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5140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根本原因: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

(2)直接原因:

各国的税制改革。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出现

战国时期。

(2)标志: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形式

(1)君主私有土地:

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的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

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地主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发展

(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加剧。

(2)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推动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后果:

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1)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国家采取“均田”“限田”措施,如北魏至唐初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

1.均田制分配的不是地主的土地,而是国家手中掌握的无主土地和荒地,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2.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封建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发展历程

(1)产生:

早在战国时代,租佃方式就已产生。

到汉代,已比较普遍。

(2)发展:

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3)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3.影响:

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主题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变化

材料

图一           图二

图一“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

图二“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说明了井田制的废除。

材料反映出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变化:

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

影响: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土地兼并

材料 ①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②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

推原》

由划线部分①中的“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和②中“志在良田”得出土地观念。

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

结合所学分析此观念的影响。

提示 观念:

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

加剧了土地兼并;

资本用于购置田地,不再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中国古代租佃制

材料一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改变旧的剥削方式,招来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

材料二 苏轼曾说: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1)抓住材料一划线部分“剥削方式”“地租”等关键词理解地主与佃农的关系。

(2)通过材料二划线句子“诚恐客散而田荒”等信息理解佃户与佃主的关系。

(1)材料一反映了地主土地怎样的经营方式?

提示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的租佃经营方式。

(2)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提示 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经营方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奴隶社会(商周)

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农民服力役、“均田”

地主土地所有制

主要经营方式:

租佃经营

处于次要位置的经营方式:

田庄经济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一、封建社会不能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原因

1.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而使土地占有关系很不固定,土地买卖盛行,这就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2.土地兼并的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地主往往将剥削来的钱财用于购买土地,“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这些都使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3.是由封建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封建国家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

因此,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土地兼并,而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土地制度及租佃关系

1.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开始出现私田。

2.战国以来:

存在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国有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等)、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总体趋势:

战国以来,总的趋势是国有土地逐渐减少、私有土地逐渐增加。

地主阶级通过政治特权或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

而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他们被迫租种,并将收获物的大半奉献给地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反抗,地主同劳动者的依附关系日益松弛,租佃制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农耕经济更加成熟。

1.《左传》记载:

“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反映了当时(  )

A.齐国首先发生税制改革

B.井田制得到加强

C.商鞅变法依军功行田宅

D.土地私有合法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鲁国的“初税亩”,故排除A、C两项;

“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按田亩的实有数目缴纳赋税,这就实际上承认了土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瓦解了井田制,故排除B项。

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画像中的收租场景

①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 ②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 ③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果 ④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片标题,反映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的情景,①④在图中无从体现,故选B。

3.(2017·

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唐代后期,“远近异法,内外异制,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天下纷纷,遂相兼并。

”这表明当时(  )

A.农业发展迅猛B.曲辕犁推广

C.井田制恢复D.均田制被破坏

解析 材料信息中“远近异法,内外异制”表明原有法令的松弛,“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表明均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取代,故选D。

4.南宋辛弃疾在《最高楼》一词中曾哀叹:

“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

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这一哀叹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土地易主频繁,这说明土地买卖相当频繁,从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故选D项。

5.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

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可知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故C项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小雅·

北山》

材料二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大田》

材料三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数量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曰:

“丘不识也。

——《左传·

哀公十一年》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从材料中可看出这种土地制度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怎样的变化?

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了什么问题?

(4)这一组材料在实质上反映了什么?

答案 

(1)井田制。

特点:

土地归周天子所有,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变化:

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

原因:

铁器牛耕的使用使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大为提高。

(3)出现了地租这一新的剥削形式,反映封建剥削关系已产生。

(4)这一组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一历史过程。

解析 第

(1)题抓住关键信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即可判断是井田制,再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其特点。

(2)题注意提取关键信息“遂及我私”,判断是出现私田。

第(3)题注意材料中出现“田赋”这一关键信息。

第(4)题需要综合三则材料分析出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一实质。

[基础达标]

1.与成语“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 A

解析 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它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符合,故选A项。

2.《左传》记载,隐公八年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交换祊田和许田。

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

这说明(  )

A.各国开始税制改革B.土地公有制形成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破坏

解析 根据材料中周天子默许郑国和鲁国擅自交换土地的行为,结合所学知识井田制土地不得转让可知,井田制正在遭到破坏,故选D项。

3.(2018·

西安高一检测)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

《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解析 鲁国实行“初税亩”,按田亩实数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客观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使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故A项符合题意。

4.《汉书·

董仲舒传》记载:

“(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

”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

A.土地私有制遭破坏B.社会经济凋敝

C.社会两极分化加剧D.社会道德衰败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官吏们凭借权力与民争利,加剧了土地兼并和社会财富的集中,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C项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

这种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B.均田制

C.私田制D.公田制

解析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B项正确。

6.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财产平均分配B.禁止土地买卖

C.实行土地国有化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宋代出现了阶层流动加速,土地所有权不固定的现象,故选D项。

7.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

“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后世为天下者,不为井田,则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

”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  )

A.社会秩序安定B.土地兼并严重

C.推行均田制D.井田制度得到恢复

解析 材料中“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体现的是土地兼并扩大了贫富差距,故选B项。

8.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这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故选D项。

9.(2018·

西安高一检测)北宋苏洵说: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的是(  )

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解析 据材料可知,“耕者”(农民)租种“富民”(地主)的土地,最终是地主得到收入的一半,而农民得到收入的一半,所以是租佃式经营。

故选D。

10.某地出土的一张明代地契,该地契反映当时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可能包括(  )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B.争取到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

C.减弱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D.佃农的地租剥削已经非常轻

解析 明代租佃关系发展,佃农的地位提高,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但佃农的地租剥削仍很沉重,D项错误,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

11.《管子·

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C.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

解析 春秋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土地出现,各诸侯国为适应这一状况,纷纷进行赋税制度改革,从而调动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

12.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议论中谈到:

“……兼并之家多。

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

”造成当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井田制遭到破坏

B.均田制的实施

C.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

D.“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解析 由材料中的“王安石”可知这是宋代,材料中的现象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宋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D项正确。

13.苏轼曾经指出: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借贷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说明宋朝时期(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佃农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了收租,而非施行仁义,然而当遇到灾荒之年时必须减免田租、借给佃农种粮,原因是害怕佃农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损失会更大。

这说明当时的佃农在租种土地方面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故选D项。

14.宋代王岩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

“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这段材料说明(  )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解析 从材料中,富民对佃户的“抚存”“无所不至”,并且“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以看出佃户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有选择雇主的自由权利,因而说明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15.明朝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可知材料强调商品经济对租佃关系的影响,故选D项。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私田

公田

材料二 

材料三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魏书·

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

其性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行情况,并分析能否达到其目的。

性质:

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上为贵族与村社成员共同占有。

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确立。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土地兼并加剧,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使农民失去土地,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3)均田制在北魏开始实行,并于隋唐时期继续实行。

均田制的实行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但是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解析 第

(1)问,从图中“公田”“私田”等信息可进行判断。

(2)问,注意材料二中图片左上角的文字信息“废井田开阡陌”,这表明其反映的是井田制的废除,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中“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以及材料出处可判断出该土地制度;

是否能达到目的则要从土地私有制的局限性方面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