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比例尺测图细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24290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比例尺测图细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比例尺测图细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大比例尺测图细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大比例尺测图细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大比例尺测图细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比例尺测图细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大比例尺测图细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比例尺测图细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比例尺测图细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α>15°

(1)一个测区内同一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相同基本等高距。

当基本等高距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可加绘半距等高线;

(2)根据用图需要,在平坦地区和建筑区也可以不绘等高线,只用高程注记点表示;

1.3 地形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形图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1.3-1的规定;

表1.3-1 图上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mm)

区域类型

一般地区

建筑区

水域

点位中误差

0.8

0.6

1.5

在树林、隐蔽地区可按上表放宽0.5倍,特殊困难地区可放宽1.0倍。

2等高(深)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1.3-2的规定;

表1.3-2 等高(深)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

<α≤15°

高程中误差

0.5Hd

0.9Hd

1.2Hd

(1)Hd为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

(2)隐蔽或施测困难的一般地区可按上表放宽0.5倍;

3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精度要求:

(1)由外业数字测图方法野外实测生成的DEM一般为不规则格网DEM,参与构成不规则格网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邻近图根点不应低于相应比例尺地形图的高程注记点的精度要求;

(2)规则格网DEM可由不规则DEM内插生成。

其格网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低于相应比例尺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

4 建筑区细部坐标点的点位和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1.3-4的规定;

表1.3-4 细部坐标点的点位和高程中误差(mm)

地物类型

主要建构筑物

50

20

一般建构筑物

70

30

5 地形图产品中高程注记点密度为图上每100cm2内5~20个,一般选择明显地物点或地形特征点。

地形点间距一般应按照表1.3-5的规定执行。

地性线和断裂线应按其地形变化增大采点密度;

表1.3-5 地形点间距(m)

比例尺

点位间距

15

100

200

平坦及地形简单地区可适当放宽。

6 地形图高程测点注记,当等高距为0.5m时,取位应精确至0.01m,其余注记均可取位精确至0.1m。

1.4 地形图宜采用正方形分幅(1:

5000图采用40cm×

40cm、其他比例尺采用50cm×

50cm)或矩形分幅(40cm×

50cm),根据需要也可采用其它规格的分幅。

图幅编号可采用顺序编号或行列编号,也可按西南角图廊点坐标公里数编号,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

对于已施测过地形图的测区可沿用原有的分幅和编号。

1.5 地形图图式和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的使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对于国家现行标准中分类代码不足部分可自行补充,对于同一个区域,应采用相同的补充图式和补充要素分类代码,并应在测量技术报告书中说明。

1.6 地形测图方法,1:

2000比例尺宜采用全站仪数字化测图、GPS-RTK数字化测图等方法;

5000、1:

10000比例尺宜采用航摄数字测图、遥感测图等方法。

1.7 地形图成果整理和检查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外业数据应及时处理,形成图形文件。

整理和检查属性数据,并对照实地进行检查;

2 当对照检查发现问题时,如草图绘制有错误,应按照实地情况修改草图;

如数据记录有错误,可修改测点编号、地形码和信息码,对于记录中的水平角、垂直角、距离等观测数据不允许修改,要求返工重测;

3 删除或标记作废记录,补充实测时来不及记录的卷尺量距和公共点记录;

4 检查修改后的数据应及时存盘,并做备份;

5 地形图平面检查点应是均匀分布,随机选取的明显地物点。

平面和高程检测点数量视地物复杂程度等具体情况确定,每幅图一般选取20~50个点;

6 检测点的坐标和高程采用外业散点法按测站点精度施测。

用钢尺或测距仪量测相邻地物点距离,量测边数每幅图一般不少于20处。

检测中如发现被检测的地物和高程点存在粗差时,应视其情况重测。

当一幅图检测结果算得的中误差超过1.3条规定中误差的两倍时,应分析误差分布情况,再对邻近图幅进行抽查,误差超限的图幅应重测。

2 图根控制测量

2.1 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按测图比例尺:

500不应大于5cm;

1000、1:

2000不应大于10cm。

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

2.2 图根控制点(包括高等级控制点)的密度,应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每幅图一般不宜少于表2.2的要求。

