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3905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已是世界第一,然而高技术品种钢材近年来每年却需进口上千万吨;

2001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我国有11家企业入围,然而其中没有一家是制造业企业;

我国的格兰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然而其关键零部件磁控管至今仍然依赖进口;

我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然而高性能柜机仍要采用美国谷轮公司的涡旋压缩机……

尽管中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但较前三位还相距甚远。

2001年中国制造业(全部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约为4531亿美元,仅为美国1998年时的3116%、日本1998年时的5016%,与德国1998年的水平接近。

中国虽然有不少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低。

可以说,当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第一、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业增加值率低。

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与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001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5607美元/人年,为1994年美国的518%、1993年日本的514%、1994年德国的713%;

2001年中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为2614%,而1994年的美国为49131%、1993年的日本为38101%、1994年的德国为48144%(见表1)。

总体水平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表1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和劳动生产率与主要国家的对比

中国(2001)美国(1994)日本(1993)德国(1994)英国(1992)法国(1994)韩国(1994)印度

(1992)

劳动生产率(美元/人年)560797300104730765504533059520557203350工业增加值(%)26.44913381048144316381543102217

 

资料来源:

《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史》、《中国统计年鉴2002》

第二、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

中国制造业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引进的后续工作没有跟上,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

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优秀的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

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赝品驱逐真品的现象屡见不鲜,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因创新不能获得预期的回报而受挫。

针对“中国制造”的具体情况,可以把我国制造企业分为三类:

原材料加工和初级产品制造企业、无自主品牌的制成品生产企业和自主品牌的制成品生产企业。

其中,以钢铁、金属加工等行业为代表的第一类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很弱,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非常大。

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钢产量以及成品钢材的产量都已位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也在世界位居前列,但实际上我

国生产和出口的钢材都是初级产品,技术附加值很低,虽然数量上占优势,但从贸易额的角度来衡量,就远远不能与经过深加工的国外钢铁行业相比。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平均水准还是很低,基本上都以渐进性创新和产品创新为主,突破性创新和工艺创新很少。

以温州打火机制造企业为代表的无自主品牌的制成品生产企业,这类企业主要通过贴牌生产,一般也不掌握核心技术,可能在某些次要的技术方面拥有一定优势,但自身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也比较低。

温州打火机占据了世界市场的80%的份额,外观设计、部件生产都有优势,但在关键部件方面缺乏知识产权,所以受到欧盟的《产品安全条例》贸易壁垒限制,产品需要安装保险

锁时就处于非常尴尬的境界。

台湾《商业周刊》曾撰文指出:

目前大陆没有一家

厂商能真正做出手机,几乎都是由台湾、韩国企业进行代工,或都是由台湾、韩国企业做好后,贴上大陆企业的牌子的“贴牌手机”。

所谓“大陆国产品牌第一名”的波导,即采用明基所研发的手机。

明基2002年手机300多亿元的营收中,约有20%来自大陆的贴牌订单。

而联想的贴牌手机合作伙伴全为韩国企业,分别是Pan2tech,LG和Innostream。

第三,“技术壁垒”对我国制造产品的抑制。

由于历史及发展的原因,“专利壁垒”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国企业。

在最近的专利权费纷争中,遭受专利壁垒切肤之痛的莫过于中国的DVD企业。

由于中国DVD生产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继2002年出口DVD向国外企业缴纳专利费后,国外专利企业2003年又要求中国企业缴纳在国内销售DVD的专利费。

我们可以看看这样一笔账单:

包括3C(飞利浦、索尼、先锋联盟)收取的5美元专利费,再加上6C(日立、松下、三菱电机、时代华纳、东芝、JVC联盟)、1C(法国汤姆逊公司)、杜比公司、DTS以及MPEG-LA的收费,

中国每台DVD约缴纳20美元的专利费,大幅增加生产企业的成本。

按照技术标准来衡量,美、日、德的科技实力无需赘述。

美国的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表现正是建立在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创新基础上,日本虽然经历了10年的经济低迷,但总体制造业技术仍然保持优势,这种优势保证其贸易盈余得以维持,而德国的制造业一直以技术精湛著称,尽管其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但是德国的制造业产品仍具有全球竞争力。

同时这3个国家也是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国,是全球制造业技术扩散的主要发源地。

比较而言,中国制造业技术的融合水平太低,高新技术与现有技术、机械制造技术与其他领域技术、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的融合和发展都太慢,因而制造业

产品更新周期长,市场反应速度慢,新兴产业群体发育迟缓。

据有关部门1999年对中国514家机械制造企业2009种正在生产的主导产品调查统计,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015年,平均开发周期为18个月,而美国一些

机械企业1990年就已经做到了“三个3”

即产品的生命周期为3年,产品的试制周期为3个月,产品的设计周期为3个星期。

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不能仅仅看制造业产值总量,更为重要的是看反映制造业水平的指标,包括制造业出口品的全球份额、国际品牌的“中国制造”产品和中国企业的数量。

