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轮练习第27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含解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1678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一轮练习第27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含解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一轮练习第27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含解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一轮练习第27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含解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一轮练习第27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含解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一轮练习第27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含解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一轮练习第27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含解Word下载.docx

《历史一轮练习第27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含解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一轮练习第27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含解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一轮练习第27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含解Word下载.docx

(4)劳动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主要影响

(1)前期:

为保证国内战争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2)后期:

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为什么列宁在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的同时,又说“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提示:

列宁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政权渡过严重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性的办法。

说明列宁已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1.实施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开始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

以固定的_粮食税_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

①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

②部分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由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允许恢复私人小企业。

(3)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

(4)分配:

废除实物配给制。

4.意义

(1)实践意义: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就是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发展资本主义。

请简要评析之。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由此可见,此观点是错误的。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背景

(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2)苏联经济落后,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

2.形成过程(建立途径)

(1)1925年起,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点的工业化建设。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全盘建立集体农庄。

(3)1928年起,实施五年计划。

3.确立时间:

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6年苏联宪法通过)。

4.主要表现(特点)

(1)所有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2)管理体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经济体制: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4)工业化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

(5)政治体制: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5.影响

(1)作用

①推动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并成为工业强国。

②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利于改善民生。

②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持续发展。

③体制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后来出现了大规模、群众性的农业全盘集体化。

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有何弊端?

①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

②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③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

四、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改革内容(主要措施)

①农业改革(重点):

实行农产品的收购制;

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

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运动。

②工业改革:

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结果:

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4)意义: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工业改革内容

①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②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

(2)影响

①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②后期改革放缓,经济发展停滞、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①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②以指导性指标取代指令性指标。

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结果

①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②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1.俄罗斯专家格·

阿尔巴托夫认为勃列日涅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短命,为什么?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2.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

“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据此,谈一谈你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认识。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这是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则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1.(2015·

广东卷)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信息“发生在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商品贸易,即政府禁止买卖粮食,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4·

课标全国Ⅰ卷)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故D项正确。

依据信息“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可知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故A、C项错误;

1936年计划经济体制才正式确立,故B项错误。

D

3.(2015·

海南卷)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B项正确,C项错误。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项错误。

B

4.(2015·

课标全国Ⅱ卷)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

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材料反映了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取外汇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B项错误;

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C项错误;

农业集体化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A

5.(经典再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本题考查史论分析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知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A项错误;

此时苏联已经成为工业化强国,排除B项;

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

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

D项符合题意。

6.(2014·

福建卷)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1953年到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故D项正确。

农业集体化就是降低农产品价格,A项错误;

B项是勃列日涅夫时期;

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背景,C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