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复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13328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复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复习Word格式.docx

《历史必修二复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复习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复习Word格式.docx

1)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2)二战后西欧的国际地位衰落,受到美苏的威胁,只有联合3)地理相邻,资源互补性强

4)法德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1)1952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发展:

1)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

2)1968年,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基本得到实施

3)着手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4)1985年提出,1993年正式开始运作欧洲统一大市场(人员、商品、资本、劳务)

5)规模:

1986年,12国

4、作用:

1)经济:

促进经济发展,成为世界上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经济集团2)政治:

保持了西欧各国之间长期和平友好局面3)世界:

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多极化

二、欧盟

1、筹备:

1991《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2、建立:

1993年

3、转变:

1)经济组织——经济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2)经济合作——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4、发展:

1)欧元:

1995定名,2002正式启用——评价(里程碑,稳定发展,认同感)

2)规模:

2007年达到27国

三、欧洲一体化的评价

1、符合偶欧洲的整体利益和各国利益

2、共同的管理和协调机制有利于欧洲的和平、发展和稳定

3、反映了经济区域化的趋势

4、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多极化趋势加强

注意:

1.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苏“冷战”的威胁,而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联系的需要。

2.欧洲经济一体化起步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正式成立,而不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3.欧元的问世,是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重要步骤,有利于推动欧洲的政治一体化,但从根本上看,是经济一体化在货币方面的体现。

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东南亚国家联盟

只有联合才能与大国平等,促进区域和平、进步、繁荣

1967年,曼谷,5国

1)1976年,巴厘岛,2个条约,新阶段(要政治合作)2)冷战后,东盟区域化加快,1999年10国全部加入3)2002年,正式启动东盟自由贸易区

1)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2)提高地位,扩大影响

二、亚太经合组织

1)内因:

1970S—1980S经济增长最快,经济联系密切2)外因:

经济区域化趋势的推动

2、成立:

1989年,堪培拉,12国

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

(在亚太经合组织中,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名义参加活动。

要特别注意亚太经合组织是由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和地区联合建立起来的。

它不是主权国家间的经济联合组织。

4、特点:

1)(突破了洲际范围)、差异性明显、互补性强2)APEC方式:

平等、开放性、协商自愿(非强制性)、渐进(灵活性)原则

5、性质:

论坛性经济组织

6、影响:

1)提高地位和作用

2)走出新路,创造出新模式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

1)区域化:

欧共体日益成熟,亚洲的经济区域化起步2)三国:

发展经济的需要,地理相邻、文化相似、经济互补

1992年签约建立,1994年正式成立

3、特点:

1)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

2)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建立的经济集团

4、影响:

1)积极:

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扩大贸易,增加就业2)问题:

民族经济受到冲击

经济区域化的影响

1、促进了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国际分工、生产专业化、经济发展

2、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形成多极世界

3、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绿色标志、技术壁垒等非关税壁垒)有所抬头,加剧了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4、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是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

其合作方式基于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任何提议,只要有一个成员表示反对,就不能获得通过;

即使是全体成员都通过了的提议,也不具有强制性。

不像其他经济联合体靠谈判和规则运转

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1、过程:

1)新航路开辟(15C末16C初)——殖民掠夺——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2)工业革命后(19C中期)————商品输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20C初)——资本输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4)90年代——全球化加速

2、本质: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背景:

1)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2)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信息技术)

3)两极格局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现消除了障碍(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4)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社义市场经济体制)

4、表现:

1)市场全球化:

国际贸易展,市场范围不断扩大(1995世贸建立)

2)生产全球化:

国际分工日趋成熟,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3)资本全球化:

金融领域货币的交换和流动规模扩大、速度加快

5、影响:

1)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有利于世界和平2)有利于资源配置,提高效率3)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4)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二、问题与展望

1、问题: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①发达国家为主导,经济实力占优势,往往是获利者,②发展中国家底子薄、技术低、设备落后、成本高,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③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存在④科学技术水平差距

2)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经济危机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3)破坏自然环境,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掠夺性开采、迁移污染企业、倾卸垃圾)

4)加剧了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

2、展望:

1)双刃剑(对所有国家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2)是历史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主动适应,而不是抵制和逃避)

3)可持续发展战略

4)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趋利避害,共同繁荣(和谐世界)

三、对比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

⑴联系:

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⑵区别:

①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问题:

中国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联系全球化的展望)

1、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顺应历史趋势,主动竞争

2、对外:

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趋利避害,因势利导

3、对内:

建立社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

注意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体化

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过渡时期的“一化三改”

1)政治保障:

新中国成立,政权巩固(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社会稳定

2)经济基础:

1952底,国民经济形式基本好转

3)理论条件:

借鉴苏联模式(美苏冷战,朝鲜战争中美关系彻底破裂,中国一边倒苏联)

2、依据:

1953年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

建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49—1956)

2)总任务: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一化三改(分析: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

3)特点: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3、概况: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1953—1957)①基本任务: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②特点:

学习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协调农轻重比例

③结果:

1957前,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④意义:

A.1957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建立起来)

B.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地理分布),社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①原因:

A.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个体经济不适应大规模的经建)

B.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②经过:

A.农业:

1953初级社——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1955高级社

B.手工业:

1953年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

C.资义工商业:

建国后,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

形式=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目的=将其纳入国家资义轨道(初级国家资义)

1953年,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高级国家资义)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

③创举:

对资义工商业实施赎买政策(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

④结束:

1956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⑤意义:

A.体制: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B.一化三改:

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C.所有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社会性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一)、八大的正确路线

1、制定:

1956年中共八大

2、内容:

1)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生产关系)

2)主要任务:

集中精力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依据:

1)理论:

社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现实: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义制度基本确立

4、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二)、“左”倾错误

1、原因: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表现:

1)1958社建总路线:

①制定:

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评价:

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1958大跃进:

①中心:

大炼钢铁=>

破坏生态;

浪费资源;

影响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②影响: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1958人民公社化:

①目的:

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一大二公

A.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B.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教训:

违反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这一马义原理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1959—1961三年困难(左倾、自然灾害、苏联撕毁协议)

2、方针:

1960冬,“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重点是调整,调整比例和速度

3、结果:

1962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四)、1956—1966成就

1、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

2、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3、铁路发展迅速,除西藏外,各省都通了铁路

(五)、文革时期(1966—1976)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扩展到经济领域

2、影响:

①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②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③十年损失约5000亿元

(六)、经验教训

1、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2、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4、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环

注意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有何不同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炼钢,放农业卫星)

19课经济制度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

1)1976文革结束,政局趋稳;

2)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方针、揭开……序幕

2、定义:

1)前提:

坚持社义制度

2)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一系列环节

3)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目标:

建立社义市场经济体制

5)实质:

社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经济发展;

2)农村稳定是整个政局稳定的前提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①定义:

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作用:

A.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促进农业发展。

D.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E.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农业改革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2)发展乡镇企业(1984——)

农村集体或者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②作用:

A.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B.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C.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的推动;

2)为了增强企业活力

1)所有制:

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2)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3)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

3、过程:

1)1978—1984试点时期

2)1984全面展开:

十二届三中全会,增强企业活力,社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1992十四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改革

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2)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3)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5、问题:

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1992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义市场经济体制2)1993第一次写入宪法

3)1997十五大,创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21C初,初步建立起社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作用:

1)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快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2)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3)有利于全球化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改革的必要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对对应的经济范畴,两者主要区别是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前者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调节作用;

后者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技基础性调节作用。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确定对外开放的方针: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2)国际政治局势:

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3)世界经济潮流:

经济全球化

2、过程:

1)经济特区:

①1980年确定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

原因:

A.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B.是著名的侨乡C.离香港、澳门、台湾比较近D.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目的:

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特征: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对比特别行政区)②1988年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

3)沿海经济开发区:

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4)上海浦东:

1992新的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内地

6)天津滨海新区:

2004年引起世人关注,

作用:

可以有效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贸组织

1、世贸:

1)前身:

1947签署、1948年正式建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2)建立:

1995年1月1日成立,总部日内瓦

3)性质:

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4)宗旨:

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

2、经过:

1)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

2)1981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关贸总协定的会议

3)1986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

4)2001年12月正式成为世贸正式成员

3、认识:

1)中国:

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

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

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中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2)世界:

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看如何应对

4)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的活动。

由于在1995年1月1日世贸组织成立时,中国还未加入,所以中国不是世贸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

1、建国初:

落后于欧美国家,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2、1978年:

进步,差距,没有解决温饱——>

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3、1982年:

十二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1987年:

十三大,社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

——>

1990世界第十,发展中国家第二

5、1992年:

十四大,江泽民第三代,目标建立社义市场经济体制

6、1997年:

十五大,邓论写入党纲——>

2001年世界第六,发展中国家第一

7、2002年:

十六大,三个代表写入党纲,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6世界第四

8、2007年:

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

1、含义:

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工业革命开始了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1)建国以来,进程十分缓慢

2)改革开放以来,进程加快

①原因: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

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

③影响:

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

3)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

①理论:

2002积极的城市化战略,多样化城市道理

②影响:

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3、问题:

缺水、污水——>

建设节约资源型、生态型城市成为主要任务

三、互联网时代

信息化时代(工业化——>

信息化)(1969年在美国诞生)

2、开始:

1995年中国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

3、影响:

1)打破时空界限,便利新信息传递与共享

2)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

3)改变了价值观、认识世界的方法

4、问题:

1)不良信息、虚假信息2)网瘾3)虚拟世界,自闭

四、时尚中国

1、意识:

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

2、生活:

1)衣,中山装、绿军装——>

时装、牛仔裤

2)食,凭票供应—————>

减肥

3)住,装修热

4)行,自行车王国————>

私家车,自驾游

3、语言:

新词、外来词,港台词

1.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民实现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

2.互联网的发展,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并没有使现代生活方式彻底取代传统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