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题总结.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3196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题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题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题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题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题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题总结.doc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题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题总结.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题总结.doc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题总结

摘要: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已在中小学得到普及,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动着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也为本课题的提出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本课题针对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并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五大功能和三大作用:

五大功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以人为本,快乐学习”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任务”的共享功能

三大作用: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

任务驱动专业课项目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各个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竞相展开各个领域的竞争,而归根到底是人才方面的竞争。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

“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

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象使用书、纸一样方便时,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这便是我们为之研究、探索、实践的问题。

在教育现代化的大潮中,由于信息技术课(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如何开展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是每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既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教学模式,这对比较年轻的计算机教师队伍来说存在不少困难。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

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包括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计算机课程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计算机知识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计算机教学,就会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开展开展学习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它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信息技术课的信心。

因此课题组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并制定以下课题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素养和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养成养成文明上网的好习惯。

同时,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自身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使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提高教育改革的科研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掌握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从而真正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新模式。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

目前,大多数教育工作都是在摸索中总结提高。

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计算机类课程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

4、构建新型的办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加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推广,引入“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以“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新亮点。

5、带动相关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有力推动者,成为新型办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传播者,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四、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第一、“任务”的设计是关键,要体现层次感

信息技术课的操作课时占总课时的70%左右,可以说实践课上好了,信息技术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因此操作任务的设计应多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问题,尽量在操作前给予提示,以节约学生对细小问题的探究时间,将主题集中在设计好的几个任务上,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根据任务设计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完成任务的关键。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一般可分以下几步走:

1、设定课题、提出要求、明确目标,创设情境。

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第一步,是基础的一步,关键的一步。

学生对这节课有无兴趣,能否以“快乐学习”的心态积极主动的完成任务,这一步起着关键作用。

“任务”的展示千万不能泛泛而谈、含糊不清,应落到具体的某一点上。

有的老师在设计任务时,认为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其实不然,任务应有它的可行性,操作性,且有大有小,有的任务可能只有一步,而有的任务可能要结合前面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所以应避免流于形式,走传统授课的老路。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子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其应知(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重复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或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和处理新环境下的简单问题。

应会(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

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发现问题并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同时要体现“任务”的层次感,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2、分析任务,进行重点、难点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任务确定之后,为了能让学生发现完成任务所用的知识点,找到完成任务的突破口。

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分析任务,整理出任务中所包含的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然而,任务给出之后,不能老是由教师来分析任务,对于低年级的初学者,首先是带着同学一起分析任务,发现任务中所包含的问题。

然后告诉他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这些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开始从带着学生分析任务改为引导学生分析任务。

找出任务中所含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以后就可以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任务,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学生分析完问题后,他们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此时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会对学习产生很浓的兴趣。

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指导他们就学习方法、操作技巧进行介绍、交流、讨论,认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把协作学习和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4、注意信息反馈,对任务进行扩展和细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总会遇到一些困难,甚至走入知识的误区。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走上求知的正轨。

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对于学生来说,求知欲的强弱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

学生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任务的设计是有弹性的,那么完成的好坏也是有差距的,所以“不能让学生吃得太饱,也不能让其饿着”,这就是教学过程结束前对任务的扩展和细化。

第二、“任务”要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完成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协作学习环境。

把学生学习形式通过三种组织方式来完成:

一是竞争性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二是个别化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独立的;三是协作组织结构。

学生之间协同工作并共同分享学习目标。

通过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角色扮演来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

当学生经过探索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应把他们的成果和经验分享给整个学习团队,同时表扬他们的优点,推广他们的经验。

同时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只记优点。

我认为能够完成任务就是成功,就应该给予表扬。

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乐趣中成长。

第三、注意项目(任务)库的积累和共享

课题组设立知识库,项目(任务)案例成果归学校,建立学校电子学习(e-learnning)平台,并分享给全校师生,服务于更多的教学活动。

五、课题实施的过程

1、课题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03年3月——2003年7月)

(1)确定课题组人员。

(2)查阅教学、教改及科研实验的资料,申请本课题市级立项,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3)课题组成员了解“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的发展动态,加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学生。

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5年11月):

深入地开展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发展方向,培养优秀实验教师,设计并展示优秀课例,参加各级基本功竞赛。

同时,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实验资料汇总(2005年12月):

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学生技能竞赛、小论文、结题展示课、实验报告等。

总结阶段(2006年2月——2006年5月):

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

实验教师进一步完善、总结,撰写本课题实验报告、经验总结、论文等,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做好成果的总结、应用、推广工作。

2、课题实施策略

(1)理论学习。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相关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2)专业培训。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争取更多的课题组成员参加省级及境外专业培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