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7654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载流承力索做接头时应用同型号和材质的线索做跳线。

6.接触线不得有硬弯、扭曲现象。

承力索不应有松股、烧伤、锈蚀现象。

承力索损伤其截面积超过15%时,应补强或更换。

7.导线接头和分段绝缘器等要保证受电弓平滑通过不产生撞击和局部损伤导线,且不偏磨。

8.接触线在水平面内改变方向时,其偏角一般不应大于6°

,困难情况下不得超过12°

9.接触线坡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P1=(HL—H)/LLP2=(H—HR)/LR

PΔ=P1—P2

P1:

测量支柱与左侧支柱的接触线坡度.

P2:

测量支柱与右侧支柱的接触线坡度.

HL:

与测量支柱相邻的左侧支柱的接触线高度.

HR:

与测量支柱相邻的右侧支柱的接触线高度.

H:

与测量支柱的接触线高度.

PΔ:

接触线坡度变化值

第2条吊弦维修技术标准

1.吊弦间距8-12米,均匀布置。

2.环节吊弦不得少于2节,每节长度不超过600mm,吊弦圆环的直径应为吊弦线径的5-10倍,且呈水珠状,环圈收口处缠绕二圈半,环节吊弦一般采用φ4.0的镀锌铁线制成,吊弦损耗截面不超过原面积的50%。

3.吊弦环节无卡滞,套接整齐,有调整余量,吊弦回头应均匀迂回,长度为150-180mm,吊弦线夹安装正确、牢固。

4.整体吊弦:

吊弦预制长度应与计算长度相等,误差应不大于±

2mm。

吊弦截面损耗不得超过20%。

整体吊弦软绞线不应有严重松股现象,软绞线钢丝或铜丝断丝不超过3丝,断头应修平,但需在设备缺陷台帐中记录,钢丝或铜丝断超过3根以上的需进行更换处理。

吊弦整体安装整齐美观,吊弦线夹在直线处应保持铅垂状态,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静态时吊弦不得有松驰现象,大修施工时,整体吊弦的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

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弛度的变化,否则应采用滑动吊弦。

当吊弦长度小于300mm时应采用滑动或可伸缩的V型吊弦,以改善接网的弹性。

5.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驰度变化,吊弦在无偏移温度时,应保持铅垂状态。

吊弦在垂直线路方向的偏斜率不得大于1/10,在极限温度范围内吊弦顺线路方向的偏移值不大于吊弦长度的1/3。

6.相邻吊弦高差不超过30mm。

第3条软横跨维修技术标准

1.软横跨横向承力索(双横承力索为其中心线)和上下部定位绳应布置在同一铅垂面内。

2.横向承力素和定位绳不得有接头,断股和补强,双横承力索两条线的张力应相等,V形连板要垂直于横向承力索,其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应符合附录4的规定。

3.定位绳应保持水平状态,允许有平缓的负弛度,5股道及以下者允许有不大于100mm的负驰度;

5股道以上者允许有不大干200mm的负驰度,下部定位绳距导线的垂直距离,在任何气象条件下不得小于250mm。

4.链形悬挂区段,横向承力索与上部定位绳在最短吊线处距离应为400—600mm,最短吊弦长度的误差不超过50mm。

5.硬横梁的安装高度符合设计,误差不超过+100mm,硬横梁各段之间及其支柱应连接牢固,硬横梁应呈水平状态。

6.承力索和定位绳应有防腐油层,吊线无松驰。

第4条硬横跨维修技术标准

1.硬横梁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不超过+50mm。

2.硬横梁呈水平状态,各段之间及其与支柱应连接牢固,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3.硬横梁锈蚀面积超过20%时应除锈涂漆。

4.吊柱在安装后应处于竖直状态,限界满足要求。

第5条锚段关节维修技术标准

1.绝缘锚段关节两转换柱跨距内两导线水平间距450-500mm,转换柱处两导线的垂直间距500-550mm,接触线分段绝缘子或绝缘杆的下裙边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150mm以上。

2.绝缘锚段关节中心柱两接触线距轨面等高,中心柱处接触线等高点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两导线水平间距450-500mm。

