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教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2395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教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社会学教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社会学教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社会学教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社会学教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教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社会学教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教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教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废丞相、设内阁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君主专制的顶峰

教案附页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导入部分】教学导入:

提问:

社会科学的内涵与研究对象?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政治制度

名词:

禅让制:

尧、舜、禹部落酋长禅让制,“有德者居之”进入氏族社会晚期,财富分化、私有制出现,禅让制解体,“禹传子,家天下”进入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是夏朝。

“汤放桀,武王伐纣”夏商周三朝一脉相承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奴隶:

战俘,罚作奴隶

商,第二个奴隶制王朝政治结构:

亲贵合一,贵族把持国家权力

分封制和世卿制:

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官由王任命,周王把全国领土分为若干区域,分别分配给他的亲属和功臣去治理,称为诸侯;

诸侯又把他管理的区域分为若干采邑或领地,分给自己的属下去治理,这样,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

诸侯和官员都是世袭的,实行“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的世官制,亦即世卿制。

中国古代国体即国家性质的演变,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奴隶制与封建制阶段。

西周井田制:

“井田制度”,分“公田”与“私田”,“公田”为领主所有,“私田”是农奴的份地。

封建国体又可以分为领主封建制国体和地主封建制国体。

古代国体的演化,反映了古代阶级关系的变化与社会的演进,体现了国体的阶级性和国家的本质。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分职,九卿任事。

1、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

皇有伟大之义,帝有神之义。

与皇帝名号相配合的,是一整套维护皇帝尊严的礼仪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的决策制度、执行皇帝意志的行政程序等。

2、三公分职,九卿任事。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

太尉——“掌武事”。

九卿:

奉常(掌祭祀、文化、教育等职能)郎中令(掌宫廷宿卫、颁勋授爵、顾问应对、人才储备等)卫尉(掌宫门守护,保卫皇宫。

主要属官有公车司马令丞,卫士令丞,旅贲令丞,诸屯卫候等)。

太仆(掌皇帝车马及畜牧业。

主要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车府、路铃、骑马、骏马四令丞等。

)廷尉(掌刑狱及司法。

主要属官有廷尉正、廷尉监、廷尉平、廷尉史等。

)典客(掌民族及外交事务。

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等。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及农业。

主要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等。

)宗正(掌皇族事务、宗人簿籍。

主要属官有都司空,内官,公主家令等。

)少府(掌内侍、皇室手工业、山川林泽、皇室财政等其属官主要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庐、考工室、左弋、居室、东织、西织、东园匠、左右司空、甘泉居室等。

)执金吾(将作少府既大型工程与建筑等。

3、郡县制,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多郡。

京都设特别区,称内史,属吏有廪牺令、都水长、铁长等。

郡守的职权相当大,用人权,自订治郡方略,管辖各县民政、司法、税收、教育等事务,执掌郡内兵权。

副职为郡丞,属吏有功曹、主簿、议曹等。

郡尉有自己的属吏

县的长官,万户以上称令,万户以下置长,管辖民政、讼狱、财政、治安、兵役等。

佐官有县丞、县尉,辅佐官吏主要有主吏、令史、厩司御、仓吏、狱吏等。

县下划分为乡,乡下划分为亭。

乡置三老、有秩、游徼,亭设亭长。

4、其他:

制定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文字,开灵渠,修长城等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

中央制度的演变——从三公九卿制度到三省六部制度

1、“汉承秦制”但削弱丞相权利,西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利,实际上大权皇帝独揽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公到八公并置。

西晋八公:

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大司马、大将军、司徒、司空。

八公不是国家行政的负责人,成为皇帝的高级参谋。

变化趋势:

皇帝扩大谋议群体,削弱行政系统,不断改善对行政的控制,加强一谋议群体对行政系统的制约,巩固和加强皇权。

3、三省制的形成

(1)、尚书省的形成与演变

战国——西汉时:

尚书起源于战国,尚书即主书,是主管君主文书档案的内侍机构。

西汉武帝时,武帝用其收纳章奏,出示诏命。

成帝时开始设曹,参与政事。

东汉时:

尚书成为皇帝的办公机构,拥有出令权,办公机关称台,形式上隶属于少府(九卿之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

尚书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尚书建省,省下设部曹,部曹辖郎曹。

部曹褫夺九卿职能,郎曹分理部内庶务。

西汉晚期,尚书分为五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三公曹。

东汉尚书扩大为六曹:

吏部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三公曹、中都官曹。

曹魏部曹设有:

吏部、度支、左民、五兵、客曹等。

曹魏设二十五郎曹,西晋扩展为三十五曹,东锦为十五个郎曹。

尚书褫夺九卿的行政权,迫使其弱化并逐渐消亡。

尚书省执行

2、中书的形成与演变

中尚书,是设在后宫的尚书,汉武帝时设立。

成帝撤消中书。

曹魏时恢复中书,士人组成并设在朝廷。

魏文帝曹丕改秘书为中书,接过尚书的职能,并把尚书挤向外朝。

中书成为皇帝与国家行政机关之间联系的中枢。

中书的长官是中书监、中书令,属官主要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

南朝梁陈时期,中书的局直接指挥尚书的曹,中书开始侵夺尚书的职权。

(决策)

3、门下省的形成与演变

门下即宫属之下。

门下的主官是侍中。

作为皇帝顾问的门下省,是由皇帝的文武侍从们中衍生出来的。

侍中的职能,一是为皇帝做一些生活服务工作,二是“切问近对,拾遗补缺”。

汉武帝时形成侍中议政的习惯。

东汉时设侍中寺

曹魏时侍中作为加官,授予重要官员,给予出入宫中议事的方便。

西晋改侍中为门下省,辖有黄门侍郎,散骑侍郎,散骑常侍等

门下省,性质大体上是皇帝的顾问、谏议者。

(审核)

(三)九卿的退化

尚书褫夺九卿的职权,与九卿机构在行政关系上发生重叠。

九卿成为闲职,造成九卿职能的萎缩与退化。

东晋时对九卿进行调整:

1、撤消(宗正、卫尉);

2、撤消又重建,原有职能剥夺(光禄勋、大司农、少府);

3、撤消后重建,变成临时性机构(大鸿胪、太仆)。

南朝梁代,设十二卿,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动,没有恢复九卿分掌中国家行政的权力格局。

简言之,魏晋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三省相互牵制确保了君权的独尊。

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隋唐时期形成六部制度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共辖二十四司,分掌国家行政。

宋朝进一步削弱相权

元朝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地方制度的演变

1、汉初推恩令

2、隋朝郡县制

3、唐代的国家机构

州县两级制道是中央的派出机关节度使集辖区军权和政权于一身藩镇有军事系统和行政系统两套机构

4、元朝行省制度

路、府、州、县行政组织

边疆地区的管理。

设宣抚使司、宣慰使司、安抚使司、招讨使司等。

边疆军事要地设军事机关,元帅府、都元帅府(有的兼管民政)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废丞相、设内阁。

明清国家组织

(一)明代国家组织

明代废除了皇帝与国家行政之间的中介——宰相制度,废除了中书省。

明代国家组织突出的是内阁制度与宦官制度。

1、内阁与宰相

明初设中书省,由中书省统帅六部,处理国家政务。

洪武十三年,以谋反罪杀丞相胡惟庸。

废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六部升格,由朱元璋亲自指挥。

洪武十五年,建立华盖、武英、文华三殿与文渊、东阁二阁。

明仁宗时设谨身殿。

四殿二阁,即内阁组织。

仁宗至宣宗、英宗时期是明代内阁制度形成的重要时期。

宣德时,阁臣票拟,送皇帝裁决。

置诰敕、制敕两房。

正统时确定文渊阁为内阁办公之所。

英宗时,内阁形成了首辅制度。

嘉靖至万历朝,内阁成为国家中枢组织,首辅成为无冕之相。

2、清代中央集权的发展

 

沈阳技师学院沈河校区教案附页

特点:

满族旧制遗存,国家组织中官员满汉并设制度。

(1)、议政王大臣会议。

创立于皇太极时期,撤消于乾隆57年,是当时国家议政与决策的中心。

(2)、军机处

康熙设南书房,雍正在户部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办理军机处。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若干,设军机章京充任秘书。

实际处理的事情统揽了一切重要的国家大事。

乾隆56年下诏撤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军机处取代,皇权达到最高度的统一。

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是:

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

任务是:

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

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主要阶段:

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民主革命的先声戊戌变法——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失败)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端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近代彻底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A、腐败的封建统治和剥削(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B、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尖锐);

