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文档格式.docx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如胃热,食则汗出如洗。
饮酒漏风,汗出如浴。
肺虚,腠易疏泄,玉屏风散。
心虚,神不安谧。
肾虚,元府不闭。
肝脾虚,精血久耗。
士材亦云∶肺虚者固其皮毛。
心虚者益其血脉。
肾虚者助其封藏。
脾虚者壮其中气。
肝虚者禁其疏泄。
此从乎腑脏为治也。
其盗汗乃睡中自泄,水火不交,阴阳偏胜,虚损心阳,至如病后气血俱虚自汗,产后血脱,孤阳无根据,大汗不止。
1、《素问·
经脉别论》曰:
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2、《素问·
别经论》曰: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此乃思虑伤及心脾,心阴不足,心无所养。
3、《景岳全书》曰:
“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液随卫气外泄。
4、《医学纲目》中曰:
“头汗出,齐颈而还、血症也。
”此乃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5、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汗论》
6、经曰∶阳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有余为多汗身寒。
又曰∶血与汗异名而同类,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7、肾病者寝汗憎风,寝汗,即盗汗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汗证多属虚证。
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
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
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
营卫失调证多汗而不温;
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
湿热迫蒸证则汗出肤热。
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
《幼科发挥·
诸汗》言:
“汗者心之液也。
头汗不必治。
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
汗证以虚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
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此外,还可见于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二、治疗原则
除内服药外,尚可配合脐疗等外治疗法。
三、分证论治
1.肺卫不固
证候:
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
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
舌淡,苔薄,脉细弱。
分析:
本证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虚弱。
阳主卫外而固密,肺主皮毛,肺卫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
头为诸阳之会,肩背属阳,故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
动则气耗,津液随气泄,故汗出更甚。
气阳不足,津液亏损,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
肺卫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袭,故常易感冒。
舌质淡,脉细弱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
益气固表。
方药:
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常用药:
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合,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养心敛汗,麻黄根收涩止汗。
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砂仁健脾助运;
汗出不止者,每晚在睡前用龙骨、牡蛎粉外扑,以敛汗潜阳。
2.营卫失调
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微寒怕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本证多为表虚者,病后正气未复,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汗出遍身,微寒怕风,或伴低热;
肺脾受损,故精神疲倦,胃纳不振。
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均为营卫失调之象。
调和营卫。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益气固表;
桂枝温通卫阳,配芍药敛护营阴,共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助黄芪以固表;
浮小麦、煅牡蛎收敛止汗。
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加党参、淮山药健脾益气;
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石斛、柏子仁养心安神;
汗出恶风,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祛风解表。
3.气阴亏糜
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或素体气阴两虚,故形体消瘦;
气虚不能敛阴,阴虚易生内热,迫津外泄,故汗出较多;
汗为心液,汗出则心血暗耗,血虚则心神不宁,故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
气阴亏损故哭声无力。
口唇淡红,舌质淡,脉细弱,均为气阴不足之象;
苔少或见剥苔,脉细数,则为阴亏之征。
益气养阴。
方药;
生脉散加减。
