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女生体育课实施互动发生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女生体育课实施互动发生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女生体育课实施互动发生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造的、生成的教学;
以人为目的的教学。
让学生能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在体育教学课堂中,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如何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本次实践研究的重要任务。
(二)现实背景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以知识和技能是中心。
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身体素质的发展、运动能力的提高是首位的、本位的。
智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个关怀。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题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中着重体现如下一些因素:
1、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自主参与度;
2、教学中体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合作互动;
3、课堂中学生学习材料、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
4、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吸取理解和整合;
5、学生学习中的自我评价、监控、反思能力培养提高;
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7、学生学习中互相评价,互相监控,相互提高,相互学习的能力培养。
当前我市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初升高体育加试的三十分。
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把体育课教学成了三项考核项目的训练课,甚至有的学校初中三年的体育课都围绕着这三个考试项目进行“应试教学”。
由于这种课堂中学生只有服从,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样的教学往往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从而这些女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高中女生的生、心特点,往往表现的爱静、爱美、不爱动的表现,体育课上出现高中女生“爱贴墙花”的现象。
及高中女生在体育课中兴趣不高,具有一定的厌学情绪,必然影响高中女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设计我们的体育课堂来改变这种高中女生“爱体育,不爱体育课”的现状是我们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
本人在我校2003级新生入学时对302名女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表见附表。
姓名
班级
身高
体重
初中毕业学校
初升高中体育加试总成绩总分(30)
三级
蛙跳
掷实
心球
800米跑
参加镇、市中小学运动会经历及成绩
有无运动
禁忌病
你所喜爱的运动项目
游戏()田径()篮球()排球()羽毛球()跳绳()健美操()其他()
你喜欢上体育课吗?
很喜欢()随便()不喜欢()怕上体育课()
你觉得该怎样上体育课?
和以前一样()学一种你喜欢的技能()自主活动()无所谓()
对体育课内容感兴趣吗?
很感兴趣()随便()不太喜欢()不喜欢()
你喜欢怎样学动作技能
老师告诉的方法()与同伴合作讨论()自己探究方法()
调查问卷发放302份,回收302份。
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调查结果各项数据统计下:
从问卷调查可知:
新入学的高一女生对初中体育课的状况出现较重的不满情绪,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并不太感兴趣、课堂学习过程中不喜欢动脑筋,习惯于老师给现成的答案,按部就班。
学习的依赖性很强,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本人《体育与健康》就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尝试体育课中实施“互动—发生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三、研究准备:
(一)、研究对象
选择富阳市大源中学一(5)一(6)/一(7)一(8)为实验班。
一(3)一(4)/一(9)一(11)班为对照班,进行对比教学。
我校采用的男女分班,二班二教师授课。
2003级新生共十一个班。
其中1-6班为平衡普通班,7、8、9、11为重点班。
10班为艺术班,具体人数见
(二)、研究方法
班别
性别
人数
实验班(A班)
A1
一(5)
24
一(6)
29
A2
一(7)
30
一(8)
对照班(B班)
B1
一(3)
28
一(4)
25
B2
一(9)
31
一(11)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统计法的研究方法。
(三)、研究前测:
研究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素质对照表:
数据
项目
实验班平均值
对照班平均值
立定跳远(米)
1.75
1.78
1.72
掷实心球(米)
6.12
6.08
6.06
6.18
800米(秒)
226
217
221
225
50米(秒)
8’’6
8’’5
8’’8
仰卧起坐(次/分)
40
39
41
跳绳(次/分)
146
151
149
148
数据
很喜欢
一般随便
不太喜欢
怕上
实验班
A1(53人)
14
26.4%
21
39.6%
11
20.7%
7
13.2%
A2(60人)
13
21.7%
26
43.3%
16
26.7%
5
8.3%
对照班
B1(53人)
12
22.6%
49.1%
9
17.0%
8
15.1%
B2(62人)
25.8%
22
35.5%
10
16.1%
经研究前测,实验班与对照班可比条件基本一致,且普通班与重点班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平行班居中游水平。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2003年7月~2003年9月2.研究阶段:
2003年9月~2004年7月
(1).资料收集,制定并发
(1).确定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
(2).研究前测
(3).探索研究策略(兴趣爱好调查、探索研究策略)
3.总结阶段:
2004年9月~2004年10月(3).实施实践研究
(1).资料统计分析处理(4).结果分析、研究后测
(2).论文撰写(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身体素质测试,兴趣爱好调查)
四、研究过程
(一)互动—发生式教学的理论含义。
互动:
就是指交互、相互、彼此、双向。
动,是指运动,动态。
