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灌注桩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1448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港灌注桩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南港灌注桩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南港灌注桩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南港灌注桩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南港灌注桩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港灌注桩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

《南港灌注桩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港灌注桩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港灌注桩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

7.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17-

7.3对潜在的质量隐患预防措施-17-

7.4质量验收-18-

8、现场安全保证措施-19-

8.1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19-

8.2安全目标-20-

8.3安全生产保证措施-20-

8.4安全施工的手段与方法-21-

9、冬、雨、夜施工措施-22-

9.1雨季施工措施-22-

9.2夜间施工措施-23-

10、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23-

11、施工劳动力使用计划-23-

12、施工机械使用计划-24-

13、附表、附图-24-

14、平台计算书-25-

1、编制依据与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1.1.1天津南港工业区港区工作船码头工程施工图纸;

1.1.2《港口工程灌注桩设计与施工规程》(JTJ248-2001);

1.1.3《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257-2008);

1.1.4《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J268-96)。

1.2编制说明

1.2.1本施工方案主要内容天津南港工业区港区工作船码头工程灌注桩桩基施工方案。

1.2.2本施工方案旨在指导施工,贯彻落实业主、设计和监理单位的建设意图。

2、工程概况

2.1工程概述

本工程位于南港工业区西北角,正在建设的西北围堤北侧,西侧与待建的1-4号通用泊位衔接。

建成后的码头呈连片引桥式布置,码头承台呈“L”型布置,码头岸线总长为643米,宽11.98米。

引桥长度为38.78米,引桥宽度10米。

码头顶面高程6.0米(新港理论高程,下同),码头前沿泥面底标高为-5.8m。

码头承台采用高桩梁板式结构,桩基采用600×

600m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空心方桩,排架间距为7.0m。

码头上部结构为安装预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横梁,为T型断面;

纵梁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矩形结构;

面板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板。

各构件安装好后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接头将其连接成整体。

码头引桥承台采用高桩梁板式结构。

引桥在打桩船能施工的范围内基桩采用600×

600mm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其他采用φ800mm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排架间距5.8米。

上部结构为预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横梁,面板为非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单向连续板的结构型式。

本工程接岸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挡土墙,引桥段与挡土墙间以渡板连接。

下部为10~100kg块石夯实,后方设倒滤层。

非引桥处维持原有西围堤主体结构。

2.2工程地质条件

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勘察深层范围内,土层分布较有规律。

自上而下为海相沉积层的粉土、①1淤泥、①2淤泥质粘土、①3粉质粘土混贝壳及②1粉质粘土、②2粉土和②3粘土;

海陆交互相沉积的③1粉质粘土和③2粉土,海相沉积层的④1粘土、④2粉质粘土和④3粉土,陆相沉积层的⑤1粉质粘土、⑤2粉土、⑤3粉质粘土。

各土层分别叙述如下:

冲填土

褐灰色,主要以流泥、淤泥及淤泥质土为主,流塑~软塑状,中~高塑性,该层主要分布在勘察区水域钻孔表层,层厚约1.0m左右。

杂填土

层厚5.0m左右,西北围堤主要以块石、碎石及建筑垃圾为主,混少量角砾及粘性土,为人工回填形成。

(一)海相沉积层

粉土:

褐灰色~灰褐色,稍密状,混少量碎贝壳及粉砂,土质不均匀。

该层主要分布连续,为原海底表层,平均标贯击数N=4.2击。

粉质粘土:

褐灰色,软塑状,中塑性,混少量碎贝壳,局部混多量粉土,该层呈透镜体分布,在多数钻孔缺失,平均标贯击数N=1.6击。

①1淤泥:

褐灰色,软塑状,高塑性,混少许碎贝壳、有机质及粉土团,局部夹粉土薄层。

该层呈透镜体分布,在多数钻孔缺失,平均标贯击数N<

1击。

①2淤泥质粘土:

褐灰色,软塑状,高塑性,土质不均,混少许碎贝壳、有机质及粉土团,局部夹粉土薄层和粉砂薄层。

该层分布连续,平均标贯击数N=1.3击。

①3粉质粘土混贝壳:

以粉质粘土混碎贝壳为主,褐灰色,软塑状为主,局部可塑状,中塑性,混较多砂颗粒及少量碎贝壳,土质不均匀。

局部为淤泥质土混碎贝壳或粉土混碎贝壳。

该层分布广泛,平均标贯击数N=3.4击。

(二)海相沉积层

②1粉质粘土:

灰色,软塑状,局部可塑状,中塑性,土质不均,混粉土团,局部夹粉土薄层。

该层分布不连续,层厚不等,在部分钻孔中缺失,平均标贯击数N=6.2击。

②2粉土:

灰色,中密~密实状,混少量粘粒及碎贝壳,土质不均匀。

该层呈透镜体分布,平均标贯击数N=22.5击。

②3粘土:

灰色,软塑~可塑状,高塑性,土质不均,混粉土斑、粉土团,该层分布不连续,层厚不一,在部分钻孔中缺失,平均标贯击数N=5.6击。

海相沉积层分布相对稳定,以可塑状粘性土和中密~密实状砂性土为。

(三)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③1粉质粘土:

灰黄色~褐黄色,上部以可塑状为主,下部以硬塑状为主,中塑性,混粉土团及粉砂斑,夹粉土薄层。

该层分布较连续,层厚不等,平均标贯击数N=9.5击。

③2粉土:

灰黄色~褐黄色,密实状,局部中密状,土质不均匀,混少许粘粒及砂粒。

该层分布较连续,平均标贯击数N=35.6击。

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分布相对稳定,以可塑~硬塑状粘性土和密实状砂性土为主。

(四)海相沉积层

④1粘土:

灰色,可塑~硬塑状,高塑性,混粉土团,局部夹粉土薄层、粉砂薄层和碎贝壳。

该层分布连续,平均标贯击数N=8.0击。

④2粉质粘土:

褐灰色,可塑~硬塑状,中塑性,混少量粉土团,局部夹粉土薄层、粉砂薄层和碎贝壳。

该层分布连续,平均标贯击数N=9.5击。

④3粉土:

褐灰色,密实状,土质较均,混少量粉砂及粘粒。

该层分布较连续,平均标贯击数N=31.9击。

(五)陆相沉积层

⑤1粉质粘土:

灰黄色~褐黄色,硬塑状,中塑性,混少量粉砂斑、粉土团,土质较均匀。

该层分布不连续,层厚不一,在部分钻孔中缺失,平均标贯击数N=18.1击。

⑤2粉土:

灰黄色~褐黄色,密实状,混少量粘粒,土质均匀。

该层分布连续,平均标贯击数N=42.0击。

⑤3粉质粘土:

灰黄色~褐黄色,硬塑状,中塑状,混少量粉土团及结核,土质较均匀。

该层分布连续,平均标贯击数N=19.9击。

2.3现场自然条件

2.3.1气温

该地区具有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

根据1951~1997年资料统计:

年平均气温12.3℃

年平均最高气温16.2℃

年平均最低气温9.1℃

极端最高气温39.9℃

极端最低气温-18.3℃

2.3.2风

本区常风向E,出现频率为11.71%;

次常风向为S,频率为10.34%;

强风向E。

各向≥6级风所出现的频率为3.65%。

造成本区的大风天气过程主要是冬、春季的寒潮和夏、秋季的台风(含热带风暴),寒潮大风较为频繁,台风(含热带风暴)大风出现频率较小。

本区历年平均风速4.5m/s,最大风速26.5m/s,风向E;

极大风速48.7m/s,风向N。

2.3.3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586.0mm

年最大降水量1083.5mm(1964年)

年最小降水量278.4mm(1968年)

日最大降水量191.5mm(1975年)

全年≥0.1mm的平均降水日数为65.0天,≥10mm的平均降水日数为15.8天,≥25mm的平均降水日数为6.5天,≥50mm的平均降水日数为2.2天。

2.3.4雾

多年平均雾日16.5天,雾多发生在秋冬季节,日出后很快消散,根据资料统计能见度<

1km实际出现天数为5天。

2.3.5潮汐

1)潮型

本区潮汐类型为不规则半日潮型。

2)潮位特征值(基准面为大沽零点)

