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城市经济发展情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周边城市经济发展情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边城市经济发展情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到上世纪90年代,苏州到南京的高架公路先修,嘉兴在赶上长三角流程的时候,是1998年年底高架公路的修通。
原来杭州到上海是四车道,现在要修的高速公路是八车道。
三年以后从嘉兴到上海、到杭州之间有20道高速公路,这样嘉兴就成为了上海、杭州的中心了。
我们除了横向的交通基础之外,我们还要再怎么突破天堑,我们和宁波市共建杭州湾跨海大桥,我们还准备在通车仪式上搞海上马拉松赛。
我们和绍兴在衔接,从嘉兴到海宁构筑杭州湾第二大桥。
还在修钱塘江桥,这三座大桥都通到苏州,这样形成了一个网络,嘉兴任意一点上高速,只要15分钟有够了。
这在交通设施上我们迎头赶上,我们还发展了航道优势。
我们还要想铁路怎么打通。
我们嘉兴这几年的发展加快了,去年的人均GDP达到了3100美元,今年GDP总量突破了1000亿大关,贷款总额达到1000亿,老百姓居民收入达到两位数的增长。
在这方面得益于交通的设施建设。
但还是感觉远远不够,因为有了完善的道路交通,没有一个城市的吸引力,没有城市的承载力,那所有的城市都将成为过客,我想古代的时候明朝江南才子的代表,唐伯虎点秋香,他在追的过程中,那肯定是在嘉兴过夜的。
到了近代,我记得八十年代的时候,杭州到上海,是需要八小时。
高速公路修通后,杭州到上海需要两小时。
如果这个城市没有吸引力,可能留给你的是废弃物、排放的尾气,而不会带来好的商机,所以我们除了主干血管,还要有毛细血管。
不要让他认为到这个城市很近,但进城需要很长时间。
到这个城市里他首先要有商用,所以要有产业发展的配套。
他到城市来之后,乐业完之后就要安居,这样就要有生态环境的建设、治安、社会事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建设。
欢迎外商们到嘉兴来!
上海修轻轨、苏州也修轻轨网、杭州也修轻轨网,那么嘉兴如果能把上海、苏州、杭州的轻轨都连起来,那嘉兴的中心地位就更加突出了。
嘉兴修了很多的高速公路,也建了很多的收费站,这样的风格带来了整个效益的损害。
最要紧的还是要建立城市之间的协作、协调的关系,使得交通真正达到互联互通,真正使得各类要素在长三角地区无障碍自由流动,发挥出我们长三角城市群的规模效应,这才是我们今后崛起的方向之所在。
-----------------
按照经验,世界上许多城市开始大力建设轨道交通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1500至2500美元。
地处长三角北翼的苏锡常,目前已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先导地区,不仅城镇密集,经济活跃,而且人员、物资流通也非常频繁。
有关数据表明,目前这一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其中苏州市区及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无锡市区及江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甚至超过4000美元。
苏锡常都市圈除了这三个城市外,其下辖的9个县级市以及292个乡镇均具备相当的实力。
因此,专家们一致认为,经历了发达的水运时代、铁路运输时代之后已进入公路运输时代的苏锡常都市圈,建设城市轨道和城际轨道交通已具备了条件。
浙江省提出构建“三大都市区”,即杭州都市区、宁波都市区、温州都市区。
合观之,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大都市建立,都是利用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
上海对徐州、南京、温州等的影响也将逐步扩大。
最新发布的《2002-200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向各大城市区,特别是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环渤海这三大城市群聚集,三大城市群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空间。
此间业内专家认为,中国前20年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点状拉动,中国后20年的经济增长将是组团式发展。
组团式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发展体系。
用组团式城市群代替单一城市扩张,经济上可以取得互补效应,社会上可加速消除二元结构,生态上可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文化上便于多样性的充分交融,系统上形成等级有序的效率体系。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分析认为,从总体战略上来说,应建立以高密度为特征的三大城市群,建立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七大城市带,建立以区域发展中心为特征的若干中心城市,分别从面、线、点的有机组合完成城市化空间布局的战略目标。
在2020年以前,加速构建三大组团式城市群,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和主力军。
当这一战略目标成熟与完备之后,将有全国人口的50%,全国GDP的80%和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5%在此地域上生成。
依据计算,有可能在全国20%的国土面积上,获得国家财富总量的80%,由此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小康社会。
-----------
嘉兴与周边相近城市的比较
【内容提要】
