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16首课外补充古诗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8909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16首课外补充古诗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上16首课外补充古诗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上16首课外补充古诗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上16首课外补充古诗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上16首课外补充古诗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16首课外补充古诗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七年级上16首课外补充古诗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16首课外补充古诗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16首课外补充古诗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讌”同“宴”)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雄伟,海再深也不自满。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主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

平调曲》。

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

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

乐府里收集的同名诗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

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

但乐府《相和歌·

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

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

《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

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

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杂诗七首·

其一(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

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大江大湖很远很深,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

实难安置我怀念的心。

掠过庭院南飞的孤雁,长声哀吖真使人伤神。

抬头望着孤雁,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

孤雁不理睬地飞过去了,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注释

①北林:

泛指树林。

《诗经·

秦·

晨风》有“郁彼北林”句,作为怀念君子的起兴。

②之子:

那个人,指所怀念的人。

③方舟:

两船并在一起。

极,至,到达。

难任,难以承担。

这四句是说我所怀念的那个人远在万里之外,中间隔着大江大湖,连远航的方舟也难以到达,离别的愁苦真是使人难于承受。

④翘(qiá

o):

思仰头而思,形容思念之切。

这句是说:

很想托南飞的孤雁给他带个音信。

⑤景:

通影。

形景指孤雁的形影。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远别亲友的诗。

虽然作者和这一亲友的远别,或许是有统治者内部矛盾这一特殊原因,但在汉末魏初那个动乱流离的年代,远别而不能团聚,甚至不能相见,实是普通现象。

所以这首诗很容易引起共鸣,富有典型性与现实性。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中宵一作:

终)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韵译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①山光:

傍山的日影。

②池月:

池边的月色。

③东上:

从东面升起

④开轩:

开窗。

⑤卧闲敞:

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⑥恨:

遗憾。

⑦感此:

有感于此。

⑧中宵:

整夜。

⑨劳:

苦于。

⑩梦想:

想念。

本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

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只是不觉中生出了没有知音的感慨,以至梦中都会苦苦想念。

诗人描写感受细腻,语言流畅自然,寄情于景,韵味十足。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

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1.舍弟:

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

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

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

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

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

一直,老是。

8.达:

到。

9.况乃:

何况是。

10.未休兵:

战争还没有结束。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

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①邯郸:

唐县名,今河北邯郸市。

②驿:

驿站,客店,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③冬至: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十二月下旬,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题解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

“邯郸”,今属河北。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12月21日至23日。

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

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热闹了。

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

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句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

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

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

这一句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采用虚写的手法,在静夜中,抱膝坐在孤灯前,想象着和亲友一起欢度佳节的情景。

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恨。

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

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二是构思精巧别致:

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

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语颇直。

“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

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

三、四两句使用白描,情感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

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

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破:

破除,解除。

酒筹:

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天际:

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计程:

计算路程。

梁州:

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

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

“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

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

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

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

“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

”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

这件事,表面上有一层神秘色彩,其实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现的巧合,而这一巧合正是以元稹、白居易平日的友情为基础的。

唐代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当时的游赏胜地。

而且,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

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进士题名之处。

他们两人应当常到这两处共同游宴。

对元稹说来,当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怀念故人、追思昔游时,这两处长安名胜,不仅在日间会时时浮上他的心头,当然也会在夜间进入他的梦境。

由于这样一个梦原本来自对故人、对长安、对旧游的朝夕忆念,他也只是如实写来,未事渲染,而无限相思、一片真情已全在其中。

其情深意真,是可以与白居易的诗比美的。

读者更可见两人的交谊之笃,也更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诗虽像是偶然动念,随笔成篇,却有其深厚真挚的感情基础。

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

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

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

一写真事,一写梦境;

诗中情事却如《本事诗》所说,“合若符契”。

而且,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

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

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真和美的享受。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真珠通珍珠)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感情。

①暮江吟:

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残阳: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

也指晚霞。

③瑟瑟:

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④可怜:

可爱。

⑤九月初三:

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⑥真珠:

即珍珠。

⑦月似弓:

峨眉月,其弯如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

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

频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⑴蜀相:

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

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

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

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

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

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

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

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

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

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

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

开创。

济:

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

出兵。

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

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破额山前,美玉一般碧绿的江水向东而流;

诗人啊,你竟像在遥远的地方站立船头。

你的赠诗有如春风拂面,引起了我无限的深情思念;

我多想采束苹花相送于你,却因官事缠身不得自由。

⑴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接受别人寄赠作品后,以作品答谢之。

侍御:

侍御史。

象县:

唐代属岭南道,即今广西象州。

⑵碧玉流:

形容江水澄明深湛,如碧玉之色。

⑶骚人:

一般指文人墨客。

此指曹侍御。

木兰:

木兰属落叶乔木,古人以之为美木,文人常在文学作品中以之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

这里称朋友所乘之船为木兰舟,是赞美之意。

⑷潇湘:

湖南境内二水名。

柳宗元《愚溪诗序》云: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这句说:

我在春风中感怀骚人,有无限潇湘之意。

“潇湘意”应该说既有怀友之意,也有迁谪之意。

⑸采苹花:

南朝柳恽《江南曲》:

“汀洲采白苹,日暮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清一统志湖南永州府》:

“白苹洲,在零陵西潇水中,洲长数十丈,水横流如峡,旧产白苹最盛。

”此句言欲采苹花赠给曹侍御,但却无此自由。

这是在感慨自己谪居的处境险恶,连采花赠友的自由都没有。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此诗作于地点不祥,确年不详。

柳宗元的友人曹侍御乘船路过象县,踞离柳州的治所马平县(今柳州市)并不很远,但二人只能以诗相互赠酬交流情谊,其中必有难言之隐。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

  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

  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

  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

  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比!

①书愤:

抒发义愤。

书:

写。

②早岁:

早年,年轻时。

③气如山:

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

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

楼船,高大的战船。

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1]

⑤塞上长城:

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

“塞上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

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⑥出师一表:

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师表》。

⑦衰(shuāi)鬓:

苍老的鬓发。

⑧空自许:

白白地自许

⑨堪:

能够。

⑩伯仲间:

意为可以相提并论。

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11.楼船:

战舰。

12.名世:

名传后世。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书愤》两首诗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两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⑴傍:

靠近。

西岩:

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

):

取水。

湘:

湘江之水。

楚:

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

消散。

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

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

由中流而下。

⑹无心: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

“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

“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

“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

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

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

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1)梅子:

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指杨梅。

(2)芭蕉分绿与窗纱:

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3)思:

意,情绪。

(4)柳花:

柳絮。

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

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

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吧?

如此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可惜了。

观书有感(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1、渠:

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2、那得:

怎么会。

3、那:

通“哪”,怎么的意思。

4、清如许:

这样清澈。

5、如:

如此,这样。

6、清:

清澈。

7、为:

因为。

8、源头活水:

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9、“艨艟”:

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

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10、向来:

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

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11、中流:

河流的中心。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