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素材全国18套高考作文试题解析汇编与18篇满分作文及名家点评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素材全国18套高考作文试题解析汇编与18篇满分作文及名家点评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素材全国18套高考作文试题解析汇编与18篇满分作文及名家点评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满分佳作】
青山一道同风雨
“轻轻地握着你的手,为你把眼泪擦干。
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
”
5月19日14时28分起,整个奔忙飞跑的中国,在尖利的防空警报声后停顿三分钟。
七天前的同一时刻,一场特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神州上下,共此国殇。
国殇是一场悲剧,然而,国殇更是一次空前的团聚。
很久之前,诗人王昌龄这么写道: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青山无法阻隔我们风雨同舟的携手,地域也不会隐没团结一心的中华民族头上那轮共有的明月。
一个人,一丝希望,一颗坚定的心。
当救援部队在汶川大地震的废墟下救出被困60余小时的姑娘乐刘会时,在场的人们激动地哭了,而她却没有哭。
“我相信有人会来
救我的,一定会,我相信你们!
”从未掉过一滴眼泪,这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妙龄女子始终微笑着,紧紧拉着救援人员的手。
一双手和十几双手紧紧地交握,这是一个灾民与她的救命恩人们最质朴也最真诚的团聚。
五千米的高空有多高?
问起参加救援的解放军战士,他们会告诉你:
五千米是我们能否拉住受灾人民的手的距离,是生与死的距离。
五千米,这个国际专业领域深感不可能执行的跳伞高度,被解放军空降战士抛在脑后。
拨不开汶川上空连天蔽日的迷雾,但他们必须拨开震区人民心上的乌云。
就这样,“人民的军队”从五千米的高空降下,给灾区断绝天日、与世隔绝的乡镇带去了救命的福音。
村人们激动地说:
“解放军来了!
”这壮烈的一幕便不只出现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是一地乡民与国家之间最动人的团聚。
海洋曾把世界割裂成对立的区域,而今天海洋再不能阻断世界的爱心汇聚到一起。
这爱心来自东邻日本每一个便利店前的捐款箱,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遍及各州的慈善机构,来自大陆西岸那些并不富有的亚非国家一笔笔友谊的捐款……中国和某些国家因意识形态而产生的分歧,在灾难面前湮没成沙,随着飞机和航船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的中国而来,这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心最盛大的团聚。
怆然灾难,古来有之。
然而历史由古至今,谁可曾见过这般撼天动地、凝聚人心的团结?
《史记》中有云,民与民同心,则家安之;
君与民同心,则国兴之。
在今天,则是人民与人民、人民与国家、国家与世界的携手,又何愁家不安、国不兴?
デ嗌揭坏溃我们同历风雨共团聚;
而将五洲四海的人心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是这样一种期望:
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享太平!
【名师点评】
此文在亮出“国殇是一场悲剧,然而,国殇更是一次空前的团聚”这一观点后,精选典型事例,通过“一个灾民与她的救命恩人们最质朴也最真诚的团聚”等三个层次,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最后归结出“在今天,则是人民与人民、人民与国家、国家与世界的携手,又何愁家不安、国不兴”。
全文见解新颖,内容集中,思路清晰,材料丰富。
文章语言流畅,巧妙融合现代歌词、古代诗文、现实场景于一炉,“青山无法阻隔我们风雨同舟的携手,地域也不会隐没团结一心的民族头上那轮共有的明月”“五千米是我们能否拉住受灾人民的手的距离,是生与死的距离”“拨不开汶川上空连天蔽日的迷雾,但他们必须拨开震区人民心上的乌云”等文句既饱含深情又文采飞扬,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
《青山一道同风雨》一文不是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将内容集中到“团聚”这一个点上,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考场作文角度要巧,开掘要深,应善于以小见大。
(唐惠忠)
第二套
全国2卷
海龟和老鹰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
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
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
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
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题目也属于“新材料作文”,属于一个寓言故事,也属于有关系性作文,这个故事的含义比较浅显:
人的动机和结果有时可能不一致。
即有些人是抱着好心去帮助别人,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比如教育问题,父母教育孩子可以出于好心,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只顾及到个人的需要和想法,没有顾及到孩子的需要和感受。
有位诗人曾对这种情况有一句精彩的描述:
世界上最大的伤害往往是以爱的名义。
所以人做事,不能光靠爱心,考一腔热情,还要顾虑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要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
