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自考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7128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经济学自考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信息经济学自考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信息经济学自考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信息经济学自考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信息经济学自考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经济学自考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信息经济学自考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经济学自考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经济学自考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D、信息活动也需要进行成本效益比较才能保证其合理性。

这些问题只有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才能解决。

2、不完全信息理论的内容

不完全信息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起源,是信息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不完全信息理论主要着眼于经济活动中的信息因素,而不是信息或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其核心是用不完全信息代替完全信息、不完备信息代替完备信息、非对称信息代替对称信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

信息搜寻和信息成本、非对称信息和激励机制的设计、私有信息与资源配置和市场失灵、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经济行为模式、信息与经济组织理论、新福利经济学、不完全信息和噪声对竞争均衡和垄断的影响等方面。

3、信息经济学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对象:

本书认为信息经济学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信息活动的经济机制和经济规律;

信息商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有关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

影响信息活动和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信息作为生产要素的特征、功能以及对经济系统的作用条件和作用规律;

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经济活动及经济行为的特征与规律。

本书在讨论一般信息经济学的基础上,着眼于信息活动及其管理的经济规律,主要对信息产业、信息资源、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不确定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网络环境、电子商务、信息效益等进行经济分析

内容:

A、信息与信息活动的经济研究(信息商品与信息市场,信息与信息活动的经济条件,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分配与利用,信息经济效益评价);

B、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研究(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结构与规模,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条件);

C、经济活动的信息因素研究(信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作用与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信息要素问题);

D、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研究(信息科学原理融入经济学的问题,信息——经济新方法体系的建立)。

4、简述信息与经济的关系

A、信息对经济决策的作用。

人类的经济行为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信息具有消除不确定性的功能。

为在信息不充分、不完备、不对称的经济环境中所获取所需信息,以保障经济决策的顺利进行,就需要研究信息与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机制、作用条件、作用范围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成本、信息价格、信息流通、信息消费、信息收益和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B、信息是现代经济的重要资源和投入要素。

信息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世界物质资源短缺、能源枯渴、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的严重的形势下,对现代社会和经济有着特殊作用。

C、信息和信息服务正在成为商品,形成产业。

信息商品已进入社会商品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领域,规模越来越大,市场占有额越来越高,且上升的速率越来越快。

围绕信息的生产、加工处理和传递正在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即信息产业。

D、信息部门、信息服务活动需要用经济学的理论方面进行指导和研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5、信息经济分析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主要对象是社会信息,指产生于人类社会并在人类社会中交流传递的信息,如经济信息、文化信息、科技信息、政治信息等等,这些信息是社会信息产业的构成要素,是信息经济的重要研究对象。

6、不完全信息理论的发展过程

A、20世纪60年代,斯蒂格勒提出“信息搜寻”理论,明确把信息与成本、产出联系起来,认为信息具有消除不确定性的功能,经济主体要做出最优决策,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搜寻,而信息搜寻是需要成本的。

B、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

阿克洛夫通过对旧汽车市场的分析,发现由于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将导致市场的逆向选择过程出现,即高质量的产品退出市场,低质量的产口充斥市场,由此建立了“柠檬”(次货或二手货)理论。

C、1971年杰克。

赫什雷弗提出“信息市场”理论,并建立了“赫什雷弗模型”。

D、1972年马尔萨克与拉德纳完善了“团队的经济理论”,即一种资源配置(特别是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理论。

E、1973后斯宾塞为了克服和补偿逆向选择市场的低效率现象,提出了“信号”理论,即高质量的卖主试图通过承担某些对他来说成本要比低质量的卖者更低的活动来显示自己或产品的质量信息。

F、1976年格罗斯曼和施蒂格利茨提出“格罗斯曼——施蒂格利茨悖论”。

如果市场价格体系完全反映市场参加者的私人信息,即人们能够通过价格体系完全预测未来价格,于是个人需求将不再依赖他们自身拥有的信息,而仅仅根据市场信息决定其需求,这时市场价格体系将无法收集所有个人的信息,由此形成一个悖论。

G、20世纪70年代,由莫里斯等人发展了“委托人——代理人”理论。

委托人——代理人关系实际上就是基于信息优势(代理人)与基于信息劣势(委托人)的市场参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委托代理方的信息非对称性,委托人关于代理人的信息收集和监督需要一定成本,于在契约签定后,容易导致出现“败德行为”。

解决该问题的核心是激励机制的设定。

H、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学家开始转而强调个人理性,特别是强调对个人为基础的效用函数的研究之后,他们发现信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信息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

I、1982年斯蒂格勒宣称,研究信息经济学的建议被及时而广泛地接受,信息的运用及信息结构的分析,将彻底改变经济理论研究的过程。

事实证明,不完全信息的经济模型极大地改变了西方经济学在竞争、垄断、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方面的传统观念。

