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基本组织说明文档格式.docx
《金相基本组织说明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相基本组织说明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铁素体
铁素体是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α-Fe中的固溶体。
铁素体与渗碳体相比,是个软韧的相。
亚共析钢高温快冷,铁素体在晶粒内呈针状,慢冷呈块状,或沿晶粒边界析出。
晶界比较圆滑,很少见孪晶或滑移线。
颜色浅绿色,加深浸蚀稍变暗。
片状珠光体(电镜3000X)
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它是按一定质量比例混合而成的,其中渗碳体的质量分数为12%,铁素体的质量分数为88%。
由于渗碳体数量比铁素体少、二者比重又相差不多,因此,片状珠光体中渗碳体呈窄条,铁素体呈宽条。
珠光体片层间距在0.1~1.01微米范围内波动。
如用硝酸酒精腐蚀,由于渗碳体片远比两侧的铁素体片硬,耐磨、耐腐蚀,因此,突起的细薄条是渗碳体,在金相显微镜下看到的细黑线是渗碳体条的阴影。
腐蚀后的金相表面闪闪发光,形如珠光,珠光体由此得名。
400倍以下能分辨层片者称片状珠光体。
800倍以上能分辨层片者称索氏体。
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层片者称托氏体。
从奥氏体直接冷却获得的珠光体一般呈片状。
粒状珠光体
渗碳体呈球粒状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
采用球化退火工艺,可使片状珠光体变为球状珠光体。
马氏体在高温回火,马氏体转变为球状珠光体;
过共析钢经不完全退火也可形成球状珠光体。
片状珠光体(光镜)
一次渗碳体
渗碳体是碳与合金元素与铁的化合物。
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部尖锐;
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破碎后呈多角形块状。
一次渗碳体是从液态铸铁中析出的。
二次渗碳体
二次渗碳体可呈网状、带状、针状。
二次渗碳体在过共析钢中存在,从奥氏体中析出。
铁素体+三次渗碳体
三次渗碳体析出到二次渗碳体或晶界处。
颜色白亮,退火状态呈珠光色。
三次渗碳体在超低碳钢中存在,从铁素体中析出。
铁素体+粒状渗碳体
上贝氏体
上贝氏体是含碳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之间,以晶界为对称轴,呈羽毛状。
这种羽毛组织是由平行排列的针状或板条状铁素体与分布在铁素体间的短条状渗碳体所组成,短条状渗碳体的方向大体与板条状铁素体相平行。
羽毛可对称,也可不对称,铁素体羽毛针可呈板条状、点状、块状。
高碳合金钢中的针看不清楚,呈灰蓝黑色;
中碳中合金钢中的针较清楚,羽毛状明显;
低碳低合金钢中的羽毛很清楚,针粗。
上贝氏体转变时在晶界处形成,经晶内长大,不穿晶。
下贝氏体
下贝氏体是在针片状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很细的碳化物片,这些碳化物片大致与铁素体片的长轴呈的30度。
在晶内呈针状、两端尖、针叶基本不交叉,但可交接,与回火马氏体不易区分。
不同之处是:
马氏体有层次之分,下贝氏体颜色一致,没层次分别;
下贝氏体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受浸蚀变黑,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浸蚀。
高碳高合金钢的碳化物分散度比低碳低合金钢大,针叶也比较细,颜色蓝黑。
低碳低合金钢为灰色。
粒状贝氏体
大块铁素体内包含着一些渗碳体颗粒和“小岛状”组织。
这些小岛状组织起初是富碳的奥氏体,而在随后的转变过程中可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或转变为马氏体,或仍保留为奥氏体。
针状马氏体
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高碳奥氏体形成片状马氏体,也称针状马氏体。
在每个奥氏体晶粒内马氏体针具有一定的几何取向,长大时不能穿越奥氏体晶界。
它的立体形态宛如一个凸透镜。
在奥氏体晶粒形成的第一片马氏体往往比较粗大,横贯整个奥氏体晶粒,并将奥氏体分割为二,以后相继形成的马氏体片就受到限制,尺寸较小。
这样,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形成的马氏体大小不均。
中低碳板条马氏体+针状马
低碳板条马氏体
当钢的碳含量较低时,钢自奥氏体状态急速冷却时,奥氏体将从Ms点开始,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转变为板条状马氏体,又称低碳马氏体。
板条马氏体束与束之间的位向较大。
在一个原始奥氏晶粒内可有几个取向不同的板条马氏体束,每一束马氏体是由许多个板条马氏体组成。
板条马氏体形似薄木条,相互平行排列在一个晶面上。
白色隐针马氏体+黑色针状马氏体
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是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呈方向性地分布在珠光体上的显微组织。
亚共析钢,先共析铁素体不仅沿晶界析出,而且也在晶内沿一定晶面呈针状或片状析出。
过共析钢,先共析渗碳体针或片在奥氏体晶粒内部互成一定角度排列,不穿晶,也可见到晶内不连晶界的针。
过热的中碳或低碳钢在较快的冷却速度下容易产生魏氏组织。
铸钢的组织一般比较粗大,容易出现魏氏组织。
莱氏体
铁碳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