立意原则:
遵照事物发展规律,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南辕北辙.如缘木求鱼杀鸡取卵,相对于时代材料是赈灾的科技,而不能蛮干硬干。
变味的善良
我们总站在富足的地方悯惜贫穷,总躺在安全的地方怒斥邪恶,总在五十步笑百步后呼唤远离冷漠,总在血痕淡去后才忙着计算生命的价值。
于是,我们俯身怜悯的姿态伤害了别人的自尊。
每次灾难过后,都有太多的人争先领养孤儿;
当这片热潮过去,又有太多的孤儿陷入苦难。
据心理学家分析,领养孤儿要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家庭氛围要与孩子原先的家庭相似,教育方式、家长性格都要与孤儿相适宜。
但是,太多的人仅凭自己一腔热血,用热心换回的却是家庭的分裂。
孩子们再次面临家园破碎的痛苦,伤害再次打击无辜孩子柔弱的心灵,善良由甜蜜变为苦涩。
于是,我们用沸腾的热血烫伤了他人的肉体。
2008年奥运会是我们中国人的奥运,举国欢庆,气氛火热,圣火传递,同一世界,一梦想。
但是,不和谐的色彩也玷污了奥运火红的火炬和绿色的橄榄枝。
据报道,8岁孩童用55天时间完成抵京“马拉松式”的赛跑;
10岁孩子捆绑双臂在激流中前行;
8岁女孩在父亲陪同下步行3000多千米到达首都北京……这些行为引起中国甚至世界媒体的关注,其中不乏外国媒体以此对中国奥运的诋毁。
不实评论须全力抵制,但也不可否认,这是“畸形奥运热”。
我们要举办一个理性的奥运,就需要以理性的行为作为支撑。
我们的热情不该由火热的激情变得疯狂。
甚至,我们在用热血烫伤他人肉体时,也烫伤他人的心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以最迅速、最团结的行动援救了太多的生命,我们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无数的闪光灯聚焦四川,闪烁着无数动人感人的故事,但也刺伤了灾区人们的瞳眸。
被成功救援的孩子本是幸运的,但有记者为了采访,一遍遍唤起他们沉痛的回忆,孩子失声痛哭,大人们也泣不成声;
有些热心的志愿者毫无救灾意识却前往灾区,虽怀有一颗炽热之心实际却是给灾区添乱。
不正确的救援动作,不完善的服务行为,不合理的安慰帮助,带给灾区人民的是“二次伤害”。
我们发现,善良由本意的抚慰变成了利剑。
中华民族是坚毅、热情、善良的民族。
当我们挺过洪水、挺过“非典”,挺过不法分子对祖国的分裂和对奥运的亵渎,我们也必将挺过惨烈的汶川大地震,成功地举办一届奥运盛会。
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动,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理性而全面地看问题。
ト谩鞍人之心”深入我们的血液,让我们永葆善良的甜蜜,为善良保鲜,使它不褪色,不变质,不变味。
这是一篇很有见地的思想评论,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可贵的理性思维。
从结构上看,全文呈“总—分—总”式,主体部分的层次划分虽未必严密(更好的处理可能是把第一层放到最后),但它紧扣了三大热点——仅凭一腔热血领养孤儿、“畸形奥运热”以及汶川地震后某些“烫伤他人肉体”甚至“烫伤他人的心灵”的“善举”。
这些事件多为人们所关心、所熟悉的最“热”的时事,读者很容易将作者的论述与自己的认识进行对比、印证和分析,从而获得有益的启迪。
这样一来,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特别强。
ノ闹械钠饰隼渚病⒊廖榷不乏锋芒(比如“虽怀有一颗炽热之心实际却是给灾区添乱”),遣词造句洗练、朴实而富于辩证色彩(比如“不实评论须全力抵制,但也不可否认,这是‘畸形奥运热’”),读来既有很强的说服力,又能激起读者的共鸣。
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认识的开始,但是,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要想把认识导向深入,还需要进一步探求事物的内在特征、本质属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为此,动笔写作前需仔细审度,深入探究,不可贸然作出判断。
第三套
北京卷
材料作文。
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
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
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
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
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考题评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比较热衷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相比命题作文更加具有灵活性、新鲜性和开放性,这样一来,更能发动考生的主动性,不至于没有话写,也不至于瞎编乱造,写一些陈腐刻板的东西。
鉴于材料作文的这些特点,那么重点就在于如何挖掘题目所提供材料的内涵,然后挑选你最有把握的一点进行作文。
具体对此道材料作文而言,首先是审读材料。
这则师生简短对话材料看是简单,其实是极富生活哲理。
初看材料,若是不细心的考生会极易取“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之意,但这个显然有点偏题,显然不可取。
此题大致可以从这几点立意:
1.学无止境;
2.变与不变;
3.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结果;
4.思维的魅力、思维灵活性;
5.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等等,自己选取一个好的切合题目的立意,可以写一篇思辨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优美的散文。
这个题目审题一定要新、深、准,立意好之后,在装入一些新鲜的材料,这样文章得高分自然也不难了。
超越极限