互动即交互,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映的过程。
这是互动的本意,此处的互动指的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本质的认识,认为教学过程是各相关因素,主要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因素的互动过程。
“发生”指的是对学生学习本质的认识,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的自我构建过程,学生获得知识不是靠被动的接受,而是在外部信息与原有知识框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
“互动—发生式”教学的基本概念是: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通过互动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发挥评价过程的激励和诊断作用,通过反思和矫正实现对学习的掌握和达标。
“互动—发生式”教学强调互动,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如果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或欲望,学生对学习必然是一种马虎应付的策略,所取得的成果也必然是肤浅且表面的。
只有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和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是促使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的前提。
其次,“互动—发生式”教学强调的是通过“互动”促进知识的“发生”,协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再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的头脑不可能是一片空白,而是已有一些知识。
学生原有的知识中如果存在着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概念或技能,学生就可以在新知识与原有相关概念或技能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固定的联系,这样的学习称之为有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有不同的层次,若所学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属于同一水平,那么新的有意义的学习只是为原有的概念或技能增添一些新的例子,将原有的概念进行了细化。
如果新的知识带来了比原有的概念更为深入的一层关系,在认识结构中内化出的概念一尺具有新的含义,这时就产生了深化学习,当深化学习到一定程度,学生突然发现表面上互不相同甚至矛盾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这一过程为整合。
“互动—发生式”教学的第三个重要概念就是向学生提供能够促进其实现新知识整合的内容,并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和分析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互动—发生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对学习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互动—发生式”教学的环节
“互动—发生式”教学的过程大致规范为四个环节。
1、目标与导向
“互动—发生式”教学首先强调每一阶段都要明确的教学和学习目标。
侧重学生的学习目标。
在整个阶段,每一学年,每一学期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使教师和学生都明确所要达到的要求,知识重点和难点所在。
应注意:
(1)目标应具体、简明、易懂;
(2)符合学生的水平与实际,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3)预定的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以及学习进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
(4)目标应前后连贯,逻辑合理,深浅有序,循序渐进,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
(5)预定的目标可作为检查学生水平及诊断学习中存在问题的依据。
制定目标的目的是在于给学生正确的导向,定好目标并不是这一环节的终点,而是引导学生明确目标、主动向目标迈进的起点。
让学生真正领会到每一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将学生的思维集中起来,沿正确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2、活动与思考
“互动—发生式”强调开展丰富多彩的,多角度的教学双边活动,通过听讲解、看示范、自学学习材料,讨论,自主练习等学生活动创造适当的情景,进一步开展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适当的铺垫和点拨、引导、发挥辅助和主导作用。
通过适当的引导,建立认识的中介,扫清感知上的障碍,引导学生反复地把外来的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把新知识归并到自己的知识机构中去。
3、检测与反思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观察、比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引导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地反思。
反思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掌握反思的方法,对自己和他人能够做出科学地评价和判断,建立起恰当的自尊和自信,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工作,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都非常有意义。
4、系统化扩展
“互动—发生式”教学最终要引导、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化与网络化。
创造机会让学生扩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将新知识技能不断的内化和原有技能的深化、纠正,使知识技能结成网络使原本看似无关的知识、技能通过学习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逐渐形成一个知识系统。
(三)“互动—发生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教师能动性—原则
“互动—发生式”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发挥协调和引导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为了学生的学,以教带学,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只有教师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才能保证“互动—发生式”教学紧凑有序地进行。
2、学生—主动性的原则
