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25495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

A第一位B第三位C第四位D第六位

12.关于我国人均资源的说法,对的有( 

  A.矿产资源我国为世界人均值的2/5 

 

  B.耕地和土地我国为世界人均值的l/3

  C.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l/2 

D.森林资源我国为世界人均值的l/7

13.下列属于难利用的土地是( 

A.新疆的干旱荒漠地区 

B.黄土高原C.江南丘陵 

D.内蒙古草原

14.我国可利用土地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A.草地 

B.林地 

C.耕地 

D.建筑用地

15.世界水日为( 

B)

  A.3月12日 

B.3月22日

  C.4月20日 

D.6月25日

16.“中国水周”为每年的( 

  A.3月22日~28日 

B.4月22~28日

  C.7月1日~7日 

D.8月1日~7日

17.我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是( 

CD)

A.开发地下水、海水淡化、开发利用冰川  B.严格控制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C.跨流域调水和兴修水库  D.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18.下面关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BD)

A.水资源的季节变化大而年际变化小  B.水资源外流区多,内流区少C.水资源的季节变化是秋季多,春季少 D.水资源分布,北方少,南方多

19.我国华北地区严重缺水,除自然原因外,其主要人为原因有( 

AB 

)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B.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污染严重C.过度开发水资源 D.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20.有专家预言,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资源问题是( 

A石油枯竭B大量动物灭绝C水资源短缺D臭氧层出现空洞

二、填空题

1.经济地理学体系主要是由区域经济地理学和普通经济地理学两大部分组成。

2.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5个方面条件、

结构、区域、潜力、方向。

3.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夏季多,冬春少,调节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有效途径是兴建水库。

5.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就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6.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7.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8.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9.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10.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各有不同:

发达国家过分消耗资源,以环境污染为主;

发展中国家具有人口和发展的双重问题,环境问题严重。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更为严重。

11.人类本身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性。

作为生产者通过个体的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存必需的产品;

做为消费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返还给自然环境。

12.人地关系属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其中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社会人,他们有意识地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组成了社会,所以,他们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13.我国的发展历史,实际上是一部破坏、恶化人地关系和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交错存在的生产斗争史。

14.要协调人地关系,应把自然和人平等看待,一方面要使人的活动顺应自然生物环境的发展规律,充分合理地加以开发利用;

另一方面要对已遭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调整,根本改变人地关系发展的自发状态,建立人们自觉控制的人地关系,在我国广袤国土上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协调。

15、优化协调我国人地关系的目标包括:

生态过程的破坏最小,资源的最大保护,稳定人口,实现协调发展中的最优效益。

16.我国建国后,出现了两次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大破坏,分别是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

17.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经历的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18.孙中山先生撰写的《建国方略》中的物质建设部分,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开发和治理我国自然资源的规划。

19.我国六大自然资源主要是指:

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20.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21.在热量资源方面,中国有3条明显的自然地理界线,实际上都是3条东西走向的地形线。

这就是南岭、秦岭和长城。

这3条地形线是中国气候带的重要分界线。

22.中国今后的人口政策应逐步转变为:

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控制人口数量为辅,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城乡结构。

23.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产业结构由农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工业、服务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24.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提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

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25.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26.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总体分布特点为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

27.小麦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玉米是我国发展最快的粮食作物,被称为“东方一宝”、“中国珍珠”的粮食作物是大豆。

28.中国主要经济作物以油料作物为主,花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油料作物,甘蔗是我国最主要的糖料作物,云南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为烟草。

29.我国可供发电的能源资源蕴藏量丰富,其中主要是煤炭和水力,此外还包括风能、地热、核能等。

30.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体系中,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三、名词解释:

1、人地关系:

指生活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广泛和深刻地改造、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

2、环境污染: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3、土地荒漠化:

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绿地逐渐演化成荒漠景观。

荒漠化并不是指沙漠的扩大,而是指干旱土地的退化现象。

4、水土流失:

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刷作用下,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而随水流散失的现象。

5、水体污染:

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源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的组成发生变化,从而破坏水体原有的用途,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6、商品粮基地:

以生产粮食为主,粮食商品率高,商品量大,能持续稳定向区外提供大量商品粮的粮食区域。

7、高新技术工业:

是区别于传统工业的高级、新兴、尖端工业,处于工业现代化的前沿,具有龙头和先导作用。

8、第三产业:

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是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

9、西电东送工程:

指开发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塘地区的工程。

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和骨干工程。

10、东北现象:

改革开发以来,相对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北地区出现的经济增长缓慢、经济位次不断后移、经济效益低下等一系列现象被通称为称为“东北现象。

11、特区:

主权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开辟的实施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特殊经济区域。

12、区域:

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组成的人地相关的地域系统、客观存在的具有类似条件和特征的地域空间单元。

13、人口结构:

人口总体内部各种属性的数量与比例关系,主要包括自然构成、社会构成、经济构成、地域构成。

14、城乡一体化: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进而实现乡村的生产效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城市趋于一致的过程。

15、中部崛起战略:

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发展战略。

4、简答题

1、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它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个国土(包括陆地和海洋)及其各个区域为范围,研究各个经济——产业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各个产业的地域组合(经济区)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

2、请简述跨流域调水的原因及南水北调的意义:

跨流域调水的原因: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南水北调的意义:

1)形成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2)可以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3、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1)、庞大的人口基数

2)、增长型的年龄结构

3)、日趋平衡的性别比

4)、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5)、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

6)、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

7)、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8)、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

4、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有哪些?