二十世纪七八十代以来,不完全信息理论基本上已被运用到西方微观经济理论的所有领域,人们正在运用信息理论与博奕论重构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

7、信息经济分析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11大问题)

A、不确定条件下的经济分析;

B、信息商品及供求分析;

C、信息市场分析;

D、信息资源的经济分析;

F、信息系统经济分析;

G、信息技术的评价与选择;

H、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分析;

I、信息产业经济分析;

J、网络经济分析;

K、电子商务经济分析;

L、信息经济效益分析。

第二章不确定条件下的经济分析

名词解释

1.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一般可以用概率来加以描述,即在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特定事件的概率分布处于离散状态。

还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行为者对环境状态的无知状态。

不确定性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即内生不确定性和外生不确定性。

内生不确定性是指由于行为者(或系统内部)自身的原因产生的不确定性,它与信息不对称分布有关。

外生不确定性则是指与行为者本身无关的环境不确定性。

外生不确定性所引发的风险,对于行为者(消费者和厂商)常常是无法抗拒的。

因此行为者必须在决策前尽可能地搜寻更多的信息,以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预期事件的风险概率和降低风险程度。

(P25)

2.期望效用函数:

又称冯·

诺依曼—摩根斯坦(VNM)函数。

从不确定性出发,考虑决策者的偏好与效用函数就得引进概率p。

含概率的效用函数表达式叫期望效用函数。

如果有一个函数g=(p,A,B)=pA+(1-p)B,那么,对应的期望效用函数就记为u(g)=pu(A)+(1-p)u(B)。

期望效用函数的意义在于,当决策者面临不确定性时,我们可以依靠期望效用的极大化来分析决策者的选择。

一般,对于一个函数gs=(p1a1,p2a2,…,pnan),如果u(gs)=∑piu(ai),那么,我们就称u(gs)为关于函数gs的期望函数。

u(gs)又称冯·

诺依曼——摩根斯坦(VNM)函数。

3.确定性等值CE是一个完全确定的收入量,在此收入水平上所对应的效用水平等于不确定条件下期望的效用水平,即CE满足u(CE)≡u(g)

4.风险升水是指一个收入额度P,当一个完全确定的收入E(g)减去该额度P后所产生的效用水平仍等于不确定条件下期望的效用水平。

即u(E(g)-P)≡u(g)。

换言之,G所含的风险相当于使一个完全确定的收入量E(g)减少了P的额度。

风险升水P这一概念的深刻之处在于:

在有风险与不确定性时,“赌局”带给决策者的真实收入水平是CE,而不是期望收入E(g)。

风险升水告诉我们,对一项含风险的计划作评估时,不要根据期望收入来评估,而应该按CE来评价。

(P33)

5.不完全信息:

由于人们对现实中的经济信息难以完全了解以及某些经济行为人故意隐瞒事实,掩盖真实信息,使得现实经济生活中具有完全信息的市场是不可能存在的,不同市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完全信息。

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使各经济行为人在认识市场环境状态上存在着差距,并导致每个经济行为人所进行的市场活动及其结果无法及时地通过价格体系得到有效传递。

6.非对称信息:

非对称信息是不完全信息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

如果市场的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不完全信息问题就变得更加明显了,我们称此时的市场信息为非对称信息。

7.委托——代理人理论:

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使得市场中必然存在信息优势方和信息劣势方。

在信息经济学中,我们通常称信息优势方为代理方,而信息劣势方为委托方。

委托人——代理人理论就是在非对称信息的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成为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信息的非对称从发生的时间来看可以分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

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

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但我们习惯上一般将委托人——代理人理论作为“道德风险”模型的别称。

8.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由于事前信息非对称引起的。

它的形成是由于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必然结果,逆向选择的经典案例是阿克诺夫于1970年对旧车市场的研究。

阿克洛夫认为,一辆新车一旦从新车行中驶出进入二手车市场,之所以会跌价,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

即二手车的车主拥有比潜在的买主对车的质量更多的信息。

出售的二手车哪怕是刚从新车行开出的新车,也可能被认为是次品,或者柠檬。

这里,关于车的质量信息,是私人信息,而私人信息是逆向选择问题的根源。

9.道德风险: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委托人不能完全观察、监督代理人的行为,就产生了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

道德风险问题实质上就是代理问题。

严格说来,道德风险是一种特殊的博奕。

道德风险在于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人的主观努力之外的,而是受人的良心、努力程度的影响,而政策的选择又会影响人的努力程序与良心状态。

因此,一种好的政策会通过影响人的主观行动而间接地改变关于人的活动结果的概率,改进经济状态,增进委托人的利益。

10.代理人最优行动定理:

最优行动是指使产生的期望值与代理人的行动的成本之间的差距最大的行动。

如果委托人与代理人都是风险中立者,如果杂音ε的分布为正态分布N(0,σ2),存在代理人的最优行动,存在的必要条件是:

1=C’(aFB),并且这一条件在满足有约束的委托人得益最大值,满足有约束的代理人得益最大值或满足委托人与代理人得益之和最大值这三个标准下是等价的。

问答题

1.不确定条件下的信息约束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P26)

行为者所面临的信息约束主要在于3个方面,即成本约束、时滞约束和有限理性。

信息的搜寻只能是适度的,以确保信息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限度内。

这样,成本因素就构成了对信息可获得性的一个最基本的约束。

信息的可获得性还受到时间约束,主要表现在某些信息的显示具有“时滞”特性,只能在行为发生后才能表现出来,而在事前很难加以识别。

此外,信息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行为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从根本上讲,人们可以通过发展信息技术来改进信息处理能力,但永远不可能具有“完全理性”,因而,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将始终使信息供给受到约束。

2.为什么说信息的搜寻只能是适度的?

信息具有经济成本,而且信息搜寻是一个成本递增的过程。

按照斯蒂格勒的观点,信息成本应包括时间成本和“鞋底”成本,前者指信息搜寻所耗费的时间,后者则是指交通成本和其他查寻费用。

由于成本因素的制约,当事件所涉及的预期收益或风险损失很小时,行为者通常不会在信息搜寻方面作太多的努力;

而当不确定性所涉及的经济利益较大时,则必须进行信息搜寻,以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但搜寻的规模则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

因为无限度的信息搜寻尽管会减少风险损失,但由此而引起的信息成本激增可能会使搜寻活动得不偿失,所以,信息的搜寻只能是适度的,以确保信息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限度内。

3.请你列出冯诺依曼——摩根斯坦函数的表达式。

并说明他和期望效用函数是什么关系?

一般,对于一个函数gs=(p1a1,p2a2,….,pnan),如果u(gs)=∑piu(ai),那么,我们就称u(gs)为关于函数gs的期望效用函数。

4.请你区分期望效用与期望收入两个概念之间的不同。

并举列说明之。

(P29)

期望效用u(gi)(i=1,2),期望收入E(gi)(i=1,2),期望收入=(结果1的概率)×

(结果1的收入)+(结果2的概率)×

(结果2的收入)。

例如:

E(g1)=0.2×

4+0.8×

10=8.8;

E(g2)=0.07×

(-2)+0.03×

4+0.9×

10=8.98,所以E(g2)>

E(g1)。

但是决策者仍然选择了g1,而不选择E(g2)。

其原因在于,g2中包含了坏结果(a3=-2)发生的概率,因而具有更大的风险。

5.风险的客观变量是什么?

我们通常以实际结果与人们对该结果的期望值之间的离差来度量某一事件的风险程度的大小。

在实际中,风险常常以“方差”或“标准差”来度量。

方差为σ2,而标准差则是方差的平方根,即σ。

6.请你用效用函数谈谈人们对风险的主观态度。

(P29-31)

效用函数的凹性具有浓厚的经济含义,它是表示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是躲避的,即“风险规避”。

一个确定的收入15000元所带来的效用要比不确定的两种结果所带来的效用水平高。

这说明,他是讨厌风险的,是会选择规避风险。

反之,若效用曲线是凸的,即效用函数u(x)对于x呈凸性,则决策者是喜欢风险的。

凸效用函数表示风险喜爱。

同理,线性的效用函数表示决策者对风险持中性的态度,即不喜欢风险,也不讨厌风险。

一般来说,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大多数的消费者都是风险回避者。

7.请简述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理论。

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由于客户总是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决定其购买行为,这使得价格的波动不会使企业失去全部的客户,某一特定的商品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市场定价。

但是,由于价格不能灵敏地随着价格的指导而发生变化,于是传统经济理论中反映市场一切信息的价格机制出现失灵。

市场中“看不见的手”因此失去作用,市场出现失灵现象。

非对称信息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二,即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和私人信息的存在。

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使得市场中必然存在信息优势方(代理方)和信息劣势方(委托方)。

委托——代理人理论就是在非对称信息的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成为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信息的非对称从发生的时间来看可以分为事前非对称(逆向选择)和事后非对称(道德风险)。

8.简述非对称信息存在的原因以及非对称信息的类型,不同的类型分别对应什么样的模型。

9.请以二手车市场为例说明什么是逆向选择。

假定二手车市场上有两类人,一类人是卖主,称为集团1,集团1中每人都拥有一辆二手车;

而另一群人为潜在的买主,称为集团2。

集团2中每一个潜在买主的效用函数为:

u2=M+3/2q·

n这里u2的下标2表示集团2的成员,q表示质量,n表示购买二手车的数量。

但为简单起见,我们设n是一个零一变量:

n=1为买,n=0为不买。

M表示二手以外的消费。

每一个潜在的买主又面临以下预算约束:

y2=M+p·

n,这里,y2表示集团2中单个成员的收入,p表示二手车的价格。

n表示潜在买主的全部收入y2不是用于买二手车,就是用于购买别的消费品。

并假定其他消费M的价格为单位1。

这里的p为单一价格。

二手车明明有不同的质量q,为什么二手车的价格p是单一的呢?

