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2245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测量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测量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测量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测量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测量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量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3.1选点要求

3.2标记点位

4、控制测量

4.1高程控制测量

4.2平面(导线)控制测量

5、碎部测量

5.1测量要求

5.2测量步骤

6、测设

6.1放样方案设计

6.2测设数据计算

6.3测设要求

7、特别注意点

8、小结

 

1.1、实习目的

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内容;

进一步锻炼实际操作仪器的方法和技能;

培养科学素质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加强同学自身及同学之间的组织协调能力;

掌握主要仪器(水准仪,全站仪,棱镜,标尺等)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掌握导线测量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了解测绘成图的基本要求和成图方法;

培养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责任心,确保仪器与人员安全。

1.2、任务及要求

以小组作为实习单位,每个小组5-6人,设正副组长各一人,登记电话;

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整体实习工作,安排实习进程,记录每个实习环节的角色分工;

副组长负责安排每天需要搬迁仪器的种类数量,保护仪器免受意外损坏、丢失,建议实行清单管理。

1.3所需仪器

1、经纬仪

2、经纬仪支架、画板支架、水准仪支架

3、水准仪、画板

4、标尺两把

5、花杆两个

6、皮尺、钢尺、三棱尺、记录板、记录本、量角器

7、自备铅笔,直尺,有函数功能的计算器

2、测区概况

要求测绘比例尺为1:

500的地形图一幅,大小为4*4格,对应实地面积200*200m,要测出图幅范围0.5-lcm。

2.2测区概况

我们组测量的范围是老校区食堂,体育馆,师陶园的一部分到新校区的C1、C2、C3楼,经过了一条马路和一个隧道。

2.3现有资料

(1)、有已知点S09、S18的坐标和高程

(2)、有区域的大体位置。

在19号下午的时候,我们组兵分两路,由李灵和赵晔负责画网格线。

我和于硕、邓益斌、蒋然弈负责勘探选点。

3.1选点要求

1)相邻点之间应通视;

2)便于量距以及观测周围地物;

(平距)

3)点位应易于保存,点位稳固,保持一周或二周;

4)边长均匀,点位足数,5-6个自选点;

5)用油漆做标记,点的编号为三位:

即班号、组号、点号,字体小巧工整,标记清晰,字头朝北。

十字标记要纤细,便于对中。

例如:

L054,L103等;

6)设计闭合或附和导线,选点完毕后应绘出选点略图,要作为上交成果之一。

7)选点后让教师检查后再做红漆标记

附录:

表1:

高程控制测量计算表

表2:

平面(导线)控制测量计算表

表3:

测设数据计算表

3.2标记点位

4.1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测量是高程控制测量,按照普通水准测量方法进行

要求:

在水准路线间进行往返观测,总测站数为偶数;

应在水准路线间采用双面尺法,进行观测;

红黑面互差应不大于3mm,注意零点差;

必须连测到已知高程的控制点上;

尺垫的正确使用,已知点和自选点上均不可用尺垫,尺垫只能在转点上使用,一般用不到。

建议尽量不用,需要的时候回去拿;

外业观测结束,结果合格后在规定的表格上进行高程平差计算,要分配闭合差。

4.2平面(导线)控制测量

4.2.1测量要求

①、外业观测前应在示意图上标明导线前进方向,需要观测的转折角、导线边,明白观测角度是左角还是右角;

②、以测回法观测转折角,每个转折角观测一测回,上、下半测回互差不大于40”。

③、导线边长测量必须采用钢尺量距,测至mm,每条导线边均应往返丈量,丈量的相对精度应不大于1/3000,遇到坡度时,采用“平量法”,即低的部分抬高,把钢尺拉平。

计算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5、碎部测量

5.1测量要求

用经纬仪测绘法,将仪器安置在控制点上,以地物为单位,依次测各碎部特征点。

① 

碎部点与测站点相距较近时,可用皮尺量距,较远时以视距测量法确定距离,但要注意观测技巧,如将望远镜放平等;

②一般情况下,每一幢建筑物需要加注一个有代表性的点的高程,道路每隔一段距离要加注一个点的高程;

