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讲义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0841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说史》讲义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经济学说史》讲义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经济学说史》讲义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经济学说史》讲义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经济学说史》讲义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说史》讲义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经济学说史》讲义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说史》讲义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说史》讲义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萨伊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

萨伊生活在法国大革命和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时期,其经济学说的形成同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经济状况和阶级斗争状况有密切联系。

当时法国工场手工业已有相当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已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正处在工业革命的前夕。

当时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但无与资的矛盾日益尖锐。

尤其是在法国大革命中无产阶级所显示出来的高度的革命热情和强大力量,吓坏了法国资产阶级,他们感到了恐惧和不安。

所以他们需要麻痹工人斗志、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政治经济学。

这样,以重农主义为代表的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便不可能获得进一步发展,它必然被庸俗政治经济学所代替。

萨伊的学说深受法国资产阶级欢迎,他被誉为“科学王子”,法国的亚当·

斯密。

实际上萨伊只是把斯密学说中的庸俗成分独立出来加以扩展,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学体系。

二、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而且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和财富的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从而把政经学看成是超阶级的、纯理论的学科,否认政经学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下人们之间生产关系的科学。

2、研究方法

①实验科学和哲理推究法

萨伊把科学分为实验科学和叙述科学。

实验科学是以“发生着的事件”为基础,“阐明事件是怎样发生的。

叙述科学则是以“存在着的物体”为基础,告诉人们“一些物体及其性质的正确知识。

他认为政经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应以发生着的事实为基础,运用“哲理推究”的方法,去研究经济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哲理推究:

即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地说明事物的因果联系)具体说来,就是研究和说明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他反对李嘉图的抽象的构造模型的方法,对数理的和统计的经济学也颇有微词。

他认为经济学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科学,因此不能服从“数学计算”。

②提出了政经学研究的“三分法”

他把政经学研究的内容分为生产(包括交换),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

这是一个首创,有其科学合理性。

这种三分法,大体上规范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为其后资经济学的内容划分和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

后来詹姆斯·

穆勒在萨伊三分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政经学的内容划分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部分,成为相当长时期内资经济学分部的依据。

三、生产理论

萨伊的生产论是其价值论的基础,他认为具有内在价值的社会财富都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1、什么是生产?

生产就是运用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它们的共同活动,使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各种物质适合于满足人们的需要。

因此,“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

”所谓效用,则是“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

2、生产三要素论

他认为生产不能缺少三个要素:

即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土地)。

这三个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共同协力,各自提供生产性服务,从而生产出效用来。

四、价值理论

主要观点是效用价值论,但也包含供求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论的观点。

1、效用价值论

萨伊在他的生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起源很早(讲效用学派时再详细介绍),所以萨伊并非首创,但他把这一理论阐述的更为系统和完整。

其基本论点:

1价值由效用决定

萨伊认为具有内在价值的财富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而生产只能创造效用,所以效用是各种财富的内在价值的基础和来源,物品的价值就是由物品的效用决定的。

2价值由生产三要素生产

既然价值是由效用决定的,而效用是由生产三要素生产的。

因而价值也是由生产三要素共同生产的。

他批评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否认价值只是由劳动生产和决定的原理。

否认劳动价值论,把价值归之于由生产三要素共同生产,是萨伊效用价值论的目的和实质,以便由此否认资本主义剥削。

(这也是萨伊获得崇高评价的依据。

过去我们全盘否定,现在肯定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

3价值由价格来衡量

价值量的大小由什么来衡量?

依据效用决定价值的理论,就该推出价值量大小由物品效用的大小来衡量。

但是萨伊也知道,各种物品效用不同,找不到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所以不能以效用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

(效用的大小不能说明价值量的大小,这是效用价值论的致命弱点和无法克服的矛盾。

那么,价值到底用什么来衡量呢?

