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知识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6287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8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的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心理学的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心理学的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心理学的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心理学的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的知识点Word下载.docx

《心理学的知识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的知识点Word下载.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的知识点Word下载.docx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两个方面。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一种机械、被动的反映,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三、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研究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作斗争。

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这些学科更加深入地认识其研究对象。

3.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教育学科都是以心理学为理论根据的。

(二)研究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根据心理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去影响人的心理。

2.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

3.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的影响。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研究心理,必须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具备的条件:

A、所研究的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可以得到共证的。

B、所研究的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测量的。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二)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

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不仅要求阐明人已经形成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求阐明那些刚刚产生、处于形成状态的新的心理品质。

(三)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

必须研究各个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四)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

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对儿童。

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观察是一项专门的技术,应用观察法必须遵循的规则:

1)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对拟观察的行为特征,要有明确的界定。

2)观察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偶然的。

3)观察时必须随时作记录。

4)应该在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况下进行观察。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

所观察的行为发生在自然环境中,被观察者的行为比较自然真实。

观察法的不足之处:

1)观察者处于被动状态,只能消极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出现

2)观察积累的资料只能说明“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

(二)实验法

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三个主量:

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实验法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主试处于主动地位,不必消极等待

2)实验者可以在实验中消除或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可以精确地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3)可以反复验证。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

在特定的实验室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

结果客观可靠,能够精确的测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室实验法的不足之处:

目前还不能对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性格进行研究,人为因素较大,往往离实际情况较远。

影响了研究结果在实践中的应用。

自然实验法:

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

所得的结果比较切合实际,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实践。

自然实验法的不足之处:

实验情景不易控制,容易受无关变量的影响。

(三)测验法

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测验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

测量法的优点:

1)所使用的标准化测验编制十分严谨、效果可靠。

2)结果的量化程度高,结果处理十分方便。

3)有常模进行比较。

4)简便省力。

测量法的不足之处:

1)是一种间接测量,即通过对行为的测量,来推断要测量的心理。

如果行为样本未选准,项目所引起的反应就难以推断所要测量的心理。

2)不可避免地受到经验和文化条件的影响。

3)对施测者要求较高。

4)测验成绩只表明“结果”,不能反映过程

(四)调查法

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常用来发解个体和群体的基本情况。

为了研究那些不能从外部观察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特征时,也可以用调查法。

调查法有五个特点:

其中1)3)4)为优点,2)5)为不足之处。

即“三优二不足”

1)调查法是一种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

许多现象或行为很难或无法由研究者在短时间内直接感知,需要采用调查法。

2)调查法是在自然进程中收集资料,不能确定现象或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3)基本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

4)涉及的范围广,惧资料速度快。

5)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依赖于回答者的合作。

调查法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谈话:

也称访谈调查,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藉以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

要使谈话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要创设一种宽松、坦诚、信任的良好气氛。

其次,调查者应该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尽量使谈话标准化,记录保持一致。

谈话的优点:

1)可以直接向被调查者说明谈话目的,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

2)研究者还可以控制谈话过程,通过补充提问、临时提问来多方面了解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水平。

谈话的缺点:

1)在一定时间内谈话对象只能限于少数人,如果要收集较多对象的情况比较费时间,而且费用高。

2)研究者的言行不当或被调查的某种心态都会影响回答的真实性。

问卷:

一种间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它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所要搜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应回答的问题,控制被试回答的范围或将答案框定在卷面上,要求被试任择其一作答,然后对回答结果再进行分析研究。

问卷的优点: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问卷的缺点:

1)回收率比较低时,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被试不一定能够如实回答问题,影响问卷的可信度。

3)问卷不是一种很严密的方法。

活动产品分析:

通过分析活动产品来研究被试心理特点的方法。

它不仅研究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试卷、图画、自制教具、手工作品等),而且还要分析产品创作的过程。

(五)个案研究法(个案法)

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个案研究法的优点:

1)便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

2)可以适当结合其他方法(如实验、问卷等)

个案研究法的缺点:

1)所获结果缺乏代表性。

2)缺乏可供比较的个体或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学性。

3)进行非控制性观察,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是粗略的,描述性的。

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创始人为冯特。

冯物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

他把意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

(2004年选择题) 

实验内省法;

但是严重脱离实际。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19世纪末,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卡尔等都是这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二种势力)

产生于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心理学意识研究,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

还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客观研究法。

了解托尔曼、斯金纳和赫尔的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总的观点:

(四)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大于局部)

1912年诞生在德国,美国进一步发展,创始人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后期代表人物是勒温。

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强调整体观点以及关于知觉的组织原则、学习和思维的研究成果.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一种势力)

1900年,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他重视日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理论根据是对精神病患者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系统。

(07选择)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是( 

精神分析 

)心理学。

意识处于心理表层。

无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它是被压抑的或未变成意识的本能冲动。

弗洛伊德把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并关注需要动机等心理的动力因素。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种势力)(06年简答)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

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

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映,而认为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不同的个体

(07年填空)现代心理学第三势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七)认知心理学

1967年奈塞《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基础是信息加工理论,又称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储存、转换并加以利用。

这些活动叫作信息加工过程。

皮亚杰学派(发生认识论)主张心理学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并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及其机构和机能。

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

二、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1)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

主要是认知神经科学、心理神经免疫学等,认知过程心理学、社会认知心理学。

(2)应用心理学分支发展迅速:

管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3)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上心理学日程

(4)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智力与脑的关系

   意识和无意识问题

   儿童认知发展

   学习过程

   人力资源开发

认知工程心理学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一、神经元

(1)什么是神经元(神经细胞):

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06选择)

(2)什么是突触:

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

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作用。

(3)神经元的结构、功能与种类:

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神经元种类:

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01填空)(03选择)

(4)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传导过程:

不应期:

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

膜的通透性在复原之前,它是不能再接受刺激的。

因此,神经细胞冲动是脉冲式的,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

(5)刺激过程和反应过程:

客观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人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这个过程的关键是信息的转化。

刺激过程到了中枢,还要引起效应器环节的变化,即反应过程。

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2)脊髓的功能: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脊髓的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如排泄、膝跳反射等)和传导神经冲动。

(3)脑的结构与功能:

六部分:

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六部分。

通常把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

(05年简答:

简述边缘系统的功能)

边缘系统功能:

①个体保存和种族保存;

②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

③参与记忆活动;

④感觉的整合。

(4)大脑皮层:

运动中枢——中央前回;

感觉中枢——中央后回;

视觉中枢——枕叶;

听觉中枢——颞叶

(5)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脑神经12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它与头、面部的运动和感觉有关。

(07选择)

脊神经31对,分布于躯体和四肢,它与躯体感觉和身体运动有关。

植物性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分布于心脏、心血管和腺体,主管心脏、血管和腺体的活动;

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和有机体的感受器相联系的机构。

第二节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的概念:

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活动。

2.反射弧及其结构:

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的,即:

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感受器:

直接接受刺激作用的器官。

效应器:

执行反射动作的器官

3.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

反射的两条渠道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

特殊通路:

由特定的神经纤维,把感受器中特定的感受细胞与大脑皮层相应中枢的特定神经细胞联系起来,使感受器与大脑皮层相对应中枢形成了空间对应关系。

这种由一定刺激经过一定神经纤维通到脑的一定部位的神经联系就叫做特殊的传人通路。

非特殊通路:

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来实现的。

4.反射弧的环形通路:

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单方向的传导,而是在传人或传出,以致高、低中枢之间都要往返传递好几遍,使感受器更好的接收刺激。

第三节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定义

无条件反射:

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

无条件反射对每个个体来说是生来具有、不学而能的。

它的反射弧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固定的神经联系。

所谓无条件反射就是在遇到某种刺激时_定发生某种反应。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条件反射:

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

分成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01年词释)

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

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

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条件反射的泛化:

指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而且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泛化。

分化:

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物不再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分化。

强化:

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三、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1)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定义:

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

(2)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形成:

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

(3)工具性条性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04年简答)

二者的共同点:

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

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都有分化和泛化。

二者的不同之处:

①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②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

而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

③反应方式不同。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

在工具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练习过程中形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工具性条件反射。

(4)联系实际分析强化时程表:

(00年论述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斯金纳强化时间表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

通过试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

①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

②定比间隔强化。

即正确反应不是每次出现均予以强化,而是按一定次数比率予以强化。

③定时间隔强化。

即不管正确反应的次数,而是按一定时间间隔予以强化。

④不定比间隔强化。

即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

它的效果最好。

⑤不定时间隔强化。

即以不定长的时间间隔来强化

四、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

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

它是人类特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起主导作用。

(举例子能区分它们)

词与具体刺激物密切联系着。

掌握语词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总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

其中,第二信号系统以第一信号系统为基础,第一信号系统又受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与支配。

通过这两个信号系统密切联系的协同的活动,才得以实现人的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第四节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一、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清醒时兴奋占优势,睡眠时抑制占优势。

抑制过程分为:

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

非条件性抑制(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

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外抑制是指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

(02、07选择)

超限抑制是指当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

它能使神经细胞免于因兴奋过度而耗尽,因而又叫保护性抑制

条件抑制(内抑制)是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消退抑制是指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

分化抑制。

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00选择、06选择)

二、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扩散与集中:

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递,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

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集中,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

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当兴奋或抑制的强度过强或过弱时,易于扩散,当强度适中时,容易集中。

(2)相互诱导:

(01词释)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

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诱导过程如果同时发生,称为同时性诱导(发生在不同部位上)。

如果相继发生称为继时性诱导(发生在同一部位上)。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一、动物心理的发生

(1)反映与感应性的概念:

反映是指一个物体受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

(00词释)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的能力。

感应性是生命的标志。

心理发生的标志是信号性反映。

有生命的物质(生物)和无生命物质的根本区别是感应性。

(2)信号性反映:

(02词释)信号性反映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

当动物能够把一个刺激变成另一个刺激的信号,我们就说它不仅具有生命,并且具有了心理。

二、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01、06填空)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萌芽阶段。

(1)感觉阶段:

无脊椎动物(蜜蜂、蚂蚁、蜘蛛等昆虫)

(2)知觉阶段:

低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3)思维萌芽阶段:

高等脊椎动物,只有灵长类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不仅能利用工具,而且有了语言的萌芽

第二节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一、人类心理的发生

(02填空)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劳动,二是语言。

(一)劳动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

A、劳动使人类的心理有了产生的必要。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劳动,而要劳动就必须在心理上发生为劳动所需要的变化,表现在概括性、预见性和目的性(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B、劳动使人类的心理有了产生的可能。

劳动使人类的祖先的爪和足产生分工,获得以前没有过的信息;

对物体进行变革,揭示出客观事物的内部信息;

可以观察到事务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概括性认识;

劳动发展了人类的社会集体性,促进了知识经验的传递;

促进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发生。

(二)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

A、语言产生的条件:

语言为劳动所必须【语言是劳动过程所必须;

语言为劳动结果所必须】;

劳动使语言的产生有了可能【劳动使人类有了语言的发音器和共鸣器;

劳动使人类有了能够说话和听话的大脑】。

B、语言的作用:

思想的直接现实;

促使抽象思维的产生;

使人类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促进了心理向更复杂的水平发展。

二、人类心理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即人和动物)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指个体(指人)从出生到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