平均海面2.56m

最高高潮位5.81m

最低低潮位-1.03m

平均高潮位3.74m

平均低潮位1.34m

最大潮差4.37m

平均潮差2.40m

3)设计水位

极端高水位5.88m

设计高水位4.30m

平均水位2.56m

设计低水位0.50m

极端低水位-1.29m

2.3.6波浪

北防波堤、东防波堤等周围工程全建成时,50年一遇NE向小风区波要素和E向波要素如下:

水位

极端高水位

设计高水位

波向

H1%

(m)

H13%

T

(S)

NE

1.6

1.1

3.9

1.3

0.9

3.5

E

2.9

2.8

7.6

2.0

对于5000吨级至2万吨级船舶,当横浪H4%≥1.0m时,要求船舶离开码头到锚地停泊;

对于1000吨级至5000吨级船舶,当横浪H4%≥0.8m时,要求船舶离开码头到锚地停泊。

2.3.7海流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根据1999年7月和2002年8月大、中、小潮型现场实测潮流资料分析,本海区的潮流运动有如下特征:

(1)潮流平面分布

据实测资料统计分析,本区的潮流基本属于往复流性质。

涨、落潮的流向因受水深、地形及工程的影响有所不同。

在海河口涨、落潮流因受导堤的约束,涨潮流向NW(指向河口内),落潮流向SE(指向海外),而且流向集中。

远离防波堤及独流碱河口,涨潮主流向为WSW,落潮流向较散,为NNE~E向,即涨潮流远离独流碱河口及港区,而落潮流指向独流碱河口及港区,即做沿岸运动。

在水深增深,远离工程及岸滩处,其潮流运动基本属海洋性质,涨、落潮流向集中,涨潮流向伟西偏北,落潮流向为东南,即做向岸离岸的垂直运动。

(2)潮流速垂线分布

根据-2.5m等深线水深处的不同地点、不同潮型的垂线流速分布来看,无论是在涨潮段还是在落潮段,中层流速最大,底层流速最小。

底层平均流速约为0.13~0.24m/s之间,而且受大、小潮型的影响明显。

(3)潮流速特征值

本区的潮流流速不管是大、小潮型,涨潮均大于落潮,涨潮平均流速为0.15~0.29m/s,落潮平均流速为0.14~0.27m/s,并且深水流速大于浅水流速,大潮流速大于小潮流速,这说明不同的潮型对岸滩泥沙的运移起着不同的作用。

但从数值来看,本区的潮流流速较小属弱流区,对岸滩的冲刷作用不大。

(4)冰凌

工程海域每年有不同程度的海冰出现,初冰日在12月下旬,终冰日在2月下旬,总冰期约60天,多年资料统计,严重冰期年平均仅为10天,正常年份海冰对港口营运及船舶航行无甚影响。

常年渤海湾冰期中1月中旬至2月中旬冰况最严重,为盛冰期。

海冰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制于当地气象条件、地理位置及其当地的海域动力条件。

2.3.8相对湿度

平均相对湿度65%

最大相对湿度100%

最小相对湿度3%

2.3.9雷暴

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7.5天,多发生在6~8月份。

2.4主要工程量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1

灌注桩

52

2

钢筋

t

121.856

3

砼C30F250

m3

914.12

3、施工工艺流程图

4、施工工艺及方法

总体施工安排:

本工程共52根直径800mm灌注桩,分布在4个引桥和挡土墙,其中1#~4#引桥各10根,每个挡土墙3根。

由于挖泥会对岸坡位移产生一定影响,对灌注桩成孔有一定的危害,为保证灌注桩施工质量须在挖泥工序完成后再进行灌注桩的施工,且先进行海上灌注桩的施工,再进行挡土墙灌注桩的施工。