他说:

“价格是测量物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而物品价值又是测量物品效用的尺度。

”也就是说他认为是价格衡量价值,价值又衡量效用。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

效用决定价值,价值又衡量效用——循环论证)

2、供求价值论

萨伊把价格作为测量物品价值的尺度,而价格的高低又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于是他又转向供求价值论。

1供求变动决定价格变动

他认为价格高低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物价的上升和需求成正比例,但和供给成反比例。

”(需求、供给是自变量)

但他又认为需求与供给又都受价格的限制。

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供给上升;

价格下降,需求上升,供给下降。

(价格是自变量)

实际上萨伊正确地论述了市场机制中的供求机制的作用。

2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强度是形成价格的基础

他认为供给与需求都有一种相对强度,供求的相对强度的平衡,便是形成价格的基础。

总之,萨伊的供求价值论就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进而决定价值。

(错误之处在于:

颠倒了价格和价值的关系,并把价值决定推到了流通领域,而且供求关系只是影响价格的因素,而不是决定价格的基础。

3、生产费用价值论

供求价值论有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那就是在供求相等时,价格由什么决定?

不平衡时,双方讨价还价,最后达到共识。

平衡时,谁出价呢?

依据什么出价呢?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萨伊又转向了生产费用价值论。

1生产费用是价值的最低限度

萨伊认为,虽然供求关系决定着价格变动,但供求对价格的作用有一定限度,这个限度就是生产费用。

如果价格低于生产费用,这种物品的生产就会停止,因为谁都不愿亏本生产。

所以生产费用是商品价值的最低限度。

2生产费用怎样决定?

是由生产商品时所付出的代价决定的。

生产三要素在生产中都付出了代价,工资、利润和地租就是使用它们的代价,从而构成商品的生产费用,决定商品的价值。

由上面可见,萨伊的价值论是十分混乱的,是效用论、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的大杂烩。

其目的是否定劳动价值论,掩盖资本主义剥削。

五、分配论(即三位一体公式)

萨伊以其生产论和价值论为基础分析财富的分配。

他认为生产三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共同协作,各自提供生产性服务,创造出产品的效用,从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

因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分别依据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取得各自应得的收入:

工资、利息和地租。

马克思将其称为三位一体公式:

劳动—工资;

资本—利息;

土地—地租。

按照这个公式,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获得了各自独立的来源。

关于三种收入的基本观点:

①关于工资:

他认为工资是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

认为工资降低会使产品价格降低,消费阶级乃至整个社会都会得到好处。

②关于利润:

他首先把利润分为资本的利润和使用资本的劳动的利润。

前者即为利息,后者即为企业家的收入和工资,是对企业家管理劳动的报酬。

在这里,资本直接产生的已不是利润,而是利息。

马克思认为,萨伊采用资本——利息的形式,更进一步地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萨伊创造了“企业家”这个术语,但由于其涵义模糊,它最初被翻译成了“冒险家”。

萨伊介绍了企业家的特点和作用,把企业家与地主、工人甚至资本家相区别。

他指出,为了成功,企业家必须有“判断力、坚毅、节俭和专业知识。

”他实际上把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关键性生产要素引入了分析中。

他认为,企业家“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更高、收益更多的领域。

”他们是寻找超过平均机会,承担风险的利润最大化者。

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企业家的作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模型和教科书中没有企业家的地位。

后来是奥地利学派拯救了萨伊的企业家,熊彼特强调了企业家的关键性作用,但“企业家”的流行仍然是近几年的事。

③关于地租:

他认为地租是对土地的生产性服务的报酬。

而且还认为是地主“实行节约和发挥智慧的结果。

萨伊的分配论是对古典学派分配理论的彻底庸俗化,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对立。

他的三位一体公式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因为它认为统治阶级的收入源泉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

这个观点被推崇为教条,三位一体公式被西方经济学家沿用,并作为分析收入的根据。

六、销售论

萨伊的销售论是研究产品怎样销售问题的,实际也就是他的价值实现论和危机理论。

基本内容包括三个原理和四个结论。

1、三个原理

1产品是以产品来购买的,货币只是交换的媒介。

2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萨伊定律。

3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的。

萨伊把产品的销售归结为产品与产品的交换。

他认为在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个交换过程中,货币只起瞬间的作用,当人们在交换结束后将会发现,产品总是用产品来交换的(购买的)。

