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谁写的 15页Word文档格式.docx
《道德经是谁写的 15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是谁写的 15页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老子》这本书,又称《道德经》,由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构成,一共81章,5000多字。
为什么没有一个确切的字数呢,因为《老子》的版本历来不同。
70年代之前,《老子》就有三个版本:
一个大概是三国前后的版本叫《老子河上公章句》;
一个是三国时期王弼所著的《老子道德经注》;
还有一个是唐朝傅奕校定的《道德经古本篇》。
这三个版本差距比较大。
近30年,又从地下挖出了两个版本:
一个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本,还有一个是湖北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竹简本,有201X多个字。
这五个版本各不相同。
一般认为马王堆这个版本是不错的,但有的又说王弼版的更好,这就看自己的感觉了。
第三个问题,老子的主题是什么?
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呈现出不同面相。
这两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体哲学或者管理哲学,最早从这个角度理解的是法家的韩非子。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但是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
三国时期王弼也是这样,他也从管理角度来解释《老子》;
还有的从军事角度解
读《老子》,比如《孙子兵法》;
还有人说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
与王弼同一时期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修炼元气然后得道;
还有一个从成仙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三国,张鲁写《老子想尔注》,也是后来五斗米教的经典。
大家对同一本书的看法各不相同,一说老子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一说是养生的医生,一说是教主。
所以几千年来老子究竟是何人,谁也说不清楚。
但他是一个大哲学家,《老子》是一本哲学之书,是研究规律的,万物的规律是一样的,所以你从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自己所需要的。
老子是什么就看你心里有什么了。
我给大家介绍老子基本上是从王弼版本来讲的,从政治、理性的角度,将其作为一门哲学来介绍给大家。
王弼的《老子注》是公认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自古至今也认为是最权威的。
王弼是大思想家,按照王弼的解释,《老子》是非常简单的。
道家强调得意忘言,通过语言掌握思想,不忘掉语言不可能达到最高境界。
《老子》的思想可以用一个字来解释,有一本书叫《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先秦道家的一个极大成就,应该说是黄老派的一个作品。
在《吕氏春秋·
不二》这一篇里,它用了一个字为先秦诸子百家做了定义,其中说孔子贵“仁”,老聃贵“柔”。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柔”。
“贵柔”的思想和我们传统的管理思想相反,其思想的渊源,历史上有三种说法:
一说他师承大隐士商容(传说中的一个高道),这个说法是古代秦汉时期的记载,现代人不这么看;
另一个说法是老子根据母系氏族社会管理经验学的,在女人管理社会的上百万年里,社会是一片和谐的。
男人掌权之后就不太平了,出现了战争、世界大战,总是来硬的(现在的社会看起来是文明了,但是本质上还是男人统治的时代)。
老子看到了女人掌管社会时的和谐,发现现在的社会从管理思路上就是错的,应当向女人学习。
所以他就借鉴母系氏族社会的管理经验,创造了“贵柔为美”的思想;
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的思想是根据《周易》而来的,《周易》有两个最重要的经典:
《易经》和《易传》。
《易经》比《老子》要早,《易传》就比较晚。
《易传》是把道家和儒家的智慧都融进来,重新解释《易经》。
《易经》是一个算卦的书,没有什么丰富的哲学思想,但是全书卦中贯穿的思想是阴柔的。
夏朝的《周易》以艮卦为第一卦,艮卦是山,山的目的是让你停下来不要继续进攻。
到了商朝,第一卦是坤,坤就是阴柔。
周朝就开始进攻了,乾为第一卦,阳刚。
不同时代卦的排列不同,也就说明了不同的时代哪个最重要。
《周易》是一个决策智慧,卦是社会大环境,爻是具体条件。
决策是根据大的环境和所处的具体位置、条件而定的,这就是卦和爻。
不可能所处的所有位置都好,在64卦中只有一个卦爻辞都是好的,就是谦卦。
在任何的情况下保持一个谦虚的态度都没有坏处。
《老子》是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自己天才大脑的升华,以“贵柔”为核心的一个完整的理想体系。
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老子》的思想体系,也是整个道家体系的概括:
第一个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
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
态;
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
这也就是第三个词:
“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老子》这三个关键词实际上是一个——自然。
首先我们解释第一个关键词——“道”。
什么是“道”?
