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同步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同步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同步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3.“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
为什么?
4.“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5.什么是泛大陆?
6.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7.“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什么?
8.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能互换。
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
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
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4.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5.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6.逻辑顺序。
7.泛大陆时期。
8.“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
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
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1)这里考查在语言环境中推断和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能紧扣文章说明和描述对象,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概括。
这里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学生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2)这是考查学生正确体会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来说,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事物区别于某一事物的标志,也是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学生可观察题目,或在首段中找,也可抓关键句。
此处学生能抓住“板块构造”理论特征即可。
(3)这里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
学生了解下定义说明方法的特点,说出“泛大陆”的本质特征。
(4)这是对说明顺序考点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三种说明顺序,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明确每种说明顺序的标志,能够找出标志并分析说明顺序的具体形式和作用。
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关于此标志的时间名词和副词;
空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方位词语,逻辑顺序要求学生找出段与段的内在联系。
此文运用了逻辑顺序。
(5)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6)这是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特点的考查。
在说明文中,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
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文语言准确,并非一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如“大约”“左右”“可能”“估计”等。
这些词同样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地下水位16年来首回升
16年来,北京市地下水位首次出现回升。
全市885个地下水位监测点数据显示,7月31日,北京市下水埋深为26.55米,较6月30日26.7米回升了5厘米,地下水储量增加了8000多万立方米,这是1999年以来地下水位首次回升。
地下水埋深指的是潜水的埋藏深度,即潜水面至地表面的距离。
如图1所示,虚线为潜水面,A即为潜水的埋藏深度,而H是潜水含水层的厚度。
图1潜水含水层示意图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北京市人口骤增,2014年常住人口达到2100余万人,是1999年的近两倍,用水压力随之增加。
同时,1999年起,北京市连续多年干旱,自然降水不足。
为使供需平衡,多年来,北京不得不超采地下水(见表1)。
“超采”,是指地下水开采量大于补给量,从1999年起北京年均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左右,形成大面积超采区。
长期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地面下降。
1980年,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6.7米,1998年降至11.88米,18年下降了5米。
从1999年开始大幅下降,到去年降至近26米。
连续15年,平均一年下降近一米。
表1北京地下水开采情况
采水自备井位置自备井数量(眼)供水量(立方米)
城镇自备井130004.6亿
域六区自备井65502.25亿
去年12月,每天约有200万立方米的南来江水通过自来水厂送入千家万户,占北京市市政供水的60%左右。
截至8月底,南水进京已达5亿立方米,今年用量将达到8.18亿立方米。
预计明年可以达到10.5亿立方米。
地下水位在用水量最大的7月份实现回升,最大的功臣还南水北调。
北京地下水位上升还可能和超采地下水下降有关。
据了解,截至7月底,朝阳、丰台等地区共关停84眼自备井,每天置换地下水量达3.3万立方米。
随着南水用量增大,怀柔、平谷、昌平等应急水源地也将逐渐减少开采量。
当然,开源节流才是控制用水总量的重要手段。
例如,北京已在全市修建了1000余处集雨工程,通过集纳雨水的方式回补地下水,扩大再生水的使用比例。
(摘自2015年9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链接)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通过引水工程调到水资源短缺的华北和西北地区。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东线工程位于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至华北地区。
中线工程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的20多座大中城市;
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上,由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补水,西线工程还没有开工建设。
图2南水北调工程路线图
9.如果把“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26.55米”这一句中的“26.55米”标注在图1上,那应该标注在哪里?
()
A.A处B.D处C.H处
10.根据表1及相关文字,下边哪一项说法不恰当?
A.城六区自备井数量比城镇少,因而城六区地下水开采量少。
B.城镇和城六区自备井总量很多,表明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
C.从自备井分布位置与数量看,北京已形成大面积超采局面。
D.从自备井数量与布局看,北京地下水开采需求将越来越大。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改为括号内的词语,哪一句改变了原意?
A.多年来,北京不得不(只能够)超采地下水。
B.从1999年开始大幅(急剧)下降,到去年降至近26米。
C.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造成)地面下降。
D.连续15年,平均一年下降近(接近)一米。
12.从图2看,流入北京市的南水主要走的是哪一条调水线?
它的起点是哪里?
展开余下试题
13.北京严重超采地下水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北京地下水位上升的因素又有哪些?
9.A
10.D
11.B
12.从图2看,流人北京市的南水主要走的是中线,起于丹江口。
13.北京市严重超采地下水的原因是城市快速发展,人口剧增;
连续多年干旱,降水不足。
北京市地下水位上升的因素有:
南水北调、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开源节流。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理解的能力。
“地下水埋”指的是潜水面至地表面的距离,根据这个意思应标注在A处。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
A项通过表格中数字的比对,是正确的;
B项与“北京不得不超采地下水,“超采”,是指地下水开采量大于补给量”意思一致;
.C项与“朝阳、丰台等地区”“怀柔、平谷、昌平等”意思一致,D项因为“南水北调工程”北京地下水位上升,故答案D是错误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大幅”指的是下降的幅度较大,“急剧”的意思是下降的很快,因此不可替换。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如“东线工程位于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至华北地区。
”告诉我们,西线和东线合适,故是中线,从图上看出起点在丹江口。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概括,解答时抓住关键句子,如“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北京市人口骤增,2014年常住人口达到2100余万人,是1999年的近两倍,用水压力随之增加。
”即可概括出北京严重超采地下水的原因。
“北京地下水位上升还可能和超采地下水下降有关。
”“当然,开源节流才是控制用水总量的重要手段。
”“地下水位在用水量最大的7月份实现回升,最大的功臣还南水北调。
”可概括出北京地下水位上升的因素。
人类灭绝了多少物种?
