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银行业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1025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国银行业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对我国银行业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对我国银行业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对我国银行业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对我国银行业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我国银行业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

《对我国银行业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银行业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我国银行业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

直接融资发展滞后,使得银行体系不仅承担了通常意义上商业银行承担的短期融资的功能,还不得不承担长期融资的功能。

(三)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构成对中长期贷款的刚性需求

在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的拉动下,2001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改变了贷款需求的期限结构。

2001来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由33.9%逐年攀升至2009年的67.0%,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与地方均出台巨额刺激投资计划,使中长期贷款的增长较为刚性。

另外,住房商品化改革引发了居民的住房贷款需求,也使得中长期消费贷款迅速增长。

在2009年和今年一季度新增中长期贷款中,新增基础设施行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过50%。

(四)考核压力下商业银行负责人更倾向于发放中长期贷款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开始真正重视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对银行的贷款责任进行考核,甚至一度出现了“贷款责任终身制”和“贷款本、息回收率必须达到两个100%”等考核机制。

严厉的考核使银行负责人对长期贷款情有独钟。

同时,由于中长期贷款的发放和管理成本低于流动资金贷款,利率高于短期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从降低管理成本、增加收益等因素考虑,更愿意发放中长期贷款。

(五)商业银行缺少主动管理存贷款期限结构的工具和手段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构成中,储蓄、企事业和同业存款及拆借占总负债的80%以上。

由于存款利率上限受到管制,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来源主要被动依赖客户存款,而不能根据自身需要,通过对不同客户、不同期限的存款差别定价来调节负债期限结构。

同时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基本上没有可供交易、转让的二级市场,信用风险无法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转移。

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不利影响

(一)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

一般而言,如果大量短期负债被用作长期资产的来源,那么,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水平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就会降低,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不过,我国银行体系中大量活期存款“沉淀”于银行体系中,成为事实上的长期存款,这使得商业银行可以短存长贷,赚取高额利差。

但是,储蓄存款的活期化现象说明公众对储蓄收益的关注不高,活期储蓄流入各类资产市场的概率较高,由此可能引发活期储蓄请求权的履行与银行信贷不流动之间的矛盾。

当前,尽管期限错配问题在大型银行尚不足为虑,但在一些中小型银行就值得关注了。

由于中小型银行负债多来源于较不稳定的企业存款和同业存款及拆借,且储备资产较少,资金运用于贷款的比例较高,其流动性水平往往不如大型银行。

2009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为46.4%,银行整体流动性较为充裕,但部分中小型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已接近25%的红线。

尽管当前银行体系内部流动性充裕,但一旦宽松货币政策发生改变,或者贷款违约率上升导致银行利润恶化,这类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将暴露无遗。

(二)弱化信贷政策效果

”以及弱势群体的融资需求,中长期近年来,央行信贷政策高度关注中小企业、“三农

贷款占比过高,且多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对这些群体的资金需求会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弱化信贷政策效果。

(三)影响货币政策调控的敏感度

信贷渠道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其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一旦货币政策趋紧,商业银行很难通过压缩规模来有效落实货币政策,从而影响货币政策调控的敏感度。

而中长期贷款增长与投资增长密切相关,当货币政策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防止经济过热为主要调控目标时,中长期贷款的快速增长将导致投资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使得总量控制措施仅对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产生影响,这将明显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

三、对策建议

(一)推进中长期贷款证券化,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能力

在资产管理方面,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将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转化为证券销售给投资者,从而获取流动性支持。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正处于试点阶段,完整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实践相当欠缺,机构投资者范围不够宽,信用评级机构公信力不足,急需获得政策层面的支持。

(二)拓宽银行长期资金来源,提高商业银行主动负债能力

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一般性金融债券等长期负债工具;

重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可以突破机构网点的限制,同时有发行者不能回购,购买者不能提前支取的特点。

我国曾试行过大额存单,但由于利率严格受限使存单缺少吸引力,且在转让中出现一些问题,致使大额存单实际上被暂停。

当前发展大额存单市场的时机日益成熟,可以采取谨慎积极的态度发展大额存单市场。

(三)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改变中长期融资对银行贷款过于依赖的局面

目前严重依赖银行贷款的融资格局,增加了金融结构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因此,从融资结构角度考察,压缩中长期贷款需要发展资本市场,在健全股权融资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四)加强流动性监管,深化银行改革

