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3951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斯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

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Miller)、多拉德(J.Dollard)和西尔斯(R.R.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中。

此后,除了1969华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

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由于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

他在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3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

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班杜拉一生论著甚丰,其主要代表著作有:

《青少年的攻击(AdolescentAggression)》(1959);

《社会学习与个性发展(SocialLearningandPersonalityDevelopment)》(1963,这是与他的第一位博士生R.H.Walters合著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1971,1977);

《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

一种社会的认知理论(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

ASocialCognitiveTheory)》(1986)。

二、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习得过程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

他说:

“除了基本有反射之外,人并不具备很多先天获得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它们。

”行为的习得要受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生物学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后天经验的影响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

因此,那种把行为看上去成是后天习得的或先天具有的这种二分法的观点对于研究行为的习得过程是意义不大的。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行为的习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

在研究行为习得过程中,不能将二者分而论之。

这种观点应该并已经得到很多人的共识。

班杜拉所关心的是行为习得的两种不同的过程:

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的习得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

例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式学习和传统行为主义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式学习均属于这一类。

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班杜拉所关心并研究的是后一种行为的习得过程。

具体如下:

1.通过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

班杜拉对直接经验的学习所进行过的研究作出了概括性的总结。

“来源于直接经验的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通过行为所造成的正负结果来进行的。

当人们处理日常事务时,他们的某些反应被证明是成功的,而其他反应却没有效果或引起惩罚的结果。

通过这种分化的强化过程,反应结果为成功的行为方式受到选择,而无效的反应方式则被抛弃。

”班杜拉还对把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描述为机械过程的理论观点提出了明确的批评。

他指出,机械论的观点忽视了人类认知能力在行为习得中的重要作用。

人类在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中有三种反应结果的机能体现着人类认知能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信息机能的作用

班杜拉认为,在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中,人们不仅进行反应,而且要注意行为反应所造成的后果。

人们通过观察各种行为所引起的不同结果,就会产生在什么场合下做出什么反应才适合的假设。

这种在学习中获得的信息成为以后行为的指南。

与机械论的观点相反,班杜拉肯定和赞成,行为的结果一般是通过思维的中介过程来改变人的行为。

通过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基本上是一个认知过程。

只要人们没有意识到所强化的东西,人们的行为几乎不会有所改变;

即使人们意识到某些反应得到了正强化,但只要人们根据其他的信息确信这一反应将不再得到奖赏,那么这些反应也不会增强。

(2)动机机能(或人的预见能力)

班杜拉明确指出,人具有预见未来的能力。

这种预见未来的能力能够把将来的结果与现在的行为联系起来,使现在的行为控制在这种对未来的预见之下。

简言之,班杜拉的意思是说,人类的认知能力或思维可以预见未来,这种对未来的预见可以转化为现在行为的动机,从而对现行的行为起控制作用。

也就是说,这种直接经验的学习并不完全受现行条件的制约,它还要受人对未来认知的影响。

(3)强化机能

班杜拉强调指出,即使是在直接经验的学习中,强化也不是作为机械的反应加强者而发生作用,而主要是作为信息和动机的因素而发生作用。

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有效性。

班杜拉还认为,“强化加强反应”这种说法不过是个比喻而已。

在反应被习得之后,这些反应所造成的不同后果会容易地改变它们被用于某一情境的可能性,但是反应本身却不能再被加强了。

所以,与其说行为被它自己的结果所强化,倒不如说被它自己的结果所调节更为确切。

强化是调节已经习得的行为的有效手段,但相比之下它不是形成行为的有效方法。

班杜拉还指出,能够证明强化本身可以自动地塑造人类行为的证据几乎没有。

上面,班杜拉从信息机能、动机机能和强化机能等三个方面的具体分析,明确地阐述了认知在直接经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对直接经验学习的机械论的解释。

由此可见,班杜拉特别强调认知过程在直接经验的学习或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2.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那种通过自己的行为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将是非常吃力的。

而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或示范者)的观察而习得的。

这种学习就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观察学习乃是人类获得大量行为反应的主要形式。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阐述的就是这种学习。

他认为观察学习主要是靠榜样的影响,并通过它们的信息机能来引起学习。

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

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下列四个子过程构成: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运动再生过程;

(4)动机过程。

班杜拉将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概括为右边的框图,从框图中可以看到影响每个子过程的各种因素。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

班杜拉认为,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来进行动物实验,以此来构建他们的理论体系。

他们观察动物是如何走迷宫或逃出迷宫的,这对于研究作为社会一员的人的行为来说,没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班杜拉强调要以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而不是从动物那里获得第一手材料。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他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事实上,人们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到很多行为。

在班杜拉看来,任何一种合适的学习理论,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

个体是怎样在社会情境中习得一种新的反应的?

