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变量的赋值数据的输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0850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案例变量的赋值数据的输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变量的赋值数据的输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变量的赋值数据的输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变量的赋值数据的输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变量的赋值数据的输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变量的赋值数据的输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学案例变量的赋值数据的输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变量的赋值数据的输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案例变量的赋值数据的输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提问:

语句Peri=2*PI*Radius应该怎样表述?

“=”应该怎么读?

答:

将表达式2*PI*Radius的值赋给变量Peri,“=”读作“赋值”。

例1、有一个变量i,初始值为0,每次给它加1,加5次后的结果怎样?

用赋值语句如何表示?

可理解为每次赋给i的值都是在前一次原值上再加上1,

讨论:

上式右边“i+1”中的i与左边的“i”有什么不同?

这个语句的意义是什么?

将i值(原来的值)加上1后的值再赋给i(现在的值)。

从这里可以看出赋值符号“=”不同于数学中的“等于”。

2、给变量赋值

由上面的讨论可以知道,赋值语句的格式为:

[Let]变量=表达式'

读法:

将表达式的值赋给变量

由于赋值语句右边是一个表达式,执行时总是先求解,再将表达式值赋给变量,所以Let语句具有运算功能。

例2、例6-4-4交换两个变量中的数据。

问题:

①从界面上可以看到有哪几个变量?

②显示代码问:

各语句的意义是什么?

③交换数据是通过什么过程实现的?

学生相互讨论,回答。

x=Val(txtsx.text)’给变量x赋值

y=Val(txtsy.text)’给变量y赋值

m=x’将x中的值赋给m

x=y’y中的值赋给x,

y=m'

再将m中的值赋给y

txtsx.text=Str(x)’在txtsx文本框中显示现在x的值

txtsy.text=Str(y)’在txtsy文本框中显示现在y的值

程序中利用一个中间变量和赋值语句实现了交换数据,首先将x中的值赋给m,再将y中的值赋给x,最后将m中的值赋给y。

练习:

新建一个工程,在窗体Form1的Click事件过程中定义4个整型变量a、b、c、d,并写出以下四个赋值语句:

将“4”赋值给变量“a”,将“6”赋值给变量“b”,将“-1”赋值给变量“c”,表达式“b*b-4*a*c”赋值给变量“d”。

(为能输出d的值加上语句Form1.Print”d=”;

d)

赋给变量d的值是多少?

执行后单击窗体,观察结果,赋给变量d的值是52,可见赋值时是先计算出结果,再赋给变量,所以赋值语句具有运算功能。

三、数据的输出

1、Print方法

上述代码中Form1.Print"

d="

;

d语句起什么作用?

如果删去代码中的Form1.Print"

d="

d,再执行程序,对比前后有什么变化?

能否看到程序的运行结果?

实践:

删除Print语句,运行程序,见不到输出结果。

所以,Fm1.Print"

d”语句起输出数据的作用。

VB语言中使用Print方法输出数据,格式如下:

[对象].Print[表达式][{;

|,}]

Print是对象的方法。

原意“打印”这里是指输出,[对象]是输出的目标位置,[表达式]是输出内容。

在当前窗体中输出时,可以省略[对象]。

Form1.Print"

d的意义:

将"

和d的内容输出到窗体Form1中。

例3、阅读下列代码,通过讨论找出这三种语句:

(1)变量类型定义;

(2)赋值;

(3)输出数据。

并分析输出结果是什么?

输出到什么地方?

PrivateSubForm1_Click()

DimxAsSingle’定义变量语句

DimyAsSingle

Form1.Print-61;

-34’将-61和-34输出到窗体Form1中

Form1.Print9*2;

12’将9*2的积和12输出到窗体Form1中

Form1.Print"

Thisis”;

”abook"

’将字符串"

Thisisabook"

输出到窗体Form1中

x=3’将3赋给x,将4赋给y

y=4

Print"

x="

x,”y="

y’输出x=和x的值及y=和y的值

EndSub

上机输入代码,执行后和分析结果相对比。

数据分隔符

出示下述问题,请学生相互讨论。

⑴将Form1.Print"

Thisis"

"

abook"

语句中分号改为逗号,执行程序,观察有什么变化?

⑵Form1.Print-61;

-34后加一个分号或逗号,执行程序,观察有什么变化?

⑶删去Form1.Print9*2;

12中的两个表达式9*2;

12执行程序,观察有什么变化?