拟投入1台潜水钻机,随着挖泥完成情况自东向西逐个引桥进行施工,考虑到有效作业天数,每天平均按1根考虑,需52个工作日。

4.1施工准备

施工现场准备主要为场地平整,以利于后续施工。

主要采用挖掘机及装载机在周围取建筑碎料把路面填平,保证施工区域地面平整。

4.2测量放线

依据业主提供的测量控制点(NG6、HBM1、A3),在南港小临建立GPS基准站,采用先进的双频GPS进行施工平面控制。

由于码头后方围埝刚刚建成沉降比较大,前期灌注桩施工采用GPS进行定位,待灌注桩桩帽完成一个后,将控制点设在桩帽上,引桥梁板安设后将控制点布设到码头面上,根据施工图纸要求,由测量员根据测量控制点,在施工平台内测放灌注桩的桩位,下放护筒的过程中以经纬仪进行全程观测保证护筒下放的垂直度。

4.3搭设工作平台

施工平台尺寸采用钢贝雷架与H300*300型钢搭设,在护筒两侧摆设4个贝雷架,贝雷架底部焊接8mm钢板,以扩大接触面积,经查看地质勘察报告,表层土为粉土,地基承载力为80kpa,足以满足施工要求。

贝雷架上摆设两根H300*300型钢,用于钻机移位的轨道,在人员作业分为均摆设10*15cm木方,作为操作平台。

吊机的平台利用已完成的灌注桩当达到一定强度后,切除上部富裕的护筒,横向摆设H300*300型钢做为主梁,上面按照吊车的轮距及支腿距离摆设纵向钢梁,安装完成后均用电焊加以固定,并在纵向钢梁上焊钢丝网,防滑。

具体布置方案见附图。

4.4钢护筒制作与沉放

4.4.1钢护筒制作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淤泥层底标高均在-5.0米以下,从而确定护筒为内径860mm,壁厚6mm,长度10-12米,其护筒两端均设加强箍。

顶标高控制在+5.0米。

用20型振动锤将护筒打入,下放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护筒长度确保成孔时不漏浆为原则。

另现场再备一些1.5m长的短节护筒。

护筒在专业的加工厂进行加工,板车运至现场,进行沉放。

4.4.2钢护筒沉放

为施工方便现将本工程52根灌注桩依次编号,编号原则为自东向西、从南向北依次为1—52。

钢护筒的沉放采用25t吊机配DZ20A振动锤吊打的施工工艺。

施工时,按8米跨距计算吊机起重量为8吨。

DZ20型振动锤:

激振力140KN,功率22kw,自重(包括夹头)2.2t,护筒自重2.02t,吊车起重能力足以满足要求。

①钢护筒用25t吊机吊振动锤将护筒入定位架内,振沉护筒时,测量人员分别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观测护筒的垂直度,并及时通知起重指挥在下沉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护筒的垂直度。

②测量观测,振沉护筒沉至+5.0标高,下沉时如护筒倾斜且无法纠正时需拔出调直后重打。

③护筒下沉完毕,测量复测其中心位置是否正确,护筒是否竖直。

护筒平面偏位≯5cm,倾斜度≯1%。

④下沉好的护筒在浇筑砼时在距桩顶标高60cm处,切割排水孔,以保证桩顶泥浆排出,砼密实。

4.5钻机就位钻孔

本工程采用KQ1250型潜水钻机成孔,安放钻孔机组要求平正稳固,定位后用手拉葫芦将其与贝雷架系牢,确保成孔过程中不发生倾斜和移动,钻头中心要与护筒中心重合。

开钻后要根据地质情况合理选用进尺速度,对亚粘土层一般进尺为1m/min,对淤泥质软土应控制在0.5m/min,一防止快进时出现缩颈,进入砂层应缓慢进尺,同时扩大泥浆比重,必要时需投入粘土或膨润土护壁以防止塌孔,成孔泥浆比重应在1.25-1.4之间。

钻进过程中,要确保泥浆水头高度高出孔外水位1.5m~2.0m以上,泥浆如有损失、漏失,应及时补充,并采取堵漏措施。

机长应随时观察电流表所示主机电流值变化,不允许提钻蹲捣,避免孔缩径、塌孔。

4.6钢筋笼制作与安装

钢筋笼子采用分节制作、分节拼装制作下放工艺。

在工作平台上分2节制作钢筋笼,第一节为18.25米,第二节为20.77米。

钢筋骨架采用胎具法成型,为保证两节钢筋笼在连接时接头能顺利焊接,在预制下一节钢筋笼子时必须以上一节笼子为依托保证主筋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存放起吊时做好标记及编号标识牌。