人参或党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收敛止汗,生黄芪益气固表,瘪桃干收敛止汗。
精神困顿,食少不眠,不时汗出,面色无华,为气阳偏虚,去麦冬,加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固表;
睡眠汗出,醒则汗止,口干心烦,容易惊醒,口唇淡红,为心脾不足,脾虚血少,心失所养,可用归脾汤合龙骨、牡蛎、浮小麦补养心脾,益气养血,敛汗止汗。
4.湿热迫蒸
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为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色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
头为诸阳之会,脾主四肢,故头部或四肢汗多;
湿热郁蒸,故口臭、口渴不欲饮;
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清热泻脾。
泻黄散加减。
石膏、栀子清泄脾胃积热,防风疏散伏热,藿香化湿和中,甘草调和诸药,再加麻黄根、糯稻根敛汗止汗。
尿少、色黄加滑石、车前草清利湿热;
汗渍色黄甚者加茵陈、佩兰清化湿热。
拔罐加艾灸法治疗
一般选取神阙、涌泉、大椎、肺俞、膏肓俞、脾俞。
先取俯卧位暴露背腰部,将罐拔于患者的大椎、肺俞、膏肓俞、脾俞上,留罐各3至5分钟起罐后另患者翻身至仰卧位,术者右手如持笔写字状持灸用艾条将点燃端对准神阙、涌泉穴位处,艾条点燃端与施灸局部皮肤的距离以5至15厘米为佳,以局部温热但不致烫伤为度施温和灸,每穴每次灸15分钟,每日一次。
涌泉、肺俞、膏肓俞、脾俞四对穴左右隔日交替施术;
神阙、大椎两穴每日必取。
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其穴居通调督阳、上传下达的枢纽地位,在启动或激发机体免疫系统发挥重要调节功能有关。
肺俞、脾俞为肺、脾二脏在足太阳经上的反映病症接受刺激的两个点,有固标健脾、调和营卫、补气生血的作用。
膏肓俞有通宣理肺、益气补虚的作用,是常用的保健要穴。
《千金要方》曾载:
“此灸讫,令人阳气康盛。
涌泉又名地冲,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是常用的保健要穴。
具有宁神开窍、补肾益精的功效。
神阙又名脐中,有温补元阳,强健脾胃,复苏固脱之效。
神阙灸法为历代养生学家所重视。
如《类经图翼》所说:
“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诸法共用起到固标敛汗,调和营卫,是阴阳达平衡的最终目的。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生脉饮口服液,每次服10毫升(1支),每日3次。
用于自汗。
(2)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克,每日3次。
(3)六味地黄丸,每次服8粒(6克),每日3次。
用于盗汗。
(4)大补阴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
自疗注意事项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2)注意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注意饮食调理,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
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4)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
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5)节制房事。
(6)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正常液体量。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玉屏风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
用于肺卫不固证。
2.生脉饮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
用于气阴亏虚证。
二、外治疗法
1.五倍子粉适量,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用橡皮膏固定。
2.龙骨、牡蛎粉适量,每晚睡前外扑。
用于自汗、盗汗,汗出不止者。
自汗论
伤寒指掌自汗论
1、伤风则恶风自汗.
2、伤湿则身重自汗.
3、中暑则脉虚,烦渴自汗.
4、湿温则妄言自汗.
5、风温则鼾眠自汗.
6、柔痉则搐搦自汗.
7、阳明则潮热自汗.
8、劳倦则身倦自汗.
9、亡阳则漏.不止自汗,阳明胃土虚,中寒,脾不约束津液,横溢四肢,犹如阴淫盛雨滂沱,故汗出而冷也。
医医病书自汗论
有汗不止,今人悉用黄芪,浮麦,他法概不知之。
1、伤风漏汗,治以桂枝加附子汤。
2、中风自汗,治以桂枝汤。
3、风温自汗,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如桑叶连召之类。
4、中暑自汗,治以白虎,狂汗不止,脉芤者,加以人参,亦有用生脉散处。
5、阳虚自汗,轻则用人参黄芪,重则用桂枝,术甘。
6、肺虚自汗,用沙参麦冬五味子,双桑叶之类。
7、心虚自汗,用秋小麦,人参,枸杞柏子,龟板之类,重者用龙牡蛎救逆汤。
8、阴虚不受阳纳之自汗,即盗汗,治以介类潜阳,大固肾气。
9、湿家燥家自汗,均以护阳为主。
10、痰饮咳嗽自汗,即用发汗之麻黄,单用其根,以收太阳归纳之气。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
自汗:
郁金,研末,卧时贴乳上,汗即不生。
盗汗:
五倍子,研末,稀米酱调合敷脐,两次愈。
自汗、盗汗:
生牡砺,研细末,掺有汗处,3次即止。
自汗:
何首乌20克,研细,本人唾液调糊状,敷脐。
黄柏,研末津调敷脐。
五倍子20克,研细末,水调糊状敷脐。
(本草纲目)
黄芪15克,白术、防风各9克。
本方益气固表,适用于脾肺气虚所致的汗出。
《日华子本草》曰:
“防风治三十六种风,羸损盗汗等。
带露水的桑叶适量,放瓦片上焙干,研末,米汤调服,每日1次,每次6克,连服5次,治小儿盗汗。
泥鳅用油煎至焦黄,水煮汤服,治小儿盗汗。
黑豆煮烂,每日适量食之。
有健脾固表之功。
鸭血糯米适量,煮烂食之。
有补血和营之功。
中药疗法
1、用中药牡蛎散及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自汗
药物组成:
煅牡蛎30g,黄芪60g,麻黄根10g,防风12g,白术10g,浮小麦30g等加味,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为1个疗程。