孟子云: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可见,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敢于超越极限。
海伦•凯勒被马克•吐温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两个人之一。
她儿时因患一场大病丧失了视觉和听觉,但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挑战了生命的极限,学会了英语(Q吧)、德语、希腊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
她用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敢于超越人生的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地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愈是艰难的绝境,愈能促进人发挥潜力,超越看似不可征服的极限。
红军的长征,在当今世界被誉为奇迹,在漫漫的二万五千里路途中,红军战士忍受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孤独,挑战了忠孝的极限;
爬雪山,过草地,饥寒交加,为了灾难深重的民族的解放,红军战士们挑战了生理的极限。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红军长征精神一样的超越,我们才有了不断的攀登与进步。
刚刚过去的汶川大地震又给了我们许多对于人生极限的思考。
温总理说的最让人难忘的一句话: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决不放弃。
”武警官兵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在随时可能到来的余震中奋力救人,表现出对使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医务工作者不分昼夜抢救灾民,给“救死扶伤”一个最大限度的诠释;
我们平常总说母爱是伟大的,地震中那个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孩子的母亲用行动再次诠释了什么是母爱的大境界,突破了爱的极限;
在超过72小时生命存活极限之后,仍有许多的灾民被救活,这不仅是生命的奇迹,更是对生死极限的顽强跨越。
试想,人类连生死极限都能跨越,还有什么我们不能超越的“极限”呢?
吉尼斯纪录,就可以说是对极限的考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录被不断打破更新,可见极限不过是个具有时效性的字眼。
就像那个实验中,桶中看似已装满了石块,但却又可以倒“满”沙子,甚至倒“满”水。
很赞同那个学生的观点,“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也许现在我们还没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概,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胸怀,没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睿智,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理想、有勇气、有毅力,定能超越自己的极限,创造一切的可能!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以题目中的材料为依据,又不拘于题目材料,提炼出了“超越极限”的中心论题,体现了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紧紧围绕中心论题,选用了一组很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些论据有名人名言,有名人事迹,还有红军与“5•12”大地震灾民的群体事迹,以及吉尼斯纪录被不断更新的事实等,材料显得丰富充实。
全文说古论今,从孟子的“生于忧患”中提出了敢于超越的前提条件,从海伦的事迹中,从红军长征的事迹中,从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人们表现出来的勇敢、坚强中说明了超越的可能性。
为了能体现文章与题目的紧密关系,作者在倒数第二段中再现了题目材料内容,并引用材料中一个学生的话说明了“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从而让作文与题目材料的关系紧密。
虽然新材料作文不要求一定引用材料内容,但恰当地引用是明智的。
(李锡琴)
第四套
天津卷
《人之常情》
字数800字,除诗歌和戏剧外,文体不限。
这个作文题目看似平庸,其实非常细腻,而且也大有写头。
这个作文题目沿袭了2007年高考作文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
也是属于关系型作文,“人之常情”就是对人与人之间交情的肯定性看法。
肯定要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作文题目外延宽泛,所以一定要选一个小的角度才能写得生动,写出文采。
人之常情
——“好好活着”
危难之际,共和国总理站在废墟上安慰悲痛欲绝的百姓要“好好活着”,把人之常情传递到了极致;
灾祸临头,军队子弟兵临阵受命,用挑战极限的付出与承受,鼓舞着“活着就有希望”的决心,把人之常情升华到了信念;
苦痛肆虐,不甘命运摆布的坚强国人勇敢无畏,珍惜“还能活下来”的生命,以坚韧不拔的人之常情感动了世界。
因为能够“活了下来”,在强悍的自然面前,人们以超然的姿态表现出悲伤而不愤怒,痛苦而不压抑,无奈而不绝望的冷静,让一个最普通的人之常情——“活着真好”,闪耀出人性的纯真与坚强。
从生存的特殊时期悟出“活着”的生命意义,得以重拾起生活的初衷,痛悔往日的红尘喧嚣给我们的污染,仿佛一个昼夜就让我们站到了成人行列。
曾经计较过那么多的不情愿,让自己生活在患得患失的怨恨中,因为出身卑微,花十二分的努力才达到他人三分工夫所达到的境地;
因为长相平平,尽管心地善良却总得不到异性的青睐……如果不是这场灾难的降临,我可能会终生徘徊在这人生阴影中,因为我不懂“活着真好”这份人之常情的真正含义。
人之常情最能创造奇迹的原来是“活着真好”!
