年,拜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
高宗幸东都,太子于京师监国,因留元超以侍太子。
帝临行谓元超曰:
“朕之留卿,如去一臂。
但吾子未闲庶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
所寄既深,不得默尔。
”于是元超表荐郑祖玄、邓玄挺、崔融为崇文馆学士。
又数上疏谏太子,高宗知而称善,遣使慰谕,赐物百段。
弘道元年,以疾乞骸,加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
其年冬卒,年六十二,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
文集四十卷。
子曜,亦以文学知名,圣历中,修《三教珠英》,官至正谏大夫。
(节选自《旧唐书·
薛元超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B.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C.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D.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袭爵,继承爵位。
按规定,第一继承人承袭原有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
B.草制,草拟制书。
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国家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C.丁母忧,遭逢父母丧事。
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一般三年,官员还需要辞官。
D.陪葬,古代指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
文中的“陪葬”指一种恩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薛元超好学,擅长写文章。
太宗很看重他,让他参加修撰《晋书》;
高宗即位以后,让他兼修国史。
B.薛元超受到人们的称颂。
一是因为他擅长文辞;
二是因为他喜欢引荐寒门才俊,曾经上表举荐过十几个人。
C.薛元超一生数遭流贬。
先因与上官仪有文字之交,受到牵累;
后又上书进谏,为李义府请求马匹代步而被贬。
D.薛元超很为唐高宗所宠信。
他经常被召入宫中和诸王一同出席私人宴会;
高宗到东都,让他留下辅佐太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及时事得失,高宗皆嘉纳之。
译文:
(2)但吾子未闲庶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戏题牡丹
韩愈
幸自同开俱隐约,何须相倚斗轻盈。
凌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14.诗歌前四句表现了牡丹怎样的特点?
诗人使用虚词“同、俱、何须、并、偏”对牡丹的描写有何作用?
15.与前两联相比,本诗后两联描写牡丹的角度有何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赞扬宋荣子超绝尘世,宠辱偕忘,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扬他能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2)韩愈在《马说》一文中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