“互动—发生式”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象,处于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要使学生成为有独立行为的人和有自觉地、有意识的人。
才能在学习中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
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和教学的结果。
3、师生—合作性原则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去完成任务。
在“互动—发生式”教学中,特别强调师生,生生合作学习,课堂中往往是组成一些小群体、小团体;
通过合作化、交流、互动来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合作化学习是体育课堂实施“互动—发生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4、氛围—民主性原则
互动式教学中应充分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体现课堂中气氛的民主性。
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他充满着无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为因素。
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形成平等和民主的教学氛围,构建富有挑战和竞争的教学机制,确立正常和密切的合作关系,已是主动式教学过程不可合适的重要因素。
5、信息—反馈反思原则
“互动—发生式”教学过程中强调观察、评价和自我反思对学习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讨论、对比、观摩、评价、反思获得频繁的反馈信息,找出误差进行矫正。
(四)“互动—发生式”教学中的互动基本类型
1、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类型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几种要素之间的互动是最重要的。
从互动的主体的构成来看主要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两大类。
(见下图)
2、基本类型具体阐述:
A、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
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主要存在于提问应答,设计反馈,个别辅导,眼神交流,直接接触等过程中。
在这类互动中,教师表露出对学生的期望、印象,学生则体验着归属、自尊、自我形象等,这种互动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B、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体育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内容都表现为这种互动。
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讲解示范、提问、评价、讨论和练习之中,使体育课堂教学实现认识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基本保证。
C、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常见于课堂联系,课堂讨论过程之中。
最常见的是练习中同伴之间的交往。
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可以深化学生的认识,拓宽思路,还可以发展学生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因此,这种互动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D、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互
主要是组际互动。
如组间的观摩交流、展示竞赛、相互评价。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同时通过组间交流,有利于对促进信息的理解和掌握。
E、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互
只要指学生个体与同组、同班学生之间的互动。
包括个体在小组中发表意见或评论他人意见时的互动,以及集体帮助个别学生的互动。
这种互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参与意识,而且可以使全体同学接受群体规范,服从群体任务和要求,从而形成善于人际交往和组织群体的能力。
对于整个体育课堂来说,每一类互动都有其他类型无法替代的作用。
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类型图
(五)“互动—发生式”教学的基本类型
1、九步式教学模式
(1)概述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总结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九步式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设置问题试图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思考。
利用相关的知识和认识,启发诱导学生把外来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把新知识归并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达到掌握所学技术的动作有关的知识、方法及原理。
确定目标学生确认目的、任务,教师激励
激发兴趣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融入情景,进入角色教师调动情绪,引导组织
尝试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练习和思考,教师关注、提示、组织
设疑学生讨论、分析、争论、整合,教师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体验学生带着理解到练习中体验、寻找答案,教师关注欣赏、帮助激励
释疑学生进行讨论、判断、归纳、分析,教师进行引导、点拨
验证经讨论调整后进行有意识的体验练习,教师关注欣赏帮助、激励点拨
评价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组评,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反思学生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2)个案操作分析
确定目标
学生理解步幅、步频的概念,探讨步幅、步频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激发兴趣
教师设置问题1:
你能估计出你最快用多少时间跑完50米?
问题2:
你最快速度跑完50米需几步跑完?
学生开始回顾自己的50米成绩,并相互讨论。
最快速度几步跑完,大家开始组内讨论在学习材料上进行登记。
尝试
教师激励大家:
估计对不对,试试就知道。
教师组织大家练习,二人一组,八人一大组进行50米计时跑,二人小组分别非常认真地给同伴数步子,发现估计误差较大
设疑
教师解释:
总步幅/步数为步幅步数/时间为步频把时间和步数都登记在学习材料上,学生计算出步幅和步频登记在学习材料上
教师设问2:
步幅最大的同学是不是跑得最快的同学?