构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匹配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的跟踪分析,实时通过“窗口指导”等手段引导商业银行调整贷款期限结构,控制流动性风险。

同时,深化银行改革,建立起平衡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落实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机制,降低高管人员和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降低银行对中长期贷款的偏好。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副行长)

期限错配风险突出:

超短期理财产品或将终结

今年上半年,由于加息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叠加效应,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偏紧。

虽然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实施了日均存贷比考核,“冲时点”效应被弱化,但由于月末和季末依然是重要的考核时点,因此在月末季末发行高预期收益率的短期、超短期理财产品成为银行争夺存款资源的重要手段,同质化行为不可避免。

针对此,有消息称,近日银监会相关负责人在内部会议上表示,期限在7天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或将被禁止发行。

分析人士认为,超短期理财产品被禁止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但对银行避免期限错配风险和控制整体流动性风险来说却是有益无害。

超短期理财产品份额飙升在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3个月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占绝大多数,比例高达62.08%,而1个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就占据32.8%的份额,成为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最大的期限品种。

“由于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上调,不少银行资金紧张,面临着回笼资金的现实需求。

在月末和季末时为了冲时点,有些银行大量发行期限在一周以内的超短期高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借此来缓解存款压力。

”业内人士透露,在日均存贷比考核实施之后,依靠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滚动发行来留住客户、吸引存款成为银行的常态做法。

“我们曾在6月底推出过一款期限为2天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7%,不到半天时间就被抢购一空。

”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而事实上,超短期理财产品畸高的收益率早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在银监会内部会议上,相关负责人曾针对上述现象对商业银行提出过警示,近日更是明确提出商业银行不能再发行一周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

采访中,多位银行人士表示,尽管银监会尚未正式下发文件,但银行确已收到相关通知。

然而记者近日以客户身份走访银行网点时发现,目前短期理财产品依然是银行销售的“主力军”,并且消费者大多可以选择以滚存方式进行投资。

正是由于短期理财产品占比的提升,使得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虽然达到8.51万亿元,但资金余额却相差甚远。

央行日前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3.57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存款余额(78.6万亿元)的4.5%,比上年末增加8000多亿元。

其中,按照发行期限划分,期限3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发行额占总发行额的比重接近80%。

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迅猛,成为拉动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最重要引擎。

浦发银行在其近日公布的半年报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理财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推出多款开放式和滚动式理财产品。

公司根据客户市场需求,加快理财产品发行频率,共发行个人专项理财产品及结构性理财产品388款,总销量1450亿元,对应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0619万元。

期限错配风险日益突出理财专家表示,超短期理财产品之所以被监管部门叫停,除了银行竞相提高产品收益导致恶性竞争行为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该类产品由于经常是滚动发行,资金流向透明度差,银行往往动用其他收益来源来兑付客户收益,使客户利益受到影响,

同时容易带来整体流动性风险。

“理财产品的短期化趋势愈演愈烈,某些理财产品的期限仅为7天,甚至3天,这种短期理财产品从风险收益及流动性角度看,与银行存款无异,收益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存款利率有上限,理财产品收益却可以无限抬高,高收益理财产品对存款利率体系的冲击和影响日益突出。

”中国社科院金融产品中心研究员王伯英表示。

那么,超短期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究竟从何而来,“通过期限错配、以短养长获得高收益,对于无限滚动的短期理财产品来说尤为重要。

”业内人士透露,比如7天期限的产品还未到期,10天的产品已经发售,10天的产品还未到期,新的一期7天的产品又成立了,通过这样的期限错配,理财产品不断地滚动续发,银行就可以让资金池的总量保持稳定。

而利用相对稳定的资金池去投资期限长、收益高的投资品种,例如债券、票据、同业存款、信托等,就可以获得额外高收益。

“同一资产池发售的不同理财产品不单独对应各自资金投向,资产池资金来源方的期限与资金运用方的期限不完全相同,通过规模优势和灵活的流动性管理沉淀较大比例的资金进行期限错配,提高收益,使得短期理财产品的期限错配风险日益突出,给银行整体流动性带来冲击。

”王伯英表示,此外,由于期限较短,如果某款产品的收益未达标,银行往往会动用其他产品收益或自有资金来弥补,也就是“拆东墙补西墙”。

收益呈下降趋势对于超短期理财产品一旦被叫停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影响,多数专家认为,由于目前超短期理财产品在银行理财产品中占有不少份额,因此银行理财产品整体规模会受到一定影响,同时收益水平也会出现一定下滑,但却有利于银行对整体流动性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一过,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实际上已经出现明显下降。