表2.2 控制点数量

测图比例尺

图幅(cm×

cm)

全站仪测图(个)

GPS-RTK测图(个)

50×

3

4

40×

40

6

仅有单幅地形图的小测区控制点(含图根点)数不应少于3个点。

2.3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GPS-RTK、极坐标法、交会法和图根导线等方法布设。

在各等级控制点下加密图根点,不宜超过二次附合。

在难以布设附合导线的地区,可布设成支导线。

1 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按照表2.3-1的规定执行。

图根导线的边长采用测距仪单向施测一测回。

一测回进行二次读数,其读数较差应小于10mm,测距边应加入气象和仪器常数改正。

表2.3-1 图根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附合导线

长度(m)

相对闭合差

边长

测角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一般

首级控制

DJ6

1.3M

1/2500

不大于碎部点最大测距的1.5倍

±

60

n为测站数,M为测图比例尺,以下同。

500、1:

1000测图,附合导线长度可放宽至表2.3-1规定值的1.5倍,且附合导线边数不宜超过15条,此时方位角闭合差不应大于±

40″

,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0.5×

10-3(m);

导线长度短于表2.3-1规定的1/3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0.3×

10-3(m)。

图根光电测距导线应按附合或闭合环形布设,在难以布设附合(闭合)导线的困难地区可以布设成支导线,支导线的长度不应超过表2.3-1中规定长度的1/2,边数不宜多于3条。

水平角应使用DJ6型经纬仪施测左右角各一测回,其圆周角闭合差不应大于40″。

边长采用测距仪单向施测一测回。

2 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时,应在等级控制点或一次附合图根点上进行,且应联测两个已知方向,其主要技术要求应按照表2.3-2规定执行。

其边长按测图比例尺:

500不应大于300m;

1000不应大于500m;

2000不应大于

700m。

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所测的图根点,不应再次发展。

表2.3-2 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技术要求

距离测量

半测回较差(″)

测距读数较差(mm)

高程较差

两组计算坐标较差(m)

单向施测一测回

≤30

≤20

≤1/5Hd

0.2×

10-3

Hd为基本等高距(m)。

3 图根解析补点,可采用有检核的测边交会和测角交会。

其交会角应在30°

~150°

之间,交会边长不宜超过0.5×

M(m)。

分组计算所得的坐标较差不应大于0.2×

4 GPS图根控制测量宜采用GPS-RTK方法直接测定图根点的坐标和高程。

当采用GPS-RTK方法作业时,其作业半径不宜超过5km,对每个图根点均应进行同一参考站或不同参考站的两次独立测量,其平面成果较差应满足2.1的规定。

2.4 图根点的高程应采用图根水准测量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1 图根水准可沿图根点布设为附合路线、闭合路线或结点网。

图根水准测量应起讫于不低于四等精度的高程控制点上,其技术要求按照表2.4-1规定执行。

当水准路线布设成支线时,应采用往返观测,其路线长度不应大于2.5km。

当水准路线组成单结点时,各段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3.7km。

表2.4-1 图根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

附合路线长度(km)

i角(″)

仪器型号

视线长度(m)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附合或闭合路线

支水准路线

平地(mm)

山地(mm)

≤5

DS10

≤100

往一次

往返各一次

12

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的长度(km)。

n为测站数。

2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应按照表2.4-2规定执行。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附合路线长度不应大于5km,布设成支线不应大于2.5km。

仪器高和觇标高量取至毫米。

路线应起闭于图根以上各等级高程控制点。

表2.4-1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每千米高差中误差(mm)

附合路线长度(km)

中丝法测回数

指标差较差(″)

垂直角较差(″)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

符合或环形闭合差(mm)

≤25

80

1 D为光电测距路线的长度(km);

2 起算点的精度,不应低于四等水准高程点。

2.5 当图根点密度不足时,可采用支导线、极坐标法、自由设站法等方法增设测站点。

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点位精度的中误差不应大于0.1×

10-3(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6。

支导线和极坐标法测量的技术要求应按照2.3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采用自由设站法测量时,观测的已知点数不应少于两个。