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认真实施嘉兴市委、市政府制定的“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战略,我局成立课题组就长三角经济在全国的战略地位、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嘉兴与周边相近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差距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从中得出若干判断、启发和思考,并据此提出一些建议,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前言
长三角地区是世界各大河三角洲人口数量最多、密度最高和城镇数量最多的地区,更是目前中国经济实力最强,产业规模最大的三角洲和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也是我国最大的城市(镇)连绵带。
深入研究长三角,分析嘉兴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差距和机遇,对实施嘉兴市委、市政府制定的“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战略以及实现把嘉兴建成浙江省打造杭州湾产业带,接轨上海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从长三角在全国的战略地位、长三角城市经济现状的基本比较、嘉兴与相近城市经济的若干比较中得出一些判断、结论和启示,并据此得出一些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嘉兴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一员,伴随长三角经济的发展而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也在加大。
目前,嘉兴经济发展势头在长三角地区保持前列,经济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2003年与1983年撤地建市时相比,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占长三角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8%提高到3.8%,财政总收入由1.2%提高到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3%提高到4.0%,全社会投资由1990年的4.0%提高到5.0%,实际利用外资由1995年的0.2%大幅度提高到的3.1%,外贸出口也提高到2.8%,人均GDP在长三角的位次由1995年的第10位提高到第8位。
目前,嘉兴与周边城市相比有优势,有进步,也有差距、更有压力。
一、嘉兴在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总体情况
(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总量与周边城市差距缩小。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嘉兴经济增长速度在长三角地区相对较低,经济总量与周遍发展较快的城市差距扩大,近两年来,嘉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2002年和2003年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均仅次于苏州,保持长三角地区第二。
经济总量在长三角地区依然保持第10位,但与位居嘉兴市前三位的常州、南通和绍兴的差距缩小。
2002年,嘉兴市GDP分别比常州、南通和绍兴少7.1%、20.4%和23.9%,2003年差距分别缩小为5%、15%和21.4%,缩小2.1、5.4和2.5个百分点,2002年嘉兴市人均GDP年低于绍兴0.7%,2003年则一举超出绍兴2.5%,仅比常州少1.5%,超出南通近一倍。
同时,经济总量低于嘉兴市的其他城市与嘉兴市的差距也在拉大。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面临的竞争压力同时增大。
与上年相比,2003年嘉兴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势头加快。
嘉兴市21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和8亿美元的实际利用外资总规模在长三角地区十五城市中居于中游水平,但发展势头较快。
合同以及实际利用外资当年增幅分别为80.0%和79.0%,均高于长三角平均增幅约30个百分点,高出杭州湾地区平均增幅7个百分点左右,高出江苏沿江8市平均增幅20个百分点以上。
出口总值超过了常州,由去年的排名第9前移到第8位。
外资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分别为12.6%和35.0%,分别比上年提高2.1和5.1个百分点。
由于周边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势头迅猛,嘉兴市面临的竞争压力依然很大。
嘉兴市的外资到位率38.1%,在长三角地区排名第12位,比长三角平均水平(50.5%)低12.4个百分点。
周边的绍兴和常州分别为49.5%和41.6%,嘉兴市外资到位水平明显偏低。
由于绍兴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猛增95%,与嘉兴市差距迅速缩小,嘉兴市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多于绍兴26%,而2003年仅比绍兴多7%。
嘉兴市的外资依存度低于长三角平均外资依存度7.4个百分点,仅相当于江苏沿江8市平均水平(25.3%)的一半。
在长三角十五城市中居第11位,仍比常州低3个多百分点,比湖州低4个百分点,比南通低近1个百分点,而且,从外资依存度提高水平看,南通、扬州、镇江、绍兴、杭州快于嘉兴市,南通提高最快(7个多百分点)。
嘉兴市面临的出口压力也不小。
嘉兴市的出口增幅比长三角地区平均增幅(50%)低,更低于江苏沿江8市平均增幅(55%);
由于绍兴出口增幅高达56.3%,所以嘉兴市出口总值与其差距由2002年的12%扩大到2003年的20%。
嘉兴市的外贸依存度35%,均低于长三角、杭州湾6市和江苏8市的平均水平。
(三)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弱于周边相近城市。
2003年度周边城市的投资力度远大于嘉兴市。
