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15667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妈妈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好妈妈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好妈妈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好妈妈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好妈妈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妈妈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

《好妈妈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妈妈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妈妈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

战,如今她已是辽宁省重点大学的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与此同时,她还特别注重孩子意志品格的养成。

她家的小儿子,与姐姐相差十几岁,让外人看来如此优越的家庭条件,都以为会骄生惯养。

其实不然,高子怡为了锻炼他吃苦、自立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把他送入了一所军式化管理的私立学校,让他自己处理自己的事,使他从一个内向、胆小、甚至不太合群的孩子变得和老师同学相处融洽、性格开朗、懂得关爱别人的三好学生。

虽然她也舍不得孩子一个人在外,想儿子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偷偷掉眼泪,但当她看到儿子的点点滴滴的变化时,心里就有了些许安慰。

人们都说,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这在高子怡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二、做孝顺儿媳,让老人安享晚年

结婚20多年来,高子怡对家里的老人更是非常孝顺。

以前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的时候,从没有跟老人顶过嘴、吵过架、耍过脾气、红过脸,不管是大事小事都主动征求老人的意见。

只要老人说出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她总是想方设法来满足老人们的心愿,看到老人们开心,她总感到无比的欣慰。

公婆把她当成闺女看待;

她把他们当成亲生父母孝敬。

现在虽然不住在一起,但每逢节假日或周末休息时间,由于丈夫事太多,有时忙不过来,没有更多的时间回家看望老人们,她总是自己带着孩子们去看望年迈的爷爷奶奶,带去祝福,从小培养孩子们敬老的美德。

高子怡知道公婆身体不好,她每年都出钱让老人们进行一次全面查体,以保证老人们的身体健康。

每年冬天集体供暖时,老家取暖不方便,她总是一遍一遍的打电话,催二老早早到开发区和他们一起居住。

当老人提出住在一起不方便时,她又掏钱为老人买了新楼房,以便冬天取暖时住。

公婆非

常感动,逢人就说:

“人人都夸我们家有个好儿媳,真不知道哪辈子修来的福气”。

三、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工作

高子怡和丈夫从结婚到现在共同牵手走过了二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虽然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但他们彼此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生活得幸福和谐。

她和丈夫白手起家,创业一开始,夫妻二人一起研究养殖对虾的方法,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摸索,从没有因失败而退缩,而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

如今她的丈夫带领村民们承包了上千亩虾池,还有房地产,事业蒸蒸日上。

有时由于工作非常繁忙,每天要处理很多繁杂的事务,如果赶上有突发事件,常常连续工作几天,有时候会把工作中烦闷的心情及暴躁的心态带回家去,而她总是以一个女性宽广的胸怀去抚平丈夫的情绪,春风化雨般的温暖也使丈夫能以心平气和的情绪、稳健的心态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去。

同时她从来不因为丈夫工作繁忙,照顾不了家而拖丈夫的后腿,影响丈夫的工作。

他们相敬如宾,对于孝敬老人、教育孩子,她和丈夫一起商量,互相配合,经常受到邻里的称赞,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

四、用博爱的胸怀回报乡亲

在日常生活中,高子怡从不摆阔气、从不浪费,提倡节约、精打细算。

可是对于她人来说,她又是一个乐于助人,甘心付出,不求回报的人。

平日里邻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她都会积极、主动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为了帮助村里的贫困户,她家一次性拿出了10万元,令村民们对她们感激不尽。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她和丈夫一起,为西北街的村民们承包虾池,传授经验,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老百姓们提起她们俩

口,无不竖起大拇指,都说他们富了不忘乡亲。

去年,当夫妻二人听说村里要硬化街道,他们主动找到村支部书记又捐款5万元,要求为村里老百姓多硬化几条街道,以方便村民们出行。

自从村里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为了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高子怡为村秧歌队购买了价值1万元的音响设备,看到村民们欢天喜地、载歌载舞,高子怡也陶醉在幸福之中。

回顾高子怡走过的人生历程,有不懈努力的成功和喜悦,有广大村民对她的赞誉和记忆,她是一位好妈妈、是一位好儿媳、是一位好妻子、是一位好村民,她更是每位女性学习的楷模。

她用深情营造出一盘苍翠的绿荫,用挚爱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篇二:

好母亲主要事迹材料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仪底蕴浓厚,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在这个处处充塞着文明礼仪的大环境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良行为:

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手乱扔废弃物、买东西交款不排队、上公共汽车乱挤等。

这些行为与文明社会的精神风貌相距千里,但如果是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就得从父母这里寻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最长,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孩子的母亲,我经常提醒自己:

传承中华美德,做文明礼仪表率。

在日常生活中,我与孩子的爸爸、姥姥等家人共同自觉塑造文明礼貌的家庭,身体力行的教育孩子从小将理解、懂礼貌,遵守文明的行为规范,以庄严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孩子做出了示范,树立了榜样。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为懂规矩之人,我们从最简单的站立坐姿、走路、说话教起,订立一些规矩,告诉她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经常提醒她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我们不打骂孩子,不给孩子施加压力,用爱心塑造孩子言行举止的每个细小方面,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使孩子慢慢领会自己的社会角色,逐步建立良好的行为和道德情感。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为了让孩子使用礼貌用语,礼貌待人,除了要求孩子说“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外,我们在家中先行示范,给孩子做出榜样。

当她忘记使用礼貌用语时,我们就轻声提醒,反复纠正。

平日里,我们会经常向孩子灌输,有礼貌的孩子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并适时教孩子尊重长辈,敬重老师,见面主动问好。

经过反反复复的磨合之后,孩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就养成了。

带孩子外出玩耍时,我们总是备几个塑料袋,将孩子吃剩的东西及瓜果皮等暂时盛放起来,再找机会扔到垃圾桶。

孩子耳濡目染,从小便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他不但自己不乱扔,还经常及时阻止别人乱扔垃圾。

引导孩子体会阅读的乐趣。

要学好语文,就要多阅读。

不管是什么样的书,只要孩子喜欢,总是鼓励她去接触。

平时在家,也是孩子做作业我在一边看书。

睡觉前,我们娘俩也会看一会儿书。

我从没有刻意去给孩子讲解书的内容,但会

鼓励她多去看,因为随着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从中,更能体会到书的魅力。

我觉得,现在学校要求孩子每天读一篇文章的要求就很好。

读书不仅培养了孩子的阅读能力,对于孩子的交际能力也是一种提高。

尽管才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但我有时会对孩子不经意间说出来的某一句话感到惊奇。

孩子的荣誉感是很强的,如果在学校里做了什么好事给班里加了分,就会很高兴地说给我听。

每到这时候,我就赶快表扬她,鼓励她以后经常做好事。

有时我们娘俩会互相吹捧一番,夸奖一下对方。

这样做一是因为我们喜欢对方,二是为了让孩子保持一颗善良心。

教育孩子跟邻居们和睦相处,见面就问一声好,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

有时在家也会跟孩子讲一会普通话,这一点我做的不是很好,因为平时的语言环境不好,我的普通话不是很流利,但这些孩子都不介意,总是很认真的跟我交流。

其实,孩子的要求不是很高,一句表扬的话就让她很高兴。

做为家长,我觉得要教育好孩子很需要耐心,更需要家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现在的孩子通过各种宣传媒介接受了很多大人意想不到的教育。

对于这些,我首先做到了处惊不变,当孩子有问题提出时,我就很随意地解释给她听,有时也会给孩子问的很紧张。

所以工作之余,我就多看一些科普及家教方面的材料,借鉴一些做法,与孩子平等交流。

我希望孩子能在一个温馨和睦的环境中成长,从小有一颗善良的心,保持快乐的心情,能够笑着对待每一个人,很大声地跟人交流,我这个做妈妈的就感觉到无限的美好。

篇三:

好母亲事迹材料

走进蓬莱紫荆山街道办事处武霖社区,提起李玉香,许多人都会感叹不已。

现年50岁的她,只是武霖社区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

然而就是她,在丈夫重病不能劳动、母亲年迈瘫痪在床的情况下,不向命运低头,不向困难屈服,硬是靠一己之力,靠夏卖菠萝,冬卖地瓜撑起了这个家,并且供双胞胎儿子上了大学。

乡亲们都说:

在她身上,让人真正看到了一个普通母亲的伟大。

善良的母亲:

再穷也不分离

武霖社区是典型的城中村社区。

李玉香两口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庄稼地,婚后一直靠做小买卖维持生计,日子虽然清苦,倒也其乐融融。

1987年2月2日,对李玉香夫妇来说是个值得永久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他们的双胞胎儿子吴超和吴越降生了,这对于初为人母的李玉香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悦:

家更像个家了,也更温馨了。

然而喜悦的背后,李玉香也隐隐有些担忧:

家里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丈夫心脏一直不好,平素里看病吃药,花销本来就不小,现在又凭添了两张嘴,日子过得就更加窘迫了。

周边的邻居、熟悉李玉香处境的人都劝她把双胞胎儿子送出去一个,只留养一个。

李玉香也动心过,毕竟那样确实能减轻负担。

然而母子连心,一想到母子要分开、小哥俩要分开,心地善良的李玉香心中就阵阵酸楚,最终还是没忍心这么做。

小哥俩灿烂天真的笑容也成了李玉香夫妇生活的动力,夫妻俩暗下决心,无论今后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把小哥俩抚养成人。