行为主义者,如赫尔与斯金纳认为,是由于个体在做出反应时得到了奖励。

尽管证据表明,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塑造程序,可以形成各种社会行为,但研究也表明,个体也可以只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新的反应。

用班杜拉的术语来说,这些他人即榜样(models),通过这种观察而习得反应,即称为榜样作用(modeling)。

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这类观察学习的现象。

第一,他们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

第二,他们无法解释一个榜样的身上可以获得完整的行为模式;

第三,他们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些行为模式可以在没有强化的在情况下获得;

第四,他们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已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

所以,倘若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

为了说明榜样作用的效果,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请点击进入>

>

根据这些实验的结果,班杜拉特别关注三个最基本的、相互联系的机制:

1.替代过程(vicariousprocess)

班杜拉认为:

“事实上,由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Bandura,1976)。

这就是说,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是受到强化还是惩罚,不必自己直接做出反应并亲自体验其结果,也可以学习。

在班杜拉看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学习模式,是人类学习的一个重要形式,因为这类学习是学习各种复杂技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例如,我们不可能通过试误学习来掌握开车、动手术之类的技能。

至于人类的许多社会行为,如利他主义或暴力,也只有用观察学习过程来解释,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在班杜拉看来,通过观察来学习,可以使人们获得行为的规则,从而不必经过漫长的试误来逐渐形成这类规则。

通过社会榜样的作用,人们可以吸取他人显示出来的和创造出来的信息源,以此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

要是人们只能做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只能从试误的后果中学习的话,那么人类的生存前景就很渺茫了。

例如,儿童游泳、青少年学开汽车、医学院学生开刀,错误越严重,就越有生命危险。

所以,只能凭借替代过程来学习。

2.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

班杜拉指出,研究已表明:

“通过工具性条件作用、经典性条件作用、消退和惩罚引起的行为变化,有许多是通过认知来调节的”(Bandura,1976)。

班杜拉所说的认知,主要是指使用符号和预见结果的能力。

首先,使用符号的能力,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创造和调整各种环境事件的有力的工具。

通过符号,人们可以把稍纵即逝的经验加以处理并转换成内在的模式,从而作为未来行动的指南;

通过符号,人们可以赋予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经验以意义和形式;

通过符号的媒介,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他人交流信息

其次,人们并不是简单地对环境作出反应,或被环境事件所左右。

人的行为大多是有目的、有预见性的。

人类可以预见到各种行动可能导致的各种后果,并以此制定行动方针、引发自己的动机,并有预见性地引导自己的行动。

而预见性的和有目的性的行动能力扎根于符号活动(班杜拉,1987年)。

所以,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认知为媒介的。

这样,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称之为认知行为主义理论(theoryofcognition-behaviorism),也是名符其实的。

3.自我调节过程(self-regulatoryprocess)

班杜拉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所以,人的许多行为变化,不能用刺激-反应联结来解释,而应该用自我调节过程来解释。

在班杜拉看来,人们并不只是为了迎合他人的偏爱而行为。

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内部准则和对自己行动所作的自我评价来调节反应的。

例如,人们可能会对自己所做的某件错事(尽管任何其他人都不知道)而自责,因为这种行为违反了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

就一般而言,自我调节过程包括自我观察、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阶段(班杜拉,1987年)。

班杜拉认为,儿童自我评价的准则也是受榜样作用的影响的,在一项实验中(BanduraandKupers,1964),让7至9岁儿童观看榜样滚木球,第一组儿童看到的是榜样采用自我奖励

的高标准,也就是说,只有当他得到高分时才用糖果来奖励自己,并且说这样的话:

“因为我得了高分,我应该得到奖励。

”否则,他会作自我批评:

“这样的分数不应该得到奖励。

”第二组儿童看到的榜样是采取自我奖励的低标准,也就是说,只要得了几分就吃糖果。

第三组为行为控制组,即儿童没有看到榜样是如何自我奖励的。

结果表明,前两组儿童在独自玩滚木球游戏时,采用与榜样自我奖励相类似的标准,而第三组儿童采用的标准上下浮动,他们不管在什么时候,想得到奖励时就自己去拿糖吃。

可见,榜样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儿童自我评价的行为。

班杜拉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说明替代过程,认知过程和自我调节过程在形成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但相比之下,他对替代过程,或者说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learning),研究得更为透彻些。

四、有关问题的研究

通过上述实验,班杜拉又对观察学习的有关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研究:

1.观察学习的发展心理学研究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所必需的低级机能伴随着成熟和经验而发展。