徐风
①科学研究表明,由于人类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地球正在濒临又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而且很可能在未来几个世纪内就会发生。
仅仅在过去几百年中,由于人类的活动,数以千计的动物濒临灭绝。
②生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长期稳定期与短期剧变期总是在相互交替,灭绝也以不同的规模出现。
在稳定期内,平均新生率远远大于平均灭绝率,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
与此相对应,在剧变期,许多生物门类在短期内大量灭绝,生物演化进程突然中断,使灭绝率突然升高,而新生率则降得很低,这种大规模的灭绝叫大灭绝。
③据统计,自寒武纪以来,明显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了15次。
其中重大集群灭绝有5次。
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灭绝的起因和规律,并提出了多种解释,比如陨星撞击、宇宙射线变强、火山喷发、气候变化、大气成分变化、海洋盐度变化、地磁变化等。
以前的生物大灭绝都属于自然灾害,但即将到来的第6次生物大灭绝将是人为的。
我们正在经历的生物灭绝比地球生命史上其他灭绝事件更为恶劣。
④新研究发现,现代生物灭绝速度是人类开始改变地球前物种灭绝速度的100倍,并且是新物种创生速度的数千倍。
如果没有人类的活动,地球上每1000年才失去一种鸟类。
但国际鸟类联盟的数据显示,实际上,仅仅过去500年就至少有150种鸟类灭绝。
⑤根据化石记录,无脊椎动物的平均生存时间,从起源到灭亡,据估计大约是500万—1000万年,哺乳动物的生命周期则快得多,通常是100万-200万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对物种灭绝速度进行了估测,认为当今地球每小时就有3种生物灭绝,也就是一天灭绝72种生物。
⑥美国杜克大学著名生物学家斯图亚特•皮姆认为,如果物种以这样的速度减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25%-50%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更为可怕的是,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空间,但是现在到处管理下,自然环境越来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条件,物种在不断地自然死亡,却很难有新的物种球生态系统远比想象得脆弱,当它受到的损害达度时,就会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体系崩溃。
14.下列关于本文说明对象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量物种濒临灭绝。
B.人类活动使得自然环境越来越差。
C.人类的活动使得数以千计的动物濒临灭绝。
D.人类是动物灭绝的罪魁祸首。
15.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地说明了稳定期和剧变期新生率、灭绝率的大小。
B.第③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几类常见的导致生物大灭绝的自然灾害。
C.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人类开始改变地球后生物灭绝速度加快了。
D.第⑥段使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生物学家斯图亚特•皮姆的论断。
使文章内容更真实可信。
1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是事理说明文。
说明顺序主要是时间顺序。
B.第①段中加点的词“可能”“濒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选文的结构形式为“总—分—总”。
D.文章通过说明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造成的恶果,呼吁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地球。
14.C
15.C
16.A
14.考查说明文的说明对象。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了人类导致动物濒临灭绝的现象、原因。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第⑤段画线句子具体数字“3种”“72种”是为了说明如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之快。
1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故选A。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甲】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②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乙】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扁卤。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⑥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7.说说【乙】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词“也许”能不能改为“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甲】文认为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那么,还有一个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一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甲】文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20.【乙】文第⑤段括号中的语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1.【甲】文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不能。
“也许”表推测,估计;
“就”表肯定,改后不符合文意。
18.“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
19.打比方、列数宇。
形象、生动而又准确地说明了南极冰多。
20.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21.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佐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地球上恐龙
17.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
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也许”表示这只是作者的一种猜测,也有可能无法实现;
如果改为“就”,意思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和“板块构造”理论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的两个证据。
点睛:
我们在解答主观题时应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语词,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或综合连缀文中的词或句子,总之能用原文中的语词来回答问题的就不要“杜撰”,这样保险系数较大。
19.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方面来分析其作用。
“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十分之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南极洲的冰之多。
20.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
先弄清全文的内容;
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
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括号内的话是对“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的解释说明,帮助读者理解。
2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
从“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可知甲文说明的是“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
乙文说明的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22.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______)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______)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答案】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
【小题1】作比较。
拿“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和“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作比较。
【小题2】举例子。
抓住“例如”一词,可看出是举例子。
【小题3】打比方。
把“南极洲”比作“大冰箱”。
【小题4】分类别。
“撞击说”和“火山说”。
阅读课文“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回答问题。
23.“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
24.结合选文,说说“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25.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3.不能。
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
所以不能互换。
24.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同时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25.
(1)“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一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似乎”有好像的意思,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
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
23.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
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
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
“漂移”指漂流移动,侧重于物体在水中移动;
“迁移”指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一地移向另一地。
24.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从“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就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板块构造”理论也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