当年,嘉兴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长三角地区位居第8位,被上年投资规模少于嘉兴市的绍兴超越,2003年绍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34.93亿元,增幅45.6%,快于嘉兴市(38.7%)近7个百分点,江苏沿江8城市的投资力度更是惊人,投资平均增幅高达59.2%,苏、锡、常的增幅分别高达73.3%、66.1%和78.6%,嘉兴市投资规模与苏州、无锡的差距继续扩大,常州的投资规模则直逼嘉兴市,2002年嘉兴市全社会投资比常州多52%,2003年仅多18%,南通差距也与嘉兴市缩小。
二、嘉兴与绍兴、常州、镇江四城市经济发展比较
为便于比较,本文选择人均GDP2—3万元之间的绍兴、常州、镇江三城市进行分析比较(南京属于省会城市,可比性不强,不作比较)。
(一)综合实力比较
GDP及财政收入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总量、经济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
1978年嘉兴市GDP为13.29亿元,在四城市中总量居第二,GDP总量大小排列依次为常州、嘉兴、绍兴和镇江,GDP总量最大的常州市比嘉兴市大32.2%,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四城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你追我赶,位次产生较大变化。
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多数年份,嘉兴的经济增长率均低于杭州湾地区平均水平,也低于江苏沿江地区水平,所以,与周边城市的总量差距扩大,1983年-2003年,嘉兴、绍兴、常州、镇江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3.1%、16.8%、13.7%和14.4%,嘉兴最低,与绍兴的差距达3.7个百分点。
1983年嘉兴市被镇江市超越,位居第三,1985年又超越镇江市,但进入90年代后被发展最快的绍兴市迅速超越,位居第三,与绍兴市的差距由1990年的相差1.3%,扩大到1995年的29.6%。
嘉兴近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长三角地区居于前列,与绍兴、常州的差距明显缩小。
1983年到2003年,嘉兴市财政总收入年平均增长17.1%,比绍兴和常州均低1个多百分点。
财政总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1978年的8.6%,下降到2002年的6.2%,比重份额缩小近三分之一。
绍兴市财政收入从上世纪90年代起进入快速增长期,与嘉兴市差距逐步拉大。
1983年,绍兴的财政总收入仅为嘉兴市的90%,7年后的1990年,与嘉兴市持平,随后便迎头赶超嘉兴市,2003年绍兴财政总收入超出嘉兴15.8%。
(参见表7)。
2003年嘉兴市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43.7%,不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8.1%)3.6个百分点,同时在四城市中也列末位。
其他三城市该比重分别是:
绍兴为47.0%、常州57.7%、镇江市56.5%。
说明嘉兴市不仅财政总量上与绍兴、常州两市拉开了差距,同时,可供地方支配的财力也明显薄弱。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既反映了地方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企业税负程度。
财政收入是政府收入的主要部分,尤其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财政收入中90%以上是各项税收收入,由于各地实施积极的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推进经济发展,自1983年以来,四城市中除镇江的比重变化不明显外,其他三市的比重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1983年的20%多下降到10%左右,2003年常州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超过15%,嘉兴、绍兴、镇江的比重基本在10%左右,1983年-2003年间,嘉兴财政收入年均增速高出GDP增速4.7个百分点,而绍兴同期仅高出2.4个百分点。
意味着多年来绍兴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所采取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措施比嘉兴要大。
(二)产业结构升级比较
四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演变具有明显的共性。
改革开放初期,四城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均呈现了“二一三”的排列,即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农业,第三产业都不太发达。
到1990年时,各市的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绝对地位,对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上升,尤其是第三产业逐步发展,所占比重接近或超过第一产业,最终演变为目前的“二三一”产业结构。
四城市中,目前的产业结构,嘉兴与绍兴的几乎一致,常州与镇江也基本雷同,明显的特征是嘉兴、绍兴的一、二产业比重相对较高,而三产比重明显偏低,详见表8。
(三)制造业优势比较
制造业无疑是四城市的经济支柱,而一个地区制造业中具有优势扩张的行业说明在该地区生产该产品可以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生产要素禀赋条件的不断优化,从而保持一个地方在区域竞争中具有相对优势。
我们根据2002年报资料测算了四城市规模以上工业相对优势行业(相对优势行业指四城市各工业行业在长三角各工业行业中区位商1以上的主要行业,这些行业在各地工业行业中具有相对分工优势,区位商小于1的行业为相对劣势行业)。
结果表明:
嘉兴在长三角中制造业优势扩张行业有11个,且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别是:
皮革业(区位商7.59)、化纤业(区位商4.72)、服装业(区位商2.73)、造纸行业(区位商2.44)、橡胶制品(区位商2.28)、食品加工业(区位商2.26)、木材加工(区位商2.13)、建材业(区位商1.73)、纺织业(区位商1.70)、印刷业(区位商1.67)、非金属采选业(区位商1.25)。
在四城市中,嘉兴、绍兴制造业优势体现在轻工业,而常州、镇江则体现在重工业。
嘉兴相对突出的行业主要是皮革业、化纤业、服装业、造纸行业、食品加工业和木材加工六大行业。
绍兴工业行业优势与嘉兴比较接近,制造业中的纺织业、服装业和化纤业对嘉兴构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参见表9)。
(四)企业规模及资本产出效率比较
根据2002年统计资料(见表10),嘉兴市列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统计有1777家,少于其他三市,比绍兴少348家,比常州少697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数量也最少,总量不及绍兴和常州的一半。
从单个企业的资产规模来看,嘉兴市大中型企业的规模相对偏小,除常州外,绍兴和镇江两市的单个企业规模都大于嘉兴市,其中绍兴市资产规模是嘉兴市的1.39倍。
反映在经济效益上,嘉兴市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金年周转次数和百元资金创利税均低于绍兴,每百元创利税仅为10.55元,与绍兴相差3.43元;
劳动生产率水平在四城市中也是最低。
说明嘉兴市的大型、特大型、重量级企业偏少,在形成产业发展链方面缺乏领头羊,难于形成规模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实力不强、知名度不高,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众多的企业则是以“小、低、散”为特征的小企业。
分散的市场主体的产业特征,必然使现有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分散化,企业的扩张力弱,产业的集中度低,资本的使用效率不高,制约了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五)生产要素比较
1、人力资本比较
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理论最初由舒尔茨在1961年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中提出,发展经济学认为,在现代经济增长的要素构成中,劳动者素质(人力资本)的提高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这里我们重点从四城市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来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嘉兴的人力资本在四城市处于明显劣势。
嘉兴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程度人数均居四城市末位。
就业人口中未上过学、扫盲班所占比重列四市第一,小学程度的比重列第二,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占就业人按1990年以来平均受教育时间提高幅度,相当于嘉兴落后绍兴4.2年。
如常州80%的职校成为部、省重点学校,各乡镇全面达到教育基本现代化标准。
高考万人本科进线率连续第五年居江苏省第一,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启动了国内首家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大学城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
人力资本质量不高,不利于实现物质资本投资的吸收和消化,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
2002年嘉兴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居四城市末位,仅4.8万元,为其他三城市的四分之一左右。
同时,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也制约产业结构的升级,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后的就业水平。
实证分析表明,城镇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失业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的要求。
因此,劳动力素质问题将是影响嘉兴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
2、资本投入比较
目前,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体现为投资主导型特征。
国民经济增长对资本投入的依赖很强,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投资作为地方经济调控主要手段之一,在保持投资规模适度增长、合理调整投资结构、控制非生产性投资增长及提高投资效果的前提下,固定资产投资率应至少维持一定水平上,否则,经济增长的后续动力会受到影响。
过去20多年,嘉兴投资增长率总体上还是较高的(包括秦山核电项目),但投资效果不够理想,特别是工业企业固定资产产出效率处低水平。
1985年以来,嘉兴投资增长率前低后高,逐渐加快,但与杭州湾其他城市相比,前快后慢,投资增长率略低于平均水平。
1985年—2002年,嘉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9%,与常州持平,比绍兴高出1.6个百分点,鉴于秦山核电二、三期于1996年以后开始建设,投资规模大(320多亿元)、建设周期长,对嘉兴投资总量有一定的影响,有一定的不可比性。
剔除秦山核电项目后,嘉兴投资增长平均速度为22.7%,比三城市平均低1-2个百分点。
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简称投资率)看,嘉兴还略高于其他城市平均水平。
