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1节 城乡空间结构学案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6919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1节 城乡空间结构学案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1节 城乡空间结构学案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1节 城乡空间结构学案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1节 城乡空间结构学案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1节 城乡空间结构学案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1节 城乡空间结构学案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文档格式.docx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1节 城乡空间结构学案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1节 城乡空间结构学案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1节 城乡空间结构学案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文档格式.docx

①作用:

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②特点: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占有较大比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相对分散。

二、城乡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区

(1)形成:

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

(2)类型:

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

(3)主要类型及作用

作用

居住区

城市居民生活、交往、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工业区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

商业区

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交易和金融流通的中枢

(4)中心商务区(CBD)——城市核心区域

特征

2.城市空间结构

不同性质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

(2)表现

(3)影响因素

3.乡村聚落空间结构

4.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三、城乡区位分析

1.区位的含义:

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2.城镇

(1)特点:

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高度集聚的聚落。

(2)地位:

是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心。

(3)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地理因素:

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

③变化:

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镇区位的影响已经很弱,而自然资源、交通等因素一直对城镇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3.乡村:

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影响。

(1)城市土地利用中商业用地面积最广。

(  )

(2)土地利用类型是一成不变的。

(3)城市用地就是城市功能分区。

(4)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

(5)目前,一般城市选择在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影响决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价格  B.地租支付能力

C.交通条件D.土地利用效率

提示:

(1)×

 住宅用地是城市用地最广的土地利用形式。

(2)×

 土地利用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或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而呈动态变化。

(3)×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城市用地和城市功能分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

(4)×

 这种说法不正确。

商业区往往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5)A [经济适用房等区位选择,其主导因素在于土地价格低廉,一般在远郊地价低廉。

]

 城乡空间结构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规划图。

问题1 (区域认知)A功能区有哪些主要区位优势?

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

接近消费市场等。

问题2 (区域认知)如果B功能区是高级住宅区,则该住宅区有哪些主要区位优势?

地处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位于城区河流上游;

邻近风景区和教育区,环境优美;

位于城市外缘,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环境污染相对较轻;

靠近公路干线,交通便利。

问题3 (区域认知)该城市工业区的分布有何特点?

有何好处?

分布特点:

位于城市外缘,多沿交通线分布;

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地带;

位于城区河流下游。

好处:

地价较低,对市区污染较小;

交通便利,便于企业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输出。

[归纳总结]

1.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三大功能区的形成、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

形成

功能区

住宅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经济活动最繁忙;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

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

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

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

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

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

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2.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的方法

(1)协调主要功能区和交通用地的相对位置。

既要保证各功能区都有便捷的交通,又要在各功能区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

商业区除考虑交通因素外,还要考虑消费人群因素。

(2)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相对位置,可减少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住宅区尤其是高级住宅区一般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河流流经城市的上游环境优美位置;

工业区则应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河流流经城市的下游。

(3)合理设置卫生防护带。

卫生防护带主要指设置在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的城市绿地,带内可以植树造林,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等,也可安排一些少数人使用、非长期停留的建筑物,如仓库和停车场等。

这样既可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环境。

(4)占地面积大的功能区(尤其是工业区)要有充足的土地,土地租金低。

(5)留有发展余地。

其目的是针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原因分析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2)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而城市地租水平由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决定,如下图所示。

土地付租能力图的判读技巧

该土地付租能力图力求表达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影响的两个具体表现,即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

地租水平由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活动的收益决定。

地租水平线

付租能力

区位选择原因

字母

名称

a

商业

直线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大,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区的影响最大

A

(地租

最高)

靠近市中心,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

b

住宅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较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住宅区的影响较小

B

中等)

靠近市中心,既利于居民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c

工业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区的影响最小

C

最低)

工业生产占地面积较大,地租成本比较高,远离市中心可降低成本

总之,该图判读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

(1)判断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

根据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可知距市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

(2)判断三类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变化趋势。

根据图中三条直线斜率的变化判断商业、住宅、工业三类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随着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都在下降。

根据斜率变化的大小可判断商业最陡,住宅次之,工业最缓;

三者的下降速度不同,商业最快,住宅次之,工业最慢。

(3)判断三类经济活动的最优区位。

如上图,A段商业付租能力最强,B段住宅付租能力最强,C段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因此,A段可能成为商业区,B段可能成为住宅区,C段可能成为工业区。

1.图1为我国某大城市主干街道上的甲、乙两个公交车站台分布图,经统计,不同时刻上下车人数随时间变化有明显差异(见图2、图3)。

读图,完成

(1)~

(2)题。

(1)图1所示区域最可能是(  )

A.商业区    B.居住区

C.工业区D.公交枢纽

(2)关于街道M、N方向的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

A.M、N方向皆为郊外B.M、N方向皆靠近商业区

C.M方向靠近市中心D.N方向靠近旅游区

(1)B 

(2)C [第

(1)题,图中两站台都是7:

00上车人数多于下车人数,17:

00上车人数少于下车人数,且站台人数多时为上班前和下班后的时间,说明该区域人员多数早出晚归,符合居住区的特点。

(2)题,我国交通为右行制,据图可知,上车(出行)人数最多的是M方向,N方向出行人数少,说明M方向靠近市中心。

 城乡区位分析

石家庄市的名称来源于石家庄村。

一百多年前,石家庄是获鹿县(今鹿泉市)的一个小村,面积不足半平方千米,只有百余户,六百多人。

从1902年起随着京广、石太、石德铁路的兴建,石家庄逐渐发展为现代都市。

现在石家庄市面积14164平方千米,人口900多万,成为“天下第一庄”。

问题1 (区域认知)石家庄市早期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问题2 (综合思维)石家庄市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石家庄市成为省会城市。