3.四跨绝缘锚段关节两接触线工作转换点的高度应尽量一致,允许误差20mm。

4.安装吸流变压器的锚段关节,在两转换柱处两导线水平间距300±

30mm,垂直距离为300±

30mm。

5.分段绝缘子串至锚支定位卡子间的距离在最高温度情况下不小于800mm。

6.非绝缘锚段关节两转换柱处的水平距离为100土30mm,垂直距离为200-250mm。

锚支接触线在其水平投影与线路钢轨相交处高于工作支接触线300mm。

7.锚支接触线在补偿动滑轮处要比工作支的接触线抬高500mm。

8.机械分段锚段关节内两悬挂各部分(包括零部件)之间的距离在设计极限温度下应保持50mm以上。

9.定位管能自由偏移无卡滞,锚支定位卡子安装正确,铁件无锈蚀。

10.各部零件安装正确,连接牢固。

第6条七跨关节式分相维修技术标准(峰福线)

1.在任何情况下,锚段关节两悬挂间的有效绝缘距离须大于450mm。

2.转换柱两承力索之间及两接触线之间水平间距为450-500mm,垂直间距500-600mm。

3.中心柱两承力索之间的水平间距450-500mm,垂直间距500-600mm,两接触线之间水平间距为450-500mm,中心支柱处两接触线等高,允许不超过40mm的抬高。

4.正线下锚锚支偏角不大于4度,困难情况下不大于6度。

5.中性区的长度为两有电接触线下锚支靠有电侧第一串绝缘子间的距离,中性段长度不大于190m。

6.下锚支承力索和非工作支接触线在转换柱靠中间柱一侧加绝缘子串,分段绝缘子距非支悬挂点1000±

100mm;

任何情况下绝缘子下缘距受电弓大于200mm;

承力索接触线绝缘子串对齐,允许误差±

50mm。

7.靠近锚柱的两转换柱外侧安装双电联接,隔离开关引线统一用双股TRJ-120引线,电连接距悬挂点距离一般为10m。

第7条地面感应器维修技术标准

1.地面感应器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最大偏差为:

+10m。

2.地面感应器磁性装置的中心距相邻钢轨内侧工作边的水平距离为335mm,允许最大偏差为:

±

10mm。

3.磁铁表面无开裂、所坏、松动,防护箍不得翘起。

4.轨枕挡肩部位不得出现裂纹。

5.防护箍磨损程度不得影响安全使用,影响时应予更换。

6.地面感应器磁性装置的磁感应强度任何情况下现场检测必须大于40GS(即≮4mT)。

7.地面传感器纵向设计距离如下图示。

分相关节中性区

A柱B柱

170m35m189m35m170m

行车方向

G2G4

G1G3

G3G1

 

G4G2行车方向

170m35m189m35m170m

第8条中心锚结维修技术标准

1.中心锚结按其作用分为防断和防窜两种。

其设置位置要使两边接触悬挂的补偿条件基本相等。

2.接触线中心锚结所在的跨距内接触线不得有接头和补强。

接触线中心锚结范围内不得安装吊弦和电联接器。

中心锚结线夹两边锚结绳的张力、长度均应力求相等,锚结绳不应松驰,锚结绳两端与承力索应各用两个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连接,线夹间距80±

20mm,锚结绳头伸出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50—100mm。

3.中心锚结辅助绳和中心锚结绳均不得有断股和接头。

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应安装牢固,在直线处应保持铅垂状态,在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中心锚结线夹处的接触线高度比两侧高出0-20mm。

4.中心锚结范围内承力索不得有接头和补强。

中心锚结绳的弛度应等于或略高于该处承力索的弛度。

3跨式中心锚结在跨距中部与承力索用3个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固定,在悬挂点两侧各用2个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固定,上述线夹间距均为80±

20mm。

2跨式中心锚结辅助绳安装在中心锚结支柱双槽承力索座内,距双槽承力索座两侧200±

50mm处各安装1个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

5.曲线中心锚结下锚绳的弛度应满足在最低温度时不致使腕臂被抬高。

6.中心锚结绳应涂油,线夹安装正确,螺栓紧固有油。

7.桥上中心锚结:

中心锚结处导高抬高40毫米,中心锚结处于跨距正中,锚结绳水平投影为16000毫米(8000+8000mm),中心锚结绳外露长度80毫米。

8.站场正线防断中心锚结:

链形悬挂中心锚结的中锚线夹应位于跨距中心,其承力索中心锚结绳应在中锚线夹的正上方用2个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相互倒置与承力索固定,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间距80±

20mm,在与中锚线夹顺线路方向相距10000毫米的正上方用2个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相互倒置与中心锚结绳固定,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间距80±

