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概论总结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6556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概论总结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药概论总结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药概论总结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药概论总结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药概论总结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概论总结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医药概论总结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概论总结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药概论总结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是用阴阳的运动规律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基本理论。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应用

基本内容: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消长平衡

③阴阳的互根互用④阴阳的相互转化

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有效地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名词解释)五行学说:

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于阐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应用

(1)五行特征:

①木曰曲直②火曰炎上③土爰稼穑

④金曰从革⑤水曰润下

(2)五行归类:

①取象比类法②推演络绎法

(3)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规律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疾病的病因、发病、传变,判断疾病的预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五行的关系

相生、相克、制化、相乘:

五行相克太过为害、相侮:

五行反克为害

第三章气血津液

1.气包括: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的作用:

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

2.血

3.津液

(1)血与气的相互关系:

①气为血帅: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2血为气母:

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2)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3)血与津液的关系:

津血同源,相互转化、相辅相承

第四章脏腑经络

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1、心脏:

心、肺、脾、肝、肾的总称。

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

2、五脏的作用

生理功能

(1)心:

①主血脉②主神志

(2)肺:

①主气、司、主声音

②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③朝百脉,主治节。

(3)脾:

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

(4)肝:

①主疏泄②主藏血

(5)肾:

①主藏精②主水③主纳气

3、六腑

六腑:

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

生理功能:

(1)胆:

①贮存和排泄胆汁②主决断

(2)胃:

①受纳、腐熟水谷②主通降

(3)小肠:

①受盛化物②泌别清浊“受盛之官”

(4)大肠:

传化糟粕“传导之官”

(5)膀胱:

主贮存和排泄尿液“州都之官”

(6)三焦:

①通行元气②运行水液

4、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

5、十二正经: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6、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

7、经络的功能作用

1生理功能②病理反应③经络诊断④经络治疗⑤预防保健

8、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区别

第五章病因

1、外感病因:

六淫、瘟疫

内伤病因:

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其他病因:

痰饮与瘀血、外伤

2、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3、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第七章诊法

1、中医的诊病方法有:

望闻问切四种。

2、望:

主要有望全身情况、局部表现、排出物、舌象等几方面。

3、闻:

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部分

4、问:

通常需对寒热、汗、疼痛、饮食、睡眠、二便、经带等“现在症”进行询问。

5、切:

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

第八章辩证

八纲辨证:

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的辩证方法。

1、表里辩证:

采用解表法和里法治疗(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表证:

临床症状:

以发热、恶风寒、身痛、头痛、苔薄白、肺浮为主,兼可出现咳嗽、鼻寒等症状。

里证:

以不恶风寒、脉不浮,多有舌质、舌苔的变化为主。

2、寒热辩证:

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

临床症状为:

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苍白而滑润、脉迟等。

热证:

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3、虚实辩证:

“虚者补之、实则泄之”(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证:

其症状为:

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倦乏力、形寒肢冷、气短,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以及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淡少苔、脉细弱等。

实证:

常见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促、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4、阴阳辩证:

阴证、阳证(归类病证的纲领)

阴证:

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

阳证:

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喜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

第九章常用中药

1、正气与邪气的关系

①疾病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争斗的过程;

②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

(病进、病退)

2、祛邪与扶正的关系

①祛邪与扶正,是相辅相成的;

②扶正可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和祛除病邪;

③而祛邪则是排除了病邪的侵犯和干扰,终止了对正气的损伤,则有利于正气的保存于恢复。

第十一章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因风寒外邪引起的称风寒表证或风寒感冒。

风热引起的称风热表证或风热感冒。

解表药除主要具有发汗解表作用。

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

1、发散风寒药:

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麻黄与桂枝的功效异同点

桂枝与麻黄

•两者都是常用的辛温解表药,均味辛性温、归肺膀胱经,皆能发汗解表,同可用治外感风寒,两者常相须为用。

•桂枝──重在温通阳气,发汗力缓,表实、表虚均宜。

又能温通经脉、温通胸阳,通阳利水、温中散寒。

•麻黄──重在宣肺,发汗力大,宜表实证,并能宣肺而平喘、利水。

案例

•患者,女,32岁。

昨日患感冒,发烧39℃,恶寒,盖棉被与不得缓解,无汗,鼻塞流涕,头痛,后背僵硬,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口干微渴。

欲服中药治疗。

•问题:

该患服用哪类药较合适?

为什么?