中国目前已具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外向战略,基本上还是定位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引进外资大部分也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扭转,中国的产业结构不但不能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得到升级,还会进一步低级化,更谈不上创建世界工厂了。

制造业全球转移的目的地与该地的产业等级密切相关。

中国要能接受具有较高等级的资本与技术密集的制造业的进入,所具备的条件是进行产业升级,实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替代。

三、直面中国制造战略的差距,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不仅是高新技术的载体,而且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

一般来说,目前制造业大体属于传统产业,但制造业并不等同于传统产业,制造业同样包括高新技术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当今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胜的关键因素。

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或称为核心竞争力,是制造业竞争力的本质,从核心能力视角可以深刻提示推动美国制造业兴衰的内在动因。

制造业竞争力强弱由其核心能力决定。

核心能力是体制性能力与技术性能力相互作用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能力。

单独一项体制性或技术性基础能力并不能产生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一般应具备独特性(或稀缺性)、不可摹仿性和市场有效性等3个特征。

独特性一般指某一企业所特有,不可模仿性指竞争者难以在短时期复制,市场有效性即该能力为企业创造客观的利润或有利的竞争地位。

具备3个特性的核心能力能够为企业产生持续性超额利润流。

制造业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首先必须拥有核心能力。

技术性能力是形成核心能力的基本能力,它们可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或利润创造,而体制性能力与技术性能力有机结合创建和提升核心能力,结合的过程具体表现在技术能力的提高、利用的过程。

核心能力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

其次,随着产业环境和产业内部因素的变化,核心能力也会衰退,只有善于发现制约产生、保持和提升核心能力的瓶颈性因素,并采取合理的创新战略,不断提升现有的体制性能力或技术性能力,或者创建新的体制性能力和技术性能力,才能保证一个产业拥有持续性的核心能力,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经久不衰。

在建立和提升制造业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创新战略起着重要的作用,战略主导者是制造业中的核心企业,中介机构起到辅助作用。

而政府在营造公平和有效的市场秩序、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制造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从“八五”期间开始,以863计划为核心的制造战略研究和实施一直延续至今,10多年来取得很大的成绩。

但是,我们还没有一整套从战略构思、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的理论和体系。

“神五”飞天,“中国制造”的成就已毋庸置疑,但要有新的更大发展,还必须直面战略难题,缩小战略差距。

中国制造战略的第一个难题在于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制造。

我国的家电、摩托车、玩具、服装行业就其规模和出口额而言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

但是,家电的关键技术和元器件、玩具和服装的设计仍然依靠洋人。

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拿手戏是价格战,价格战的基础是廉价劳动力以及环境和资源代价,价格战的后果是忽视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这是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我们应该进一步重视制造战略的研究,组织各方面力量,提出能够指导企业发展和技术开发的战略报告。

难题之二,中国制造谁来造。

尽管制造业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人在制造和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重要。

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将成为制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靠数量惊人的、低技能的劳动大军是不可能成为制造强国的。

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匮乏已经明显制约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

量急剧增加,但距离企业的要求似乎越来越远。

画不出能够用于生产的图纸,也不会操作复杂的机器,在接近“零实习”和“零实验”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工程师是无法从事和管理“零缺陷”生产的,那么要求设计创新产品就更加难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日本制造业的兴起,美国制造业日益走向衰落。

为了夺回制造优势,美国从80年代末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系统地总结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为代表的经验,出版了题为“改变世界的机器”的研究报告,提出“精益生产”的概念,为制造战略的研究树立了一个范例和里程碑。

随后,为了发挥美国信息技术的优势,里海大学发表了“21世纪制造战略”的报告,将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集成,提出“敏捷制造”和“虚拟组织”的概念,为制造业的发展描绘了广阔的前景。

随着制造战略的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和拓展,美国制造业经过10年的努力又以崭新的面貌重振雄风。

此后,为了使美国制造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保持领先,美国又先后完成和制订了“下一代制造”的战略构思和“集成制造技术路线图”,详细确定了近、中、长期的机遇、挑战和应对方案。

21世纪制造业面临新的环境变革,制造业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为:

一是制造全球化。

表现在研究开发国际协作化、市场营销的国际网络化、制造的国际协同化;

二是制造敏捷化。

敏捷化制造的核心在于保持产品周期、生产规模、生产过程、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生产联盟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使这种联系快速、灵活、善变、高效;

三是制造智能化。

智能制造强调的是通过“智能设备”和“自治控制”来构造新一代的智能制造系统模式;

四是制造绿色化。

绿色化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制造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竞争力强弱是一个国家能否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我国制造业要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我们制订战略性的行动纲领,以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提高中国制造的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专项技术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高峰主编1中国制造[M]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滕光进、于永达1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发展评析[J]1经济前沿2002年第6期

[3]张曙1直面中国制造战略的差距[N]1解放日报2003年11月8日第5版

[4]江小涓著1中国的外资经济[M]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5]周永亮著1中国经济前沿问题报告[M]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6]连玉明主编1中国数字黄皮书[M]1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