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炉地落款特征Word下载.docx
《大明宣德炉地落款特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明宣德炉地落款特征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人评论说,宣德炉有五等色:
栗壳、茄皮、棠梨、褐色,而以佛经纸的色泽为第一。
鎏金的炉腹下铸成祥云涌起的样子,鎏金的炉口下部为祥云翻覆的样子。
至于鸡皮色,如此是着火气长了才出现的。
宣德炉的根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宣德炉的特色:
一是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参加,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
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
三是闪金光,鎏金或嵌金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传世的宣德炉很少很少,且价格为天文数字,非常昂贵。
因此,各朝历代都纷纷仿制,如今很多仿品充斥市场,无论到哪个旧货市场或古玩店,均可见到“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炉,然而如果想从这里找到真宣德炉简直是大海捞针,但事物不是绝对的,河里总会有鱼,也许我们会在某个古董摊上遇到真品,那么你如何断定它的真伪?
这就需要你掌握一些鉴定知识。
其实古玩中最容易鉴别的就是宣德炉,因为真伪之间相差太悬殊了,通常认为不易鉴别的,是因为没有见过真的宣德炉,一旦见过真的宣德炉,真假优良一目了然。
鉴别时,首先要知道真宣德炉选用的是一种风磨铜。
反复提炼,同时铜中参加金、银等贵金属,这样,愈烧愈纯,金银等贵金属便浮于外表,轻轻擦拭,便泛出光泽,所以说铜质非常精细,而作假者不知其内参加金银等贵金属,不了解其比例,因此从铜质上能鉴别真伪,须看宣德炉底、足,露铜精者为真,粗劣者为假。
第二,真炉色泽蕴藏于内,映出黯淡奇光,灿烂自然、柔和;
而伪者照于外表,非自然生成。
第三,真假宣德炉不管是圆形还是方型,也不管是陶耳,还是桥耳、半环耳,一样型者,轻浮者为假,浑厚古朴者为真。
第四,真宣德炉的款识有一、二、四、六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结构严谨,字体规整;
而假宣德炉一般为“大明宣德年制〞的六款,随意书者为多,字体不规整。
第五,鎏金或散鎏金宣德炉真者,金水很厚,呈黄中闪白色;
假者,金水薄,不均匀,显轻浮。
总之,宣德炉最奇妙处在于色彩。
伪造的宣德炉色彩炫于外表,真的宣德炉色彩融于内质,从黯淡中放出奇妙的光泽,如同美丽的女子,其肌肤柔滑细腻,惹人抚弄。
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伪造的宣德炉,即使用火培养数十年,一旦脱火,如此形容枯槁。
香炉即是焚香的器具。
用陶瓷或金属作成种种形式。
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
香炉也可指指庐山香炉峰。
香炉概述
中国文化
香炉解析
具体品种
用器
其他含义
香炉香器
展开
历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炉、手炉、香斗、卧炉、香筒等不同形状的香炉,以与熏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铲、香匙、香筒与香囊等香器,使用的质料包括铜、陶瓷、金银、竹木器、珐琅与玉石等。
文化影响
我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
我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祀等用
香炉
途,祖先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灵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但这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
笔者收藏的200余尊古代陶瓷香炉,可以看出祀文化开展的轨迹。
“日照香炉生紫烟〞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千古流传,作品描写庐山香炉峰上,初日映照,紫烟氤氲,瀑布高挂,飞流奔腾,展示了盛唐气象和时人对香炉的偏爱之情。
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上认为香炉最大的功能,便是一件敬佛或是祖的礼器。
其实香炉也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
灵性的香炉赋予人们更多的生命灵性,它穿越时光隧道,追逐并领
香炉(8X)略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发生关系,逐渐改变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儒佛道三位一体形成华夏文化主流。
魏晋时,人们以老庄解释佛教,东晋以后佛学又与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欣赏。
直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一并如日中天,特别是禅宗初祖达摩东渡来华,中国禅宗由此肇始。
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作为祀礼器的香炉已被普遍使用。
杜牧诗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定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
古钟鼎彝器辨》:
“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
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器为之。
爵炉如此古之爵,狻猊炉如此古踽足豆,香球如此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
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历史开展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定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
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1]
东汉越窑褐釉香熏,它造型生动,质朴自然,不带托盘。
这尊香熏由上下两
香炉上半部
局部构成,可以自由开启,上半部由三层含苞欲放的莲花瓣图案构成,每排莲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状,每个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茎,十分清晰。
盖顶饰有一精美的小鸟,亭亭玉立,眺望远方,下半部为圆柱形空心支柱。
晋代越窑青釉提炉,已同传统的香炉十分接近,也是三足鼎立,但有一造型优雅的把手,上面还有旋纹工,做工精巧,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南北朝洪州窑香炉,釉色呈青黄色,为五只足,粗壮结实,稳稳地站立托盘上,完整无缺。
说到盛唐,自然会联想到脍炙人口的唐三彩。
唐三彩香炉比拟少见,露胎为粉红色,黄绿褐彩绘组合,釉自然往下流淌,五爪老虎足,显得沉稳雄健。
拿在手里忽发奇想:
当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形式去表达、去寄托
香炉下半部
、去宣泄、去X扬自己高昂甚至亢奋的精神和情绪,唐三彩正是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大唐气魄!
