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贵州省六枝特区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9752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贵州省六枝特区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贵州省六枝特区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贵州省六枝特区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贵州省六枝特区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贵州省六枝特区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贵州省六枝特区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历史贵州省六枝特区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贵州省六枝特区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贵州省六枝特区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6.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

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

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7.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

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8.在清代,“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责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

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

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渎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这主要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培养社会读书风气B.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C.把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手中D.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9.《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10.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该条款()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D.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11.2012年8月,某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参观了一处史料陈列馆(右图)。

其中第二展厅的条约应是()

陈列馆展厅分布

第一展厅:

“英军入侵”

介绍**战争爆发的背景和简要过程

第二展厅:

“城下之盟”

主要介绍《**条约》产生的过程

第三展厅:

“丧权辱国”

介绍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四展厅:

“香港回归”

以图片资料介绍香港的回归历程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2.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通商口岸开辟的变化,反映出这一阶段

A.中国领土主权一步步遭到破坏B.西方列强完全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

C.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社会

13.有人认为: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恩格斯也说过:

“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

能够为这些结论提供支持的史实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

②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③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④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出现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14.陈旭麓先生说:

“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

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

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

”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B.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D.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15.“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马克思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这一观点显然不适合用于评价()

A.永安建制与定都天京B.北伐、西征和东征

C.《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定D.《资政新篇》的颁布

16.近代学者杨人楩指出: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备受列强侵略,而广东一省……所受苦痛,更为切身;

所以秀全一创上帝教,凡两广贫苦无告的农民,就相率奉教,而酿成伟大的革命运动。

”这一观点

A.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

B.指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改朝换代性质

C.肯定了太平天国在近代化方面的贡献

D.赞扬了洪秀全反侵略的彻底革命精神

17.清算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决定发动秋收起义,给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方向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国民党一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18.“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到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这一义和团揭帖主张的是

A.反清灭洋B.扶清灭洋C.以清灭洋D.反清扶洋

19.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

此观点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

A.中国的“文艺复兴”

B.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中国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起点

20.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指出:

“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

”促使中国实现“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五四运动的爆发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三罢”斗争出现D.上海工人举行大罢工

21.下图所示为抗日战争时期一次重大战役,该战役()

A.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把中国的抗战带入了相持阶段

C.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战役

D.在敌后战场有效牵制了日军

22.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A.无产阶级领导革命B.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C.建立起与国民党对峙的政权D.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23.1924年11月,孙中山关于统一问题的题词是“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

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当时孙中山为实现“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A.组建中国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B.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C.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D.进行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政府

24.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

”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理解错误的是

A.根据国情,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奋斗目标

B.走“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C.形成了独立自主解决本国革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

D.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25.“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引自毛泽东《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

B.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与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

C.“天翻地覆”是指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D.占领南京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材料题(26题18分,27、28题各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18分)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

政体》

材料三:

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概括其主要做法?

(8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2分)

61.阅读下列材料:

(16分)

李鸿章认为;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黻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

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

“第一策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

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

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备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兵法易。

助学拳,要摈鬼子不困难。

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1)三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个阶级的主张?

(3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

(3)材料二、三有何相同的背景和目的?

(4)材料二所进行的变发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5分)

86.(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

……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

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

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

高一历史半期考试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1)秦汉: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

唐朝:

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4分)

(2)不同:

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避免君主独断,造成决策失误而亡国;

而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

做法:

唐太宗:

宰相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明太祖:

废除丞相。

(3)职能:

军机处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传达皇命)(2分)

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7.

(1)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3分)

(2)相同:

都学习西方(4分)

不同:

前者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后者侧重学习西方社会制度

(3)背景: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目的:

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机(4分)

(4)资产阶级软弱妥协,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解析】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主张中体西用,所以为洋务派;

材料二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发动了戊戌变法,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

材料三所述为义和团运动,所以为农民阶级

(2)结合所学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材料二康有为主张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的相同点为都主张学习西方,不同点为学习的内容不同,前者主张学器物,后者主张学制度

(3)二者的共同背景在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的共同目的都在于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机,打击西方的侵略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软弱妥协,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义和团运动

(4)相权逐渐遭到削弱,君权逐步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并发展。

28.

(1)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

(2)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革命的党;

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第一次工运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

(4)

(2)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3)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的重要性,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