“活着”的信仰已不是满足肉体的衣食所需、物欲享受,而是战胜悲哀,走出落寂的挑战。
生活路途不会一帆风顺,荆棘与风雨摧残着我们的躯体和意志,金钱和利益侵吞着我们的灵魂和情感,背负着太多的期待,已经举步维艰,未老先衰了。
“感谢”苍天给了我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洗刷了内心的污垢和情感的杂锈,明白了真善美的源头出处。
“活着真好!
”给了人生一次重新再来的豪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功名利禄不过是南柯一梦,荣华富贵亦是镜花水月,曾经斤斤计较的东西竟然是那般虚幻而浅薄。
抹去羞愧的泪水,睁大不再迷茫的双眸,给自己加油:
“活出一个新的自我!
懂得了自尊,学会了坚强,拥有了信念,活出能震撼世态常情的人生。
“好好”地活着,你相信我吗?
本文在选材上很值得借鉴。
汶川地震灾难之后写情感,多数会引人重新陷入还未摆脱哀伤的圈中,反而会使选材过于集中,而忽视文中其他亮色。
但此文作者非常机智,既以“5•12”地震为题材,又选取其他题材,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文章既具时代特色又不至于过分集中到某个题材上,造成考(Q吧)场上选材的撞车。
文章以排比段开头,以“5•12”地震为题材,将人之常情与“活着真好”连接起来,引出话题,又扣住了题目,给文章写作定了位,将抽象的题目具体化。
主体部分,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揭示“活着真好”的内涵:
先写非常时期悟出“活着”的生命意义,再写平常时期自己不能懂得“活着真好”这份人之常情的真正涵义,形成对比,揭示“活着真好”的涵义;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指出“活着”的信仰已不是满足肉体的衣食所需、物欲享受,而是战胜悲哀,走出落寂的挑战,上升到哲理、人生探求,使文章主题深刻、高远。
结尾问中有答的余味又为文章增添了一笔精彩,把成熟之后的思考表现为将付诸行动的誓言,尤其是“好好地”寓意深刻。
(李广元)
第五套
上海卷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不少于800字,不写成诗歌,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他们”,不存在审题难度,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命题者的意图是重点考查考生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的基本作文能力,考查作为高三毕业生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在审题上没有设置障碍。
要写好这篇作文,我认为关键是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作为考生,写这篇作文,首先要给“他们”定位。
“他们”是谁?
“他们”应该是某一个群体,是某一类人,“他们”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遭遇,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
考生本人一定要把“他们”具体化,要非常明确,这一点是写好本文的前提。
第二、确定文体。
虽然是除了诗歌之外,文体不限,但是作为考生个体,必须选择某一种文体来写,因为文体不同,写法就不一样,写作的内容就有差别。
比如写记叙文,就应该通过典型事例,重点表现你所确定的“他们”的典型性格,表现“他们”的独特情感,通过写“他们”的故事,来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
如果写议论文,就应该通过你所看到的、观察到的、了解到的“他们”的表现、“他们”的情操、“他们”的行事风格,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什么样的借鉴,使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对我们个人、社会、国家有什么意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你看到的、想到的通过恰当的方式写出来,就是符合要求的。
第三、具体写什么内容,这道作文题给考生的空间是很大的,属于开放型的作文题。
考生可以根据平时的积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平时比较关注的、有过一定思考的“他们”来写,比如可以写西部落后地区同龄人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表现他们的勤奋、坚强、同命运抗争的可贵精神,从而告戒自己,要珍惜我们的优越条件,要热爱生活,要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也可以写农民工、写残疾人这些群体,都可以。
尽管高考作文题一般不提倡直接表现社会热点,但是这道作文题,也可以写热点,比如年初南方罕见暴风雪、四川地震等重大事件中的特殊群体,可以写灾民、可以写人民子弟兵、可以写志愿者,只要恰切,都是符合作文要求的。
第四,今年的作文题,应该说也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关注“我们”,也更需要关注我们之外的值得关注的“他们”。
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但是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也需要培育,命题者之所以出这样的作文题,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他们
他们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
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
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农民子弟?
或是农民工二代?
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进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
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
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
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
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
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
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
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
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
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
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
“当然,一定回去!
”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
“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
”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
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
虽然,还有好多体制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本文有如下几点值得学习:
其一,作者以独特的视觉来观察生活,描写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民工子女的读书成长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
而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生活的真实。
这是“我手写我口”的作文真谛。
其二,感情真挚,语言朴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作者把提炼生活的思想深度体现在一个“情”字上,即以情打动读者。
如“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进他们的生活……”这里包含了喜爱与同情;
“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写农民工子弟对城市的好奇的可怜;
最后一句: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作者没有一味抱怨,字里行间渗透出决心和希望,“披心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