宋代贵族出身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极高,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
三足鼎式香炉是北宋复古的产物,由于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宫廷专职文物保管员吕大临编撰《考古图》,所收铜器210件,玉器13件。
从此文物鉴定与学术研究融合一起,这在宋以前是没有的,为后世文物研究开了先河,也为瓷器全面仿制先秦礼器奠定了根底。
香炉出现在大宋帝王的内庭,而一些小型香炉如此成为文人把玩之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后世所仿制。
宋耀州窑香炉,它是受到越窑的影响开展起来的,炉唇边较宽,釉色青润自然,有“巧如X金,精比琢玉〞的美誉。
南宋龙泉书房梅子青香炉,精巧典雅,三足鼎立,炉身有三条线纹,足底有褐色。
元代香炉不脱宋代风尚,数量与品种繁多,以中小型香炉为主。
湖田窑青白釉双耳三足香炉,炉敞口直
颈,鼓腹平底丰满,肩两侧贴塑一对长方形立耳,足根部有明显的压印兽面纹,通体施青白釉,胎质坚硬腻白,釉色滋润而不透明。
明代瓷炉大多数香炉以青花瓷为主,明嘉靖青花香炉,也出现了色彩斑斓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艺术家,对色彩十分敏感,五彩、斗彩瓷得到空前开展。
明万历五彩人物三足香炉:
万历五彩器制作到了鼎盛期,它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釉面乳白莹润。
三幅开光图案装饰效果极佳,老翁身着外套颜色分别为绛红色、淡黄色和草绿色,神情泰然,须眉飘逸,或埋头读书,或低头沉思,或伏案挥毫。
颈部有“大明万历年制〞款。
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孝〞治天下,康熙时期祀风气盛行,乾隆时期成为社会开展空前繁荣的时期。
某某一代名师巧匠,以其聪明才智,将瓷器制作推向历史的顶峰。
清乾隆豆青釉双耳三足炉,瓷质精细,釉色肥厚,里外满釉,光润匀净,如脂似玉,双耳自然连结,高雅之中不失秀逸。
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
清朝光绪的御用香炉是由玉来做,非常薄,用手电筒打在里面,外面可以看到光源。
位列四艺
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
我们在先人使用过的香炉中上一炷清香,想到多少先人曾虔诚地在此炉前点香祈福,给人心灵带来慰藉,它的意义自然非同寻常了。
综述
香炉,对华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
它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门法物,也是华人家庭中必备
的供具。
中华民族文化开发得很早,古时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秽,所以古人读书弹琴,喜欢先焚一炉香,可以净杂念而使精神集中。
重视钦水思源,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美德,所以自古以来,华人都拜天地神祇,祖先;
上香表示敬意,是拜仪式中的一个主要项目,香炉就派上用场了。
印度民族也流行熏香,娑罗门教也有的习惯,佛教传到中国,很快就能溶入华人社会,中国的香炉,就进入佛教的殿堂了。
款式
香炉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圆、长,短不一;
质料也有铜、铁、锡、石、陶瓷之别,以示身价有异;
刻着不同的花纹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别不同。
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着一个香炉。
如果佛教徒在家里供了佛象,也不忘放一个香炉;
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炉,都作焚香之用,香炉种类繁多,不同形状的香炉,供在不同的位置、燃烧不同的香。
如大雄宝殿中央或门外丹墀的大香炉,多是铜铁等金属铸造或石雕的,炉身刻有该寺寺名,供信徒插线香之用。
大殿供桌上的香炉,有铜、石或瓷质的,用以燃烧檀香。
佛寺的大殿都有一个长方形的炉盘,放着一个燃烧檀香的精致小香炉,盘子前垂着刺绣的炉围,很庄严美观,是住持和尚上香专用的;
大殿的佛事完毕,如要到其他配殿礼拜,侍者师就捧着炉盘前行,和尚便随后到配殿上香。
卧香炉如此较适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铜、瓷两种,把线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断,平放在卧香炉里燃烧,使灰炉不致飞扬而弄脏供桌。
