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荔湾区真光中学初三一模考试语文文档格式.docx
《广东广州荔湾区真光中学初三一模考试语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广州荔湾区真光中学初三一模考试语文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从楼市表现来看,几个品牌房企业心领神会的降价方式可以被称作“多形态营销”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部分房企实际上都在“以价换量”。
A
附庸风雅:
附庸:
依傍,追随;
风雅:
泛指诗歌。
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符合句意。
断章取义:
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符合句意。
按图索骥:
意思是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心领神会:
领会、领悟,理解。
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综合公众投票和专家评审的结果,“千年羊城,南国明珠”被正式定为广州城市形象的表述词。
B.举办上海世界博览会,目的是通过这一国际性的展览平台,让广泛参与的国家得到深入的交流。
C.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天气,云南地区甚至达到特大干旱等级。
D.谁都不能否认,汉字书写最终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的各种文字发展史上不是一个奇迹。
B.语序不当,将“广泛”调到“深入”后
C.搭配不当,将“等级”删去
D.三重否定还是否定,删去第二个“不”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段,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①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
②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
③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
④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⑤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
⑥胸无点墨,何以自觉?
A.⑥③①②⑤④B.③⑥①②⑤④C.②⑤④③①⑥D.③⑥②①④⑤
B
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排序题。
排序题要求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句子排序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②分析选段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选项。
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本题中可以判定③句为首句,排除AC两项,②⑤两句谈的都是网络时代信息杂乱特点,联系紧密,由此可以排除D选项。
6.
(1)按照中国传统纪年之一的干支纪年法,2017年是丁酉鸡年。
“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桃花源记》一文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就表现了桃花源中宁静祥和的生活环境。
汉语成语中也有许多带有“鸡”字的成语,请你写出两个成语:
、。
(要求:
不得重复使用本试卷中出现过的内容)(2分)
(2)鸡年,中国邮政总公司发行丁酉年特种邮票,面值1.2元(如图)。
新的特种邮票巧妙地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邮票设计结合起来,请你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来介绍一下这枚邮票,并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字数60字左右。
(3分)
(1)闻鸡起舞、金鸡独立等。
(2)例:
该枚邮票的左侧印有“丁酉年”,将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干支纪年法运用到了邮票上。
邮票的正中则是一只昂首阔步向前飞奔的雄鸡,犹如一位向着赛道终点冲刺的运动员,并运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法将雄鸡勾勒得栩栩如生。
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图文转换题。
(1)含有“鸡”字的成语,注意不要写错字。
(2)结合中国传统文化1分,合理运用修辞1分,语言表达2分。
二、(2小题,15分)
7.古诗文默写(10分)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E.眼见的吹伤了这家,吹翻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F.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AD
本题考查判断古诗文默写的正误。
B.“水中藻,荇交横”改为“水中藻荇交横”
C.“欲上青天揽明月”改为“欲上青天览明月”,属字词错误。
E.应为“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属语序错误。
F.应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属语序错误。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选四题作答)(4分)
①散入珠帘湿罗幕,。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③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
④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⑤,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⑥,岁晏有余粮。
(白居易《观刈麦》)
①狐裘不暖锦衾薄。
②经纶世务者
③决眦入归鸟
④曲肱而枕之
⑤独坐幽篁里
⑥吏禄三百石
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三不”:
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字。
平时多注意背诵积累。
②易错词:
纶。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4分)
【说明:
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
中华诗文,源远流长。
漫步其间,含英咀华;
一次洗礼,一次收获;
登临泰山,领略杜甫“①,”的远大抱负;
路过零丁洋,感受文天祥“②,”的豪情壮志。
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①从杜甫“登高”远大抱负的提醒可得出答案。
②从文天祥过零丁洋可得出答案。
8.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5分)
(1)阅十余岁(《河中石兽》)
过了,经过
句意:
过了十多年
(2)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通“伸”,伸张
解析: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答案:
参与,这里指欣赏
世上已没有再能像谢康乐(谢灵运)领略这神妙山水的人了
(4)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建立,培养
讲究信用,谋求和睦。
(5)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实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55分)
三、(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1题。
(10分)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云归而岩穴暝男有分,女有归
B.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畎亩之中
C.行者休于树泉而茗者
D.钟鼓乐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
解析:
这考查的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善于积累,总结这些特殊词语的解释和用法。
A.聚拢/女子出嫁
B.开放/起,指被任用
C.……的人
D.“yue”,通假字,通"
悦"
,使之快乐/以......为乐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翻译句子要注意关键字词的意思:
“得”:
领会,“寓”:
寄托。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
“晦”:
昏暗,“暝”:
昏暗
1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其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也跃然纸上。
B.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写出太守与民同乐,也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于山水中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错,应为“虽仕途不得意却仍有兼济天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此句理解错误。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
是山里的老僧智仙。
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
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
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
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
是庐陵人欧阳修。
12.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眉峰聚”“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
(2分)
眉峰聚:
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眉眼盈盈处:
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
美好的样子。
此题是词语注释题。
是近年来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时需要牢记重点字词释义。
该题要求选择一个回答。
需注意。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
“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赏析句子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为:
用准确通顺的语言描绘诗句+作者思想感情把握。
四、(11小题,40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17题。
(18分)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文明理念
①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少一些在黑暗中的摸索。
②先进的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引领者,是民族前进的灯塔。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许多有价值的理念和精神,值得挖掘和弘扬。
③首先是和而不同的理念。
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晏子曾说,“和”就像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高低、长短、徐疾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
孔子也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就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
“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和而不同”的具体体现。
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相互尊重,共享和谐生活。
④不可或缺的是勇于担当的精神。
孟子讲“以天下为己任”,“己任”就是责任担当。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对他人、对国家,甚至对自然所负有的责任。
我们今天讲的担当精神,可以从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中获得不竭的动力。
我们今天讲勇于担当,就是要直面问题、知难而进,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担负起属于自己的历史责任。
⑤还有经世致用的胸怀。
中国思想文化史告诉我们,做人和做学问这二者应当统一,而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
将学问用在匡时济世上,首先要有高尚的人品,要有气节和操守,如果做不到,所谓“经世致用”就失去了灵魂。
经世致用也是端正优良的学风。
《论语》第一句就是: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有两个含义:
一是温习,一是践行。
儒家倡导“行胜于言”,强调知来源于行,行高于知。
当然,我们更应该把知识和行动联系起来,就像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主张的,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做到慎思笃行、行以致知、学以致用。
⑥习主席曾说:
“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所以,我们要用优秀文化引领人们的生活,不断挖掘和弘扬其积淀的文明理念和民族精神,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注:
①“经世致用”本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后发展为要有远大理想抱负,胸怀天下,并将“学用结合”,脚踏实地,做有成效。
链接一: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
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
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
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
儒家所讲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
道家的"
道法自然"
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三种和谐,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
链接二: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孔子的"
诗可心怨"
到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再到顾炎武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
从岳飞的"
笑谈渴饮匈奴血"
到文天祥的"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链接三: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
《易传》总结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
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
正如孔子曰: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链接四:
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
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
仁"
与"
礼"
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
的统一就是德。
孔子所强调的"
德"
,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
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
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
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
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13.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繁荣的文化。
B.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C.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出发,勇于担当的精神指的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D.如果没有高尚的人品,没有气节和操守,很难将学问用在匡时济世上。
C.以“天下为己任”只是勇于担当的一个方面。
原文中,孟子讲“以天下为己任”,“己任”就是责任担当。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勇于担当”精神的一项是()(3分)
A.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使他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B.东晋诗人陶渊明,性格耿直,看不惯官场的污浊与黑暗,便辞官归家,过着隐居生活。
C.著名文学家闻一多,在战争年代拍案而起,激情演讲,奋不顾身地为真理而斗争。
D.邓稼先在艰苦的年代里,毅然回国,积极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
B.陶渊明归隐属于避世,不属于勇于担当。
A.苏武持节不屈属于对国家有责任。
C.闻一多在战争年代拍案而起属于对民族有担当。
D.邓稼先在艰苦年代里毅然回国属于对国家有担当。
15.结合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的文明理念,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挖掘文明理念和精神,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B.和而不同的理念主要告诉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君子主“和”,小人主“同”。
C.自强不息不仅是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也是一种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精神推动力量。
D.古代经世致用的胸怀主要强调“行”而不重“知”,今天我们要强调二者的结合。
D
强调“行”而不重“知”错。
原文:
“经世致用”本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后发展为要有远大理想抱负,胸怀天下,并将“学用结合”,脚踏实地,做有成效。
16.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先进的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引领者,是民族前进的灯塔。
“引领者”原指引导、带领前进的人,“灯塔”是一种固定的航标,用以引导船舶航行或指示危险区。
文中把“先进的文化”比作人类生活的“引领者”、民族前进的“灯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
此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解题思路:
本义+文中义+作用(写出了什么特点/情感),如果词语运用了修辞手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17.“链接一”中讲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结合文本,请你谈谈如何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和经世致用的胸怀;
坚持中庸之道,做事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
以“和”为准则,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
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交流、互相借鉴、共同进步,互相尊重,共享和谐社会。
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需要回归原文筛选重要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其他一问属开放题,需要学生根据文章观点、实际生活提出问题及相应的建议,共3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22题。
蚕儿
陈忠实
(1)从已经开花的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小心地撕开,轻轻地扯大,把那已经板结的棉套儿撕扯得松松软软。
摊开,再把铜钱大的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
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由关帝庙改成的教室,坐在自个从家里搬来的大方桌的一侧,把书本打开。
(2)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老师把一张乘法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
“六一得六……”我念着,偷偷摸摸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