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讲.公共事业管理-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1106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5讲.公共事业管理-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05讲.公共事业管理-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05讲.公共事业管理-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05讲.公共事业管理-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05讲.公共事业管理-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5讲.公共事业管理-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ppt

《05讲.公共事业管理-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5讲.公共事业管理-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ppt(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5讲.公共事业管理-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ppt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1:

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仲伟周教授、博士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1、研究的动因与意义l1.1、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兴起l1.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不足l1.3、非营利组织行为混乱l1.4、如何确保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l1.5、从理论上揭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与功能、运行机制、行为扭曲及其根源、组织治理的政策与制度安排等l1.6、促进我国社会中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l2.1、非营利组织形成与发展的动因研究l

(1)其一是功能学派,他们认为非营利组织形成与发展的动因是其功能的存在,即非营利组织可以改变国民收入再分配流程结构的公平性、扶持社会弱小群体、促进贫穷落后地区的扶贫开发、吸纳社会从业人员、提高科学文化研究水平、捐资助学、实施与宣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邓国胜,1999;吕星,1999;王名,2000;王名、何建宇,2000;赵黎青,1998、1999;朱传一,2000)。

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l

(2)其二是组织学派,即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第三种经济组织,这种新的第三种经济组织可以克服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Gies,Ott&Shafritz,1990;Gidron,1992;Lester,1993、1994;Rose-Ackerman,1986;White,1996;谢岳,2000;赵黎青,1999),他们对非营利组织形成发展动因的理论分析,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现代福利经济学,然而现代福利经济学作为规范经济学,它的形成与发展又是建立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从市场失灵理论的完善到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完善并成为一门广为接受的系统经济学分支学说,已经是20世纪中后期。

借助于市场失灵理论以及现代福利经济学理论,西方学者从社会公平角度来探讨市场机制对收入转移调节的失灵,以及从社会效率角度讨论政府干预失灵,揭示了非营利组织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因。

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l(3)动因研究的两个学派理论评价:

其实这两个学派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其共同特征都是以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发挥的功能或结果来解释其存在的原因。

这显然是不符合理论发展规律的,因为分析组织的动因是不能用其结果来代替的,所以他们的理论是极不成熟的。

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l2.2、非营利组织的内涵与外延l

(1)从社会结构理论出发,介绍了非营利组织的内涵与外延(陈雪柏,2000;邓国胜,2000;弗斯顿伯格,1991;赫兹琳杰,2000;李文,2000;李亚平,1998;吕星,1999;Orlans,1980;秦晖,1998、2000;Schiff&Weisbord,1991;王绍光,1999;谢岳,2000),即非营利组织的活动目标是提供的服务效率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l

(2)非营利组织的其他称谓:

非营利组织不以利润最大化为活动目标并不表示非营利组织不能营利,非营利组织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必然要以自己的营利为其提供财源支撑;并且在现实社会中,非营利组织还有多种称谓,即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简称NGO)、第三部门(thethirdsector)、公民社会(civilsociety)、志愿组织(voluntaryorganization)、公共服务组织(publicserviceorganization)、慈善组织(charitableorganization)、公共利益组织(publicinterestorganization)、社会企业(socialenterprise)等;在众多的学者分析中,这些称谓是通用的。

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l(3)评论:

然而,实际上这些称谓之间还是有严格差异的,而且是不能通用的,如非政府组织强调它不是政府或其附属机构、非营利组织强调它不是(营利性的)企业、第三部门强调它是与政府以及企业并列的社会组织、公民社会强调它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志愿组织强调的是组织运作依靠志愿者志愿、公共服务组织强调的是这些组织的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范围或特征、公共利益组织强调的是组织活动目的的公利性、慈善组织强调的是组织经费来源于私人捐赠、社会企业强调的是这些组织的经营利益目标是整个社会而非个人等,但遗憾的是学者们的讨论都忽视这些差异。

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l2.3、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与功能及其扭曲与矫正l

(1)从社会功能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出发,提出与分析非营利组织的本质功能及其扭曲与矫正,他们首先提出非营利组织极其活动不仅是一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机制(何炼成、王忠民,1990);而且是一种国民收入的市场性无偿再分配机制,不仅能改变国民收入再分配流程结构的公平性、扶持社会弱小群体、促进贫穷落后地区的扶贫开发、吸纳社会从业人员、提高科学文化研究水平、捐资助学、宣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而且还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改善社会福利等;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l

(2)但是,一但这些部门以及相关的部门行为约束环境扭曲后,他们的角色与功能就必然发生扭曲并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等(Reece,1997;王忠民、仲伟周,1996A、1996B;仲伟周,1994、1995、1996、1999A、1999B)。

这些学者的理论贡献在于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角度揭示非营利组织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对非营利组织的国民收入市场型无偿再分配机制产生的根源、机制、福利效果以及与传统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行政性国民收入在分配的比较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l2.4、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l

