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T 3034化工企业实用工艺安全系统管理系统实施导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3167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5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QT 3034化工企业实用工艺安全系统管理系统实施导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AQT 3034化工企业实用工艺安全系统管理系统实施导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AQT 3034化工企业实用工艺安全系统管理系统实施导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AQT 3034化工企业实用工艺安全系统管理系统实施导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AQT 3034化工企业实用工艺安全系统管理系统实施导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QT 3034化工企业实用工艺安全系统管理系统实施导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QT 3034化工企业实用工艺安全系统管理系统实施导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QT 3034化工企业实用工艺安全系统管理系统实施导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QT 3034化工企业实用工艺安全系统管理系统实施导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近年来,随着国外独资和合资项目的不断增加,安全环保业绩优异的国际化公司的管

理模式和做法逐渐被国企业了解、借鉴和采用,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很好的管理经验和一套行

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在借鉴国外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过程安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基础

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了本石油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为企业提供本质安全管理的思路

和框架。

本标准是在企业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为便于企业应用,特将《石

油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应用例》作为标准的资料性附录,有利于企业在实践中借鉴。

本标准是与AQ/T3012-2008《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导则》相衔接的标准,企业可利用

本标准强化管理体系中的工艺安全管理,提高整体安全绩效。

1

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

1围

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的要素及要求,还给出了工艺安全管理的应用例。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工艺过程安全管理。

2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

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24004-2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

GB/T28002-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

AQ/T3012-2008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导则

3术语和定义

GB/T24001-2004、GB/T28001-2001、AQ/T3012-2008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element

工艺安全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3.2

工艺process

工艺是指任何涉及到危险化学品的活动过程,包括:

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处置或搬运,

或者与这些活动有关的活动。

注:

当任何相互连接的容器组和区域隔离的容器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时,应当作为一个单独的工艺来考虑。

3.3

工艺安全事故processaccident

危险化学品(能量)的意外泄漏(释放),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事件。

3.4

石油化工企业PetrochemicalCorporation

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生产企业。

4管理要素

4.1工艺安全信息

4.1.1化学品危害信息

化学品危害信息至少应包括:

a)毒性;

b)允许暴露限值;

c)物理参数,如沸点、蒸气压、密度、溶解度、闪点、爆炸极限;

d)反应特性,如分解反应、聚合反应;

e)腐蚀性数据,腐蚀性以及材质的不相容性;

f)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如受热是否分解、暴露于空气中或被撞击时是否稳定;

与其它物质混

合时的不良后果,混合后是否发生反应;

g)对于泄漏化学品的处置方法。

4.1.2工艺技术信息

2

工艺技术信息至少应包括:

a)工艺流程简图;

b)工艺化学原理资料;

c)设计的物料最大存储量;

d)安全操作围(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或组分等);

e)偏离正常工况后果的评估,包括对员工的安全和健康的影响。

上述工艺技术信息通常包含在技术手册、操作规程、操作法、培训材料或其他类似文件中。

4.1.3工艺设备信息

工艺设备信息至少应包括:

a)材质;

b)工艺控制流程图(P&

ID);

c)电气设备危险等级区域划分图;

d)泄压系统设计和设计基础;

e)通风系统的设计图;

f)设计标准或规;

g)物料平衡表、能量平衡表;

h)计量控制系统;

i)安全系统(如:

联锁、监测或抑制系统)。

4.1.4工艺安全信息管理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所需的工艺安全信息:

a)从制造商或供应商处获得物料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b)从项目工艺技术包的提供商或工程项目总承包商处可以获得基础的工艺技术信息;

c)从设计单位获得详细的工艺系统信息,包括各专业的详细图纸、文件和计算书等;

d)从设备供应商处获取主要设备的资料,包括设备手册或图纸,维修和操作指南、故障处理等相

关的信息;

e)机械完工报告、单机和系统调试报告、监理报告、特种设备检验报告、消防验收报告等文件和

资料;

f)为了防止生产过程中误将不相容的化学品混合,宜将企业围涉及的化学品编制成化学品互

相反应的矩阵表;