日子就这样在夫妻俩忙碌的身影中一天天过去了,转眼小哥俩要上小学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学费对于每一个清贫的家庭来说都是一笔沉重的数字。

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学,确保全家人有衣穿、有饭吃,李玉香夫妇就更加忙碌了,每天凌晨三点就爬起床去市场进菜。

别人只赶早市,就卖半上午,而李玉香既赶早市又赶晚市,一卖就是一天,中午还要瞅功夫回家给孩子们准备午饭,晚上还要缝洗衣物、拾掇家务。

李玉香家的灯总是全村亮得最早、关得最晚的,春去冬来,冬去春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如此。

母亲无尽的操劳、慈祥的面容、质朴的背影,也深深砌刻在了小吴超和小吴越的心灵深处。

兄弟俩从小就非常懂事,非常体会母亲的操劳,非常懂得现阶段只有刻苦用功,好好学习,才能回报母亲,回报这个家庭,每个学期都把喜报拿回家。

李玉香也因儿子优异的成绩、懂事的表现而更加自豪,更加辛劳。

全家人都在为他们心目中美好的未来而努力着。

伟大的母亲:

再难也不抛弃

然而,命运似乎存心和李玉香过不去。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

先是80多岁的老母亲又因脑溢血造成后遗症,瘫痪再床,生活不能自理,同时痪老年痴呆症,开始丈夫还能帮着照顾母亲,可是后来丈夫的心脏病突然加重,不得不经常住院治疗,即使不住院也必须静养,不能劳动,也不能照顾母亲,那可真是段李玉香不堪回首的苦日子。

以前日子虽然苦些,夫妻俩互相扶持,彼此有个照应,倒也苦中有乐,可如今丈夫、母亲双双病倒,全家的负担都重重地压在了她一个女人身上。

那段时间,李玉香心里压力非常大,暗地里没少流眼泪。

可在母亲、丈夫和孩子们面前,她的笑容一点也不比平时少。

她深知她这个时候就是全家人的天,她不能一蹶不振,更不能倒下,母亲要照顾,丈夫的病要治,孩子们的学更要上。

面对苦难,李玉香选择了坚强。

自己一个人无法再贩卖青菜,她就改卖菠萝。

没有卖菠萝的经验,她就偷师学艺,看人家怎么削皮,怎么储藏。

菠萝夏天生意好做,冬天相对冷清,她又开始学卖烤地瓜。

从此,夏卖菠萝,冬卖地瓜就成了李

玉香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从此,无论是酷暑严寒,霜雨雪风,在蓬莱城区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李玉香推着三轮车沿街叫卖的身影,同时还要给母亲喂水喂饭、擦屎端尿。

从此,李玉香就像一架超负荷运转的机器,只要电源未被切断,就一直不知疲惫地工作着。

我们很难想象自丈夫病重不能劳动以来两年多年的光阴中,李玉香是如何靠自己一个人,靠这一两块钱一斤的菠萝、地瓜生意,硬生生地撑起了这个家,硬生生地维持着丈夫、母亲的医疗费用,硬生生地将两个孩子送进了大学。

这其中的艰辛或许只有李玉香自己能够体味。

然而,我们肯定能够强烈感受到,李玉香那份对母亲、丈夫、对儿子真挚浓厚的爱,李玉香心中那坚贞不渝地信念:

再苦再累,也绝不能因为缺钱不照顾母亲,绝不能因为缺钱让丈夫倒下,绝不能因为缺钱孩子们失学。

坚韧的母亲:

再苦也不屈服

为了能多卖一个菠萝,多卖一个地瓜,多挣一分钱,李玉香对自己苛刻到了极点。

中午要是不回家,午餐就是自备的干馒头配冷水。

甚至为了怕上厕所会耽误买卖,就尽量少喝水,挤出时间回家照顾一下母亲。

然而,对于儿子,对于丈夫,对于母亲,她却非常慷慨。

晚上收摊的时候,经常会捎些好吃的回家。

时不常地还会购买些营养补品。

孩子们不忍心母亲过度劳累,常嚷着要来帮忙,可都被李玉香拒绝了。

她怕耽误了孩子们的未来,自己能承受的都承受了,自己能干的都干了。

在村里的照顾下,李玉香还找了份扫街道的工作,这又给这个家庭增加了不少的收入,而这让李玉香非常满足。

因为她觉得,天下母亲都一样,自己苦点累点没什么,只要孩子们好了,她就知足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