就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万事万物看起来不一样,但是都被一个看不见的规则所控制。
老子很聪明,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分成了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无形的,就是“道”,简称“无”。
一些东西是视觉无法看到的,如规律、本质;
还有一种是我们能看到的世界,是一个有形的世界,简称“有”。
这个“道”是看不到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看着有但是却又看不见。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精”,他一定是有的。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个规律看不见,但是就是控制着你。
商人被商道控制了,才能挣更多的钱。
这个“道”不是真道,是伪道,是人类的功利之心创造的一种虚假的游戏规则。
《老子》把“道”分为两种,天之道和人之道。
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顺应自然的没有功利之心。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天的道是自然的,就像拉弓一样。
弓是弧形的,下面的往上走,上面的往下走,处于一种平衡。
比如老虎,很强大,但是一年才能生一窝,成活率还很低。
兔子、老鼠很弱小,但是一个月就能生一窝,跑起来很快还会打洞。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强大的要抑制,弱小的要扶植。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有功利之心,于是制造了一套虚假的游戏规则,就是人之道。
这样就违背了自然规律,越有钱越有势的,就去巴结;
没钱没势就挨欺负。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明明是强者却还愿意救助弱势群体,遵循自然规律,是真有道的人。
老子认为世界上有一种东西非常厉害,这就是“道”。
它看不见,我们现在的社会为什么出错误了,就是我们违背了这个自然之道。
我们人类的功利之心创造的游戏规则,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糟。
老子认为我们要想幸福,就得解放自己,寻找真正的规律。
但是规律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要分析这个规律,称它为“道”,是取人类出行必遵循“道路”的意思,有必然性、强制性。
为什么用道路来形容这个看不见的规律呢,就是因为他有必然性、强制性,是用一个形象的东西来比喻这个看不见的规则。
古代的路是先民用脚踩出来的,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
比如我们从北京到太原,路过太行山,走了很长时间才走出一条路,如果不按照这个道路走就会消失在蛮荒世界里。
现在的路表面上看我们可以人为的拆迁,但这个路如果被人为地破坏了。
比如草坪中被人为踩出来一条小路,就说明修的这个路不符合人行走的规律。
但是老子说了,这个道路并不是无形规律的名字,那是对它的一个称呼。
真正的规则是没名字的,无形的。
一个东西给它下了定义,这个概念就抓住了本质。
规律这个东西我们看不见,它的本质是什么也无法知道。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们无法给它起名字,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称呼它。
在老子的眼中,这个规律不是人类设置的规律,它是宇宙万物的生母,天地万物产生之前
就已经存在了,它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动因,我们还可以称它“玄”。
但是这些都只是对它的称呼,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
老子说的这个“道”不是我们现在讲的规律,我们说的规律是事物本质间的内在联系。
老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生成者,“道”存在于天地产生之前。
但是老子不是宗教家,道教和道家是两回事。
道教是长生不死的一种宗教,道家是一种哲学,哲学不能武断,“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就是虚的,道是虚的,但是永远不会穷尽。
“有物混
成,先天地生”,天地还没有产生之前它就应该存在了。
它是一种最神秘的宇宙能量,它是有实体的,但是这个实体看不到,无处不在。
《老子》有一句最著名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人对一二三有一个大致的看法,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
人们就把“一”解释为元气,这个元气就是现在指的最基本的物质。
本来这个世界没有物质,只有一种最神秘的能量叫做“道”,道生一,产生了基本粒子、产生了元气。
一生二,元气分裂,分为阴阳二气。
二生三,阴阳二气合起来,成为中和之气。
三生万物,和气产生了万物(见图)。
“万物负阴而抱阳”,所有的事物都是阴阳产生出来的,背阴向阳。
这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老子之前从未探讨过宇宙从何而来。
“道生一”这个思想至少提出了一个宇宙是从一个没有形状的最基本的能量,一步一步分裂产生出来的。
这个思路对后来中国的“宇宙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周易》,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说就受到了《老子》的影响。
《易传》中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还是借助了《老子》的思路。