金田起义(1851)——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东征、西征——天京变乱(1856)——提拔青年将领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1864)(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治国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1853《资政新篇》1859洪仁玕

但平均主义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违背社会规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二)戊戌变法

(三)辛亥革命

狭义上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努力。

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深重,专制统治危机加剧——必要性

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资阶级力量壮大

组织基础:

革命团体相继建立(兴中会[背景、概况]、同盟会、文学社和共进会活动等)

思想基础:

革命思想的传播(如三民主义);

军事准备:

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

革命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辛亥革命过程:

(1)准备:

A、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第一个革命团体

B、1905年,在东京成立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黄花岗起义——加速革命发展进程

(2)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响应

(3)高潮

A、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标志、概况、内外措施、政权性质),定都南京——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B、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清朝灭亡,君主专制被推翻

C、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辛亥革命评价

A、政治上(20世纪中国历史第一次巨变)推翻清王朝;

结束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反封),沉重打击帝义(反帝);

建立中华民国(亚洲第一个);

颁布临时约法;

使人民获得一些自由民主权利。

B、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C、经济上。

促进民资进一步发展

没有完成革命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由于民资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彻底反帝主张;

没有发动群众;

没有自己军队)

民资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胜,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阶段

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及民主革命纲领制定

(中共一大,二大);

国民革命(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1927年;

国共十年对峙或土地革命1927—1937年

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1937—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年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

背景、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过程:

6月初前,中心:

北京;

先锋/主力:

学生

6月初后,中心:

上海;

主力:

工人

领导: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

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

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对德和约签字

性质:

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意义: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共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中共成立条件(必修一教材P67——68)

(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组织:

1920年,陈独秀等酝酿和准备;

阶级:

无产阶级的壮大;

国际:

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共一大召开(1921.7.23上海)

内容:

中心工作:

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党的任务:

推翻,建立,消灭实现;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3、2P107)

3.中共二大(1922年)内容: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即最低革命纲领;

实现共产主义—最高革命纲领。

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条件孙中山经历多次失败及转变;

中共领导工人运动受挫;

共产国际帮助

合作实现的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广州召开,

也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之“新”民族主义:

明确反帝;

民权主义:

平民政治;

民生主义:

节制资本。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合作失败标志:

四一二政变(27年4.12);

七一五政变(27年7.15)

失败原因:

陈独秀为首的中共党人的右倾错误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抗战时期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两大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共敌后战场

两条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人民战争路线

三个区:

国统区、敌后区、沦陷区

三个阶段:

防御、相持、反攻

防御阶段(1937-1938.10)国民党积极抗日,正面战场是主战场,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计划;

相持阶段(1938.10—1945.8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成为抗日中流砥柱

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由对峙走向合作的开始

1937年9月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

淞沪会战(1937.8.13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广州会战等

境外战场:

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与英美配合

敌后战场:

陕甘宁边区(延安)是抗日总后方;

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

中共七大:

1945年毛泽东发表《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胜利意义:

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

胜利等。

胜利原因:

全民族的抗战。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国共两党;

政协会议1946年1月,国、共、民主党派等:

战争进程:

战略防御(1946.6—1947.6):

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陕甘宁、山东);

战场在解放区。

战略反攻(1947.6—1948.9):

刘邓大军揭开序幕。

1947年,将战场引向国统区。

三大决战(1948.9—1949.1)辽沈、淮海、平津

渡江战役:

1949.4.21—4.23解放南京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迎接解放战争胜利

解放区土改: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9北平

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任务是

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

一是巩固新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三、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确定首都、国旗、代国歌和纪年。

初步建立了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指根据民主集中的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

1954年9月,北京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

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4、祖国统一问题

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租借新界澳门问题由来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台湾问题由来

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台湾与大陆又被人为地分离了。

港澳问题:

主权问题台湾问题:

内政问题

1、“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2)、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中的

“叶九条”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

(3)、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这一构想

首次成功实践——香港回归

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使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海基会和海协会进行广泛接触和对话(3)1992年海基会海协会达成“92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进入新阶段

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祖国大陆。

胡锦涛主席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首次握手。

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和平统一台湾的有利因素

1、文化同源:

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

2、人心所向:

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3、政策保障:

一国两制

4、综合国力:

中国国力及国际地位提升

5、民间交往: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作业:

一、名词解释:

1、西周分封制和世卿制2、三公九卿制度3、辛亥革命4、三大改造

二、问答题

1、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