水平角、距离各观测一测回,其半测回较差不应大于30″,测距读数较差不应大于10mm。

自由设站法测量各方向解算水平角与观测水平角的差值,按测图比例尺:

500不应大于40″,1:

1000和1:

2000不应大于20″。

2.6 图根控制测量内业计算的角度、边长或坐标取值精确至1″、0.001m,坐标成果、高程成果取值精确至0.01m。

3 测绘方法

3.1 全站仪测图所使用的仪器和应用程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使用测角精度不低于DJ6级,测距标称精度,固定误差不应大于10mm,比例误差不应大于5ppm的全站仪;

2 测图的应用程序,应满足内业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的基本要求;

3 数据通讯后,宜将测量数据转换为常用数据格式。

3.2 全站仪测图方法,可采用编码法、草图法或内外业一体化的实时成图法等。

3.3 全站仪测图的仪器安置及测站检核,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仪器的对中偏差不大于5mm,仪器高和反光镜高量至1mm;

2 以较远一测站点(或其他控制点)标定方向(起始方向),另一测站点(或其他控制点)作为检核,算得检核点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0.2×

检查另一测站点(或其他控制点)的高程,其较差不应大于1/6基本等高距;

3 每站数据采集结束时应重新检测标定方向,检测结果如超出3.3-2项所规定的限差,其检测前所测的碎部点成果须重新计算,并应检测不少于两个碎部点。

3.4 全站仪测图的测距长度,不应超过表3.4的规定。

表3.4 全站仪测图的最大测距长度

最大测距长度(m)

地物点

地形点

160

300

450

700

3.5 全站仪数字地形图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碎部点观测记录应包括测站点号、仪器高、观测点号、编码、觇标高、斜距、垂直角、水平角、连接类型等;

2 当采用草图法测图时,应按测站绘制草图,并对测点进行编号。

测点编号应与仪器的记录点号相一致。

草图的绘制,宜简化标示地形要素的位置、属性和相互关系等;

3 点状要素(独立地物)能按比例表示时,应按实际形状采集,不能按比例表示时应精确测定其定位点或定线点。

有方向性的点状要素应先采集其定位点,再采集其方向点(线);

4 具有多种属性的线状要素(线状地物、面状地物公共边、线状地物与面状地物边界线的重合部分),只可采集一次,但应处理好多种属性之间的关系;

5 线状地物采集时,应视其变化测定,适当增加地物点密度,以保证曲线的准确拟合;

6 碎部点采集与控制测量同时进行时,碎部点坐标应以经平差后的控制点坐标计算得到,当控制测量成果检核超限时,测量控制点应重测,且重新计算碎部点坐标;

7 当采用编码法测图时,宜采用通用编码格式,也可使用软件的自定义功能和扩展功能建立用户的编码系统进行作业。

外业数据文件应是一个文本文件,其格式可自行规定,在上交成果时,应附加格式说明。

3.6 全站仪测图,当采用无自动记录功能的仪器进行观测时,水平角、垂直角读记至度盘最小分划,

觇标高量至厘米,测距读数至毫米,归零检查和垂直角指标差不大于1′。

3.7 GPS-RTK作业前,应搜集下列资料:

1 测区的控制点成果及GPS测量资料;

2 WGS-84坐标系与测区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参数及WGS-84系的大地高基准与测区的地方高程基准的转换参数。

3.8 GPS-RTK转换关系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准转换,可采用重合点求定参数(七参数或三参数)的方法进行;

2 坐标转换参数和高程转换参数的确定宜分别进行;

坐标转换位置基准应一致,重合点的个数不少于四个,且应分布在测区的周边和中部;

高程转换可采用拟合高程测量方法;

3 坐标转换参数也可直接应用测区GPS网二维约束平差所计算的参数;

4 对于面积较大的测区,需要分区求解转换参数时,相邻分区应不少于2个重合点;

5 转换参数宜采取多种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再进行优选。

3.9 GPS-RTK转换参数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转换参数的应用,不应超越原转换参数计算所覆盖的范围,且输入参考站点的空间直角坐标,应与求取平面和高程转换参数(或似大地水准面)时所使用的原GPS网的空间直角坐标成果相同,否则,应重新求取转换参数;