案例分析

•患者的病证应属外感风寒兼湿邪而致的感冒,属于风寒外感证,应选择能发散风寒,祛湿兼清里热的药物进行治疗,应以羌活、防风、白芷等发散风寒之品为主药较为恰当。

因羌活能发散风寒,胜湿止痛,配以防风、白芷增强其解表祛湿之力。

可以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或服以九味羌活汤为主的中成药。

2、发散风热药:

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杭白菊清肝明目、杭黄菊疏散风热)、蝉蜕、柴胡、升麻、葛根

桑叶与菊花的功效异同

菊花与桑叶

•二者皆味甘苦、性寒凉,归肺肝经,都能疏散风热,平肝,清肝明目。

•不同之处在于:

•菊花──疏散力强,且能清肺,润肺止咳,兼能凉血止血。

•桑叶──平肝明目力胜,又善于清热解毒。

二、清热药:

清热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

1、清热泻火药:

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夏枯草

知母与石膏

•二者皆性寒、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都能用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两者常相须为用。

同时,二者皆可用治肺热咳嗽。

不同之处在于:

•石膏──重在清解,长于清泻肺胃实火。

煅后外用能清热收敛。

•知母──重在清润,偏于滋润肺胃之火燥,并长于滋肾泻火,又能润燥通便。

2、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

黄芩、黄连、黄柏

•三者皆为苦寒之品,都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凡湿热、火毒所致的病证三者均可使用。

三者均常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黄疸、带下等证,以及火热毒盛所致的疮疡肿毒、红肿热痛,若三者同用可增强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

同时,三者皆为苦寒之品,容易损伤脾胃,若脾胃虚寒者均忌用。

黄芩──偏清上焦热。

长于泻肺火:

用治肺热咳嗽;

止血:

用于血热妄行;

安胎:

用于胎动不安。

•黄连──偏清中焦热。

长于泻心、胃之火:

用于热病心烦、胃热呕吐、消渴等,为泻痢主药。

•黄柏──偏清下焦热。

治下焦湿热之痿、淋、痹等;

泻肾火:

治阴虚火旺之骨蒸、遗精;

又为黄疸良药。

3、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血腥草、大血藤、白头翁、马齿苋、

金银花与连翘功效异同

•金银花与连翘性皆寒凉,均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为清热解毒的通用药,治疗阳性疮疡的要药,都常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痈肿疔疮、红肿热痛;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二者常相须为用。

•金银花──兼能凉血止痢:

用于热毒血痢,下痢脓血,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证。

此外,金银花露有清热解暑之效,可用于暑热烦渴,咽喉肿痛,以及小儿热疮、痱子等症。

•连翘──兼清心、利尿、散结:

用于热入心包、热淋、瘰疬等。

4、清热凉血药:

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

生地玄参功效异同

•清润兼以滋补,以凉血及滋阴为主,用于热入营血,及阴虚发热,津伤口渴,肠燥便秘诸症。

不同: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力量强。

善凉血止血:

用于血热妄行。

•玄参──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力不如生地,而长于泻火解毒,散结消痈。

5、清虚热药:

青蒿、地骨皮

•患者,男,35岁。

因工作不顺,嗜烟酗酒月余,近日出现牙龈肿痛,畏热喜凉,刷牙易出血,并伴有口臭、便秘等症。

患者认为自已这些症状是上火起的,想吃些清热泻火的药物、食物,可又不知该吃什么样的药物和食物比较对症。

1、患者是否应该吃些清热泻火药?

2、你建议其服用哪些药物和食物?

•从患者症状分析,应属于胃火炽盛,胃火上炎而致牙龈肿痛、口臭、便秘等症,治当以清泻胃中实火为主,如选用石膏、黄连、知母、升麻、芦根等均可。

亦可服用清胃散;

并要控制烟酒,尚可配合清胃火的苦瓜、白菜、芹菜、豆腐、梨等食物进行食疗。

患者,女,22岁。

体质较弱,经常感冒,时值流感季节,为预防流感,连续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含金银花、黄芩、连翘)、板蓝根颗粒等近月余。

虽未患感冒,但出现了食欲不振,脘闷不适,形寒乏力,大便溏薄等症状。

1、患者出现的症状可能是何原因?

2、体虚易感之人服用何药较适合?

患者所服药物多为清热解毒药,均为性味苦寒之品,此类药长期服用的主要副作用:

一是苦寒伤阳败胃,即多服久服易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运化功能,出现脘腹痞满,食欲减退,甚则恶心呕吐等症。

二是苦燥损伤阴津,即苦味浓而性燥之品,易损伤人体阴液,导致口干舌燥等症。

患者出现的症状即为过服苦寒药损伤脾胃而致。

体虚易感之人可适当配伍黄芪、白术、防风等药同用,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如可服玉屏风散等。

三、补虚药(虚证主要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或虚衰,分别表现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

1、补气药:

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

人参与西洋参相鉴别:

•人参与西洋参同属常用名贵中药,均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皆能补气生津,都可用治热伤气津,烦倦口渴,以及消渴等证。

二者入汤剂均宜文火另煎。

•人参──甘微苦微温,善于大补元气,补脾益肺,补气的力量强。

同时,人参又能安神增智,也可用治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

本品为补虚扶正的要药,治疗虚劳内伤第一要药。

•西洋参──苦微甘寒,补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养阴清火生津,为补气药中一味清补之品,尤宜于气阴两伤而有火热者。

人参、党参相鉴别:

•人参、党参皆味甘,归脾肺经,均能补脾益肺,生津止渴

人参──甘微苦微温,补益的力量强,善于大补元气,为补虚扶正的要药,凡气血津液不足之证人参均可使用。

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急救虚脱和正虚久病重证的患者。

•党参──味甘性平,补气生津之功与人参相似而药力较缓,为补中益气的良药,并能养血,多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不足,肺气亏虚,气津两伤,气血双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以及气虚外感、正虚邪实之证。