所以,在交换中,每一个卖者同时也是其他商品的购买者,供给(出卖产品)会给自己创造出需求(购买别人产品的欲望和能力),从全社会看总供给一定等于总需求。

如果市场上一些产品缺乏销路,那只是暂时现象,自由竞争会进行自动调节,使各种产品的供求趋于平衡,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出现的。

萨伊从上述原理中得出四个结论:

①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多、越快、越广泛。

生产者的利润也就越多。

②一个企业获得成功,就可以推动和帮助其他企业获得成功。

③购买或输入外国货物不会损害国内的生产。

因为外国货物能为本国货物打开销路。

④仅仅鼓励消费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消费的欲望,而在于提供消费的手段。

所以刺激生产是英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

萨伊的销售论强调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基本点是重视发展生产与提倡经济自由。

认为资义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因而不会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一思想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所以长期以来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信奉,并被称为“萨伊定律”。

(广义:

销售论;

狭义:

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

萨伊定律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它从生产和消费的一般关系角度正确反映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即在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也就是生产出消费对象这个限度内,反映了生产决定消费的正确思想。

但它得出的资义社会不存在经济危机的结论却是错误的。

错误在于他提出的论据不对,他的论据把资义商品货币关系直接变成了一般商品生产的商品货币关系,又把一般商品流通等同于物物交换。

(资:

G-W-G′;

一般:

G-W-G)

萨伊定律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供给学派的理论先导。

第二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一、概述

马尔萨斯同萨伊一样继承并发展了斯密学说中的庸俗成分,他的理论成为李嘉图学说的直接对立面。

马克思把他看作是英国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1、生平与著作

(1776——1834)马出身在伦敦郊外的一个土地贵族家庭。

他不是长子(排行第八),不能继承遗产,因而从事教会工作。

1798年,他毕业于剑桥大学的耶稣学院,并加入了英国教会的僧籍,在萨立洲的奥尔堡小镇上担任牧师。

1804年,他38岁时因结婚而丧失了神职。

(他的第一个孩子在8个月之后出生,引起亲戚朋友的飞短流长)从此以后,他一直在东印度公司在伦敦附近建立的海累伯利学院担任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教授,直到去世。

1798年,马匿名发表了《人口原理》一书,这本书是为反对葛德文、康多塞等人反对私有制、主张社会改革的激进思想而写的。

(他的父亲是拥护者,而他是反对者,经常在饭桌上发生激烈争论。

为了驳斥他的父亲,他写了这本书,又为了保护他的父亲,他用了假名)原本只是五万字的小册子,由于受到统治阶级的的欢迎和推崇,在1803年又出了第二版,这一次扩展为几十万字的大部头,并公开署名,他因此一举成名。

在他生前,该书连续出了6版。

他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著作有:

《论谷物法的影响、地租的性质与发展》(1815年);

《政治经济学原理》(1820年);

《价值的尺度》(1823年);

《政治经济学定义》(1827年)

其中,《政治经济学原理》较为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经济思想。

2、经济学说的特点

他与李嘉图是同时代的人,其经济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与李嘉图一样,但其经济学说却与李嘉图是对立的。

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为贵族地主阶级辩护。

他的理论代表贵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当资产阶级与地主利益一致时,他同时代表资产阶级,共同反对无产阶级;

当资产阶级与贵族地主发生矛盾时,他则坚决站在贵族地主一边,反对资产阶级。

而对于被压迫阶级,则是毫无顾虑和残酷无情的。

(他坚决否认穷人有获得救济和生存的权利)

二、人口理论

1、基本内容

马的人口原理概括起来,包括两个公理、两个级教、三个定理。

1两个公理

第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人活着就得吃饭)