③ 

测角度时,只用盘左,测半个测回;

④ 

碎部测量时应注意随测随算随绘的原则,及时连线,不允许在室外观测,室内绘图,更不允许先在白纸上绘草图然后再转绘在图纸上。

⑤ 

绘图必须规范,严格按照图式要求进行,切忌弄虚作假。

6.测设

6.1放样方案设计

我们测量区域的东面有一处开阔的平地,且通过测量,四条直线超过了100m,满足了测设的要求、

6.2测设数据计算

见附表

6.3测设要求

在已经测绘完成的地形图上空白之处设计一矩形建筑物或延伸的管线中心线;

要求有四个待定点,总长大于lOOm;

要求用钢尺,在图上解析确定出点的设计坐标,根据附近的至少两个已知点(自选点),计算出测设数据;

采用极坐标法测设出待定点,打桩或标记出这些点,让指导老师检查。

检核,理论值与实际值<

10cm。

⏹使用钢尺量距时应分清楚零点在哪里;

有坡度时应将钢尺拉直抬平;

大于一尺段的情况应采用经纬仪法进行直线定线;

对于跨河等不便量距的情况可用间接法确定距离;

⏹经纬仪采用光学对中,瞄准目标时应尽量靠近底部;

⏹闭合导线需要两个已知点的坐标,附合导线需要四个已知点坐标,鉴于点少组多,在已知点上尽可能地节省观测时间,已知点被占用时,先到自选点上测角或完成别的环节:

已知点上禁止进行碎部测量。

⏹导线计算要多人独立计算

⏹电子经纬仪要将按钮切换至向右增大角度,即“水平右”

⏹注意事项参照实验实习指导书

7、小结

1勘探选点

在开完实习动员大会后,我们小组匆匆吃过中饭就马不停蹄的进行了实地选点勘探的实习工作。

我们小组分到的是新老校区结合部,即c1c2c3整部以及往东200m的老校区老体育馆、老食堂、师陶园等。

我们本来以为这部分应该比较容易选点,都是一些建筑物什么的,顺利的话还能抽空直接下午就开始高程的控制测量。

但事实却是和我们想的大相径庭,该部分除了新校区的c1c2c3部分较为容易选点外(我们这部分选的是c1c2c3东面作为我们小组新校区的基本控制点的所在地)其他的地方都很不容易选点。

尤其是过了c1东侧的地道后,很多地方都比较拥挤且杂乱,一座建筑物很难用一个控制点就确定下来,有的边边角角的地方是甚至都得用超过一个点才能控制。

鉴于老师在实习开始前给我们制定的计划是5-6个控制点,我们小组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而这次勘探的困难还远不止这些,在与老师发给我们的控制点示意图进行实地对比后才发现,本来就少控制点的我们这块区域,为数不多的控制点都被后来的施工盖去了,也就是说,在我们小组的区域内,一个一直控制点都找不到!

接下来的困难就是,由于是个200*200的区域,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正好是两个校区各分一半再加上一个大马路,南北方向的距离正好是逸夫楼前的那条河到c3那里,问题就来了,如果按照老师说的尽量做个闭合导线的话,我们就找不到从老校区闭合到新校区的路了,因为我们图上的范围正好到老校区对着新校区的那片灌木与铁丝网,几乎闭合不过去。

在确定了着几个个问题后,我们决定向老师去请教。

对于地形复杂,控制点不易选择的问题,袁老师建议我们可以在一些必要的地方做一些支导线来辅助我们的闭合导线,把所有的区域都控制进去。

而对于控制点少的问题,严老师在亲自实地考察下来后发现的确是没有控制点,然后他建议在我们区域的附近选两个已知点作为闭合导线的起始方向进行闭合导线的起始工作,即已知点不一定要选在所画的区域内,可以选在一直区域外,尤其是闭合导线的确定方向的前面两个已知点,主要是来控制后面点的方向以及后面点的坐标的,不在图上的话影响也不是特别大,最终我们选择了c3南边的s09与s34作为闭合导线确定方向的两个点(这两个点都不在我们画的图的范围上)。

