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优秀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经验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优秀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经验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优秀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经验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习作指导方法太空导致“闭门造车”的怪象。
如何指导学生习作?
从哪些方面指导学生习作?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又必需得解决的。
我觉得我们的习作指导教学离不开“情境的创设,范例的引路,生活的累积,真实的情感,情感的激发"
。
以下是我对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指导教学的一点反思、一点感悟,写出来,旨在进一步探究习作指导教学,以求得同仁志士们的批评与指正。
一、情境是习作的动机
曾可夫说过:
“应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这正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一脉相承。
创设“情境”,营造情感倾吐氛围,这是激发学生习作的动机。
习作应是心与心交流的书面形式,有一定的情感铺垫,切忌一开始就接受写作任务。
因此,新课伊始,采用故事引题、谈话引题、情境引题等方法,创设并把学生带入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之中,通过置身体验,以情动情,或换位体验,以情移情等方式,增强强烈的情感体验,引发澎湃的情感共鸣,营造一种浓郁的倾吐氛围,让学生产生想吐一吐心里话的情感冲动。
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铺垫和冲动后,要适时适度地结合有机载体,渗透和点拨情感交流的方式和习作要求,为习作和情感表达作好铺垫。
阅读教学离不开情境,习作教学更离不开情境,况且,本次习作的中心“感动”,是在一定的环境、情境中的感悟、感受,这种感悟、感受要以情境为背景的。
教学中,教师开篇就用一段感人的视频,打开学生的“情脉”,调动学生的“情商”,“情动而辞发”。
学生被课堂的真实而感动,学生被真情而激发,习作便成了一种内在需求,在兴趣盎然、感动的情境下,习作不再是“苦作”了。
一句话一一作前情境创设,是写作欲望的心理铺垫。
二、课文是习作的范例
教材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
从文本内容到口语交际、习作,再到回顾拓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应该恰当并合理运用这种联系。
纵观当前的语文课本大多是“文选型”的,把一组主题相近的文章编写成一个单元。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感悟这一个个主题,更应通过一篇篇课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听、说、读、写
四种能力的训练,其中,最核心的无疑是读写能力。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都是以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
《再见了,亲人》我们为中朝两国的“深情厚谊”而感动,《金色的鱼钩》我们为老班长的“忠于职守”而感动,《桥》我们为老汉的"
无私无畏”而感动,《梦想的力量》我们为瑞恩・希里杰的“坚定执着”而感动。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体会善良、执着、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和感动。
“感动”是这个单元教学的核心!
课文是怎样写出“感动”的?
这与习作四的主题是一致的,课文与习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可见一斑了。
课文是怎样写岀“感动”的?
我们再回顾这四篇课文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点。
《再见了,亲人》一一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感人事例。
《金色的鱼钩》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桥》一一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环境、人物语言描写。
《梦想的力量》一一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的发展顺序。
教师在上习作课时,再拿起“课本”,引导学生再回顾、再体味,这不是累赘,这不是多余,而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学生是“习作”一一学习写作,当然离不开“模子”,当然离不开“范例”,当然离不开“课文”写法的领悟了。
倘若教师通过这样一番梳理、整合、借用、迁移,教材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范例"
的作用——教材功能有静态转化为动态而得以重新开发,教材价值得以具体显现。
习作指导时,教师如能经常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列出习作的构思思路,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对于学生写的训练大有裨益,真正体现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育思想。
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即是对生活的表达。
老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用自己的耳朵听取生活中种种声音,并用心去感受生活的脉膊,从而使“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
源头活水”。
倘若学生缺乏多姿多采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是否丰富直接影响到作文的好坏,小学生虽然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体验也肤浅,但这并不妨碍学生关注生活,况且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大自然神奇美妙,一切都在他们身边,只要他们稍微留意,就会有心灵的触动与习作的“灵感”,这就需要教师能时时加以引导、迁移、积累。
我们再回到本次习作上。
本次习作的重点落在“感动”二字上,为何感动?
哪些事情值得感动?
"
生活即作文,经历即文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唯有让学生把写作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动手又动脑,既动心又动情,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平时我们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小练笔、写周记、写日记,这种类型的训练,需要教师予以学生指导,抓住时机,指导他们去感受真实生活,感悟人情冷暖。
如母亲节到了,写一封给妈妈的信;
如教师节到了,写一段祝福老师的话;
如开展学雷锋月活动,你得到了谁的帮助?
或你帮助了谁?
如开展爱心捐款活动,你用怎样的行动去关爱他人、感动别人?