答:

1)人口压力与生态破坏:

人口增长与生态破坏

2)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破坏:

技术与工艺落后,资源不合理利用,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

资本不足,治理和恢复投入少;

产业结构层次低,结构性污染不可避免;

发展压力大,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难。

3)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不足:

生态脆弱带,自然结构缺陷(土地结构、能源结构)

5、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1)大气污染居高不下2)水资源持续短缺,水质污染加重3)工业废渣与日俱增,噪声污染日益扩大4)土地退化严重5)耕地连年减少,森林日益贫乏6)自然灾害频度加快。

6、中国生态环境的社会经济原因是什么?

1、人口压力持续存在

2、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

3、中国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化时期

4、城市化进程加快

5、乡镇企业的大面积发展

6、科技落后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大

7、导致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答1.文化原因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农耕社会里,中国逐步形成了“重男轻女”、“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靠男性后代“传宗接代”、“祭祖送终”的传统生育文化。

2.经济原因 在许多农村地区,由于生产力落后,生产和生活主要还是靠体力劳动,很多重体力劳动需要男性承担,人们把发家致富的希望都寄托于男性,是生育偏好男性的经济基础。

3.社会原因 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

4.科技原因

20世纪80年代,B超、染色体技术用于胎儿性别检测之后,使生育选择性别有了可能性,科技手段的滥用,根本原因都是重男轻女。

8、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及其表现?

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人口密度大,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极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1)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黑河—腾冲线)

2)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

3)各省区人口密度差别很大4)世界人口密度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9、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时期中国经济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产业发展的迟缓性

2)产业发展的对外依赖性

3)产业结构的片面性

4)产业分布的不平衡性

10、新中国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变化特征?

1)、产业规模扩大,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趋于合理

---工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11、1949年以前及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布局的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1949年以前:

主要以自给自足为基础,以粮食为主体,“小而全”的多样化栽培和农产品商品率低、区域专业化不显著、区际交换不发达等为基本特征。

1949年以后: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3)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4)农业生产布局合理化

5)农业科研与教育发展

6)农业生产总量增加

12、解放后粮食生产发展与布局变化

1)粮食总产和单产大幅度提高---增长速率世界罕见

2)人均粮食占有量上升,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增长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

3)生产结构不断调整,粮食出现结构性短缺

4)“南粮北运”转变为“北粮南调”,粮食增产重心北移

5)三大地带粮食生产增产中心明显向中部转移

13、全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

14、新型工业化道主要特征有?

1)科技含量高

2)经济效益好

3)资源消耗低

4)环境污染少

5)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5、中国煤炭产业发展战略是什么?

在地域上有何分布特点?

煤炭产业发展战略:

1)集中和加快建设全国基地;

2)巩固和强化东部基地;

3)积极开发云贵基地;

4)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零、散煤炭资源。

地域分布特点:

1)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

2)河南和陕、甘、宁、蒙省区煤炭丰富

3)六盘水是西南最大的煤炭基地,主要供应攀枝花钢铁基地。

16、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分别是什么?

存在的问题:

产能过剩、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难以支撑、低水平产能占相当比重、行业恶性竞争已经出现、产业集中度进一步下降。

发展对策:

1)对于不符合钢铁产业政策和未经审批或核准的项目,国家有关部门将不办理相关手续。

2)严格控制钢铁工业生产能力。

3)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4)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5)推进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

6)加强行业自律,避免无序竞争和盲目发展。

17、简述大力发展中国第三产业的必要性。

1)有助于更好地进一步搞活中国经济

2)是加快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适合国情(人口多,底子薄)

提高效益促进积累

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促进就业、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促进经济发展

18、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和布局中的主要问题及发展重点

主要问题:

1)运力严重不足、

2)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足、

3)运输设施技术水平低、

4)设备更新缓慢且失修失养严重、

5)运输网络布局不够合理。

发展重点:

1)要加快铁路建设,相应地发展公路、水运和民航运输,积极发展管道运输,建立和完善全国综合运输体系;

2)加强区域经济联系,重点加快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对外运输通道建设;

3)提高客运能力,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提速,加快高速交通网的建设

4)加强与国际运输网络的对接。

19、青藏铁路建设的意义:

青藏铁路将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而成为沟通西藏、青海与内地联系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通道,同时也成为西部腹地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这条大动脉的延伸,西藏、青海经济将进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轨道,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将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铁路有一举三得之功效——经济路、政治路、旅游路。

20、什么是商业布局?

中国商业发展布局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商业布局:

是指商品流通网络的地域分布与地域组合。

基本特点:

1)商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2)商业结构明显改善

3)商业网点布局有了新变化

4)商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不平衡

5)城乡商业发展差距较大

21、中国旅游资源特征及旅游业发展特点分别是什么?

