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下教案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5868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下教案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下教案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下教案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下教案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下教案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下教案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docx

《最新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下教案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下教案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下教案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docx

最新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下教案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

转化的策略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28页的例1以及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并且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并且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

谈话:

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

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

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板书课题:

转化的策略)

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学生读题,自主完成。

谈话:

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汇报交流情况:

(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

①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

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

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

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

③根据分数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题思路:

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是多少人。

④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利用美术组一共35人,能够列方程解题。

谈话:

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为什么呢?

(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

)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检验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吗?

(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2.做第28页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通过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回顾策略

1.练习五第1题。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

或者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

(这道题可以看作沟通数学概念之间联系,组建概念系统的练习,有助于问题的转化。

2.练习五第2题。

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

3.练习五第3题。

四.课堂小结,提升策略

谈话: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能合理选择,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作业设计

相对应的补充习题 

 

 

第2课时  假设的策略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的例2以及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

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

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

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

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

(1)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

并填写右表。

(2)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①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

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

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

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导思考:

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②检验结果。

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3.练习五第5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相对应的补充习题

 

第3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五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在不断练习和反思中,感受运用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并体会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价值。

教学难点:

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并体会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的?

(转化和假设的策略)你们学会了吗?

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对这两个策略的运用情况,你们能接受挑战吗?

(板书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二.练习应用

1.练习五第6题。

出示题目:

要求先画图表示题意,再解答。

结合画的图进行分析:

要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

可以通过上层放书的数量100本,及所对应的份数5,先求一份的量是多少,再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

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去思考,如把比转化成分数来解答。

2.练习五第7题。

结合图引导思考:

根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2∕3,可以想到相遇时货车行驶的路程也是客车行驶路程的2∕3,接着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并解答。

3.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出示右图:

先在图中表示出第二、三堆的白子和黑子。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可能在第二、三堆中把白子和黑子平均分,可让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特殊情况。

)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三堆中的白子合起来正好是完整的一堆棋子,也就是60枚,再加上第一堆中白子的数量,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可让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特殊情况。

)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三堆中的白子合起来正好是完整的一堆棋子,也就是60枚,再加上第一堆中白子的数量,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可让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特殊情况。

4.练习五第9题。

出示题目和表格。

先假设两种球分别投中的个数,再通过试验调整找出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

5.基础训练书上6—8题目

6.练习五思考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独立解答。

7.课外了解。

(第32页“你知道吗”)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渗透国情教育,并思考解决。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策略在特定问题中的应用。

四.作业设计 相对应的补充习题

 

第四单元:

比例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4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

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

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

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

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

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

1,宽的比也是2:

1,等等。

指出: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

1的比放大。

提问: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

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

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

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

按3:

1放大是什么意思?

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

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

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

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

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你发现什么?

小结:

把三角形按2:

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巩固练习。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要遵循什么原则?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

能力目标: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

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