等等,这些“源泉”,只要我们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让校园内的桩桩小事,生活中的渐渐细举均成为学生创作的源泉,都成为感动的“细胞”。
如果说写作为了表达生活,那么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
总而言之,“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
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习作的重要源泉。
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感受世间万物,体验真情实感,获得为人做事的启迪,这是指导学生作文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教学生学会感悟生活,是教师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教学生学会感谢生活是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根本所在。
四、真实是习作的生命
叶老强调,作文要“立诚”先要做人“立诚”。
他说:
“'
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
”这里所说的“源头”即生活的充实、精神的纯粹和人格的高尚。
这次习作是以“感动”为中心。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感动处处可见,时时发生,只是我们的学生还不能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只是我们的学生还缺乏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这都有待老师去培养、去引领学生感悟、感受。
但是,“真实”一定不能丢!
这是习作的一种态度,亦是做
人的原则!
叶老认为,指导学生写作也必须从“立诚”出发,把
“做人”与“作文”很好地统一起来。
叶老谆谆告诫教师,指导学生习作不能只着眼于技能,必须时时顾及学生'
‘其人”这个整体,把精神“立诚”放在首位,重视对学生志操的陶冶,训练思想,培养感情,锻炼观察。
教师训练学生习作能力,首先应该着重在这些方面。
倘若他们养成了
“诚实”的品德,思想方法是正确的,思维日渐缜密完善,情感日渐丰富纯真,观察也日益敏锐周到,他们的习作就不难做到理真、情切、意达,自然会写出“立诚”的佳作。
如果教师指导作文专务形式技巧,让学生在各种优秀作文选和习作“百科全书”等参考书中寻找秘方诀窍;
在作文指导上只是注重构段方式、结尾开头如何精彩而忽略了要表达“真情实感”,这就造成学生的习作大多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却了童真的纯洁无邪——重表达,轻育人;
重模式,轻能力;
重课堂,轻生活,无疑是本末倒置。
学生在千篇一律的“优秀范文”的引导下,除了只会胡编乱凑,恐怕连基本的作文都不会写了,岂不“邯郸学步”哉?
其结果是终其身而不能达到理真、情切、意达的目的,与习作“立诚”的目标相去甚远。
提倡简简单单写作文,远离功利和市偿;
倡导真真实实写作文,摒弃矫揉与造作一一习作,就是学习做人;
真实,是习作的生命。
五、情感是习作的灵魂
这次习作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
“感动”就是一种情感的流露。
而我们的习作教学,离不开教师的"
煽情”开山引路,离不开情感的流露表达。
情感,无论是习作课堂教学中的,还是习作课堂教学以外的,都将融入学生的“灵魂”。
感动别人,首先感动自己。
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感动的一件事,必须紧抓“感动”二字,情境导入不离情,依托范例不离情,生活感悟不离情,真实流露不离情,入境才能入情,入情才能激情,激情才能"
写文"
!
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情感“输入”与“输出”的过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可忽略,不可省去。
作文呼唤真情涌动,作文呼唤情感的激发,这是习作教学灵魂。
列宁早就说过:
“没有'
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列宁还说过: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的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
”这两句话说明了情感的重要性。
因此说,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就本次习作教学而言,我们可以在习作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学生在边欣赏《感恩的心》边拾起生活中那些心灵触动的瞬间;
学生在看汶川地震图片中,感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关爱情感。
小学生情感丰富,善于想象,易受感染,以此来调整小学生的习作心境,为本次习作教学打下情感基调。
苏联教育家聂恰耶娃就主张,把作文训练同阅读、美术、音乐等学科联系起来,在带动学生情感的前提下,让他们摄取五彩斑斓的生活中的内容。
因此,在指导习作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语言或借助电教手段,通过朗读、欣赏乐曲、看画面等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意境中去感受,去联想,从而使学生入境生情,浮想联翩,继而有感而发。
以情感为中心的习作教学框架,揭示了习作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抓住情感,才可获“文道”之得,才可有“灵魂”凸显,习作教学的目的任务方可达成。
叶圣陶先生说过:
“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中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变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这段话告诉我们:
作文不是做文字游戏,而是真实地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才会使一个人、一件事、一幅画而产生的真情实感,像开渠引水一样奔涌,真情在笔尖下快乐地流动,作文在真情中升华。
习作教学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必须认真探索,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进行,认认真真地设计,让学生在习作中完成对自我的心灵的洗礼,对自我人生的顿悟。
作者广东省张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