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3695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

第一章

辨析题:

1、“我喝的不是牛奶,而是特仑苏”,“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

请用书上的原理辨析蒙牛集团的这句广告词。

参考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因此,特仑苏虽然是“个性”的牛奶,但是它仍然不能离开牛奶的共性而存在,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2、“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提法同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观点相冲突的。

参考原理——对立统一规律。

“和谐”,从表面上看指的是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了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

但是和谐从根本意义上讲,更多的强调的是“在对立中的统一”。

正所谓“和而不同,同则不继”,体现着对“多元”的一种承认和尊重,在多元的对立冲突中,推动事物本身的发展,从而达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因此,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3、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参考原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中,我们应该首先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仍然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唯心主义有严格的区别。

因此,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简答题:

1、 简述物质与意识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 谈谈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哲学派别。

3、 请简要回答达尔文的“猫多则羊壮”这句话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2.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3.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4、请简要概括“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句话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原理。

5、请简要问答质量互变规律对我们的方法论启示。

6、怎样理解辨证的否定观。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9、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0、怎样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矛盾?

11、什么是质、量、度?

12、什么是质变和量变?

怎样理解两者的辩证关系?

13、怎样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

14、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材料题:

1、材料一:

一杯奶改变一个世界。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展了“三杯奶运动”, 1954年,日本先通过立法推行学生营养午餐加奶计划,即在学生午餐中另外提供200毫升的牛奶。

二十世纪90年代,“每天一斤奶 强壮中国人”的中国牛奶运动也开始了!

但是,2008年3月以来,“三鹿事件”震惊了全国,“每天一斤牛奶振兴一个名族,变成了每天一斤牛奶震惊一个民族。

”三鹿事件给中国的全民牛奶运动以沉重打击。

问题:

1、请概述材料中所体现的普遍联系原理。

参考原理——普遍联系。

从“每天一杯奶”到“强壮中国人”这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原理,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以及蛋白质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坚持饮奶能够起到强壮国民身体素质的作用。

      2、请概述材料中所体现的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

“三鹿事件”给中国的奶制品行业以沉重的打击,人们对奶制品的信心也降到了冰点,使我国刚刚兴起的“全民牛奶运动”遭遇了很大的挫折。

因此,相关监察机构和奶制品企业是时候好好反思一下“个体利益”与“社会责任”以及公民的人身安全之间的关系了。

“三鹿事件”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遂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摘自《吕氏春秋》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这个寓言故事。

参考原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要用运动的观点来看待世界。

3.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

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

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该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摘自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讲话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答:

和谐世界并不是无矛盾的世界。

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对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世界文明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文明都是这个统一世界的一部分,它们在竞争中共存;任何文明都不能离开世界文明的发展而孤立地发展,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科学和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

 

(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

答: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它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是一种和平、开放、合作、和谐的发展,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道路,是大国崛起的一种新形式。

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和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因此,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对任何国家、地区或集团构成威胁。

相反,它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谈你对“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这句话的认识。

 论述题

1、 请论述质量互变原理及其对我们的方法论启示。

2、 请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并论述其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3、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中这样说: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从而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即实践观点。

马克思也由此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

  请综合课本上内容,论述“实践”这个概念。

第二章

辨析题:

1、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理性认识。

参考原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只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

认识世界的真正任务和目的在于回到实践中去,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首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简答题:

1、 简述感性认识的概念及其基本形式;理性认识的概念及其基本形式。

2、 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3、 怎样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4、 什么是价值,它与真理有什么样的联系。

5、 认识为什么要回到实践中去?

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是什么

材料题:

1.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检验标准的论述:

材料1:

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毛泽东说: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材料2:

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

“凡是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请回答:

(1)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

材料1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材料2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的真理观——认为“有用即真理”。

(2) 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观点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材料2所讲的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不正确的。

2.下面是摘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几段论述:

材料1: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

认识或理论是否合理,不是以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

材料4: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得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形成概念和理论的体系。

根据上面的材料,请回答:

(1) 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材料1说明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材料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材料3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 分析材料4、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论述题:

1、论述认识的总过程。

论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以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

第三章

辨析题

1、经济基础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实质是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所以经济基础不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题目中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社会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