(1)从社会角色定位理论出发,首先提出非营利组织的正规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等基本特征(Anthony&Young,1988;弗斯顿伯格,1991;席酉民,2000;赵黎青,1999;仲伟周,1994;朱传一,2000);其次还分析了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定位及其扭曲与矫正,即非营利组织是从事公益事业的民间组织,其活动经费不能主要依赖财政拨款,而要依赖私人营利捐助、自身经营等,否则就是角色与功能的扭曲,如以与政府间的关系搞摊派、索赞、拉赞等,因此必须对这些行为的扭曲进行管制(王忠民、仲伟周,1996A、1996B;仲伟周,1994、1995、1999A、1999B)。

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l

(2)在所有这些学者的理论分析中,他们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们仍没有从非营利组织与营利性组织的比较中揭示非营利组织的本质特征或独有特征、非营利组织的本质特征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非营利组织行为扭曲的机制与社会效应等。

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l2.5、非营利组织发展面临的挑战l非营利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挑战日趋激烈(弗斯顿伯格,1991;赫兹琳杰,2000;KhannaPosnett&Sandler,1995;李文,2000;Orlans,1980;Payne,1998;Rose-Ackerman,1986),一方面由于市场中的企业越来越自己从事公益非营利活动而不是以给非营利组织捐助提高企业声誉,导致非营利组织资金短缺;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组成人员结构复杂,正是不以利润为活动目标,导致责任不明、管理混乱,因而导致其服务抵效,这些均直接威胁其生存与发展。

然而,非营利组织的这些挑战其根源(尤其是特有根源)是什么?

会对非营利组织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非营利组织应对这些挑战的原则、方针、策略与步骤是什么?

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他们是少有涉及的。

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l2.6、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案例评估研究l不同社会制度背景、发展阶段下的案例评估研究,而且这些评估主要集中于对评估方法、活动内容的效率讨论等(弗斯顿伯格,1991;邓国胜,2000;郭于华、杨宜音、应星,1999;赫兹琳杰,2000;康晓光,1997;李书磊,1999;孟延春,2000;秦晖,1999;孙立平、晋军、何江穗、毕向阳,1999;王名,2000;杨团、唐均,1998;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希望工程效益评估课题组,1999;周志忍、陈庆云,1999)。

案例研究是现代经济学与管理学走出理论的“象牙塔”而面向社会实践并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体现;但案例研究并非是为案例研究而案例,而是运用现代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来透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解决其中的具体问题,成功的案例研究正是通过如此将现代经济学与管理学原理一般化并加以推广。

而这正是目前的案例研究有待提高的地方。

33、我国非营利组织研究的趋势、我国非营利组织研究的趋势l

(1)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研究l

(2)非营利组织的经济绩效与评价研究l(3)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与控制体制研究l(4)中外非营利组织的经验比较与借鉴研究l(5)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其他应用研究3.1、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研究l到目前为止,治理结构理论主要是指企业的治理结构。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中的股份公司出现-企业中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后,由于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不一致而导致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产生,它主要用来解决对于股份公司而言,所有者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涉及一套何种制度来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激励相容。

3.1、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研究l这方面的理论是非常丰富的,但遗憾的是对非营利组织而言,尽管也存在这些组织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当然不想企业那样的分离),而且非营利组织的经营者也常常违背所有者以及捐资者的初衷,但理论界的研究至今未有涉及。

所以,如何合理安排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权力结构、如何成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委员会、如何用制度保障非营利组织的经营者与捐资者激励相容、非营组织的治理结构与企业的治理结构比较等等,均是非营利组织行为理论的重要研究课题。

3.2、非营利组织的经济绩效与评价研究l由于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是不以利润最大化为其行为目标。

因此无论是以财政为主要依托的非营利组织、还是纯粹靠捐(赞)助威声的非营利组织,均以此为借口而忽视其经营绩效,从而导致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效率非常低下,导致非营利组织的日常活动困难重重。

这就给未来的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提出了又一新的课题,如何设计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效率指标、如何衡量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效率、如何评价非营利组织的经济效益目标与社会效益目标等。

3.3、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与控制体制研究l当前中国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不仅其内部的组织结构与权利安排问题重重,而且其运行的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度及其低下。

所以未来的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理论必须给出非营利组织管理与控制体制的一般性框架分析: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与控制原理、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的市场营销管理、非营组织的战略管理、非营利组织的运营管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以及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与控制等等。

3.4、非营利组织的比较研究l这里的比较研究不仅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而且还包括不同形式的非营组织比较研究,如医院、学校、基金会、慈善机构等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运行、管理比较研究。

3.5、应用研究l即如何运用非营利组织行为理论来指导上个世纪末中国推进的公共部门的市场化改革,这些部门的市场化转轨一般原理、方式与步骤以及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处理等。

4、学习与交流园地l4.1、国内: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北京大学社会福利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PO研究所、中国非营利机构信息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室等;l4.2、海外:

NPONetwork、CivilSociety、Philanthropy、Voluntary、NGO、TheThir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