2 使用前,应对转换参数的精度、可靠性进行分析和实测检查。

检查点应分布在测区的中部和边缘。

检测结果,平面较差不应大于5c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40

mm(D为检测点间的边长,单位为千米);

超限时应分析原因并重新建立转换关系;

3 当局部差异较大时,应加强检查,超限时,应进一步精确求定高程拟合方程。

3.10 GPS-RTK参考站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测区面积、地形地貌和数据链的通讯覆盖范围,合理均匀布设参考站;

2 参考站站点的地势应相对较高,周围无高度角超过15°

的障碍物和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

3 参考站的有效作业半径,不应超过5km。

3.11 GPS-RTK参考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收机天线应精确对中、整平,对中误差不应大于5mm,天线高的量取应精确至1mm;

2 正确连接天线电缆、电源电缆和通讯电缆等;

接收机天线与电台天线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3 正确输入参考站的相关数据,包括:

点名、坐标、高程、天线高、基准参数、坐标高程转换参数等;

4 电台频率的选择,不应与作业区其他无线电通信频率相冲突。

3.12 GPS-RTK流动站的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流动站作业的有效卫星数不宜少于5个,PDOP值应小于6,并应采用固定解成果;

2 正确设置和选择测量模式、基准参数、转换参数和数据链的通讯频率等,其设置应与参考站相一致;

3 流动站的初始化,应在比较开阔的地点进行;

4 作业前,宜检测2个以上不低于图根精度的已知点。

检测结果与已知成果的平面和高程较差,均不应大于10cm,高山地区较差可放宽一倍执行;

5 数字地形图的测绘,按本节3.5条执行;

6 作业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作业;

7 结束前,应进行已知点检查;

8 每日观测结束,应及时转存测量数据至计算机并做好数据备份。

3.13 GPS-RTK不同参考站作业时,流动站应检测一定数量的地物重合点,点位较差应符合1.4的精度要求。

3.14 对全站仪、GPS-RTK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处理,删除或标注作废数据、重测超限数据、补测错漏数据。

对检查修改后的数据,应及时与计算机联机通讯,生成原始数据文件,存盘并做备份。

4 地物测绘

4.1 各级平面控制点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符号展绘。

控制点的高程注记应根据等级区分小数点后的位数,水准点(包括临时水准点)平面位置应按主要地物测定坐标,坐标取位至厘米;

埋石图根点应逐点表示,不埋石图根点可选择表示。

4.2 居民地和垣栅的测绘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类建(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数据均应采集。

建筑物轮廊以墙基外角为准,以外墙勒脚以上处为测点;

柱廊以柱外围为准;

檐廊以外轮廊投影为准;

架空通廊以外轮廊水平投影为准;

门廊以柱或围护物外围为准;

独立柱的门廊以顶盖投影为准;

挑廊以外轮廊投影为准;

阳台以底版投影为准;

门墩以墩外围为准;

门顶以顶盖投影为准;

室外楼梯和台阶以外围水平投影为准;

其他倒金字塔形的建筑物按落地为实、投影为虚的原则测量及表示。

对居民区可视测图比例尺或需要适当加以综合。

建构筑物轮廓凹凸在图上小于

0.5mm时可直接连线;

图上面积小于16mm2的简易房、棚房可舍去;

临时性的活动房屋、施工时搭建的临时工棚(房)及材料棚等可不表示。

居民地、机关、学校等有名称的应标注名称;

2 房屋层数是指房屋的总层数,房屋总层数包括房屋地上层数和房屋地下层数。

采光窗在室外地坪以上的半地下室,其室内层高在2.2m以上的计入层数;

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以及装饰性塔楼等附属于楼顶的建筑,层高不低于2.8m时应计入总层数;

复式房屋、跃层建筑按实际占有的自然层数计算;

独立的车库、配电房、水泵房、垃圾站等单层建筑物按一层计算。

单层房屋只标注房屋结构;

悬空房屋的楼层数,按照其实际包含层数标注;