小型木质刻着莲花形的香炉,有着长长的手柄。
只能插一枝香,是进展佛事仪式时,让主法和尚与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炉。
还有专焚香末,形状象盒子般的香炉,大多为铜铸,分三层,下层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层盛放香末,上层才能焚香;
模型多是篆体的“寿〞或“喜〞字,铸成连续不断的回形冈状图案,厚约0.40公分;
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丽的图案;
在起点燃着,盖上炉盖让它顺序燃烧,非常典雅;
这种香炉,很少用来供佛或祖,多用在书齐焚香。
香炉在华人社会历史久远,本来只供焚香用,后来被爱好古物的人收藏,成了人们玩赏的古董和艺术品了。
于是,年代久远、质料名贵、雕工精美的铜香炉,价值不菲,已失去焚香供养的意义了。
佛器
香炉,佛教中称它宝鼎,除了方形的香炉外;
圆形的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
前,两足在后,是如法的放置;
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宝,缺一不可。
佛事仪式开始,都先唱香炉:
“宝鼎热名香,普遍十方………〞、或“炉香乍热,法界蒙熏……〞等赞语,唱到“弟子虔诚热在金炉上……〞的时候,寺中的住持或代表,就会绕到正中圣象前跪下来,恭恭敬敬的献上三枝檀香,以此一瓣心香,表示对佛的敬意。
供养佛的供品中,可分为:
香、花、灯、涂〔水〕、果、茶、食、宝、珠、衣十种,而香在十供养之首,香炉的身份自然也高起来了。
好的香,令人心旷神怡,只一枝就够了。
但许多礼佛的人,不懂的意义,把佛当神拜,常常燃一大把香插在香炉内,熏得人泪水直流,甚至香炉起火燃烧;
有些人甚至把香炉灰抓回去当灵丹妙药,真愚痴得可怜。
宣德香炉
明代宣德三年创制铜炉,遂开铜铸香炉之先河。
宣德炉配料严格,冶炼尤精,一般须经过六至十二炼。
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
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钟爱。
明万历青花乳足炉
明代万历年间,是明朝衰落时期,政治黑暗,贵族穷奢极欲,连年天灾兵燹,百姓饥寒交迫,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万历皇帝在位47年,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不惜征用大量人力、物力,为自己建造定陵。
明朝这一时期的瓷器质量。
也因朝政的无能而每况愈下。
这尊明万历青花乳足炉,出自某某窑,是那个时代工艺的典型代表。
它直径22厘米,高9厘米,青花鹦鹉牡丹图案,枝繁叶茂,画面构思精巧,线条流畅。
在日常生活中,鹦鹉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吉祥鸟,羽毛艳丽,体态优美,聪明伶俐,经驯养后可模仿人语,在古代的达官贵族和书香门第之家都饲养这种鸟作为宠物,它是地位、财富以与文化素养的象征和表现。
画面上的鹦鹉目光炯炯,嘴唇紧闭,展翅欲飞,飞向它所向往的地方。
在此,鹦鹉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展翅欲飞的鹦鹉与春风里富贵的牡丹结合在一起,一动一静,两者结合,立体感非常强,整个画面因此而生动自然,清新脱俗,呈现出热情、奔放的人文情怀。
炉上绘有的三朵牡丹花,呈迎风而怒放之态,还有两朵含苞欲放的花蕊羞答答地藏在一边。
牡丹花素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之誉,以花大色艳、绚丽多姿名扬天下。
中国人有喜好牡丹之传统,在我国,牡丹花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
俗语道:
“谷雨三朝看牡丹。
〞中原大地处处盛开着雍容华贵的牡丹。
唐代诗人皮日休《牡丹》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最有趣的是,在牡丹花蕊与树叶的空隙之间,还有一只小蜜蜂来补白,画面又增添了几分动感。
无论是鹦鹉,还是牡丹,所有构图,均采用单线绘制,线条如钢丝一般挺拔,遒劲有力,让人惊叹不已。
炉内胎施的是青白釉,釉肥色正。
上下两节,留有接口缝隙,为明代制造的瓶、炉等瓷器常见的工艺特点。
而这尊炉的接口处,修胎精致平整,接口完全被釉料所覆盖。
只有用手轻轻抚摸时,略微上下不平的接口,才会让你感觉接口之所在。
仔细观察,炉内还有一些小黑点,零星地撒在炉底,这便是俗称的窑粘,是烧制瓷器时草木灰飘落留下的。
如今,窑粘已成为鉴定瓷器真伪的之一。
足底露胎处可见所用瓷土为典型的乳白色高岭土。
炉的三只乳足极其饱满,留有较深的摩擦痕迹,应该是寺庙或大户人家祀用的礼器,是传世之精品。