通过查阅矩阵表确认化学品之间的相容性。

工艺安全信息通常包含在技术手册、操作规程、培训材料或其他工艺文件中。

工艺安全信息文件应

纳入企业文件控制系统予以管理,保持最新版本。

4.2工艺危害分析

4.2.1建立管理程序

企业应建立管理程序,明确工艺危害分析过程、方法、人员以及结论和改进建议。

4.2.2明确小组成员及负责人

工艺危害分析最好是由一个小组来完成并应明确一名负责人,小组成员由具备工程和生产经验、掌

握工艺系统相关知识以及工艺危害分析方法的人员组成。

4.2.3工艺危害分析频次与更新

企业应在工艺装置建设期间进行一次工艺危害分析,识别、评估和控制工艺系统相关的危害,所选

择的方法要与工艺系统的复杂性相适应。

企业应每三年对以前完成的工艺危害分析重新进行确认和更

新,涉及剧毒化学品的工艺可结合法规对现役装置评价要求频次进行。

4.2.4文件记录

企业应确保这些建议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并且形成相关文件和记录。

如:

建议采纳情况、改进实施

计划、工作方案、时间表、验收、告知相关人员等。

4.2.5企业可选择采取下列方法的一种或几种,来分析和评价工艺危害:

a)故障假设分析(What-----if);

b)检查表(Checklist);

c)“如果-------怎么样?

”“Whatif”+“检查表”“Checklist”;

d)预先危险分析(PHA);

e)危险及可操作性研究(HAZOP);

f)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

3

g)事故树分析(FTA);

或者等效的其他方法。

4.2.6无论选用哪种方法,工艺危害分析都应涵盖以下容:

a)工艺系统的危害;

b)对以往发生的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的审查;

c)控制危害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以及失效时的后果;

d)现场设施;

e)人为因素;

f)失控后可能对人员安全和健康造成影响的围。

4.2.7在装置投产后,需要与设计阶段的危害分析比较;

由于经常需要对工艺系统进行更新,对于复

杂的变更或者变更可能增加危害的情形,需要对发生变更的部分进行危害分析。

在役装置的危害分析还需要审查过去几年的变更、本企业或同行业发生的事故和严重未遂事故。

4.3操作规程

4.3.1操作规程编制

企业应编制并实施书面的操作规程,规程应与工艺安全信息保持一致。

企业应鼓励员工参与操作规

程的编制,并组织进行相关培训。

操作规程应至少包括以下容:

a)初始开车、正常操作、临时操作、应急操作、正常停车、紧急停车等各个操作阶段的操作步骤;

b)正常工况控制围、偏离正常工况的后果;

纠正或防止偏离正常工况的步骤;

c)安全、健康和环境相关的事项。

如危险化学品的特性与危害、防止暴露的必要措施、发生身体

接触或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安全系统及其功能(联锁、监测和抑制系统)等。

4.3.2操作规程审查

企业应根据需要经常对操作规程进行审核,确保反映当前的操作状况,包括化学品、工艺技术设备

和设施的变更。

企业应每年确认操作规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4.3.3操作规程的使用和控制

企业应确保操作人员可以获得书面的操作规程。

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如何正确使用操作规程,

并且使他们意识到操作规程是强制性的。

企业应明确操作规程编写、审查、批准、分发、修改以及废止的程序和职责,确保使用最新版本的

操作规程。

4.4培训

4.4.1建立并实施培训管理程序

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工艺安全培训管理程序。

根据岗位特点和应具备的技能,明确制订各个岗位的具

体培训要求,编制落实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定期对培训计划进行审查和演练,确保员工了解工艺系统的

危害,以及这些危害与员工所从事工作的关系,帮助员工采取正确的工作方式避免工艺安全事故。

4.4.2程序容和培训频次

培训管理程序应包含培训反馈评估方法和再培训规定。

对培训容、培训方式、培训人员、教师的

表现以及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作为改进和优化培训方案的依据;

再培训至少每三年举办一次,根据需

要可适当增加频次。

当工艺技术、工艺设备发生变更时,需要按照变更管理程序的要求,就变更的容

和要求告知或培训操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

4.4.3培训记录保存

企业应保存好员工的培训记录。

包括员工的、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等都要以记录形式保存。

为了保证相关员工接触到必需的工艺安全信息和程序,又保护企业利益不受损失,企业可依具体情

况与接触商业秘密的员工签订协议。

4.5承包商管理

4.5.1承包商的界定

承包商为企业提供设备设施维护、维修、安装等多种类型的作业,企业的工艺安全管理应包括对承

包商的特殊规定,确保每名工人谨慎操作而不危及工艺过程和人员的安全。

4.5.2企业责任

企业在选择承包商时,要获取并评估承包商目前和以往的安全表现和目前安全管理方面的信息。

业须告知承包商与他们作业工艺有关的潜在的火灾、爆炸或有毒有害方面的信息,进行相关的培训,全

过程控制风险;