十年寒窗,终成正果,吴超和吴越分别于20XX年和20XX年考上了潍坊医学院。

其实,小哥俩能够报考更好的学校,之所以报考医学院,孩子们就是为了以后能把父亲的病治好,父亲病好了,母亲也能轻松些。

在大学里,孩子们知道母亲挣钱不容易,生活非常节俭,学习也很刻苦,年年能拿到奖学金。

孩子的聪明懂事,慰籍着李玉香的心灵。

现在,她最担心的就是怕自己的孩子有过多的负担和过多的忧虑。

今年母亲节期间烟台电视台对李玉香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她用挚爱谱就的不平凡的母亲之歌很快传遍了仙境大地,激励着一个又一个的“李玉香”,而一个又一个的“李玉香”完美地诠释了这样一句话“蓬莱仕女勤劳动,繁荣生活即神仙”。

周敬娥居住在旬阳县石门乡楼房河村西岱顶脚下,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面对丈夫常年不在身边,坚持扛着多病的身躯,勇挑家庭重担,用爱心奉献年逾八旬的公婆,痴心爱国拥军,含辛茹苦教子戌边。

以巅峰般高大胸襟,似汉水流长的情怀,用情和爱谱写出新时期心系国防,拥军报国的感人篇章。

以德为本,培养教育孩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庭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开端,而母亲就是孩子最早、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者,周敬娥的丈夫是一名乡镇普通干部,因工作繁忙长期在外,常常顾不上家,周敬娥自己默默地支撑家庭的重任,承载着赡养老人、抚养子女和生活的双重重担。

对孩子的教育重任更是大多由她来承担,自然成了家庭教育的最主要实施者,也决定着孩子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

她在教育孩子时注重的是全面的培养,将其教育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在教育方面,周敬娥以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成长中遇见的各种烦恼,教育孩子知荣辱、辨是非、分美丑。

常常用以前的艰苦经历告诉孩子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勤俭节约,并引导孩子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乐观态度和勇气,锻炼孩子坚忍不拔、正直诚信的秉性;

在与别人的交往的过程中,教育孩子要谦让有礼、先人后己的品格;

用言行教育孩子要正直老实做人。

周敬娥在家里是一位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

邻里之间,在村里尽力帮助弱势群体,充分发挥女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为村里妇女起到了表率的作用。

她以独特的女性母爱天性处处为未成年孩子利益着想,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过错,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勉励他们继续读书,立志成才。

送子参军报效国家

周敬娥在还是姑娘的时候她就有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当名女兵保家卫国。

然而,她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村里成立民兵连时,她便第一个报名当上了民兵。

在当民兵时,就苦练军事本领,由于表现突出,被推选担任了村民兵连的副排长。

周敬娥带领女民兵们除了协助村里维护社会治安外,还积极为群众做好事、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受到了乡亲们的赞赏。

1981年嫁到楼房河村后,周敬娥秉承了当民兵时养成的助人为乐的好习惯,同丈夫热心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户,邻舍百家缺东少西或向周敬娥夫妇借个百儿八十元钱的从不落空,夫妇俩很受乡亲们的尊重。

20XX年夏天,儿子储德鹏大学毕业后,周敬娥和丈夫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马上帮助儿子找工作,而是了解儿子毕业后的打算,引导儿子报名参军,到部队的大熔炉里锤打成材。

父母的教诲儿子使其作出了当兵保卫家国的决定。

20XX年冬季征兵一开始,储德鹏便带头报名,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其他3名适龄青年也积极报名应征。

因为身体素质好,反应机敏,储德鹏和同村另一名男青年光荣入伍,成为一名边防战士。

当儿子储德鹏身披红花在锣鼓声里奔赴军营的时刻,周敬娥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自豪,她年轻时的梦想终于在儿子身上实现了。

在依依惜别之时,周敬娥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

“孩子,到了部队上,一定要当个好兵,保好家卫好国,家里等着你立功的消息?

?

励兵育子好母亲

从儿子步入军营的第一天起,她的心就伴随儿子飞到了西北边陲,大漠哨所;

中央七台《军事报道》节目便是她与远在千里之外儿子共享欢乐的平台;

悠悠母子情浸润着她的爱子心,更流淌着她“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怀、报国情。

面对艰苦的环境,儿子欲打退堂鼓,她总是以慈母柔情疏导儿子;

通过千里电波鸿雁传书沟通起母子间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流,教子戍边;

鼓励儿子勇于面对人生的艰辛,“好男儿志在四方,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母亲谆谆教诲,一封封书信,像一盏明亮的灯?

,在慈母的熏陶、教育下,成了儿子前进路上的一级级台阶。

昔日岳母刺字传佳话,今日周母教子谱新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