吊架入孔时按挂牌编号逐节起吊骨架就位,两点水平起吊,将第一节骨架吊入孔后,使用插杠将钢筋笼子固定在护筒顶部,再起吊下一节,采取焊接接头形式将两根对头的主筋对接,主筋连接好后,将两节接头部分用箍筋焊接,验收合格后,利用板车运至现场,吊机将整个钢筋笼子吊入孔中,顶部仍然使用插杠将钢筋笼固定在护筒顶部,钢筋笼保护层采用砼预制空心圆盘套入箍筋内实现,依设计要求,钢筋笼保护层厚度70mm,每隔二米沿钢筋笼周边均匀布置3个圆柱形砼垫块外径为140mm,钢筋笼起吊时应对称吊在加强箍筋上,要对准孔位,吊直扶稳、缓慢下放,避免碰撞孔壁,下入到设计要求位置后应立即固定。

钢筋笼制作时,主筋应校直,焊缝饱满,搭接长度符合规范要求(≥10d,d为钢筋直径,单面焊)。

钢筋笼主筋焊接接头按35d且不小于500mm长度错开布置,同一断面上接头数量不得超过50%。

钢筋笼是否需要增加加强筋,视典型施工情况而定。

如典型施工中发现钢筋笼的刚度不能满足起吊要求,则需在适当位置增加加强筋。

4.7水下混凝土浇筑

4.7.1导管入孔

灌注水下混凝土使用内径250mm、壁厚10mm的直升导管进行水下混凝土的灌注,导管分节长度0.5M、1M、2.5M、3.5M,节头用螺旋连接,节间用橡胶圈密封防水,导管总长度根据孔深和施工要求配置,导管及料斗由吊车配合提吊;

施工前按照计算将导管的安装顺序编号和累计长度,然后按编号和标定的累计长度逐节下放导管。

导管入孔时在底节设置保护钢丝绳,以备意外故障发生时提拔导管之用。

导管使用前,认真检查其完好的情况,保证灌注砼时,孔内泥浆不进入导管内;

导管应放置在孔内的中心位置,下放时应先放到孔底,复测一下孔深,然后再提管300~500mm待浇;

导管下沉和拆卸有专人将导管拆卸实际情况记录入表格内。

4.7.2灌注混凝土前检查和清孔

砼配合比在开工前由试验室进行委托设计,保证砼的和易性和流动性;

浇筑砼前钻孔需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砼浇筑;

导管就位后再次用测深锤测孔深。

其值与清孔后测量的孔深差值即为沉淀层厚度。

若其值超过5cm,即进行二次清孔。

二次清孔采用内风管空气吸泥机抽浆法。

当沉淀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准备灌注水下混凝土。

4.7.3水下混凝土配制和灌注

①水下混凝土配制

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按规范有关规定通过试验确定。

为防止水下混凝土在灌注过程中的凝固而导致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混凝土中适当掺加缓凝减水剂以延缓凝结时间,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送性。

②水下混凝土灌注

a.砼采用商品混凝土供灰,导管法浇注混凝土工艺。

因工程特殊性选用混凝土输送泵进行浇注。

b.砼开浇时采用球胆分隔泥浆与砼,并在孔口平台上储备好足够的砼保证初灌量后再开浇,以满足开浇后使导管底端在孔底部位埋入砼中1m以上。

c.水下浇筑砼过程中保证砼灌注能连续紧凑地进行,随着砼面的上升,要适时提升导管和拆卸导管,保证导管埋深在2m~6m,一般每次导管上提前埋深为6m,上提4m。

最后一次上提导管要缓慢提出,以免桩内夹入泥芯或形成空洞。

灌注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定期测量水下混凝土顶面高程和计算导管埋管深度,以免发生埋深过大,导管无法拔出的现象发生。

d.浇筑桩顶标高比设计标高高出600mm,待混凝土终凝后,用风镐凿至设计标高。

5施工进度安排及施工强度

5.1计划施工时间:

由于西侧石油平台需要向四周回填25m宽的块石,完全覆盖了1#引桥的施工区域,因此在计划灌注桩施工时暂不考虑1#引桥的施工,针对1#引桥施工视石油平台施工完成情况再行安排。