因此,观察学习依存于年龄发展阶段。

观察学习的能力由选择观察、记忆编码、感觉运动系统和观念运动系统等技能以及预见某一行动结果的能力构成。

因此,观察学习能力将随着这些能力的获得和改善而提高。

班杜拉认为,研究观察学习的发展及其决定因素要从儿童早期的即时模仿和延迟模仿开始。

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仅限于即时模仿。

随着儿童的经验符号化和把经验转换成运动形态等技能的发展,儿童增强了对复杂行为模式进行延迟模仿的能力。

班杜拉还指出,研究观察学习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测量儿童各部分机能发展的程度来了解发展因素对观察学习能力的影响,这比以年龄为发展水平的指标更为有效。

研究观察学习水平的另一个方法是在一段时间内以不同程度的训练来培养或提高儿童的部分机能。

这个方法在找出观察学习的发展决定因素上是极为有效的,这样可以直接提取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班杜拉对皮亚杰等人所作的模仿的发展研究做出了评述,具体情况,请点击进入>

2.在观察学习中进行反应综合的位置和反应信息的传递

班杜拉提出,新的行为模式是通过把反应组织成某种模式和顺序而形成。

关于这些反应主要是在中枢水平还是在外围水平组合成新的形式这一问题上,社会学习理论和强化理论之间存在着分歧。

传统的强化理论认为,反应的因素从外部的行为中被提取出来。

这些被提取出来的反应因素通过强化被联结起来形成了更为复杂的行为单位。

因此,根据这一观点,把行为组织成新的模式是操作的过程,即反应模式是在外围水平组合而成的。

学习要求有表现出来的反应和即时强化。

而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行动在被做出之前是通过中枢对反应信息的符号处理而习得的。

也就是说反应模式是在中枢水平上构成的。

班杜拉指出,通过观察榜样的所作所为,人们对如

何把部分的反应组织联结起来做出新的行为有了一定的观念。

换言之,人们在行动时依靠自己已有的观念来指导,而不是通过其结果来了解他们应该做什么。

同时,班杜拉还指出,关于学习发生的位置的争论在动物的学习上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因为动物的学习只能通过行为操作来推论。

而人类的学习则不然,人类学习的测量除了操作行为以外,还可以通过言语和表象的测量来得出结论。

用多种测量方法的实验结果证明,人类的学习或他们在做出什么行为之前是通过观察来学习的,即是说,人的学习或行为反应的组织是在中枢水平进行的。

关于示范行为的信息传递,班杜拉指出有三种形式可以进行示范行为的信息传递:

一是通过身体行为表现;

二是通过图像显示;

三是通过言语描述。

班杜拉认为,绝大部分观察学习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行为的偶然和有意的观察的基础之上。

随着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言语示范对示范行为的指导或说明逐渐取代了单纯的行为示范。

在观察学习中,言语示范被广泛地采用,因为用语言可以传递无数的行为,而且用行为本身来表现既不方便又浪费时间。

电影、电视和其他声像信息传播媒介为社会学习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来源。

人们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等声像传播媒介观察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示范者的态度、情绪反应和新的行为模式。

这为观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扩大了观察学习的范围。

这种信息的传递方式的使用,使父母、教师和身边的榜样在社会学习中也许不再占据主要的地位。

班杜拉还指出,不同的示范形式具有不同的效果。

用言语难以传递图像及实际行动所具有的同等量的信息,而且图像和实际行为的示范形式在引起注意方面也比言语描述更为有力。

再者,当观察者在概念和言语能力还末得到充分发展时,行为示范可能更为有效。

3.强化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

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中存在的另一个争论是关于强化的作用问题。

强化理论关于观察学习的作用。

强化理论假设,要学习与示范行为一致的反应就必须得到强化。

该理论对观察学习所下的公式是S'

-R-ST,其中S'

表示示范刺激,R代表观察学习者所做出的与示范行为一致的外部行动,ST指的是强化刺激。

按照强化理论,观察学习被假设为通过分化强化而获得,即观察学习由示范刺激引起,然后观察者做出与示范一致的反应,这一反应如果得到正强化,就得以固巩和保持;

如果观察者做出了与示范不一致的反应,又得不到正强化或受到惩罚时,这种反应就被削弱。

班杜拉认为,强化理论对观察学习的这种假设不适用于观察学习的一些特殊情况:

(1)有榜样示范时,观察者并不做出反应;

(2)榜样和观察者两者都不受到强化;