记者发现,随着半年末“大考

例如,某银行一款理财期限为7天的理财产品,7月初发行的一期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1%,随后几期的预期年化收益则步步下降,分别为4.8%、4.65%、4.5%,而目前在售的最新一期该理财产品,其年化收益率已经进一步下降为4.2%。

而来自专业机构的统计数据也显示,7月份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和预期收益均出现回落。

根据普益财富监测数据,7月份,1个月以下期产品发行量占比下跌3.43%至37.20%,1个月至3个月期产品发行量占比上涨5.03%至31.12%,其余期限的理财产品市场占比出现小幅波动。

其中,3个月至6个月期产品下跌1.00%;

6个月至1年期产品占比下降0.59%;

1年以上期产品占比上升0.09%。

在预期收益方面,7月份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出现了小幅回调,1月期以内的理财产品,6月底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而7月份已经降到4.04%至4.38%的区间。

采访中,银行人士纷纷表示,监管部门只是对发行超短期理财过多的银行发生警示,“一刀切”叫停并不是出发点,提高资金运用的透明度才是监管层最为关注的。

而商业银行未来也将更加注重理财资金投向的管理。

孟扬

近30万亿影子银行错配政府兜底反向激励风险

在近30万亿规模的影子银行面前,中国金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接受《经济参

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影子银行的错配风险正在积聚。

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以兜底的形式来处理个案正在形成对于市场的反向风险激励,存在局部风险向系统性扩散的可能,进而殃及整个实体经济。

警惕

影子银行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在不同的定义下,影子银行有着不同的估算规模。

根据上海证券的测算,如果将影子银行范围界定为“除商业银行表内信贷(本币+外币贷款)之外的所有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表外融资、非银行间接融资、金融机构直接融资、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等几大类,则估计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约在27.88万亿元左右,占到2012年GDP比重的53.68%。

方正证券则表示,从社会融资口径进行估算(截至2012年12月):

首先,考虑银行表外业务,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约6.0万亿,委托贷款余额5.7万亿,信托贷款余额2.8万亿;

其次,2012年三季度底信托资产余额为6.3万亿,年底或将达6.6万亿,民间借贷或在3.5万亿;

另外,非银行部门持有的企业债券余额约4万亿。

据此估计影子银行总量约28.6万亿元,约占GDP的55%。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往往表现为一种或几种新型融资活动在短时间内激增。

以券商资管为例,公开数据显示,自2012年二季度开始,券商资管规模便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截至2012年12月初,券商资管规模已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2万亿元。

其中,定向资管规模更是大举超过1万亿元。

一位证券业内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券商资管的急剧扩容,主要是银证合作发展较快,银行将理财资金以定向资产管理的方式委托给券商资管,将银行信贷规模由表内转移至表外,从而规避了监管部门对理财资金运用的限制,这实际上是银信合作的替代品,是影子银行的新渠道。

而在信托方面,WIND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已经突破7万亿元,超越保险业资产规模,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金融服务行业。

而在2007年底,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尚不足1万亿元。

在影子银行的另一大来源———银行理财产品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1月29日透露,我国银行理财资金账面余额已经增加到7万多亿元。

这意味着,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经从2007年底的5000多亿元增至目前的7万亿元,增长超13倍。

不过,在机构看来,中国影子银行迅速扩张的脚步,并不会就此放缓,而这实际上与其产生的根源有关。

瑞银证券表示,说到底,造成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各项政策目标以及各种政策工具之间的错配和冲突。

政府希望保持经济较快发展,这就要求银行提供足够信贷;

但与此同时,政府又为了控制宏观风险而设定了贷款额度,为了控制信用风险而实施了各种银行业监管条例,这两者并存就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开创了空间。

溯源

近30万亿影子银行高悬

期限结构错配风险积聚

在如此巨大的规模之下,很难让人不注意到影子银行背后蕴藏的风险。

总的来看,尽管对于是否会在短期内出现系统性风险仍然存在争议,但是机构和学者已经普遍注意到了高达30万亿之巨的影子银行隐藏的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微博)表示,公募类影子银行存在两种错配:

一是期限错配。

影子银行多存在负债期限和资产期限错配的问题,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往往通过短期负债类理财产品(多为3个月或6个月)匹配长期资产(地产或基建项目),因此需要不断滚动发行,才能确保不导致融资方的资金链断裂;

另外一方面则是发行利率、标的项目收益率错配。

在全部的5.9万亿信托资金中,有23%投向了基础设施,2012年新增的2

万亿单一信托资金中,有30%都投向了基础设施;

工商业信托中也有一大部分是与政府基建项目直接和间接挂钩。

这部分基建信托产品的发行利率通常在10%以上,高者达到18%,远远高于基建项目可能达到的平均收益率。

方正证券也认为,影子银行的主要风险在于信用中介资金错配风险。

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兑偿付期限多在半年以内,而资金投向期限多达数年,短借长贷下通过借新还旧进行兑付承诺可能导致风险表内化;

另一方面,民间借贷资金约30%来自银行,民间借贷风险也可能传递至表内。

上海证券则表示,银行理财产品是影子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之一,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普遍较短,2012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超过90%的产品期限集中于1年或以下。

但另一方面,这些短期资金绝大多数都投向于包括基建及房地产等长期项目中,形成了典型的期限错配。

一旦融资主体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是断裂,价格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市场的恐慌,推高短期利率,进一步加重融资主体维护资金链的成本,形成恶性循环。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影子银行的风险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缺乏监管带来的风险。

影子银行覆盖了银行、证券、信托等多个领域,在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情况下,没有一个最终的监管机构来对其负责;

另一方面则是影子银行本身的风险,金融产品发行速度过快,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2010年不到一万亿,2011年达到了3万亿,目前则已经膨胀到了7万亿,基本以翻番的速度在发展,其中隐藏了期限结构错配的风险,一旦经济出现变化,可能产生系统性的偿还风险,而且个别产品还存在违约风险。

误区

政府兜底反向激励风险

实际上,除了结构错配之外,经济学家最为担心的,可能还是目前已经爆发的数起违约事件中兜底的处理方式,这或将对于市场形成反向激励,鼓励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冒险行为,从而使局部风险无可避免地走向系统性风险。

《经济参考报》记者此前在安徽合肥地区了解到,当地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年利息已经达到了30%以上。

“有人用这么高的利息去借钱,但奇怪的是经济增长只有7%左右,所有的实体行业利润空间都在下降,这个钱拿去做什么了,究竟有什么行业能够提供30%以上的利润,”中国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微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一旦这种借贷无法偿还,就会通过另外的新途径去进行融资,进而形成类似于“庞氏骗局”的情况。

“我觉得我们现在根本没有反思华尔街的危机。

”左小蕾说,云城投曾经出过问题,但最终被兜底;

华夏银行的理财产品出了问题,也被兜底。

所以大家都不怕。

“越是系统性风险,越是有政府兜底,大家越是不怕。

为了维持局部的稳定,最后制造了系统的危机。

”左小蕾认为,影子银行轰轰烈烈,但是什么价值都没有创造,华尔街出现如此巨大的危机,实际上就是影子银行和金融衍生品所制造的“但我们却在‘山寨’别人的产品,重复别人的金融发展方式,顶礼膜拜这种制造全市场风险、伤害他人利益的自我膨胀式的发展思路。

”她说。

左小蕾认为,地方政府跃跃欲试,都想大力把金融行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来发展,根本不管实体经济需不需要这么多钱,或者哪些地方需要这些钱,只管自己发产品,而不是通过实体经济创造真正的财富。

她认为,像政府这样兜底,短期不会出问题,但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是在怂恿大家冒险。

“我现在担心的是累积效应,现在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是在反向激励风险。

现在开始就应该调整思路,如果不改变就会出现危机。

”她强调。

长城证券研究总监向威达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出现这么高的利率,一种情况是贷款人的确有比较好的项目,另一种情况则可能是贷款人根本就没打算还,多高的利息都敢

贷。

这么高的融资成本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实体经济很难承受如此沉重的利率。

在如此高的融资成本下,很多银行会把表内的资产转移到表外去做这种高利率、高风险的借贷。

商业银行或者信托公司参与这种高风险业务,一旦风险爆发,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商业银行网点和信托公司出现支付问题。

最后,大家都不敢向民营企业或者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进而使整个经济受到影响。

(责任编辑:

张宏君)

学习辅助网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