⑷用分号为分隔符时,两个字符串表达式输出和两个数字输出间隔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

⑴分号改为逗号后“is”和“a”之间距离增大了。

⑵行尾无符号时自动换行,加分号或逗号后不换行显示,加逗号时间隔增大。

⑶当Print后为空时,将显示一个空行。

⑷用分号为分隔符时字符串是紧接着输出,而数字与数字间有间隔,即输出字符串和输出数字时是不同的。

教师小结:

⑴表达式间用分号分隔时,下一表达式紧接前一表达式输出;

用逗号分隔时,下一个表达式后移14列(到下一个打印区)显示;

分号和逗号可以混合使用。

行尾加逗号或分号时下一行表达式将不换行显示,行尾无符号时自动换行。

⑵当输出数值数据时,自动给正数加一个前导空格(符号位)和一个尾部空格,分开不同的数。

负数用负号代替前导空格。

字符串原样输出。

常用分隔符有:

逗号和分号,表达式之间用逗号分隔时输出的两表达式之间隔一个打印区(14列);

用分号分隔时两表达式紧接着显示;

输出数值时,前后分别有一前导空格(或负号)和一个尾部空格。

3、Tab(n)函数的应用及Print方法的运算功能

例4、例6-4-6

⑴输出语句中各输出项到窗体左边的距离与n有什么关系?

⑵输出语句中a*a*a和b*b输出的是表达式本身还是表达式的值?

答案:

⑴Tab函数的作用是控制输出数据到窗体左边的距离,n的数值越大,输出项离窗体左边界的距离越大。

⑵在对应位置输出的是表达式的值而不是表达式本身,所以Print方法具有运算功能。

课堂总结

⑴赋值语句的格式为:

[Let]变量=表达式

“Let”可省略。

这里“=”是赋值号,不是“等于”号,读作“将表达式的值赋给变量”。

⑵Print输出方法格式是:

[对象].Print[表达式][{;

在当前窗口中输出数据时“对象”可省略。

表达式间的分隔符不同,输出格式就不一样。

2种分隔符可以混合使用。

⑶赋值语句和Print方法都有运算功能。

⑷在程序中往往要多种语句组合使用才能组成一个可以执行的程序如:

定义变量语句、赋值语句、输出语句等。

⑸顺序结构是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

教学案例二

丁湘云

课题:

程序设计语言初步——循环结构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版)中信息技术部分的选修模块1“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程序设计语言初步”,教学时数为1课时(45分钟)。

  二、教材分析

  根据2003年4月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阐述,“算法与程序设计”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选修模块之1,它的前导课程是信息技术的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

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模块里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了VB程序顺序结构设计等基础知识。

  与本节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是顺序程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知识,还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等知识。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循环程序结构概念。

  2、让学生知道对现实问题中解决重复相同操作在计算机中的实现。

  3、通过“国王算米”这个富有生动情节的实例和探究、讲授、观摩、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四、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用计算机解决重复操作问题的过程。

该过程的问题分析、算法设计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具选择

  1、可以进行屏幕广播的多媒体电脑室。

  2、教师自行设计制作的课件。

  六、教学方法

 采用了探究、讲授、观摩、交流、阅读材料等多种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计算机的踪影,感受到计算机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方便,它为我们做了许多重复繁琐的工作。

在惊叹计算机的神奇和享受的欢乐的时候,你是否了解计算解决重复操作问题的基本过程?

有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呢?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古典的问题:

  学生观看约1分钟的Flash动画《国王算米》片断,内容大致如下:

 

(二)问题

“下面我们先助国王解决这个问题。

  (三)探究

  把全班分成1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讨论问题。

利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找出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明确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和写出求解问题的解题步骤。

并填写教学活动表中的“探究问题记录表”。

如下:

  探究问题记录表

  分析问题(找出已知和未知、列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写出解题步骤

  设所求的数为S,则S应满足:

N从1到64

  K1=1,Kn+1=Kn*2

  S=K1+K2+…kn1、令N为1,K为1,S为1。

  2、N加1:

K乘2:

K加入S。

  3、直到N为64。

  4、写出答案。

“刚才有些同学把题目解出来了,答案是,所以国一惊倒了”

“上面的结果超过万,人工计算要很长时间,下面我们用计算机解题。

  (四)用计算机实现循环

(1)回忆初学顺序结构时的习题:

求S=1+2+3+…+100的值,使用的是特殊解法:

S=(1+100)*(100/2)=5050,体现不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这其实是求解数列1,2,3,…,n,…的前100项和问题,请学生观看如下程序解题过程。

(2)提出问题:

是否可以实现s=1+2+3+…+1000以及s=1+2+3+…+n(n任意给定)的求解?