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人活着就有情欲)

(正所谓“食色,性也。

”)这两个公理是马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从这两个公理出发,他提出了人口论的两个核心命题,即两个级数。

2两个级数

第一,人口按几何级数增加(1、2、4、8、16、32……)

第二,生活资料按算数级数增加(1、2、3、4、5……)

人口按几何级数增加,是根据1800年前北美地区在连续一个半世纪内,人口每25年或更短一些时候便增长一倍的事实提出来的。

关于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的断言,则没有什么事实依据,而是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而推断的食物的最佳增长比率。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马人口论的理论依据。

既然人口和粮食存在不同的增加率,两者间的平衡就必然会被破坏。

但是,“按照人类生存必需食物的自然法则,这两个不平衡力的结果,必须保持平衡。

怎样保持平衡?

唯一出路就是抑制人口的增长。

他提出三个定理——所谓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人口自然法则。

3三个定理

①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②只要生活资料增加,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

③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实际上,马是把对人口增长的抑制分为两类的:

一类是“积极的抑制”,即“罪恶和贫困”。

他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抑制手段。

(传染病、战争和饥荒)

另一类是“道德的抑制”,就是用不结婚、晚婚和严守性道德的办法来降低出生率。

但是,这后一类与两个公理之一违背,他也不相信这种手段的有效性,(自己就是因结婚而放弃了神职)所以他认为最有效的是“积极的抑制”。

他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取消济贫法。

因为贫困的原因在于贫民人数太多,所以不能通过济贫来解决贫困问题;

如若不然,一味地救济,反而会鼓励贫困人口更多生育,结果,非但不能解决贫困,反而制造新的贫困。

2、批判分析

一切基本点都是错误的,但有值得肯定和借鉴之处。

错误:

①马的人口论最根本的错误是抹煞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所起的作用。

马把人口增殖单纯归结为自然现象,生理现象,认为它只受某种自然法则支配,完全否认人口增殖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社会性质和受社会生产方式支配的一面,显然是片面的,错误的。

②他把资本主义人口过剩看作绝对过剩,是错误的。

他把资本主义人口过剩看作是绝对过剩,将工人贫困和失业归因于自然规律的作用,否认其社会根源,具有辩护性。

而且他粗暴地要求取消贫民受救济的权力,足见其对劳动人民的冷酷无情和阴暗心理。

③他关于生活资料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意义。

他不能解释两个历史事实: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相对减少,却能为更多的人提供生活资料;

第二,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严重的生产过剩现象。

所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1999不战而胜》中也指出:

“在20世纪,经济学家托马斯·

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将超过食物增长的可怕预言被证明并不成立。

在本世纪初,美国40%的劳动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如今不到3%的人生产了足以养活2.3亿美国人的食物,而且将数百万吨向海外出口。

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受饥馑折磨的印度和中国,就在一代人之前还被专家们断定无可救药,眼下生产出的粮食足以养活这两个国家将近20亿人口——即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李敖清华演讲-不骂共产党-解决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面临的两大问题:

一是挨打,二是挨饿)

可见,马尔萨斯完全忽视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发生的巨大作用。

值得肯定和借鉴之处:

马的人口理论揭示了社会再生产中人口的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之间客观存在的一定的相互依赖关系。

他深刻认识到了人口过剩的危害性,提出采取社会措施、道德措施来抑制人口增长,这些观点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同时,他的人口理论引起了全世界对人口问题的广泛关注,导致了“人口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将他的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理论归功于马尔萨斯,他在自己的自传中明确表达了谢意。

三、价值理论

在价值理论上,马和李都是斯密学说的继承者,不同的是,李继承和发展了其科学因素,马则继承和发展了其庸俗成分,而且是在对李的价值论的否定中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论的。

1、关于价值的概念

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价值概念:

一是使用价值,即物品的效用;