对于难闭合的问题,严老师也比较难回答,于是我们一起到实地勘探了一下,终于在老食堂的后面的宿舍楼旁边发现了一个灌木丛的空档,虽然仍有铁丝网阻挡,但是我们看了下,发现架设仪器观察的话,能够和新校区的s34通视,且不影响读数。

于是最终我们确定了一个s34s09为起始方向七个主要控制点的闭合导线(从s09出发,沿着c3c2c1经桥洞老体育馆老食堂师陶园老宿舍楼最后从老校区西侧的灌木丛的一个空档闭合至s34)并沿着c1c2c3的西侧布设了一个三个控制点的支导线。

从勘探选点这些事当中让我了解到,选点也要会选,选的要巧,不仅要能互相通视还要统一观测,遇到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要学会巧布设,绕开遮挡物。

2高程控制测量

在经过半天的选点后,我们小组在第二天的6点50左右就开始了高程控制测量。

虽然天气寒冷,但是我们小组的劲头都十分足,几个女生没带手套围巾就开始热火朝天的工作了。

我们决定沿着导线的方向一个一个点测过去即从新校区往老校区测。

我是主要负责测量的,可以说这一天的工作的大头就在我这里。

好久没用水准仪,刚开始还摸索了一阵,还好水准仪并不复杂,研究了几分钟就基本整平好了。

在c1c2c3的那条路上还挺容易的,基本都是直接测量两个点控制点的高差的,中间不需要再另设点。

新校区大概半小时就测好了,都没有出现什么太大的问题,黑面读数与红面读书都基本相差在3mm内,偶有少数的几次相差大也是因为计算记录的成员忘记了黑红面本来就相差100mm的情况,不过由于实测实算,立马发现错误后及时改正了,总的来说新校区的情况很顺利。

测到那边的桥下走道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桥下走道直线距离长(后来平面测量时测得该段距离有188.622m之多)且弧度大,另外桥下由于遮光严重,比较难以读数。

于是我们在桥的中间设了一个TP1即多了一个测站来便于我们的测量。

多设了一个测站后,虽然工作量加大了一点,但是一下就变的容易测了起来,于是我们顺利的测过了桥两端的控制点的高差。

测到老校区后,我们基本都没碰到什么问题,只是在老食堂与老宿舍楼之间的路面上有些不整,架设仪器时候需要小心再小心,以及因为我们小组需要测量闭合导线最后的闭合部分,就需要在新老校区之间那条马路上架设仪器做一个测站,我们想到了严老师在测量实习动员大会上说的:

“人身安全第一!

”,尽量选在了车比较少的饭点进行测量,并顺利的完成了返测,最后误差在范围内,在分配了闭合差以后把每个控制点的高程算出并记录了下来,成功的结束了高程控制测量的任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这一天还剩下小半天可以直接进行平面控制测量。

3平面控制测量

我们知道实习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平面控制测量,不仅精度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测量又困难(尤其是长距离区域的测距),而且直接影响后面坐标的确定与碎步测量与最后的测设,这块任务不容有错。

我们小组依然在寒冷的7点准时开工,搬着一堆仪器与物品在新校区的东门口集合了。

首先我们测的是由起始点s09、Z1401与s34之间的夹角,本来我很想当然的就想测左角,因为这个角是如果算左角的话是个钝角(大概是90多度),测量初学者总是想尽可能的简便的,总是想避免200多度300多度的出现的。

但后来我又研究了下,发现我们的整体导线是往右拐的多,换个说法就是是一个顺时针的走向,如果算左角的话,就前面一个角是一个钝角后面的将会全是很大的角,不便于计算,所以我和小组的成员商量后决定就全部以右角为转折角来测量计算。

测完第一个转折角后我们就开始了测量了s34到Z1401的距离了。

俗话说的好,完事开头难,这是实习的第一次测距,我们小组的测量人员都不大熟悉,甚至还出现了没看清0刻度线的情况(以为是皮尺),而且我们不像测绘专业的人有全站仪,可以直接读出距离。