20mm,承力索、承力索中心锚结绳、接触线中心锚结绳三线固定点与相邻吊弦间距500毫米,承力索中心锚结绳跨中的最低点,应不低于该跨中承力索的最低高度,其悬吊滑轮的两端200毫米处用2个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相互倒置于承力索固定,线夹间距80±

9.站线侧线软横跨处为防止窜动型式的中心锚结。

中心锚结接触线中锚线夹安装在相邻两跨距的中点,接触线中心锚结绳与承力索固定点在接触线上的水平投影长度为10000毫米,固定点用2个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固定,线夹间距80±

20mm,绳头外露50毫米,承力索中心锚结绳在距悬吊滑轮200毫米处用2个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与承力索固定,线夹间距80±

20mm,绳头外露50毫米。

第9条线岔维修技术标准

1.由正线与侧线组成的交叉线岔,正线接触线位于侧线接触线的下方;

由侧线和侧线组成的线岔,距中心锚结较近的接触线位于下方。

2.道岔定位支柱应位于道岔起点轨缝至线间距700mm的范围内,道岔定位支柱应按设计的定位支柱布置,定位支柱间跨距误差±

1m。

3.对单开道岔的标准定位,两接触线相交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相距630一800mm的横向中心位置,其中心偏差不得超过50mm。

非标准定位时,接触线相交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相距735一935mm的横向中心位置处,纵向距道岔定位大于2.5m。

4.在线岔的交叉处,侧线接触线上下活动间隙为1-3mm,限制管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安装牢固,防松垫片良好,并使两接触线有一定的活动间隙,接触线能自由伸缩无卡滞。

5.由正线与侧线组成道岔时,两工作支相距500mm处侧线接触线应高于正线接触线10-30mm;

两支相距500mm处非工作支接触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80-100mm。

6.正线线岔在两工作支接触导线间距550—600mm处宜设一组交叉吊弦,使两支接触导线等高。

(峰福线横南段)

7.由侧线与侧线组成线岔时,两工作支在相距500mm处应等高,允许误差不超过30mm;

非工作支应高于工作支80-100mm。

8.对于复式交分道岔,两接触线应相交于中轴支距的中点;

对于交叉渡线,两接触线的交点应位于两渡线中心线的交点处。

两种线岔允许横向和纵向偏差均为50mm,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应等高,允许高差20mm。

9.定位点处工作支拉出值标准定位为350-400mm,非标准定位一般不得大于450mm。

10.两支承力索间隙不应小于60mm。

11.线岔始触区内(即当机车受电弓直线工作部分宽度为1250mm时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水平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中心400-850mm)不得装任何线夹。

12.两支导线的定位器等零部件均不得发生卡滞,在极限温度范围内互不妨碍纵向位移。

道岔定位器支座不得侵入受电弓动态包络线。

否则应使定位器加长,并采用特殊弯形定位器,并保证定位器的端部不侵入其它线的受电弓限界。

13.线岔的编号应以其所在的道岔编号命名,并定期与车站核对。

第10条电联结器维修技术标准

1.电联结器装设位置正确,确保主导电回路畅通,同时应考虑因温度变化接触线、承力索伸缩造成的偏移。

电联结线夹的材质和规格必须与被连接线索相适应。

电联结器与接触线、承力索及供电线之间的连接必须牢固,保证电接触良好,线夹内无杂物,电联结线夹和被连接导线的接触面光洁无氧化膜;

并涂导电介质。

2.在锚段关节处装设2组、线岔处装设1组电联结器;

在链形悬挂与简单悬挂的衔接处、加强线(载流承力索)的终端、隧道口两端、车站电力机车经常起动处所的股道之间,应装设电联结器。

3.其它横向电联结的设置位置和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4.极限温度条件下,交叉跨越线索间距不足200mm的处所应加装等位线。

等位线应与被连接线索材质相同,截面积不少于10mm2。

5.电联结线均要用多股软线做成,其额定载流量不小于被连接的接触悬挂、供电线的额定载流量,且不得有接头。

6.对于压接式的电联结线夹,电联结线不应有压伤和断股现象;

对于并接式电连接线夹,电联结线应伸出线夹外10-20mm。

7.铝绞线和硬铜绞线电联结器无烧伤断股,弹性圈应盘紧,电联接线与导线连接应在高于导线200mm一300mm处螺盘3一5圈,圈径:

铜线40mm-60mm,铝线80—130mm。

8.电联接线为多股软铜绞线,其额定载流量不小于被连接的接触悬挂,馈电线的额定载流量,且不得有接头。

9.电连接线夹及直线处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应保持铅垂状态,曲线处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10.馈电线、绝缘锚段关节隔离开关处的电联接器须装双线夹,线夹螺栓要拧紧,接触密贴

11.电联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

12.增加对载流承力索区段,载流承力索与接触线之间应装设足够数量的电联结器。

第11条定位装置维修技术标准

1.定位装置的结构及安装状态应保证接触线工作面平行于轨面,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符合规定。

当电力机车受电弓通过和温度变化时,接触线能上下、左右自由移动。

2.定位管及定位肩架均应水平,靠接触线侧的端部允许抬高不超过30mm/m,反定位器主管两侧拉线长度和张力应相等,定位管卡子距定位环应保持100-150mm的距离。

3.定位器的形状和坡度应保证电力机车受电弓安全通过(不打弓),定位器坡度1/5~1/10。

支持器方向安装正确,支持器处定位管伸出的长度应为20-150mm。

4.定位器管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温度变化时沿接触线纵向偏移应与接触线该点的伸缩相适应,允许偏差10%,极限温度时其偏移值最大应不超过定位器管长度的1/3。

5.定位环沿线路方向垂直安装。

定位管上定位环的安装位置距定位管根部不少于40mm(软定位器上的定位环距端部的长度以60mm为宜),定位装置各部件之间应连接可靠,定位钩与定位环的铰接状态良好。

各管口要有管帽,各定位拉线要受力适当且不得有严重锈蚀。

6.软定位器的定位拉线应用两股φ4.0铁线做成,铁线铰织平缓受力均匀,回头应在本线缠2周以上有折回,定位拉线调整端在定位器侧,死固定端在腕臂侧。

7.转换支柱处两定位器能分别自由转动,不得卡滞;

非工作支和工作支定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小于50mm。

8.山谷口、高路堤(一般指高出自然地面5m)、高架桥等“风口”地段,应有防风措施(如在腕臂与定位管之间加设定位管支撑等)。

9.拉出值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

30mm,曲线区段拉出值一般不超过400mm,跨中偏移不超过400mm(静态情况下)。

10.定位线夹处导线不应有硬点现象,在曲线处,定位线夹大面在受力侧。

11.各部零件无破损,螺栓紧固,有油,铁件无锈蚀。

12.对于限位、弓形等定位器,安装应符合产品说明书及设计的要求。

13.限位间隙允许误差±

1mm,组合定位装置及间隙值的规定,如下表:

拉出值(mm)

定位器长度(mm)

进口定位器限位间隙(mm)

国产定位器限位间隙(mm)

300-399

800

23

18

200-299

900

20

16

100-199

1000

14

0-99

1100

13

第12条支撑装置维修技术标准

1.腕臂底座、拉杆底座、压管底座应与支柱密贴。

底座角钢(槽钢)应水平安装,两端高差不得大于10mm。

2.腕臂的安装位置应满足承力索悬挂点(或支撑点)距轨面的距离(即导线高度加结构高度),允许误差±

200mm;

以跨距中最短吊弦长度为依据界定)最短吊弦长度为250mm;

悬挂点距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符合规定。

拉杆(压管)或水平腕臂应呈水平状态,允许悬挂点侧仰高不超过100mm。

拉杆必须处于受拉状态。

3.棒式绝缘子安装时滴水孔朝下,腕臂的各部件均应组装正确,腕臂上的各部件(不包括定位装置)应与腕臂在同一垂直面内,应组装正确,铰接处要转动灵活。

腕臂不得弯曲且无永久性变形,顶部非受力部分长度为100-200mm。

顶端管口封堵良好。

4.双线路腕臂应保持水平状态,其允许仰高不超过100mm,无永久性变形。

定位立柱应保持铅垂状态,无永久性弯曲变形。

5.全补偿链形悬挂及简单悬挂腕臂在无偏移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温度变化时,腕臂顶部的偏移要和该处承力索伸缩值相对应,在极限温度时偏移值不应超过腕臂水平投影长度的1/3。

