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Word下载.docx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法的选择以直观教学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
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表格等。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密铺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
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
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
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
问:
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
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
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
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这一结论。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过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长3厘米、宽2厘米;
长5厘米、宽3厘米;
长4米、宽3米;
长3米、宽3米(实际上是边长3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
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
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
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
边长。
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习:
1、P79练习十九第1题:
计算黑板的面积?
2、P79练习十九第3题:
计算篮球场的面积?
半场的面积?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六)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
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
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
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7—78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
学好这一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
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了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
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教法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
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来学习。
(二)设疑诱导法:
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
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
多媒体
四、学法分析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具:
预习纸、学具盒中的1平方厘米卡片、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情境导入
这一环节将用时7分钟。
首先复习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设计意图:
让同学们通过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这一环节是重点环节,将用时17分钟。
有四个步骤:
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习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
例1:
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
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
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
(1)画一画(画方格)
(2)摆一摆(两种摆法:
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
(3)算一算(5×
3=15(平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
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
有人可能会说出:
这个长方形面积=长×
宽。
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
宽”来计算?
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习纸上的3个图形(图A:
2行6列,图B:
4行3列,图c:
1行8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
图形长/厘米宽/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图A
图B
图c
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
最后说一说,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不断的提问:
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
(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
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怎样列式计算?
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
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
宽
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同时也体现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来。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这一环节将用时8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
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得出:
正方形面积=边长×
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
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
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
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间异同。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将用时10分钟。
为巩固本节学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以下习题:
活动一,求一张长方形餐桌的面积。
(学生联系生活,练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课本例3)
活动二,求出数学课本的面积。
(学生自主操作,独立完成。
课本78页下边做一做)
活动三,强化训练,提高难度。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外面长方形,里边正方形,剩余阴影部分)
(五)总结过程,突破重点
这一环节我将用时2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并引导回顾研究的过程。
一节课总结必不可少,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六)作业布置
为巩固本节学习内容我布置以下习题:
课本79到80页2、4、6(必做),8(选做)。
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让水平不同的同学都能达到很好的练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行面积=长×
宽7×
6=42(m2)
正方形面积=边长×
边长6×
6=36(m2)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
2、教材地位作用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利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总结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亲身探索公式的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与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到过程以及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是自主探索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自主研究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学生探索、验证后,再运用概括、迁移的过程来完整地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就是本课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程序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运动会”情景(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现的田径场和举重场,从场地中发现学生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并通过师生谈话激发学生计算面积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设动物运动会的故事情景,不仅趣味浓厚同时也通过田径场和=举重场很自然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为接下来的探索工作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层次猜想—验证—概括—类推。
1、猜想
在这一层次里首先让学生猜想要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呢,会有学生回答与图形的长和宽有关。
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因此会联想到面积计算也可能和周长有关,而且猜一猜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开拓学生思维。
2、验证
a、探索
让学生带着猜想,利用教师提供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并把它的长、宽、面积记录于表中。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并思考: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和它的长与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联系?
它的长、宽分别是多少?
面积呢?
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工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更符合了人人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理念。
b、结论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数据并提问:
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了吗?
学生发现: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并且是长乘宽就可以求面积。
长方形面积=长×
宽(板书)。
此结论并不是最终结论,提出此结论让学生获得了探索后的成果,但是同时又为学生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即要验证此结论的正误。
使学生思维进一步拓展。
c、验证并概括
师提问:
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的方法来计算呢?
我们再来研究几个例子。
随后再让学生同坐之间互相再用小正方形摆摆看并自己做记录。
发现:
长方形面积=长×
刚才的结论有可能是错的,因此再次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互相合作验证出长方形面积就是长乘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最终结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感觉到探索道路的艰辛,数学知识的宝贵。
3、类推
师提问那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呢,学生发现正方形面积是边长乘边长,并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是长与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
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很容易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这过程中不仅回顾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推理与逻辑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课本P78两题做一做;
2、发展练习:
课本P80第8题。
课本P80第10题。
设计有层次的练习,把巩固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和练习的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全课小结
1、学生谈谈本节课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先让学生谈体会随后教室作适当的评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教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