这第一段距离由于比较平坦以及直,160多米的距离我们只设了2个点,给测距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第一次测距就要用经纬仪定线法,我们都感到以后的任务既重又富有挑战性。

我锁定了经纬仪的镜头后用微调螺旋向下调整镜头,但发现了其实微调螺旋有范围的,还没到我想要的角度就不能往下调了。

我在经过一番调试后,发现松开锁闭螺旋再调整微调螺旋后再重新锁紧后微调就可以了,在以后的实习中我多次使用这个方法进行微调。

调好镜头后,我叫我们组的一名成员拿着一个粉笔站到我制定的区域,我用手势指挥他进行微调,在大致位置正确后我就让他放下粉笔,让其微调粉笔的位置,确定直线上的一点,但由于距离太长有时只能拿手机进行指挥,过程比较繁琐。

我再确认过粉笔位置的正确性后,就会让那位同学用粉笔在那里画上记号。

在定好线后,我们小组的测量人员就用钢尺进行测量,第一次测量也许是没有经验吧,没有在往返测的后立马算出往返测的误差,结果直到测到第二个控制点的时候才发现第一个距离的往返测误差在3000分之一以外,没办法,只能返工,重新测第一个的距离,从此我们小组这种简单的数据都是实测实算,从没有拖拉过。

还是和高程控制测量一样,新校区的平面控制测量我们小组和快就做完了,虽然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c1北侧的灌木丛挡住了我们测距的水平路线,但我们还是用花杆等参照物等方法解决了(即把钢尺抬高,用花杆靠在钢尺上,读出最小值)。

最麻烦的一部分又再一次出现了——没错,还是那个桥下的走道。

这块地方从选点到高程测量就没少给我们添麻烦,这次又像一道大鸿沟一样横在了我们面前。

这段桥下走道十分长,我当时估计就有180多米,因为几乎横跨了我们的整个图,加上桥下的这段走道又有一定的弧度,弧度还不小,给我们小组的测距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当时测到那里时已经时至傍晚,视线已经有些不如白天那么好了,但是我看了下我们小组的成员都还有部分体力,作为组长的我就决定今天的工作以这个地下走道的测距完成为结束点。

依然由我负责定线,指挥小组成员进行做记号并由我检核各个记号是否与另外一段的控制点上的花杆在一条直线上。

由于我估计大概距离是180m—190m左右,而我们的钢尺拉倒极限也只有25m再拉上去就会出问题,所以我定了7个点,即8段距离。

这么多段分别测量,而且是出现在一个距离上,可以说是我们从没遇见过的,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来,这是我们量的最长、定的线最多的的一段导线长度。

开始时由于那段路的弧度还不是很大,测量的小组成员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从大概第三第四段左右开始就显得比较吃力了,那里弧度突然就增大了很多,平常的测量的话,就算有弧度,也不是特别大,至少有一端能连到水平地面上,而这次却是中间好几段都是两头都着不到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在空中很难确定前后的位置,加上手在空中的抖动,很难量。

不管我们靠着墙还是什么的往返测的误差都很大,最大的一次往返测的误差竟然达到了2cm,我们都感到很失望,觉得可能是光线的原因,决定第二天早上乘着光线好的时候再测。

第二天早上,我们果断放弃了靠着墙的做法,直接上了两个花杆的方法,经过我们小组的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测了1小时后,得出了188.622m的数据,真是非常的不容易!

功夫是不会负有心人的,我们虽然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我们的付出也是也回报的,这让我对以后的测量任务更加有信心了,只要你肯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除去这段桥下走道,我们整体的平面测量还是比较顺利的,虽然老校区还是那么的崎岖,但是从新校区测到老校区也不是白测的,我们不断积累经验,不论是读数还是记录计算,速度都越来越快,就算偶尔出现错误,我们也能马上找出错误。

在测到第二天的中午的时候,我们小组已经把所有导线的长度、转折角都测量了出来,我们小组在食堂把所有数据都汇总,并计算了角度闭合差与导线全长闭合差,最后计算发现角度闭合差符合标准,T也差不多六千多分之一,完全符合标准,这个结果大大激发了我们小组的热情,随后便进行了相应的计算,把误差分配到了各个点上,最终确定每个点的坐标。