这尊香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青花釉料发色比拟纯正。
明末从嘉靖年始,从西域运来回青料,再配以某某的石子青,作为青花的色料。
回青料的比例如稍高,如此青花色便呈鲜艳幽箐;
石子青料如果用多了,色便呈灰蓝。
由于回青料价格昂贵,到万历末至天启年时,多用石子青描绘纹饰。
此炉上的青花色泽明亮清新,应是万历年初中期的器物。
新仿瓷器太亮,一看就“假〞。
为了仿得“真〞一点,制造商经常采用抛光方法,即用马铃薯或兽皮,将其不断摩擦,直到达到亚光的效果。
遗憾的是,这种做法常会在瓷器外表留下诸多摩擦的痕迹。
这尊香炉不同,它烧造时的火候较高,而且均匀,釉光至今悦目可人;
又经过大自然几百年岁月的磨砺,更是宝光熠熠,与新仿品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南北朝博山香炉
南北朝博山香炉小巧玲珑,造型新颖,令人爱不释手。
我收藏瓷器近20年,还第一次谋面,可见其珍贵。
博山香炉也称博山炉,又名熏炉,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
图中的这个南北朝博山香炉高13厘米,直径11厘米,上下两层,可以自然启合。
上半局部的做工精细美观,螺纹状雕刻,像燃烧的火把,热情奔放;
又像一座峰峦叠嶂的仙山,自下而上,整个山脉错落有致,加上中央的尖顶,正好为13条,这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是个吉祥的数字。
博山香炉上有四个小洞,当炉腹内燃料时,烟气便从镂空的“山中〞飘逸而出,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
它下半局部为盏形托,底为平底,釉面为米黄色釉,不施化妆土,除局部积釉处略厚外,施釉均匀,釉面有不少细小开片。
盖、炉吻合,浑然一体。
博山香炉流行于汉、晋时期青铜器和陶瓷器。
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据《两京杂记》记载:
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外表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
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
“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
〞
博山炉出现在西汉时期,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
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
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
六朝《咏博山炉》诗曰:
“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李白《杨叛儿》诗云: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
1968年在某某汉代某某靖王X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就是见证,其造型和工艺已达到顶峰。
除了博山香炉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炉。
图上的这尊博山香炉出自某某省洪州窑,风格上明显受到北方瓷窑的影响。
我曾到洪州古窑遗址考察,那里土地褐红色,大小水塘遍布。
据说池塘的底部,沉淀着厚厚的一层灰白色粘性胶泥,这胶泥便是瓷器烧造的原料。
但洪州窑釉料中含有较多的植物灰,且多数产品的胎土原料淘洗不纯,为了弥补胎质、釉面的缺陷,工匠大量施用化妆土。
与之不同的是,这尊博山炉没有上化妆土,釉面和胎结合得非常严密,没有常见的剥釉现象,瓷胎的烧成温度超过1200℃,敲击时声音清亮,是一件极具收藏价值的瓷器。
北宋陶莲花香炉
这尊灰色陶器莲花香炉,高13厘米,直径14厘米,看上去比拟大气,造型比拟别致,拿在手里分量较轻,十分罕见。
我为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曾遍访各地古窑遗址,但对这尊香炉出处,无法作出判断。
据朋友讲他从某某与某某交界处购得。
从器物底座造型风格来看应该是北宋中期的东西,但当时中原大地早已流行瓷器生产,“秦砖汉瓦〞的陶器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绝大局部地方已不再生产陶器,摆在我们眼前的是实实在在的陶器香炉,让人不得不重新加以思考。
莲花瓣片片向上,自然微微收口,显得十分庄重。
莲花瓣炉身竟达五层之多,错落有致,下有连结一体的三层台基,比例得当,沉稳典雅。