到了汉朝就把老子的思想、《易传》的思想和阴阳五行综合起来了,通过对《周易》的解释,产生了一个中国的宇宙生成论。
宇宙从无形开始,道生一,产生了基本的元气,这个元气又叫太初之气,从无到有越来越庞大;
后来元气分裂成阴阳二气;
继续分裂成四象之气,太阴太阳、少阴少阳;
又分裂变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
再变成了八卦之气。
就是这个“道”产生了元气,元气不断分裂,宇宙之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气场。
这个气场形成之后,一方面有气的形态,一方面产生了有形的天地万物。
太初太素之气产生了星宿,阴阳二气产生了天地,五行之气产生了五个方位、五音、五脏等,八卦也都对应其物体形态如天地山河等。
所以说老子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宇宙发生论,这就是中国的宇宙大爆炸,这个思维的源头就要追溯到老子。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
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
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每个事物生成之后为什么能发展变化,就是因为来自宇宙的根本能量在你身上。
万物能够发展、
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
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
老子通过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我们不用抓住有形的东西,要注意无形的东西。
道家更注重无形的东西,在老子笔下有两种道:
一种是宇宙没有产生之前的所存在的能量,它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东西,叫做“常道”。
常道实际上就是恒道,永恒的规则,是宇宙的总规律,不可言说。
还有一种在万物产生之后,每一个事物所遵循的规则,叫“非常道”,是具体规律,可以言说。
《老子》第一章写: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两种道,一种可以用语言表达,它是“非常道”,不是宇宙中永恒的产生于万物之前的根本大道。
我们可以给这个“道”起个名字,但是并不是宇宙总规律的真正的名称。
我们怎么知道世界上存在这两种道呢?
这两种规律一个是有名的,一个是无名的。
“无名,天地之始。
”它不通过任何有形的东西表现出来,所以它是无名的,是天地产生之前的一种状态,这个指的就是“常道”;
“有名,万物之母。
”道的另一种形式,产生与万物之后,在每一个事物中。
这就有名字了,因为它来自于宇宙动力的这个道,它真正的母体是根本的动力,有名的东西是万物之母。
事物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宇宙第一动力,但是它已经变成有名了,可以用语言描述。
怎么才能理解这个宇宙的第一动力呢?
我们必须“常无欲”,当你完全没有欲望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它可以超越具体事物而存在,那是宇宙最根本的东西。
“以观其妙”,观的就是生成万物的奇妙,而“常无欲”是观察永恒存在的道。
“常有欲,以观其徼”,体会有名的道,观察事物内部具体的规律。
事物顺应自身的规律,达到自身最大的圆满,这就是非常道。
此两者,指的就是“常道”和“非常道”。
同出而异名,他俩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同谓之玄”,都是来自宇宙的动力,具体是什么是说不清楚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妙是变化的动力。
这个“道”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从“人道”来说,从古至今没有根本区别。
“古今同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万物都有一个根本的父亲,我们用他来比喻大家的父亲。
万事万物有一个根源,“众甫”就是共同的父亲,我们都是这个“道”的子孙。
正因为这样,天不变,道也不变。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了解了古代的道,也就是了解了今天的道理。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大家学两千年以前的《道德经》,老子时代的人道和现代的人道没有根本的区别。
历史就是重复过去的东西,现在社会的问题三国时期全都遇到过了。
为什么说“读史使人明智”?
社会的兴亡是有规律的,能把它的源头抓住了,后面再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
真正有用的东西不是有形的而是无形的,有形的东西是靠无形的东西来支撑的。
比如脚下站立的那块土地,如果把周围的泥土都挖光人还可以站立吗?
道看不见,但是却是万物的根本。
篇二:
道德经究竟说什么
道德经究竟说什么?
自从《道德经》问世后两千年来,无数不甘心平庸了此一生的炎黄子孙不避艰辛孜孜以求,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能够得“道”是他们终其一生的最高理想,因为从古至今,所有宇宙之谜中,最难解、最神秘,而对个人和社会最重要的,恰恰是这个不解之谜:
人从哪里来?
生命渊源于何处?
人只是一架思维机器,还是具有所谓“灵魂”的载体?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
人一死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
这关系到每个人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基石。
正如《中国哲学发展史》所说:
“人死后,是否还有某种‘生活’?