1986-2002年嘉兴固定资产投资率达41.9%,如果扣除秦山核电项目的特殊因素,嘉兴投资率仍达34.7%。
从投资效果比较看,通常以GDP增量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即投资效果系数来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果。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增长影响并不完全在当年实现,因此,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用比较复杂的数学方法来测定投资效果系数,本文按当年新增GDP与全社会固定资产额之比来计算。
1985年以来嘉兴固定资产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为33.2%,而绍兴在40%以上,扣除秦山核电项目后仍与绍兴的差距将近1个百分点。
2003年嘉兴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为28.4%(扣除秦山核电项目为29.6%),绍兴30.0%、常州31.3%,镇江34.8%,嘉兴投资效果系数是四城市中最低的。
(六)综合竞争力比较
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排名结果,嘉兴在长三角15个城市中综合竞争力处于弱势,列第11位,略高于湖州、镇江、扬州、泰州。
从综合竞争力的四个方面看,综合市场占有率、长期综合经济增长率、综合地均GDP的位次在长三角15城市中处于较低位次,分别列第14、15、13位,综合人均水平位次居中上水平,列6位。
嘉兴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主要原因是1999至2001年嘉兴的综合市场占有率和长期综合经济增长率较低,人均水平提高。
四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分别为:
绍兴23位、常州31位、嘉兴42位、镇江52位,常州、嘉兴、绍兴被列入最具竞争力的50个城市之列。
根据三城市12项分项竞争力量评估和研究比较结果(参见表12):
嘉兴在制度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方面明显领先,体现在嘉兴的产权保护制度和地方法制比较健全,市场发育充分,个体经济所占比例高,经济决策自由度大,政府审批和管制为企业创办和行业进入创造了条件。
政府的战略规划定位能力、财政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很强,执法能力比较突出,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较好。
在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能力方面与两市接近。
但是,在人才、结构、基础设施、环境、文化、开放竞争力方面则相对落后;
人才竞争力与常州差距较大,结构竞争力与绍兴差距较大,而环境竞争力更是明显弱于常州和绍兴。
主要体现在嘉兴人力资源竞争力较弱,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表现不佳,高科技和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偏小,产业聚集度不强。
市内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对外基本基础设施不够发达,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
自然区位便利度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经济、政治文化区位优势度微弱。
嘉兴名胜古迹、城市建筑等人工环境不理想,城市推销能力略显不足,需要加强宣传,提高城市吸引力和美誉度;
嘉兴的经济国际化程度不高。
三、结论
嘉兴在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增长速度、外向度在提高,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面临的发展机遇也是千载难逢,与周边城市的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在缩小。
同时,嘉兴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日益加大,一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城市综合竞争力相对不高,在与嘉兴在长三角特定的区位不相适应。
二是产业升级缓慢、第三产业不够发达。
近10年来,嘉兴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集中、高新技术行业发展不快,产业调整的速度与周边城市相比还比较慢,且制造业规模较小。
第三产业发展也相对不快,总量和比重提升不大。
三是人力资本素质不高、投资力度和投资效果相对不足、经济开放度不够高、政府财力相对偏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区域竞争和未来发展中处于不利局面。
第四部分启示与思
长三角地区正在发展并将成为未来10年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成为世界级的都市圈,嘉兴如何抓住机遇,努力成长为这一增长级的一个增长点,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关于嘉兴在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定位
城市功能是由它的功能和由地理位置和经济、政治发展等诸因素决定的。
目前,长三角各城市的经济正进入同步化、快速化的发展轨道,长三角经济呈现一体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必然要求各城市的城市功能实现一体化,并朝建设国际化城市迈进,以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目标是要建成世界级城市,其城市功能和地位不是其他城市所能替代的。
而作为上海的“左右臂”的嘉兴和苏州,地理位置与上海最为接近,且嘉兴又是浙江省打造杭州湾产业带、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