定期评估承包商表现;

保存承包商在工作过程中的伤亡、职业病记录。

相关管理要求参

照“AQ/T3012-2008《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导则》8.2承包商管理”执行。

4

4.5.3承包商责任

承包商应确保工人接受与工作有关的工艺安全培训;

确保工人知道与他们作业有关的潜在的火灾、

爆炸或有毒有害方面的信息和应急预案,确保工人了解设备安全手册,包括标准操作规程在的安全作

业规程。

承包商应保存上述培训记录,记录应该包括个人资料、培训时间、考核情况等。

4.6试生产前安全审查

4.6.1组建小组并明确职责

试生产前安全申查工作应由一个有组织的小组及责任人来完成,并应明确试生产前安全审查的职责

是确保新建项目或重大工艺变更项目安全投用和预防灾难性事故的发生。

小组的成员和规模根据具体情

况而定。

4.6.2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容:

a)明确试生产前安全检查的围、日程安排;

b)编制或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查清单;

c)组建试生产前安全检查小组,明确职责。

检查小组应该具备如下知识和技能:

1)熟悉相关的工艺过程;

2)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

3)熟悉相关设备,能够分辨设备的设计与安装是否符合设计意图;

4)熟悉工厂的生产和维修活动;

5)熟悉企业/项目的风险控制目标。

4.6.3现场检查

检查小组根据检查清单对现场安装好的设备、管道、仪表及其他辅助设施进行目视检查,确认是

否已经按设计要求完成了相关设备、仪表的安装和功能测试。

检查小组应确认工艺危害分析报告中的改进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已经按要求予以落实;

员工培

训、操作程序、维修程序、应急反应程序是否完成。

4.6.4编制试生产前安全检查报告

现场检查完成后,检查小组应编制试生产前安全检查报告,记录检查清单中所有要求完成的检查项

的状态。

在装置投产后,项目经理或负责人还需要完成“试生产后需要完成检查项”。

在检查清单中所有的

检查项都完成后,对试生产前安全检查报告进行最后更新,得到最终版本,并予以保留。

4.7机械完整性

4.7.1新设备的安装

企业应建立适当的程序确保设备的现场安装符合设备设计规格要求和制造商提出的安装指南,如防

止材质误用、安装过程中的检验和测试。

检验和测试应形成报告,并予以留存。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等国家有强制的设计、制造、安装、登记要求的,必须满足法规要

求,并保留相关证明文件和记录。

4.7.2预防性维修

企业应建立并实施预防性维修程序,对关键的工艺设备进行有计划的测试和检验。

及早识别工艺设

备存在的缺陷,并及时进行修复或替换,以防止小缺陷和故障演变成灾难性的物料泄漏,酿成严重的工

艺安全事故。

预防性维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容:

a)检验压力容器和储罐、校验安全阀,对换热器管程测厚或进行压力试验;

b)清理阻火器、更换爆破片、更换泵的密封件;

c)测试消防水系统、对可燃/有毒气体报警系统/紧急切断阀/报警和联锁进行功能测试;

d)监测压缩机的振动状况、对电气设备进行测温分析等。

4.7.3设备报废和拆除

企业应建立设备报废和拆除程序,明确报废的标准和拆除的安全要求。

4.7.4机械完整性相关的培训

企业应安排参与设备管理、使用、维修、维护的相关人员接受培训,达到以下目的:

a)了解开展维修作业所设计的工艺的基本情况,包括存在的危害和维修过程中正确的应对措施;

b)掌握作业程序,包括作业许可证、维修、维护程序和要求;

c)熟悉与维修活动相关的其他安全作业程序,如动火程序、变更程序等;

5

d)检验和测试人员取得法规要求的资质。

4.8作业许可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程序,对可能给工艺活动带来风险的作业进行控制。

对具有明显风险的作业实

施作业许可管理,如:

用火、破土、开启工艺设备或管道、起重吊装、进入防爆区域等,明确工作程序

和控制准则,并对作业过程进行监督。

企业应保留作业许可票证,以了解作业许可程序执行的情况,以便持续改进。

4.9变更管理

4.9.1企业应建立变更管理程序,强化对化学品、工艺技术、设备、程序以及操作过程等永久性或暂

时性的变更进行有计划的控制,确定变更的类型、等级、实施步骤等,确保人身、财产安全,不破坏环

境,不损害企业的声誉。

4.9.2变更管理应考虑以下方面容:

a)变更的技术基础;

b)变更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影响;

c)是否修改操作规程;

d)为变更选择正确的时间;

e)为计划变更授权。

4.9.3相应的工艺安全信息应进行更新。

4.9.4有可能受变更影响的企业和承包商的员工必须在开工前被告知变更或者得到相关培训。

4.9.5工艺变更相关的管理要求可参照“AQ/T3012-2008《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导则》11变更

管理”执行。

4.10应急管理

4.10.1建立并执行应急响应系统

企业应建立应急响应系统,执行应急演练计划,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应对紧急情况的意识,

并且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应急演练计划应包括小规模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理的程序。

4.10.2应急反应的技术准备

企业需要建立一套整体应急预案,预案通常以书面文件的形式规定工厂该如何应对异常或紧急情

况。

对于规模较大、工艺较复杂的工厂,除整体应急预案外,还需要针对各种具体的假想事故情形制订

具体的应对措施。

4.10.3编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企业应急反应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急预案编制可参照“AQ/T3012-2008《石

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导则》13.3应急预案”。

4.10.4应急响应

企业应建立应急反应小组,通常是由企业人员组成,也可包括外部人员;

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应明

确,确保成员对于责任和授权不存在疑问。

紧急情况发生时,相关的负责人可以根据应急反应手册,确定安全区域,并指挥人员撤离到安全的

地方。

应急小组成员需要根据以往培训获得的技能,或借助应急反应手册的指导,启动工艺系统的紧急操

作,如紧急停车、操作应急阀门、切断电源、开启消防设备、控制无关人员进入控制区域等。

企业应授

权这些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有权根据需要将工艺系统停车,并且在他们认为必要时撤离现场。

企业还

应保证应急人员能在规定时间到达各自岗位。

4.10.5应急培训和演练

4.10.5.1企业应给予一般员工和承包商员工基本的应急反应培训。

培训容应该有助于他们了解:

a)工厂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b)如何报告所发生的紧急情况;

c)工厂的平面位置、紧急撤离路线和紧急出口;

d)安全警报及其应急响应的要求;

e)紧急集合点的位置及清点人数的要求。

4.10.5.2企业应定期培训应急反应小组的成员,使其获得和保持应对紧急情况和控制事故的知识及能

力,并参与实际的演习。

4.10.5.3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有必要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与工厂附近的社区进行交

流,或给予他们必要的培训。

通常使社区了解下列信息,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知道如何撤离和保护

6

自己:

a)工厂的基本情况;

b)工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害;

c)工厂目前采取的主要安全措施;

d)紧急情况或事故发生时,会给周边带来什么影响;

e)紧急情况或事故发生时,周边社区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4.11工艺事故/事件管理

4.11.1工艺事故/事件调查和处理程序

企业应制订工艺事故/事件调查和处理程序,通过事故/事件调查识别性质和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

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该程序应能够:

a)准确划分事故的类别;

b)明确调查小组的要求和职责;

c)提出与事故调查有关的培训要求;

d)鼓励员工报告各类事故/事件,包括未遂事故;

e)通过事故调查找出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根源,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措施,以防止发生类似事故

或减轻事故发生时的后果;

f)及时落实事故调查报告中的改进措施;

g)提出事故调查的文件要求。

4.11.2成立调查组

调查组要包括至少一名工艺方面的专家,如果事故涉及承包商的工作还要包括承包商员工,还有其

他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员和有调查和分析事故经验的人员。

4.11.3事故调查时机和方法

事故调查的启动应尽可能迅速,一般不晚于事故发生后48h。

可以选择的事故根源分析方法有很多种,如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事故树(FTA)等。

4.11.4证据收集

在事故调查过程中收集的证据包括:

a)物理证据:

残余的物料、受损的设备、仪表、管线等;

b)位置证据:

事故发生时人、设备等所处的位置,工艺系统的位置状态;

c)电子证据:

控制系统中保存的工艺数据、电子版的操作规程、电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