从灰陶釉色剥落之处可看出来,胎骨为橘红色陶土,烧制温度在850℃左右。
从莲花造型的香炉来看,很大程度上同中国佛教文化与祀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自东汉佛教流入中国本土后,莲花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寺庙里通常所见的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他身穿通肩大衣,手持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
观世音以大慈大悲而名闻天下,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传说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她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世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心,全力引导信徒脱离尘世,帮助世人解除灾难,到达荷花盛开的净土。
《法华经》详细介绍了观音的功德,以与解救灾难的种种事迹,她可以应机以种种化身救苦救难,所以有各种不同名称和形象的观音,
如白衣观音、送子观音、水月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
人们在翻读佛经典籍时,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甚至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不少是用莲子串成的。
莲花,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
我国文人雅士也十分看重莲花,与梅、兰、竹、菊等相比,莲花具有更为丰富、更加复杂的文化内涵。
莲花在生殖崇拜、儒家实用功利、佛教佛性与修行、理学人格修养等四个方面内容中具有特别的意义。
《古诗十九首》中有诗云: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南朝乐府民歌》云: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诗歌的意境高远,反映了现实生活,令人回味无穷。
人们可以看到荷花的芳容,领略到“红衣翠扇映清波〞的美景。
陶器莲花香炉,可见它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厚,在北宋瓷器的一统天下之中,这尊陶器莲花香炉,可谓独领风骚。
明代漆器大香炉
香炉,是古代一种鼎炉形器物,旧时庙堂里的香炉大多为铜、铁铸成,有些器型较小的香炉是用玉、石、陶、瓷、木、铜等制成,置于几案,实用、观赏两相宜。
有盖之香炉,可内置香料,点燃后,香雾烟气自盖孔中袅袅升腾弥漫,时聚时散,给人以无限之遐想。
此件明代大型漆器香炉高157cm,炉身直径60cm,由底足连托泥、腹部炉身和头部龙马炉盖三局部组成。
整体造型仿商周青铜鼎,炉身仿三足圆鼎,炉脚如此仿四足方鼎,把圆鼎之柔和与方鼎之刚劲融为一体。
炉盖上的龙马为龙头马身带飞翼,炉之腹足相连处为神龟,炉足为象鼻。
综观整个宝炉,外形简练,制式大气,简约而不简单、古拙而不粗陋、空灵而不空洞。
浮雕神龟脸面为泥金工艺,细部刻画精致古朴,瑞兽动态传神,炉盖上那昂首长啸、蓄势待发的龙马,充满力度和动感。
灵性之气充溢全炉,尤其是炉身的外表黑漆、朱砂衬底描金,漆面光洁如新,髹漆技艺非常讲究,色彩沉着莹润,包浆厚泽。
炉盖上踏在水波纹之中的龙马背部以点线构成奇特图案和炉腰部的神龟,正是《周易·
系辞》所说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如此之〞的寓意。
孔颖达疏引,《尚书中侯·
握河记》称“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尚书·
洪X》:
“天乃赐禹,洪X九畴〞——传说三皇之一的伏羲就是依据孟河中跃出的龙马背部的图形画出了八,而禹根据龟背上的“文〞成就了“九类常道〞进而造福于黎民。
落地漆器香炉是明代庙宇、宗祠、殿堂置于室内的重要礼器,当重大祀活动举行时,它庄重地矗立在显赫位置,缕缕青烟从炉盖上的龙马高昂头部X开的嘴中徐徐吐出,烟气祥雾缭绕空中,神秘而又庄严……物换星移几度秋,沧桑巨变万木春,明代的庙堂各地或许尚存一二,但旧时庙堂里诸如漆器香炉这样的大型礼器已所存无几了。
宋代介休窑香炉
宋代某某介休窑香炉造型别致,施釉均匀,白中泛黄,色泽莹润,釉面带有密密麻麻的细小开片,做工精美,风格高雅,是我国古代香炉开展中比拟少见的。
过去,有人将此炉视为灯具,但某某耀州窑博物馆将其作为香炉展出。
还有人认为这尊香炉可看到唐五代时期,但我觉得在断代时还需留有余地,毕竟介休窑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