建筑中的房屋和破坏房屋不标注房屋层数;

地下室、化粪池可选择表示;

3 测绘垣栅应类别清楚,取舍得当。

围墙、栅栏、栏杆等可按其永久性、规整性、重要性等综合考虑。

4.3 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的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露天采掘场范围应实测表示;

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的测绘,应在图上准确表示其位置、形状和性质特征;

2 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其外廓,并配置符号或按图式规定用依比例尺符号表示;

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应按点状或线状实测位置,用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

3 单位大型名称标牌和柱式独立大型广告牌应实测表示;

街道、公园、小区、幼儿园内设有文体娱乐设施的场所,应实测其范围线;

公共场所独立的公用电话亭、落地的独立固定邮政箱应实测表示;

4 简易、临时、低矮的温室、菜窑、花房可不表示;

坟地宜注记坟数,面积较大时应测出坟地界,明显独立坟应实测位置,不测高程。

4.4 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的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图上准确反映陆地道路的类别和等级,附属设施的结构和关系;

准确处理道路的相交关系及其它要素的关系;

正确表示水运和海运的航行标志,河流的通航情况及各级道路的通过关系;

应实测表示各类道路的收费站;

红绿信号灯、测速和摄像机站可选择表示;

2 铁路轨顶、道路交叉处、公路路中、桥面、坡度变换处等应测注高程。

道路坡度平缓处在图上每5~10cm应测注地面高程;

3 公路及其他双线道路在图上均应按其实际宽度绘出,公路应注记技术等级,国道应注记国道线路编号,公路应注明路面材料,材料变化处应用点线分开,应注明主要道路的通向;

4 铁路与公路或其他道路在同一水平交叉时,铁路符号不得中断,宜将公路或其他道路符号中断。

不在同一水平相交叉的道路的交叉点,应绘出相应的桥梁符号;

5 路堤、路堑应按实宽绘出其边界,并应适当测注坡度、坡脚高程,当斜坡宽度在图上小于2mm时可按陡坎表示;

6 道路通过居民地不宜中断,应按真实位置绘出;

7 桥梁应实测桥头、桥身和桥墩位置,加注建筑结构。

码头的轮廓线实测,有专有名称的加注名称,无名称者注码头,码头上的建筑物应实测并以相应符号表示。

4.5 管线及附属设施的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线测绘包括了各种管道、电力线和通信线;

2 永久性的电力线、通信线、变电室、电杆上的变压器等均应实测表示,电杆、铁塔位置应实测,线路密集地区可择要测绘。

密集建筑区内电力线、通讯线可不连接,但应绘出连线方向。

临时性的通信线、广播线、路灯电线、灯箱电线和交通信号灯电线可省略。

同一杆塔上架有多种线路时,只表示其中主要的线路,但各种线路走向应连贯,线类应分明;

35kV及以上等级输电线路应注明线路名称、电压等级和杆塔编号;

3 地上管线的转角点均应实测,管线直线部分的支架和附属设施密集时,可适当取舍,并注记管道类别。

地下检修井按实际位置测绘注记。

消防设施均应实测表示,阀门可选择表示。

4.6 水系及附属设施的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江、河、湖、海、井、泉、水库、池塘、沟渠等水利设施,均应按实际形状测绘,有名称的加注名称;

2 河流、溪流、湖泊、水库等水涯线,宜按测图时的水位测定,当水涯线与陡坎线在图投影距离小于1mm时以陡坎表示,平坦地区水系的水涯线不表示,其边界线用陡坎或斜坡表示;

水库、池塘宜测绘水涯线。

沟渠内侧宽度在图上大于1mm时测实宽绘双线,小于1mm时可用单线表示,加注流向符号;

3 水渠应测沟渠内侧上边缘线,高出地面0.5m的土堤应测绘;

4 海岸线一般以平均高潮线(水陆分界的痕迹线)为准。

干出滩在图上用相应符号或注记表示;

5 水下地形的表示应以绘制等高线为主,根据需要也可以测注高程。

时令河应测注河床高程,池塘应测注塘顶边及塘底高程,沟渠底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