人参与黄芪相鉴别:

•人参与黄芪皆味甘性微温,均能补脾益肺,都可用治肺脾气虚弱证。

并且二者均能益气而补血、摄血、生津止渴,都可用治气血不足,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以及气津两伤的短气口渴,消渴等证。

•人参──补气的力量强,善于大补元气,用治气虚欲脱,脉微欲绝者。

并能安神益智,用治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

•黄芪──补气之力不及人参,而升阳的作用好,为补气升阳的要药,用于中气下陷。

并能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常用治表虚自汗,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痈疮虚证等证。

白术与苍术功效与主治的异同

•相同:

二药均具有健脾与燥湿功效。

•不同:

•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多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

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效

•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宜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

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明目作用。

案例:

患者,男,72岁。

老人平日即有面色苍白,畏寒肢冷,食欲不振,腹泻,乏力等症状,孝顺的女儿送来西洋参让他进补。

没想到才服用一周多就出现了不良状况,前日下午突然体温下降,手脚不停抖动,并伴有腹痛,家人急送其至医院,检查下来,各项化验指标都在正常范围,这是何故呢?

患者的体质适合服西洋参吗?

你建议他服用什么药来调理?

•西洋参药性偏寒,适于气阴两虚有热象者

•而本案例中患者属体质虚寒,阳气不足,胃有寒湿之人,不宜服用。

应选择药性偏温的红参适量应用,并可配伍黄芪、白术、山药等健脾益气药同用。

2、补血药:

当归、熟地黄、阿胶、何首乌、白芍

患者,女,40岁。

近来身体欠佳,面色萎黄,心悸、失眠、健忘、多梦较突出,平日常感头晕目眩,手足发麻、疲劳乏力,月经量少色淡或延期而至。

得知益母草有调经作用,遂购益母草膏服用。

患者的症证表现服用益母草膏适宜吗?

你认为患者应服用哪类调经药物较为适合?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患者出现月经量少、色淡,或延期而至,伴头晕眼花、心悸、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表现,中医辩证应属血虚所致,治宜养血和营调经,可选用当归、熟地黄、白芍、鸡血藤等药物予以治疗。

•而益母草苦泄辛散,主入血分,功善活血祛瘀调经,适用于此类症证属血瘀而致者,证见经少色紫暗,夹血块,小腹刺痛拒按等。

患者纯系阴虚血少而发本证,并无瘀滞,故服用益母草膏不相宜。

3、补阴药:

南沙参、麦冬、枸杞子、女贞子、龟甲、鳖甲、黄精

4、补阳药:

鹿茸、淫羊藿、巴戟天、杜仲、续断、冬虫夏草、菟丝子、补骨脂、益智、紫河车。

第十三章常用方剂

1、补虚方

四君子汤:

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生脉散:

人参、麦冬、五味子

四物汤: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一、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3、发散风寒药:

4、发散风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三、补虚药

4、补阳药:

第十三章常用方剂(补虚方)

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气血阴阳是中医学对人体组成物质和机能的高度概括,当物质不足或功能低下时,既出现虚证。

大补元气:

指以药性峻猛,补气作用强的药物,峻补人体元气,用治气脱证的方法。

1、论述人参的功效及应用。

1)大补元气:

适于元气虚脱证。

2)补脾益肺:

可治脾、肺气虚。

3)生津止渴:

用于津伤口渴、消渴。

4)安神增智:

主治气血不足引起的心神不安、失眠健忘

5)还可用治血虚、阳痿及正虚邪盛等证

2、简述黄芪的功效及应用。

1)补脾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

2)补肺气,益卫固表,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诸证。

3)利水消肿,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

4)托毒生肌,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

3、简述补虚药的使用注意。

1虚证一般病程较长,补虚药宜作蜜丸、煎膏(膏滋)、片剂、口服液、颗粒剂或酒剂等,以便保存和服用。

2如入汤剂,宜适当久煎,使药味尽出。

3忌误补或滥补:

对邪实而正不虚者,误补会致“闭门留蔻”;

对体实力健无病者,滥补会引起阴阳气血失调

4对虚极病人宜渐补而不宜骤补。

5注意顾护脾胃,部分补虚药滋腻,易影响消化,故不可过用或适当与健运脾胃药配伍

4、比较人参与党参功用的异同。

人参、党参皆味甘,归脾肺经,均能补脾益肺,生津止渴

党参──味甘性平,补气生津之功与人参相似而药力较缓,为补中益气的良药,并能养血,多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不足,肺气亏虚,气津两伤,气血双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以及气虚外感、正虚邪实之证。

5、比较人参与西洋参功用的异同。

人参与西洋参皆能补气生津,都可用治热伤气津,烦倦口渴,以及消渴等证。

人参──甘微苦微温,善于大补元气,补脾益肺,补气的力量强。

西洋参──苦微甘寒,补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养阴清火生津,为补气药中一味清补之品,尤宜于气阴两伤而有火热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