(3)将程序梢做修改,解决以上问题,让学生对循环结构的功能有感性的认识,引发学习兴趣,引入循环结构,以For语句为例介绍。

2、教师提出问题:

求解s=1+1/2+1/3+……+1/999,相邻学生可自愿组合,讨论完成:

给出算法、写出源程序、得出结果;

教师巡回辅导过程中,找出掌握较好及较差组,提出表扬或给予指导鼓励。

(部分学生会写出fori=1to1/999s=s+i语句,教师需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根据错误提示找出问题所在,强调i是整型变量的含义,必要时可打断学生练习,统一讲解。

5、教师继续提出问题:

若求解以下问题,程序应如何修改?

s1=1+++……+

s2=1+()+()+……+()

6、学生讨论求解,教师巡回辅导。

7、总结:

利用for语句求解数列前n项和问题,可写出如下语句:

forI=初值to终值steps=s+□,其中□代表数列的通项。

8、思考题:

若求解s=1*()*()*…*(),程序应如何修改?

自我评析:

本案例通过循环结构与顺序结构解决同一问题的对比引入课题,使学生对循环结构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且本节课又是解决学生高一时就已熟知的数列求和问题,可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以问题驱动学习进程。

通过变换数列样式,启发学生修改程序解决问题,问题由易而难,符合认知规律;

允许学生自由组合,集思广益,讨论求解,是对学生合作能力的一次锻炼;

教师对学生出错较多的问题及时点拨并加以总结,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又能统领全局,使学生能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与成就感,并熟练掌握了for语句的用法,从中体会循环结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

“用计算机实现循环,同样要经过分析问题、设计算法两步骤。

  教师展示与用VisualBasic语言编写的程序作对照。

简单解释变N的作用,并提示学生注意N值的变化。

  本例用VisualBasic语言编写的程序请看教材如下:

  PrivateSubForm_Activate()

  DimNAsInteger,KAslong,SAslong

  N=1:

K=1:

S=1:

Forn=1to64

K=K*2S=S+K

NextN

  Print"

国王应奖给臣民的米粒数为:

SEndSub

 (五)观摩

  根据前面编制的程序,启动VisualBasic程序设计环境,输入程序代码,进行调试,最后得到运行的结果。

  教师演示操作步骤。

  学生上机调试程序,教师作个别指导,时间是10分钟,并提醒学生注意语法结构。

  (六)交流

“前面我们学习了用计算机实现循环问题的过程,它和人工解有什么异同呢?

同一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人工求解重复问题和用计算机求解循环问题的异同,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教学活动表的“讨论记录”表中。

  关于求解问题的方式讨论记录

  

  (七)小结、布置实践和练习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机实现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如下图。

  课后作业:

编写程序计算S=∑ai2=12+22+32+…+1002

 

教学案例三

 课题:

让学生发挥个性——网页制作

一引言:

  “网页制作”是初中《信息技术》“建好网上的‘家’——网页制作”教学内容。

这也是一节“FrontPage2000”软件的综合练习课,我认为本节的教学目标:

巩固网页制作的各个知识点并综合运用它,培养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具有独自制作一个具有自己个性的网页的能力。

  二、活动的主要环节

  1、设景激趣,提出主题

  我首先打开一个关于文学的网站2000”来制作,其他学生表示赞同,但有的学生会提出他们没有丰富的素材和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具有自己个性的网站,有的学生会说“网上资源多的是”。

我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高度肯定。

此时,学生已经兴趣高昂,跃跃欲试。

我对学生提出这节课的活动——利用“FrontPage2000”来制作具有自己个性的网页,并从互联网上获取自己需要的素材,最后各小组用简明的方式展示其作品。

  2、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在本阶段,我先提议学生寻找与自己爱好相同的同学成立一个小组,例如:

爱好文学、体育、娱乐、游戏等等。

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一定要志同道合并且还不少于6人,这样子就能够避免人手少,忙不过来的情况发生,况且这也有利于发挥同学间的协作精神和提高自个的审美观。

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制作具有自己个性网页”这个课题制定后续方案,基本如下:

2个人负责规划版面;

1个人负责获取静态图片;

1个人负责获取动态图片;

1个人负责收集美妙音乐;

1个人负责收集内容。

(其中具体分工由各小组成员商量后决定)这样的话,学生就有机会人人动手,积极参与其中,不会觉得无事可做了,并发挥了其自主性。

在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中,他们若是碰到什么困难我可以向他们伸出援手,或者向其他学生求救。

对操作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而对操作不够好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这也让我参与其中,成为他们的一分子,而不是旁观者,和学生融为一体,真正走近他们,这对后面的总结才有个依据,同时也是了解学生对前面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3、展示成果、自评互评

  展示成果是最后一个环节,我将这一环节安排在最后才进行。

各小组可把作品上传到教师机上,并派一个代表上来通过广播屏幕向全班同学展示各小组的成果,并对本小组进行自评。

即:

说出在该作品中,哪些是本小组的闪光点,哪些是本小组还未能解决或者做得不够的。

最后,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

在此阶段,我认为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评价的侧重点应放在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同学间协作和创新精神的体现上,并充分肯定学生的作品,激励他们继续发扬这种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4、反思

  实践表明,在信息技术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对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意识与信息素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观。

努力做到“学中用”、“用中学”,避免了在教学中以单纯传授技术为中心的狭隘教学模式。

教师的适度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为学生树立自信心、加倍努力提供了条件。

教学案例四

[课题]:

第三节因特网上的信息处理

[教学目的]:

⑴熟悉浏览器窗口的组成

⑵掌握利用浏览器浏览信息的基本方法

⑶学会保存网页上的文字、图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⑴使用地址栏输入网址

⑵保存网页上的文字和图片

[教学器材]:

演示用计算机、数字投影机或计算机教学网络

[教学过程]:

引言: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有关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因特网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

因特网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以万计的局域网和广域网构成的,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人们提供各种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利用因特网获得信息,处理和保存信息。

[板书]第三节因特网上的信息处理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和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的发展,出现了新的信息工具—浏览器,它具有强大的信息浏览、检索、连接功能,界面丰富多彩。

浏览器的出现促进了因特网的发展。

浏览器有许多种,较早的有马赛克(Mosaic)浏览器,目前较流行的有网景公司的航海家(Navigator)浏览器、微软公司的网络探索者(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

两者使用时差别不大。

[教师演示]现在我们启动IE浏览器(或其他浏览器),我们看到窗口界面非常熟悉,与其他Windows应用程序窗口大同小异,操作方法相同。

我们应掌握的是菜单、命令、按钮的含义和功能。

[板书]3.3.1信息的浏览和保存

[板书]1.浏览新的网站信息

[板书]方法一在地址栏中输入指定的网址

因特网上的服务器或虚拟服务器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URL(通用资源定位符),称之为“网址”或“域名”。

我们可以在浏览器地址栏直接输入网址浏览指定网页。

[教师演示]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并按回车,就可浏览中央电视台主页信息。

http是传输协议名,一般可省略,www是web服务器名。

在页面信息下载时光标呈沙漏形,状态栏提示浏览器的工作状态,进展条表示页面下载的程度。

(时间允许可让学生来演示输入网址)

[板书]方法二通过链接进入网站

web页面有强大的信息链接功能,即超文本链接方式(超链接)。

页面上的超链接一般带有下划线,当鼠标指针移至超链接会呈手形,状态栏中显示链接的网址,单击进入链接的网址。

[演示]在中央电视台主页上链接到新华社网站()

[板书]2.重新浏览已访问过的网站

[板书]方法一。

使用工具栏按钮“后退”“前进”

通过链接我们访问了一系列的网站页面,从初始访问的页面直到最新的页面,形成了一条链路。

“后退”就是沿链路向初始页面移动,“前进”就是沿链路向最新页面移动。

[教师演示]使用“后退”“前进”重新浏览已访问的页面,并提示学生注意按钮何时变成灰色。

[板书方法]二。

利用地址栏列表

[教师演示]单击地址栏下拉键,出现已输入的网址列表,用鼠标单击选取。

[板书]方法三。

使用工具栏按钮“历史”

[教师演示]单击“历史”按钮,在窗口左下侧出现历史记录栏,访问过的网址按日期排列,用鼠标单击选取,网址也可按访问次数或站点排列。

[板书]3.保存网页信息

因特网的重要特点是信息资源共享。

当发现网页上的内容有参考价值时,我们希望将其保存下来,以便离开因特网后能够从容的阅读、欣赏或加以利用。

下面我们学习怎样保存网页上的文字和图片信息。

[板书]⑴保存当前页面文字

[教师演示]我们看到的文字和图片,已下载到计算机内存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它们保存到磁盘上。

打开“文件”菜单的“另存为”命令,在出现的“保存HTML。

文档”对话框中选择文件的类型,文件存放的路径,输入文件们名,单击“保存”按钮,网页的文字部分就被保存到文件中。

也可用剪贴板将网页部分文字粘贴到其他文档中。

[板书]⑵保存页面中的图片

[演示、讲解]保存网页上的图片,须先用鼠标右击选中图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上选择“图片另存为”命令,在“保存图片”对话框中选择文件类型、文件名、存放路径,按“保存”按钮即可。

注(若使用IE5,则可保存基本完整的WEB页面)

学生实践:

⑴输入当地的公用信息网主页网址,浏览当地的主页

⑵利用主页上的链接进入其他网站

⑶保存当地主页上的本地当日新闻的文字部分到磁盘指定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