同时考虑到恶劣天气、现场道路、地质条件、岸坡挖泥的影响,计划先进行2#、3#、4#引桥的灌注桩施工,施工日期为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4月12日,共43个工作日。

5.2计划施工效率:

投入一台潜水钻机,考虑有效作业天数,平均每天完成1根灌注桩。

1.在工程实施中,围绕总工期制定各工序的工期目标,并编制工程项目逐级分解的施工计划指标,在实施过程中,使施工周计划保证月计划,并保证合同计划。

2.加强现场施工过程的跟踪管理,控制好关键工序,对施工需求的人、机、料以及施工技术、检测验收等服务保证工作服务,在协调要求、配合质量上按施工计划认真落实。

以确保节点工期的完成。

3.加强劳动力、施工机具的管理,对关键工序采取连续作业制,使施工机械充分利用,缩短工序流水搭接时间。

4.根据需要随时增加施工机具的投入量,以确保工期。

为此,另外预备施工机具、车辆等作为预备设备,结合实际施工进度要求,可随时投入到工程中去,以保证本工程按计划完成。

6、现场组织机构

按照项目管理法要求,现场施工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项目组织机构图

7.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7.1质量管理体系

7.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施工过程实行本工序自检、工序间交接检、质量员专检,在关键或特殊过程中,业主有要求时还应得到监理或业主代表的确认,所有检验和试验均应填写相关的质量记录,并以检验(验证)人员的签字为准。

2、过程中半成品、加工件未见检验和试验报告前,不得将此产品转入下道工序。

隐蔽工程隐蔽前必须报请监理工程师验收,坚持隐蔽验收制度。

3、施工前检查泥浆系统运行是否正常,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泥浆性能指标,对清孔前和清孔后的泥浆比重、粘度、含砂率根据土层地质情况进行测试,每工作台班不少于一次,当土层发生变化时,相应地增加检测次数。

浇筑混凝土前,孔内泥浆的相对密度应符合设计规定。

当设计无规定时,宜为1.10一1.20。

含砂率宜为4%一6%,粘度宜为20一22S,

7.3对潜在的质量隐患预防措施

(1)塌孔与缩径

钻孔过程中,在淤泥质地层钻进时,容易产生缩径。

为了保证孔径符合设计要求,可以采用上下反复扫孔,扩大孔径。

另外应经常检查钻锥尺寸,如发现钻锥磨损过大应及时更换,保证孔径满足设计要求。

在砂层中钻进容易产生塌孔,为了防止塌孔可以适当加大泥浆比重,控制钻机钻进速度,以稳定土壁。

如因地下水位变化大造成塌孔,可增加护筒深度和保持筒内外水位差。

发生塌孔时,先探明塌孔位置,将砂和泥土混合物回填到塌孔位置以上1-2m,如果塌孔严重,应全部回填粘土,等回填物沉淀密实后,重新进行钻孔。

(2)孔身偏斜

钻孔中如遇孔身偏斜、弯曲时,应分析原因,进行处理。

一般可在偏斜处吊住钻头往复扫孔,使钻孔正直。

或使用粘土回填到偏斜处,待沉积密实后钻进。

防止发生上述现象的主要措施有:

保持钻机平稳,钻进速度均匀,并及时检查垂直度。

(3)漏浆

成孔过程中,泥浆向孔外漏失,原因主要是透水性强的土层或护筒埋设较浅,回填土不密实或护筒接缝不严密等致使漏浆产生。

若产生时宜采取将护筒周围回填土夯实,封闭接缝,稳住水头等措施。

(4)糊钻及埋孔

成孔过程中,若遇此情况应对泥浆稠度、钻渣进出口、钻杆内径大小、排渣设备进行检查计算,并控制适当的进尺。

若已严重糊钻,应停钻,提出钻锤,清除钻渣。

(5)掉钻落物

掉钻落物时,宜迅速打捞,使用打捞叉、钩、绳索等工具打捞。

若落物已被泥砂埋住,应按前述各条,先清除泥砂,使打捞工具接触落体后再打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