生命是否还在以其他方式继续?
如果没有,那么人生前的善恶还有多少意义?
如果有,那么人生前的行为对死后有什么影响?
这一切,都要落实到人生前应如何行动,应当如何认真对待自己的一生。
”对此人人都有自己的一份答卷,而人类群体对这一问题的普遍解答,则成为整个社会文明创立的出发点和基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什么是宇宙万物的源泉?
正是这个无形无相的“道”,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如来藏”,才产生了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间世界。
2500年前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亲证了这个“道”亦即“如来藏”的真实不虚,在余下生命中49年,他通过讲经说法的方式孜孜不倦地告诉世人他所发现关于宇宙人生的真理以及如何验证的各种方法,这,正是佛陀来到这个世间的“一件大事因缘”。
《契经》中这样记载:
佛云:
“金刚藏如来常住恆不变易,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
犹如虚空不可坏灭,名涅槃界,亦名法界”。
有意思的是,老子是在佛陀灭度百余年后的中国战国时代诞生,后人将这一时期称之为“贤世”,意思是圣贤出现的时代。
基督、穆哈默德安拉以及西方的亚里斯多德等也都诞生于这一时期。
他们一生中向世人展现出悲天悯人的普世精神和无与伦比的才华,但是象老子一样全面系统的论及这个神秘的“道”者,却未曾闻。
可以肯定,老子当时并没有接触佛学,完全*自参自悟,得出对于“道”也就是“如来藏”与释伽牟尼几乎同样的认识,对“道”的论述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大道相通,所见略同,果然如佛所说;
万法归一,大道不二。
“道”与我们同在,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坛经》),就是说;
你想得到的一切,原本就已经存在你的“道”你的如来藏之中,何须向外求?
如同佛在《胜鬘经》中所说:
“若於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於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
「佛即随喜:
“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
”
不论现在,过去,将来,“道”都永远和我们同在,无论你想不想认识它,它都不会把你抛弃,此有彼有,此无彼无。
“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即灭,幻心灭故,幻尘即灭,幻尘灭故,幻灭即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圆觉经》,“不灭”的是什么,正是这个“道”亦即如来藏,因为有了“道”,所以才有这个世间,世間一切有情生命,都无法离开“道”而独立存在,哪怕是仅仅一剎那。
说到底,山河大地,万物生灵,一切的一切,不过是“道”在外部世界的投射而已。
也许是这个缘故,有人将“道”亦即“如来藏”当作一神教中的“灵魂”,此言差矣,前者是世出世间的无为法,而后者仍然是“未出三界外,仍在五行中”的轮回六道有为之法,怎么能相提并论?
是故佛在《入楞伽经》卷三中说:
‘大慧菩萨摩诃萨云:
“如来亦说如来藏乃至不变。
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不依诸缘自然而有,周遍不灭,若如是者,如来外道说无差别”。
‘佛告圣者大慧菩萨曰:
“大慧,我说如来藏常,不同外道所有神我,--------。
故如来藏真如法身住于五隂身中,若有佛子说言:
‘真如遍滿虚空,周遍不灭’。
即是佛门外道,心外求法故”。
您瞧,已经把话说到这了,难道还有诤的必要吗?
所以说“一切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道德经》39章),“道”通天地,天地万物离不开“道”,一个人如果得到这个“一”也就是“道”亦即“如来
藏”,就等于你的慧命得到新生。
才算真正入了佛门,然后悟后起修,地地增上,你这辈子没有白来;
见了“道”,你就发现自己此生的价值(同时并不耽误你所从事的事业,反而能做的更好,因为你的心态比别人好,又有智慧),找到了“道”,你就点燃了自己的智慧心灯,不会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不留神堕入万劫不复的三恶道;
你就死而无憾,要不孔老夫子为什么信誓旦旦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六、“道”为今用
当今时代,做为一个不甘随波逐流的华夏后人,重读《道德经》,依然倍感亲切,纵览全球,多少人还处于愚昧之中,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物质进步,一方面是破坏环境,犯罪增加,瘟疫流行。
一方面是科学昌明,教育普及,另一方面则是精神贫乏,内心空虚,宗教信仰多为仰仗神灵救赎的“一神教”。
相形之下,伟大智慧的老子在两千年前就大胆指出;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下母――――这个“道,”超越一切国家民族,超越一切文化,超越一切时空界限,从不依附于任何包括“天神”在内的外在之物,永远独自运行不坏,永远不会改变自己,“道,”是创造和养育天地人间宇宙万物的母亲和源泉。
老子这个一言九鼎的论断,彻底否定了万物由某个“造物主”创造的神话,为后来的人类思想家提供了永不衰竭的源头活水。
在一个商风日帜人欲横流的年代,也许我们有必要在夜半人深的时候静下心来反思自我,回答老子的亲切询问;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同样是一辈子,为什么有的人活的痛苦,有的人活的自在?