这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

买主并不想知道想买的二手车的质量,在买下以前,买主并不能在不同的二手车中区分出不同的质量,从而给出不同的价格。

所以,二手车中鱼龙混杂,质优的车与质次的车卖一样的价。

这才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由于买主事先并不知道所买的二手车的质量,他的购买决策就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他的决策要取决于期望效用函数。

10.逆向选择的过程是什么?

逆向选择的过程是:

A、在价格p给定后,好车逐渐退出市场;

B、买主出价越来越低;

C、次好车又进一步退出市场;

D、买主出价更低;

E、二手车平均质量更低。

p=0,q=0。

最后没有交易,市场彻底萎缩。

11.为什么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依然采用考试或面试形式招收职工,或主要依靠其文凭来取舍?

我们可以用斯宾塞的劳动力市场信号模型来解释。

该模型的一个基本假定是:

一个人如果能干的话,则意味着其在升学、毕业的竞争过程中也可轻而易举地成功;

反之,如果一个人在升学、毕业的竞争过程中遭到淘汰,则说明这个人的能力有问题。

因此,一个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人会选择攻读高学位作为其信号,向雇主显示自己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使雇主对其支付较高的工资。

问题在于,企业在雇工人时,并不能观察到劳动者的生产能力。

因此,企业必须借助于一些可信的信号来识别劳动者的能力,而文凭就是一种比较可信的信号。

为什么文凭这一信号比较可信呢?

我们可以用“教育成本”来解释。

假定对于能力较低的人,获得某一毕业证书,或者为获得某一门功课成绩A的成本为C(e)=ke,(k<

1)。

即能力强的人的教育成本较能力弱的人的教育成本低。

劳动者如果获得工作,得到工资w,则其得益为工资减教育成本,记为w-C(e);

企业若雇了一位职工,职工的贡献为y,那么,企业的得益为y-w。

企业的难题是找出一个教育的门槛水平e*,使得企业自己能凭这个e*去识别谁是能力低的,谁是能力高的。

企业希望e*具有下列功能,即如果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e<

e*,则w=1;

如果e>

=e*,则w=2。

假定期望能力高的劳动者(H)会偏好e=e*,而不是偏好e=0;

能力低的劳动者(L)会偏好于e=0,而不是偏好于e=e*。

这也就是说,能力高的人选择e=e*的得益应该大于其选择e=0的得益,能力低的选择e=0的得益应该大于其选择e=e*时的得益。

教育的门槛e*应该满足1<

e*<

1/k,当这一条件满足时,所有选择e>

=e*的人是能力高的人(H),所有选择e<

e*的人是能力低的人(L)。

(同类题:

请用文凭的信号传递功能说明劳动力市场的信号模型)

 

第三章信息商品分析

一、名词解释

1.外部效应:

商品的生产和消费除了给直接消费者和生产者带来收益和成本外,还给其他人带来的收益和成本。

2.正外部效应:

除了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收益之外还增加了社会其他成员的收益。

3.负外部效应:

除生产的直接成本之外,还“强加”了外部成本给社会其他成员,却未通过价格机制体现出来,从而直接减少了其他人的利益。

4.边际成本:

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5.公共物品:

指的是不被一个人消费的商品,又可分为i纯粹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6.私人物品:

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7.准公共物品:

包括有竞争性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何有

8.信息商品的垄断性:

由于信息商品的特点导致垄断成为信息市场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9.自然垄断:

由于信息商品具有高首稿成本和低边际成本,因而在信息商品生产领域就造成了较高的行业壁垒,先进入的商家可以凭借前期的大量投资和后期规模生产的优势令后继的生产者望而却步,从而形成自然垄断

10.人为垄断:

通过人为约定的法律来保护知识财产,以保障知识信息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作欲望,在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下,信息商品就成了具有人为断特性的商品

11.信息商品的效用:

信息商品使用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即利用和不利用信息两种情况下产生的决策后果在经济所得上的比较

12.信息商品的效用价值:

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种情况下拥有一定资产的决策者进行优化决策所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的差值

13.费用价值、劳动价值:

生产信息商品时消耗的全部劳动投入

14.信息商品的效益价值:

信息商品的效用与费用的比较,即信息商品使用所获得的经济所得与信息商品的生产所支付的成本的差额

15.信息量:

信心商品效用的大小

16.最优信息系统:

价值与费用之差最大的信息系统

17.多重定价:

信息商品生产商对于同一件信息商品通过不同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