方药解析牡蛎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玉屏风散出自《丹溪心法》,合用固表敛汗止汗,主治气阳不足之自汗、益汗、心悸、气短、乏力、体倦。
自汗症名出自《伤寒论·
又辨太阳病脉症并论》,《三因方》认为“无问昏睡,漫漫自出者名曰自汗”,可因气虚、阳虚、血虚、痰阻、伤湿等因素所致,同时伤风、中暑、伤寒、瘟病、霍乱等各种病症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自汗。
总之,自汗虽有卫气不固,胃中津液外泄,而实关乎脏腑蒸发使然,心之阳不能为外,而为固,则自汗云。
汗法位八法之首,而病其于风寒,风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方中用黄芪固表止汗、防风解表而助黄芪固表之功,白术健脾除湿益气,麻黄根吸敛止汗,二方合用共同达到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2、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自汗
玉屏风散出自《究原方》,主要用于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
在实际应用中因其药味少,立意深,易变通,因而成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
黄芪12g,白术12g,防风6g,乌梅15g,五味子10g。
汗出较多者可加用煅龙牡、浮小麦、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阳虚易反复感冒的患者酌情加用桂枝、白芍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气虚证见气短乏力、精神欠佳者加用党参、黄精、当归,夜寐不安者酌加炒酸枣仁、合欢花、夜交藤。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剂为1疗程,症状较重者可连续服用3-4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谷维素、维生素B族常规剂量治疗。
自汗证,现代医学主要认为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免疫机能低下有关,治疗手段单一,仅用谷维素、维生素等治疗效果一般。
而用玉屏风散加味辨证施治,效果较好。
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3味药物组成,功能益气固表止汗。
方中黄芪甘温,归肺、脾经,“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且黄芪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止汗,并可培土生金,《神农本草经》曾谓白术有“止汗”之功。
现代研究表明,白术能增强机体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细胞免疫,明显提高血清含量,抑制代谢活化酶以及降血糖、抗菌、保肝,升高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及抗肿瘤的作用。
2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邪亦不易内侵。
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芪、术则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加之以五味子、乌梅为伍收敛固涩,亦无过汗之偏。
诸药合用,使补中兼疏,散中寓收,效果显著。
方中药物安全、可靠,且玉屏风散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呈双向调节作用,对机体的多项免疫指标有促进作用。
特别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治疗,随证加减,药证合拍,疗效理想。
3、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自汗
穴位注射也称水针或穴位封闭,是将水剂药物注入穴位,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将针刺对经络、腧穴的反应和药物对人体的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治疗作用。
笔者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应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自汗58例。
现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
嘱患者平卧,双腿屈膝,取左下肢足三里穴,消毒局部皮肤,用2~5mL注射器连接7号针头,抽吸黄芪注射液2mL,以右手执笔式快速垂直刺入皮肤1~5寸左右,得气(患者有困酸、沉胀、麻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及术者有手下沉紧感)后,捻转针头,刺激10s左右,回抽无血可缓慢注入药液,拔针后轻按针眼。
同法取右下肢三阴交穴注入黄芪注射液2mL。
隔日取右侧足三里、左侧三阴交,如此反复交替,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中医学认为,气虚自汗乃是由于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功能失调,卫外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所致。
黄芪是益气固表止汗代表性药物,对于康复期体虚自汗、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足三里强身保健,健脾益胃,调气和血;
三阴交健脾化湿,养阴降火,益肾调经。
加上黄芪药液的作用,使人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营阴内充,使汗出失调得以控制。
综上所述,穴位注射通过针刺腧穴及药物的双重作用,配合恰当的整体护理,方法简便易行,每次治疗时间短,疗效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卫士你好:
穴位注射法我亲自体验过,以前在一老中医那里看过病,他也是用这个方法,但是不知道用的什么药,两腿足三里各打了一针,还有背上也打过一针,以前不知道是什么穴位,那个痛啊!