有的人活的有价值,有的人活的没价值?
孰多孰少,孰轻孰重,孰利孰害,皆由自择。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时代车轮走到当今之日,思想解放,社会宽容,广开言论,百家争鸣,现在是时候了,应该让这个能生万物而又不自主的“道”,从文人墨客的书斋里,从冰冷阴森的帝王后宫,从专家学者们的象牙之塔中解放出来,重新回到广袤无垠而生生不息的人间沃土,回到勃勃生机而问题四伏的有情生命中,重申老子的真实愿望,再现《道德经》的本来面目。
《道德经》与当今“和谐社会”观之间关系何在?
纵观历史长河,虽然历代统治者都在研究驭民之术,但把“以人为本”以及“和谐社会”做为重大治国方略提出,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尚属首次,是时代的巨大进步,亦暗合于“道”,因为“和”乃道之用,“和”不但能生财,亦能安身立命,能治国安邦,能健康长寿,世间一切种种“不和”之音,皆与“道”相违。
以是意故,200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向全世界郑重提出了中国政府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
寻根溯源,“和谐”观念来自佛教重要思想之一的“和合”思想和道教“天人合一”理论。
阐明“道”之本体,倡导和平和谐和慈悲济世的佛教精神,无疑会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惟利是图,身为物役”的人一副清凉剂,在全社会人群中形成巨大的道德推动力量,从精神层面将中国和世界和谐的步伐推向前进。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以佛教“和合”精神和以道家“和光同尘”理论为重要依托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继承和创新,成为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奏。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人类崇尚强盛,自然崇尚柔弱。
老子认为,那些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之物皆为表面现象。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最厉害的反而是柔弱的,低姿态的。
诚如斯言,自然界里大海姿态最低,最后容纳百川,普天下的水尽入囊中;
曾几何时,恐龙占据地球几个世纪,如今它庞大的身躯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里方得一见,柔弱并非无能,只是不会强加于人,利万物而无我,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道之大用。
邓公当年莫非得自老子真传,制定出“韬光养晦”这一大国崛起之雄滔大略?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候王若能受之,万物将自宾”(《道德经》32章),“道”
无处不在,无法给它一个恰当的名字,虽然小到不可见,但天下却没有能臣服于它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只要有“道”,就会得道多助,人家自会心服口服地尊敬你,向你臣服,这正是“和平崛起”的用意所在,也正是“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说到底,能够让一个民族延续千载而不消亡的关键因素,不是物质文明(当然必不可少),不是铁骑千乘(敢战方能言和),正是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核心凝聚力,这种跨越时代跨越阶级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总想着称王称霸,四处用兵,自我称大,动辄依*武力强加于人,他一定将会落得“失道寡助”下场,成了人人鄙弃的过街老鼠,可以断言;
在它如日中天登峰造极之日,便是江河日下走向灭亡之时,盛极而衰,好战必亡,古今一理,岂有它哉。
老子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世间万物都具备阴阳两个方面,客观规律常作用于阴阳两个方面使事物达到和谐。
和乃“道”之本,乃立国之本,乃发展之本,乃事物之本,是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阴阳消长相辅相成的结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彼此只要在大的基本原则方面(和平、进步、生存等)有了共同的认识,就完全可以在具体问题上求同存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同样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普遍存在。
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历史关头,理论研究若能从佛学和道家文化中吸收融合弥补不足,无疑将成为独具中国特色之学说,再现辉煌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