(3)通过观察所获得的反应在几天、几周或几个月以后才表现出来。

在上述这些情况下,强化理论对观察学习所下的公式中,有两个因素(R-ST)在习得过程中并不存在。

而在观察习得的反应被再现之时,另一个因素(S)也不存在。

班杜拉认为,强化理论对观察学习的假设没有说明新的反应怎样通过观察而获得。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在示范行动呈现之时,通过言语化的过程而产生。

在产生任何反应的出现之前,也不要求外部强化。

但是,班杜拉认为,强化在观察学习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强化的确在观察学习中起作用,而且主要是作为先行条件来发挥其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和强化理论的分歧不在于强化在观察学习中是否起作用,而在于强化以何种方式影响观察学习。

两种理论争论的焦点问题是:

强化是从后向前地加强模仿反应和它与示范刺激的联结呢?

还是它通过影响注意、认知组织和复述过程来预测性地促进学习呢?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与其等待对榜样的模仿出现后才给奖赏,不如事先让观察者预测选择榜样的行为会带来益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观察学习。

因此,社会学习理论对强化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给出了如下公式:

象征性编码

sr注意'

sm'

认知的组织R

复述

上式中sr代表预期的强化刺激,sm代表示范刺激,R代表观察学习者再现的示范反应。

根据这种表述,强化的作用促进了整个观察学习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还认为,在观察学习中,强化与其说是必要条件,不如说是促进条件。

因为在观察学习中,除了预期强化刺激的影响之外,还有学习者的兴趣因素、示范行为的特征因素和观察者的能力因素等都会促进观察学习的进行。

所以,即使在没有外部强化的条件下,依靠这些因素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进行观察学习。

强化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都注意到人们是否把观察所习得的东西付诸于行动在很大程度上要受这些行动结果的影响。

但是,社会学习理论所说的强化影响范围更广,它不仅指外部强化,还包括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的作用。

4.示范影响的范围-观察学习的功能

示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范围有多大?

人们在示范的影响下,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学到哪些东西?

对这个问题,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作了很详细地回答。

笼统地讲,示范不仅仅影响人们的行为反应。

在不同类型的示范影响下,人们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其中包括判断标准、言语方式、概念结构、信息处理策略、认知策略、行为标准、道德判断、个性特征和新的行为方式等。

不仅如此,示范还可以促进新的行为方式的传播。

在商业上,示范成为促销的手段;

在社会上,示范成为促进流行的手段;

在经济上,示范成为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手段。

而且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进一步发展,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等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示范。

人们通过示范的观察所学到的东西会更多。

因此,可以说通过示范的观察学习乃是人类社会学习的主要形式。

具体地讲,在不同类型的示范影响下,人们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学到不同的东西。

1.抽象示范的影响

2.创造性示范的影响

3.示范的其他效果

4.示范的社会功能——新行为方式的社会性传播

如上所述,示范的影响和观察学习的范围如此之广,从儿童的行动模仿到社会实践活动的传播,从家庭内的观察到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流行趋势,这些均是观察学习的内容和范围。

可能就是班杜拉将其称之为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原因吧。

五、社会学习的一般原理

通过上面介绍的研究,班杜拉得出了社会学习的一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人类的许多学习都是认知性的

作为一位认知行为主义者,班杜拉一方面认为,人类像其它动物一样学会对环境作出动作反应,另一方面,人类还具有用符号表征外部事件的能力,这使得人类的行为在多样性和灵活性方面比动物的行为优胜得多。

这些符号表征(即认知的内容)包括映象和语言系统。

符号表征对行为者的价值,取决于符号系统与它们所指称的外部事件对应的程度。

如果两者几乎是完全相对应的,那么,符号排列就几乎等同于在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物质的操作。

例如,内隐的数字运算的结果,与物体在空间上的排列是相同的。

“2*4”这种符号代码,等同于4组各包括2个物体的实物。

班杜拉认为,一旦认知内容得到了发展,它们就成了决定一个人的知觉、解决问题和动机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观察或不理会那些外部事件,如何知觉外部事件;

以及是否会对这些外部事件保持持久的印象,这些都受一个人认知内容的影响。

认知内容还影响到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行为和构建新的解决办法。

最后,一个人的学习动机也是受认知内容影响的,当物质环境不直接呈现奖励或惩罚时,它们会提供诱因动机或良心制裁。

2.反应的结果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来源

在班杜拉看来,当一种反应发生时,它会导致某种结果,无论这种结果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中性的,都会对一个人的行为库产生某种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三重性的,即反应结果具有信息功能、动机功能和强化功能。

首先,反应结果具有信息功能,它们使个体了解哪些行为在某种条件下会导致成功或失败的结果,从而能够对在某种条件下的行为结果做出假设。

这种假设是建立在各种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