步频最快的同学是不是跑得最快的同学?
步幅与步频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内开始讨论:
根据学习材料上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体验
教师鼓励:
是不是?
行不行?
行动中找答案!
各组组织50米跑组内同学观察分析,组间对比,探讨
发现步幅最大的同学不一定跑得最快,步频最快的同学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同学。
两者是一对相关的关系
释疑
教师点拨: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中跑的最快的同学的步幅和步频各处于什么状态?
大家发现:
步幅较大,步频较快。
但都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快。
大步幅不能牺牲步频为代价,同时加快步频也不能缩小步幅为基础
教师启发-----怎样处理:
步幅步频取有机结合点,达到最快速度
验证
教师启示:
先判断自己的步幅,步频在组内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有意识的调整。
同学们研究自己的学习材料并在组内、组间交流、分析,发现问题去体验、去提高自己快速跑的方法
评价
比比那组整体实力最强?
比比那组配合最默契?
比比那组的士气最高涨?
学生进行组间快速跑接力比赛。
相互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反思
教室布置作业:
速度与步幅和步频的相关关系可否用数学或物理公式来表示?
2、六步式模式
(1)概述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尝试总结以“自主探索”为主的六步式教学模式。
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发展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学习,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感性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质疑——设问课的导入阶段通过师生互相提问、质疑,体现师生互动对话
寻法——观察学生个体之间讨论、观察、探究方法,体现生生互动,自主探究学习方法
引导——探究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拨,体现师生交流互动,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互相讨论,掌握方法
讨论——交流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学生再次进行讨论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群体之间互动,团队之间合作的精神
验证——练习给予学生充分练习与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体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反馈——评价通过师评,互评、自评体现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评价、促进学习发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质疑——设问
每10人一组,每人一绳,你们能想出多少种用绳来锻炼的办法或游戏呢?
通过质疑,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引出来本次课的知识点,并提出了练习的要求体现师生对话、互动地教学
寻法——观察
有用绳做操,用绳子打结后投的,用绳子跳的,跳的方法可多了,用绳角力的……还有没有更多的方法呢?
让学生用眼睛去感知其他组的创意,找到灵感,创出更多的锻炼方法。
教师关注、鼓励的同时适当的提供帮助、点拨,体现生生互动,养成学生善于思考和勤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每组演示最佳创意,其它组观摩、学习、评价。
引导——探究
“绳子一个人可以玩,二个人可以玩,十个人一起玩可不可以呢?
”
绳子可以用来跑,用来跳,可以用来投,还可不可以用来其他游戏?
老师给每个组出个难题:
用绳子来培养同学之间协作配合意识和能力的游戏?
小组内开始讨论,创设,体现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互动
讨论——交流
各小组展示他们的创意,有八字形跳绳,有二人三脚跑,有二人跳一绳,有短绳接长绳跳长绳,有大绳里跳短绳……
每小组学二种认为有创意的玩法,组间进行交流指导
老师在给大家出个难题:
六个小组合成一大组,用上我们手中所有的绳子,所有的同学都能参与,而且必须体现出团队协作精神的游戏。
组间讨论开始了,有提议跳绳网,有提议`------
老师点拨:
各组设计、演练,然后推广到全班。
验证——练习
有的跳绳网,有的跳“竹竿舞”……
展示讨论后大家认可跳竹竿,会的那一组同学展示,帮教其他组
小组内掌握了以后再全班组合起来,先分工,后练习。
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证,组间合作异常活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示范。
反馈—评价
最后让学生反思:
跳绳作为一件器材,可以创设出多种多样的锻炼方法和手段,如果有自主锻炼的意识,场地和器材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困难,为什么课外活动事件有那么多女孩子没有活跃起来,原因是没有场地、器材?
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自评,组内他评,评一评本堂课中的学习态度,意识表现,合作能力,动脑创新等各方面的表现。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年的体育课教学实践的尝试,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