1.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河流等,如下表。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城市大多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的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汾河谷地、湟水谷地

气候

气候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纽约、东京、上海等

气候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如南京、重庆等

运输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聚、转运

赣州、宜宾等

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重庆、武汉等

河口处易形成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上海、广州

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伯尔尼、巴黎

2.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经济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如下表:

因素

评价(对区位的影响)

发展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典型事例

经济

水平

水平越高,城市数目越多、规模越大

推进或制约城市发展

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多,中西部较少

资源

(矿产)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产生新兴城市

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或某种矿产资源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发展受影响

①英国阿伯丁(石油),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中国鞍山、包头、攀枝花(铁矿),中国大庆、玉门、东营(石油),中国大同、抚顺、开滦(煤炭);

②德国鲁尔区20世纪50~70年代城市的衰落与世界煤炭地位下降有关;

③我国的矿业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前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交通

交通便利与否:

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线形成城市轴线

①不同时代的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影响不同。

如车船时代大多在河流交汇、大道会合处出现城市,现代交通时代在交通枢纽和沿线出现城市;

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对城市产生影响

①依靠铁路枢纽发展起来的城市有石家庄、蚌埠、宝鸡、株洲等;

②以扬州、济宁为代表的运河城市在古代是重要的商贸中心,后来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运、铁路的开通,发展速度放缓

3.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政治、

宗教、

历史、

军事

①政治中心使得首都成为大城市,另选新建城市作为首都;

②因宗教兴起城市;

③军事要塞兴起城市

政治中心消失会影响城市发展;

国家政策的变化影响城市发展;

当前宗教、军事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力日益下降

①许多国家的首都为大城市,有些国家把新建城市作为首都,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

②我国的城市化战略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③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的兴起是因为宗教

科技与

旅游

①因科技而兴起科学城;

②因旅游而兴起旅游城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与旅游成为新兴城市的区位影响因素

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

中国安徽的黄山、广西的桂林

城市主导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对于城市主导区位因素的分析,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地点的;

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兴衰。

如下图所示:

2.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1)M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洋B.地形

C.运河D.气候

(2)N城市分布在山区的主要原因是(  )

A.能源及矿产资源丰富

B.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宜人

C.位于国土中心,便于管理

D.陆路运输发达,国防安全需要

(1)C 

(2)B [第

(1)题,根据经纬度可推断出该城市位于中美洲,M城市附近的运河为巴拿马运河,该城市(巴拿马城)的形成主要受运河的影响。

(2)题,N城市位于北纬10°

附近且靠近海洋,平原地区气候湿热,而山区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宜人,更适宜居住。

区域认知:

认识城市地标

城市地标多由城市中独具特色的建筑构成,一般具备五大要素:

外形、地段、技术、规模以及公众性。

首先是建筑本身的形象鲜明突出,富有本土文化特点和内涵,有良好的视觉视线效果;

其次,其所在位置必须是城市中的显赫地段、稀缺地段;

第三,要代表当时最高的建筑技术和水平;

第四,地标性的建筑应该是具有完备的能承载城市功能的群落,因此要具有一定的规模。

最后是这样的建筑群落应有极强的包容性、公众性,让市民可以随时融入其中,参与其中。

上海地标

下图为某一城市地标建筑景观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

(2)题。

(1)地标建筑一般具有的功能是(  )

A.商务 行政 休闲B.商务 文化 旅游

C.住宅 教育 行政D.旅游 商务 住宅

(2)地标建筑一般不会分布在下列地点中的(  )

A.山麓B.水畔

C.广场D.路口

(1)B 

(2)A [第

(1)题,地标建筑一般位于城市中的显赫地段,最主要的功能是商务功能;

城市地标建筑富有本土文化特点和内涵,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

市民可以随时融入其中,具有旅游功能。

(2)题,地标建筑一般不会分布在山麓,受山脉阻挡,视觉视线效果差;

水畔、广场、路口视觉视线效果好,可能分布。

为缓解停车难问题,北京市朝阳区采取“错峰停车”措施,鼓励各社会单位将停车车位夜间或双休日向周边社区市民开放。

下图为朝阳区某功能区不同时段人口流动状况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功能区属于(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D.行政区

2.“错峰停车”主要利用了该功能区与相邻功能区(  )

A.地租水平的差异

B.人口密度的差异

C.汽车拥有量的差异

D.人口流动状况的差异

1.B 2.D [第1题,该功能区早晨人口流出大于流入,黄昏人口流入大于流出,所以应属于住宅区。

第2题,社会单位的人口流动多为早上流入、黄昏流出,利用住宅区和其他功能区的这种人口流动状况的差异,可以进行“错峰停车”。

读某假想地域城市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城市规模最大的可能是(  )

A.①B.②

C.③D.④

4.城市④形成的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丰富B.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C.气候条件优越D.靠近铁路枢纽,交通便利

3.C 4.D [第3题,图中的几个点相比较,③地四通八达,交通最便捷,且地势平坦,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因此城市③发展条件优越,规模可能最大。

第4题,由图可知,城市④位于山脚下两条铁路交会处,周边没有河流与矿产,所以,其形成的区位因素最可能是因为处于铁路枢纽的交通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