二是名义交换价值,指“以贵金属来估量的商品价值”,即价格。

三是内在交换价值,指商品“由内在原因而产生的购买力。

”“即由供求对比情况和通常由基本生产费用所决定的商品的估价。

他指出,一般情况下,物品的价值就是指第三种价值,可见,他是以交换价值来解释价值的。

2、反对李的劳动价值论

李的劳动价值论中存在两大不可克服的矛盾:

一是价值规律(等价交换规律)同劳动与资本相交换的矛盾。

这个矛盾,斯密意识到了,但不能解决,便放弃了劳动价值论,转向收入构成价值论;

李却没有意识到,他始终坚持耗费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第二个矛盾是价值规律同平均利润规律(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规律)的矛盾。

这个矛盾,斯密没有意识到;

李意识到了,却不能解决,因而修正、变更他的劳动价值论原理。

马利用李的劳动价值论中的这两大矛盾发起了对劳动价值论的攻击。

马坚持劳动与资本的交换就是不等量劳动的交换,(正确的观点)并把这种情况扩大到一切商品交换中去,因而断言,商品所能交换的劳动量和它在生产中耗费的劳动量总是不相等的,交换的劳动量大于本身包含的劳动量,因而他指责李的耗费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是错误的。

第二个矛盾,李认为因使用固定资产,工资和利润的变动对商品相对价值产生了影响,但只是不违背通例的例外。

马却抓住了这一矛盾,说李的例外才是通例,而李的通例是例外,从而又否定了李的劳动价值论。

3、购买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

马继承和发挥了斯密购买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认为商品价值应由商品购买到的劳动量来决定。

为什么呢?

他认为:

商品所购买到的劳动量中包含着利润,而耗费劳动量中则不包含利润。

通常情况下人们进行生产不仅使用劳动,而且使用资本,使用资本就要求得到利润。

如果一个商品的价值只等于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量,那么就没有利润可言,生产和再生产也就会停止。

因此,马认为:

商品的价值等于它本身由劳动创造的价值再加上一个超过额即利润。

他以此批判李劳动价值论,他的动机在于掩盖利润来源于工人劳动。

实际上,他这里的购买劳动量=耗费劳动量+利润=生产费用

所以,他的购买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实际上就是生产费用决定价值。

换句话说,他认为商品价值由生产费用决定。

4、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

马在否定李劳动价值论的同时,提出了商品价值是由供求状况决定的观点。

“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商品的估价总是决定于需求和供给的相对状况。

”“重大的供求原理既可以决定亚当·

斯密所谓的市场价格,又可以决定他所谓的自然价格。

”这就是马的“供求论”。

他认为供求关系是决定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价值)的最主要因素,而生产费用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生产费用只有在影响供求通常关系时,才影响商品的价格。

总之,马的价值论是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的综合,且以供求论为主,以生产费用论从属。

四、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在马的经济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围绕地租和谷物法,马和李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李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攻击地租,反对谷物法;

马则站在地主阶级的一边,极力为地租和谷物法辩护,否认地租是剥削收入,歪曲地租的性质。

他认为地租是农产品价格中超过生产费用(包括普通利润)的剩余部分。

(正确)产生这个剩余部分的原因有三个:

1土地能生产剩余生活必需品的性质;

2剩余生活必需品能促使人口增长创造自身需求的性质;

3肥沃土地的相对稀少性。

其中根本原因是土地性质,是“自然对人类的赠与”。

这就是他对地租合理性的解释。

他认为地租产生于土地性质,来源于自然赠与,所以地租的存在并不影响利润和工资。

而且,他认为地租的高涨不仅不会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还是一国财富增长的象征,高昂的地租不仅不会妨碍资本积累,相反会给不断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提供“有效需求”。

五、利润理论

“国民所得中作为资本的报酬归于资本家的部分,通常称为资本的利润”。

“资本的利润是由商品的价值和生产这种商品所必须的各种垫支的价值之差所构成的。

这里,他所说的“商品价值”是指商品所实现的价值,即购买的劳动量,“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