一针下去,痛得我直冒汗,幸好只有几钞钟,回到家里还是痛,但是没有打针时的那样,躺在床上休息了几个小时。
4、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4g,白芍9g,甘草3g,大枣5枚,龙骨、牡蛎各15g(先煎)。
1日1剂,7日为1疗程。
气阳虚型加黄芪、白术、麻黄根,重用桂枝;
气阴虚型加黄芪、太子参、五味子,桂枝减量。
治疗54例,结果痊愈38例,好转11例,无效5例。
对照组15例,给服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6、·
谷氨酸,出汗较多者,睡前服少量阿托品,7日为1疗程。
5、炙甘草汤治疗小儿汗症
基本方:
炙甘草、阿胶、麻仁各5g,人参2g,生地10g,桂枝3g,麦冬6g,大枣3枚,生姜3片。
为7岁小儿量,可随年龄大小增减药量。
表虚明显,漏汗不止者,可加用生黄芪5so1日1剂,水煎分3次服,5岁以下儿童每日可服5次。
治疗32例,全部治愈。
6、五倍子散敷脐治疗小儿汗症
五倍子、五味子各15g,共研细末备用。
每晚睡前取10%,加少许面粉,用温开水调拌,捏成药饼,紧贴神阙穴,外用胶布或膏药固定,翌日清晨去除,连敷3天为1疗程。
治疗小儿汗症52例,其中自汗40例,盗汗2例,多汗10例,结果治疗1-2个疗程汗止,随访3个月以上无反复者32例;
于1—2个月内又出汗者12例;
停药后又出汗,再用本法1—2个疗程。
奇疗妙方-茶疗
1.绿茶1克、麻黄根6克、麻黄根洗净、滤干,茶叶预先放在茶杯中,将麻黄根到入小钢精锅内,加冷水半碗,用中火烧开后,立即将麻黄根和沸水一起到入茶杯中,加盖5分钟后可饮用。
头汁不要完全饮尽,略留余汁,再冲再饮,直至冲淡为止。
用于夜间盗汗、自汗。
2.红茶0.5-1.5克、枸杞子5-10克、食盐10克,先将盐炒热,后加入枸杞子炒至发胀,筛去盐,取枸杞子备用。
加开水400-500毫升,每日1剂,分3次温饮。
或直接用枸杞子加水500毫升,煮沸5分钟后加入红茶饮用,每日1剂,分3次饮用。
用于潮热盗汗。
3.红茶2克、糯米50-100克、水600-800毫升。
水烧沸后,加入糯米,待米熟时再加入红茶即成,分2次温服,每日1剂。
用于气虚自汗。
奇疗妙方-酒疗
1.鳖1只取血,以热黄酒适量冲服,当日服完,连续服。
2.豆鼓250克炒香,用米酒1000毫升浸泡3天,每次饮2匙,每天2次。
3.泥鳅250克洗净,加适量米酒炖服。
4.白人参30克、白酒500毫升,将人参装入纱布袋内与酒同煮,然后封固7天即可。
每次饮1小盅,每天早晚各一次。
用于中气不足而引起的畏寒、动则气喘、自汗乏力、面色黄白少华者。
5.牛、羊脂适量以酒化服之。
用于汗出不止。
自汗的穴位治疗
自汗
中医里称之为自汗,是由于心包有积液。
这样的人,脉象一定是沉脉,有早博,有时候胸口有点闷,早晨起床时脸有点浮肿,指甲一般有月牙。
生活中往往有点不太愉快的事情。
解决的方法与检查的方法一样:
一、背上的膈俞穴压上去很痛(有闷气在里面),经常去压这一个穴位可以宽胸开膈(在督脉旁开一寸半,肩胛骨下面一点,摸上去比较鼓出来的地方),每穴二分钟。
二、脚跟外侧脚踝直下凹陷的地方有个昆仑穴,压起来也很痛的,每天每穴压二分钟。
三、举起双手,把自己的大拇指压在乳头外侧一寸左右的地方,那是心包经的天池穴。
每天压的时间要长一点(5--10分钟),压这个穴位可以清除心包里的积水,心包里的积水越少,自汗的现象就会减轻。
四、压两乳连线的正中膻中穴(心包经的募穴),也要较长时间,可以用一根小棍子或硬的书角去顶在那个穴位上(5--10分钟),也是去除心包的积水。
胸闷的现象自汗的现象就会减轻或消失,做一周就有效,坚持一到二个月就可以好了,当然不包括再次生气。
今天下午三点钟左右的时候开始出冷汗,按照上面的方法按压膻中穴,然后发现按压膻中穴附近的胸骨时有痛感,我就把有痛感的区域全部按了一遍,几分钟后,汗出现象减轻了许多。
五、按摩合谷、复溜、阴郄
复溜穴距内侧踝骨中心约两指宽
功能:
发汗、止汗
主治:
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