特征:

1)种类繁多,数量丰富

2)景观奇特,魅力无穷

3)古老珍稀,品位绝佳

4)分布广泛,组合颇佳

旅游业发展特点:

1)产业规模高速扩张,产业形象日益鲜明

2)国内旅游异军突起,多元化市场已形成

3)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配套发展,旅游生产力快速增长

4)资源开发不断深化,产品结构渐趋完善

22、依据协作的内容和特征不同,可以将经济协作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1)综合经济协作区。

一般由地域毗邻的发达地区或较发达地区组成,在多个领域进行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

主要有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中原经济协作区、两江走廊经济区等。

2)资源开发经济协作区。

主要产生在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

如晋陕豫内蒙古宁能源基地、长江三峡经济开发区等。

3)城市经济协作区。

主要产生在大城市地区武汉经济协作区、辽宁中部城市经济技术协作联合体、苏锡常通经济协作区等。

4)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协作区。

主要产生在连片的“老少边穷”地区。

如鄂豫川陕毗邻经济协作区、滇桂黔边区四地州经济协作区、陕甘川毗邻经济协作区等。

23、我国七大经济区分别是指哪些地区?

(1)长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区;

(2)环渤海地区

(3)东南沿海地区

(4)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

(5)东北地区;

(6)中部五省区;

(7)西北地区。

24、东北地区的资源基础包括哪些?

1)山地面积众多:

——矿产资源丰富

——森林总蓄积量占全国的33%,是全国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

2)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

——重要的农业基地

——石油资源储量占全国的50%

3)辽东半岛是东北主要的出海口

4)东北是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大连、长春、沈阳、哈尔滨

25、东北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地域文化原因---在地域文化方面表现为习惯于泛政治化思维,缺乏市场经济规则意识,“等、靠、要”的依赖性强,而创业文化精神不足。

资源环境原因(枯竭);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原因。

26、环渤海地区发展优势分析:

1)经济区位优势突出

2)矿产、旅游、海洋等资源优势明显

3)人才和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一

4)产业基础雄厚

5)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27、环渤海地区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和产业结构老化,改造难度大

2)城市之间分工不明确,第三产业不发达

3)淡水资源不足,水土、水矿资源配合不理想

4)能源和交通运输供需矛盾突出,工业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28、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地理特征是什么?

1)以第二产业为主体,工业化水平较高,第一产业规模大、基础好

2)以建立在地区优势资源基础上的重工业为主,加工工业相对落后

3)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占有相当大比重,农村工业有一定基础

4)产业分布极不均衡

29、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区域发展的优势及限制因素?

区域优势

1)区位优越,交通便利2)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大3)工业发达,基础雄厚4)城市密集,市场广阔5)人文繁荣,科技先进

限制因素

1)交通运输业发展滞后

2)初级原材料和能源紧缺

3)条块分割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4)洪涝灾害的威助尚较严重

30、东南沿海地区区域发展优势?

1)区位得天独厚

2)海岸线曲折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

3)夏长冬暖、降水丰富、生物资源丰富

4)有色金属矿产旅游等资源具有一定潜力

31、东南沿海区区域经济地理特征

1)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2)工业结构偏轻,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比重低

3)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经济外向型突出

4)乡镇企业独具特色,且规模大、水平高

5)总体发展水平高,区内经济差异明显

32、中部地区区位分析:

居中的区位优势明显;

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具有一定基础;

人地矛盾突出;

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后发优势”

33、中部地区经济地理特征:

1)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地域分异明显

2)工业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

3)运网发达

4)经济布局的点轴格局明显

34、西南及华南地区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1)战略后方与“三沿”开放的区位优势

2)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3)异常丰富的自然资源

4)经济发展已经具有一定基础

35、西南及华南地区经济地理基本特征

1)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规模小

2)以农业为基础、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3)经济空间的点轴格局基本形成

4)区域经济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36、西北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分析:

1)能源资源优势突出,有色金属、钾盐、旅游资源等优势明显

2)人口压力大,民族成分多

3)生态环境先天不足,环境恶化形势严峻

37、西北地区区域经济地理特征

1)亚欧大陆桥横贯东西,区位优劣势并存

2)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严重退化,农业地域分异明显

3)工业结构偏重,以资源开发和产品初加工为主

4)产业布局沿“十”字开发轴展开,点轴格局明显

5)经济总体上欠发达,区内地域差异明显

38、开发建设大西南的意义:

1)强化区域基础实施,加快开放开发进程

2)发挥山区优势,把脱贫致富与生态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3)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4)抓住三峡建设的机遇,加快长江上游地区建设

5)加快南通道建设,拓展东南亚市场

6)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繁荣第三产业

39、西北地区区域发展战略:

1)强化基础设施,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构建我国重要的棉花和畜产品生产基地、能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和有色冶金基地

2)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3)培养市场体系,开拓旅游产业

4)依托陆桥优势,东联西出

5)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

论述题:

1、我国产业结构在地域分布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异明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1)在东部沿海地带,继续发挥其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的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并开拓国内市场,推进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

2)中部地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