6.桥梁、隧道内埋人杆件(包括立柱)应安装牢固,无断裂、变形,其周围水泥填充物应无辐射性裂纹和脱落,对杆件应有良好的防腐和固定措施。

7.隧道内“V”形、“人”字形简单悬挂滑动环与滑动杆不卡滞。

8.隧道立柱应保持铅垂状态,其倾斜角不得大于1°

立柱地脚螺栓必须是双螺帽,拧紧螺帽后螺栓外露长度不得大于30mm;

调整立柱用的垫片不得超过3片;

立柱垂直线路的位置符合规定,允许偏差如无规定时,按50mm执行。

立柱底板与拱顶间隙的填充物符合规定。

9.腕臂及隧道内的埋入杆件不应有严重锈蚀,锌层脱落处要补漆。

第13条弹性支撑装置维修技术标准

1.腕臂绝缘子与定位腕臂的角度不大于30度,定位腕臂按照水平布置,不允许抬头,低头坡度不大于1:

10,腕臂绝缘子的角度根据安装类型符合产品技术要求。

2.定位腕臂的外露不超过200mm。

3.各带电体距离接地体的安全距离符合要求,困难情况下绝缘子裙边距接地体不小于150mm,带电体距接地体不小于240mm。

4.阻尼元件的压簧长度应在20~26mm之间。

5.橡胶轴中心标记不得超出弹性支撑支座外抱箍上的两个红色标记范围。

6.绝缘子有无烧伤、放电痕迹,绝缘子破损面积不超过300mm2,检查接地线及接地跳线安装是否良好。

7.定位偏出值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

8.各部件的紧固力矩是否符合要求,紧固力矩见下表:

公称直径(N.m)

紧固力矩(N.m)

允许紧固力矩误差(N.m)

备注

M8

14~20

M10

32

25~40

M12

56

40~70

M16

135

100~150

第14条受电弓动态包络线检查技术要求

1.受电弓动态包络线是指运行中的受电弓在最大抬升及摆动时可能达到的最大轮廓线。

动态包络线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影响受电弓运行。

2.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受电弓动态抬升量为100mm,左右摆动量为200mm。

3.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示意图见附录4。

第15条大滑轮补偿装置维修技术要求

1.a、b值符合设计安装曲线,在最高温度下,b值不小于200mm,在最低温度下,a值不小于200mm。

2.坠砣完整,安放整齐,其缺口相互错开180°

,坠砣应能升降自如,不被卡滞,坠砣串的总重量(包括坠砣杆的重量)符合规定,允许误差不超过2%,坠砣块自上而下按块编号。

3.坠砣应有限界架,限制坠砣的左右摆动,但不能妨碍坠砣的升降,滑轮有润滑油、机构灵活不卡滞。

限界框架设在距轨面连线1.5-2米高处,滑杆式限界架下限制架安装高度(距地面)1200毫米,上下限制架相距5300毫米。

各部件受力良好,螺栓紧固、有油。

4.补偿绳须用19股50平方毫米的镀锌钢绞线或不锈钢丝绳,无断股、接头、锈蚀、有防护油层(不锈钢丝绳可不涂油),补偿绳不得接触下锚拉线及其它物体。

5.补偿滑轮完整无损、转动灵活,油槽内灌注润滑油;

定滑轮槽应保持铅垂状态,动滑轮槽偏转角度不得大于45°

同一滑轮组的两补偿滑轮的工作间距,任何情况下不小于500mm。

6.承锚定滑轮与线锚定滑轮水平相对间距为50毫米。

7.承锚角钢安装高度为:

站场:

导高6000毫米时8720毫米,导高6450毫米时8970毫米(H170柱为9170毫米)。

区间:

导高6000毫米时8880毫米

8.线锚角钢安装高度为:

导高6000毫米时为7680毫米;

导高6450毫米时为7130毫米;

区间:

导高6000毫米时为7840毫米。

9.钢柱承锚角钢安装高度在导高为6000毫米时8730毫米,导高6450毫米时9180毫米,线锚角钢安装高度在导高为6000毫米时7775毫米,导高为6450毫米时8225毫米。

10.隧道内补偿下锚:

承力索限制角钢架距轨面2650毫米,接触线限制角钢架距轨面2300毫米,带电体与接地体距离不小于300毫米,镀铝锌钢绞线及UT耐张线夹螺纹部分应涂防腐油,下锚悬瓶应对齐,各楔形线夹钢绞线绑扎回头不小于100毫米,最下端滑轮距轨面5500毫米,承锚与线锚顺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