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
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六、表虚不固的按摩方法:
证见以自汗为主兼有盗汗,出汗遍及全身,动则更甚,面色少华,食少,四肢欠温,平常反复感冒,舌淡少苔,脉细弱。
治疗应固表敛汗。
1、清肺经:
肺经穴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时,由指根推向指尖约100~300次。
具有固表实卫,收摄止汗之功效。
2、运太阳: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角中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操作时,术者以拇指端或中指端按揉此穴30~50次。
具有疏风解表,调和阴阳之功效。
能启腠理津关,调整人体汗液。
3、揉肾顶:
肾顶穴位于小指顶端。
操作时,按揉此穴约100~300次,具有收敛元气,固表止汗之功效。
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病证。
4、擦风池:
风池穴位于后发际下大筋外侧凹陷处。
操作时,来回擦此穴50次。
能益气固表,预防感冒,醒脑明目,具保健之功。
七、阴虚火旺的按摩方法:
证见潮热,盗汗,烦躁,形体消瘦,口渴喜饮,舌红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指纹紫滞。
治疗应养阴清热。
揉二马:
二马穴又名二人上马,位于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中。
操作时,按揉此穴100~300次。
具有滋阴补肾,顺气散结之功效。
能滋阴潜阳,使肾水上滋于心。
此法为交通心肾,调和阴阳之常法,并能利尿通淋,使水从小便而去。
擦涌泉:
涌泉穴位于足掌心前1/3与后2/3交界处凹陷中。
操作时,术者以拇指螺纹面着力,来回推擦此穴100次左右。
具有滋阴退热之功效。
能引火归元,使亢阳得以潜制。
运内劳宫:
内劳宫位于手掌心中,屈指时中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中点。
操作时,术者用拇指指腹自小指指根按运,经掌小横纹、小天心至内劳宫止,运10~30次,能清心、肾两经虚热。
卫士你好摘自《针灸密传》里面的其中一段。
汗症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
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
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
灸其尺泽,可以奏勋。
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尺泽(见中风。
)膈俞(七脊下,各开二寸,正坐取之。
)
汗症辩证
汗症之宜讲也。
人以为发汗亡阳耳,谁知亦有发汗亡阴之祸哉。
大约汗症多是热,而阳气不能固者,始有汗出,故世人动以汗出亡阳为辞,不知阳生于阴,阴气不能固,而阳气始能外泄,亦有阳气不能收,而阴气外逆者,亦不可不辨也。
其阳症若何?
身必发热,口必发渴,两目必红赤,痰如黄块,或吐白沫、其汗或如雨、或如珠,身必狂躁不安,脉必洪大而数,按之必有力而击指,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或见水而入,皆是阳症之汗也。
然阳之中有实有虚,又从何而辨之?
汗出而身凉者,为虚是矣,然亦有汗出而身未凉者为虚。
虚者口舌必滑,苔为白苔者虚也,若见黄苔与灰黑之色与红赤之色,俱是实邪之火。
如此辨症,断断不差。
虚者宜用补阳之味,三黄之汤多加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