4碎部测量

经过前面几天的努力我们确定了各个坐标的具体数值,我们也终于面临了最后成果展示的步骤——碎部测量。

可以说前面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步骤做准备的,这一部分做差了,前面的努力可能全变成无用功,我们小组的人都感到压力十分的大。

仍然是从新校区开始测,前面的c3基本没什么问题,测到c2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部分看不到,我果断的做了一个支导线,定了一个点A,来控制c2的东面。

做支导线完后,自然得算出这A的坐标,我与另外一名组员在老师还没有讲支导线的算法的情况下,用一些解三角形的办法成功解出了A点的坐标,但是在标记上画纸上的时候却发现了极为严重的误差,A点在现实里应该是在01与02两点连线的西侧的,但是按照我们计算出来的数据却在东侧,我们大为不解。

经过我们反复的验算,坚信我们没有算错,于是我们一步步排查下去。

查到最后,我们小组一名成员提出是不是自选点的在图上标错了,我们马上沿着这个线索往下查,终于发现了原来是01与02两个点全部画错了,幸好发现的早!

我们及时改正,避免了以后更大的错误!

这让我们明白了测量的精确性是多么的重要,差一点点都不行!

更明白了检核在测量学这门学科中的重要性,每做一步都要检核,细心认真是更不能缺少的,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在重新测完c1后顺利的完成了新校区的碎部测量,在一些画图的问题上我们小组也慢慢达成了一些共识,草坪的拐角应该怎么测,拐角应该放几次尺测几次,测人行道应该怎么测量。

尤其是那条大马路,我们小组曾经争执过,最后确定以三个点来确定这条马路,即以两点确定一边,再由另一点确定另外一边(我们按照两条边是平行的来算的)。

从中我们发现实践才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只有自己实践了,才能在实践中获得经验与成长。

在测到老校区的体育馆时,我们发现体育馆的一个拐角的底端被高大的树木所遮挡,不能用视距法算出距离,于是,我们用了一种自创的方法,就是把拐角所在的一条边延伸,然后我直接只读出角度,在图上以所在控制点为端点,以刚才的角度做一条射线,与刚才确定的一边的延长线所交,即是我们所要那个拐角。

在测到老食堂的楼梯的时候,我们本来还是按照老办法测那个螺旋的楼梯,就是在阶梯的两端各测一次,结果我们发现描出来的点都挤在一起了,很难画,遂决定先测外沿,把外沿描出后再画内沿,结果果然很清晰。

在测完食堂之后,我们的又开始了老校区女生宿舍楼的测量。

我们在自选点5~6中间选了一个点,为B点,我们以B点为基准进行测量。

一路都是很顺利的。

但是当我们转到6点时,在测量女生楼另一面的一个路灯的点时发现出现了问题。

我们的点和之前的点对不上号。

我们都很着急。

用钢尺重新测量了5、6点的距离,再读了好几遍数据,用皮尺大概测量了一下女生楼的长度。

发现好像都没有问题。

我们采取了排除法开始寻找到底是哪里出错了。

最后用实际的距离与图上的距离一比较才发现,是我们的B点标错了,所以说我们刚才在B点测的碎部点都是错的,我们都感到很失落,毕竟要是这部做对的话,我们碎步就基本结束了,不过这也再次提醒了我们,测量,来不得半点的马虎!

5测设

再碎部测量结束后,我们小组马不停蹄的进行了测设。

我们小组在c2c3东侧的那块大草地上进行了测设的练习,在图上设计了一个矩形,四边总长110多米。

经过前几天的各种练习,我们经纬仪以及常规的计算画图已经比较熟练了,很快在图上测出了四个点与两个自选点的夹角并且选出在图上量出了各边的长度,在此过程中,我的一个感想就是那个角度尺板要是再大点再精确点就更好了,在尺子上最小的精度也只有30秒,给真实的布设测设点时候带来了点误差,估计也是导致我们小组最后实际对角线的长度与图上的量出的距离有10cm的出入的重要原因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