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水循环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05411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 水循环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四单元 水循环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四单元 水循环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四单元 水循环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四单元 水循环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水循环文档格式.docx

《第四单元 水循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 水循环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 水循环文档格式.docx

1、知道什么是蒸发。

知道液体蒸发时会吸收热量,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会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正确对待生活中关于蒸发的问题。

习惯目标:

进一步使学生体验应当尊重证据及他人意见,并更好地进行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量筒、酒精灯、吹风机、玻璃片、铁架台、石棉网

教学过程及分析:

1、认识蒸发现象。

(1)我们一起把小手伸进水里,(师生同做)取出来,(示范甩一下手)注意观察!

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2)学生动手实验。

说明:

丰富的体验活动为下一个环节的归纳、概括打下感性基础。

(3)学生交流:

水跑到哪里去了?

你们有没有看见它在空气中的位置?

你能对这种现象后作出解释吗?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的现象呢?

(5)在小组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总结结论:

擦到手掌和镜面上的水迹,湿衣服上的水并没有消失,它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了空中。

(80%的学生能达到上述目标,另20%可降低要求。

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推理、分析体验现象,构建对蒸发的认识,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对事物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事实现象的收集、分析、整理的基础之上。

(6)板书关于蒸发的描述概念:

“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学生对照自己的结论,修正自己解释。

用规范的科学概念代替具体化的描述对于简缩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评析:

这一部分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的实物和情景入手,使学生对蒸发现象形成较为直观的感受。

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鉴于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设计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为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提供基本保证。

2、探究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1)用棉纱将一只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与室内温度相同的水,取出来,停留在空中,同学们猜一猜,温度计的读数会怎样呢?

学生即使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了解了水温与室温的平衡,但是习惯性的经验还是认为水温低于室温,安排一次前测活动,有利于孩子们的后续研究。

(2)学生做出假设。

有根据的假说猜想,对于科学发现和科学概括非常有作用。

尤其实践结果与原有认知产生反差的猜测活动,更能够调动个体参与实践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介入指导。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提示他们多做几次实验,并做好记录。

使学生明白:

科学的结论需要反复验证。

(4)学生整理记录,交流结果。

(5)启发谈话:

通过实验,包有棉纱的温度计有什么变化?

温度下降,说明了什么?

液泡及周围的热量是怎么减少的?

(6)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然后让学生汇总交流结果,得出结论:

包有棉纱的温度计的液柱会下降,是因为棉纱上的水蒸发引起的,这说明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板书:

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

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悟运用工具测量的数据可以更准确解释科学现象的道理。

(7)联系生活实际:

游泳和洗澡后的感受。

在脸颊的两边分别用酒精棉棒和湿水棉棒擦一下,有什么感觉?

这一部分的教学,通过对液体蒸发吸收热量的预测、实际测量和对收集的信息的整理分析,让学生在发展探究能力的同时,形成科学认识。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科学探究活动的亲历有一个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的过程。

在这里,采用引导性探究方式,为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及相关的方法和材料,使学生亲历探究的部分过程,获取问题的答案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3、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现在每组桌上都有湿布,(顺手拿起一块湿布)谁能想办法让这块湿布尽快变干呢?

(2)分组讨论、猜想加快蒸发的方法。

(3)谈话:

根据猜想,你们打算怎样实验?

(4)学生设计探究计划。

谈话: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器材:

请同学们根据设想进行实验,如果你还用什么别的材料,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

学生根据假设制定一个为验证自己假设的对比实验计划,不需要非常详尽,能提出大致思路就可以了,给其他同学的思维留有更大的空间。

必要的时候,将组合好的材料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的计划。

需要引导学生控制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认识到控制无关变量的重要性,提高实验效果的可靠程度,从而使学生科学正确地构建自己的观点。

(5)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6)汇报交流:

你们是用什么办法使水蒸发得更快的呢?

各小组选代表边演示边表述。

(7)小结

这一过程中,在学生对蒸发现象有了一些了解的经验背景下,采用相对开放的探究方式,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寻求更多样的方法来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思维活跃,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探究活动能将学生的探究热情推向新的层次,从而达到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的目的,同时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4、拓展活动。

调查液体的蒸发现象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谈话:

水每时每刻都在蒸发,蒸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你们还知道生活中人们哪些活动与蒸发有关?

(2)提示相关活动,引导课后探究。

a、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人们利用了液体蒸发会吸热的原理?

在紧急事件中,擦酒精和温水浴可以降低人的体温。

b、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人们需要减慢液体蒸发?

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使蒸发减慢

c、深圳每年三四月份总有那么一段时间阴凉潮湿(不见太阳、湿度特别大),这时候有什么方法使洗过的衣服干得更快(还要尽可能节约能源)?

课堂小结:

水蒸发既会给人类带来好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提示孩子们在课后测试不同材料(如棉、涤纶、丝绸、人造毛等)的晾干时间的差异。

 

教学反思:

1、儿童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已有认知为依据,运用多种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更大程度地把知识融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观。

这节课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实验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发现、猜想、实验,使思维、情感、意志等得到有效的发展。

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的分工,还要与同学讨论,听取不同意见。

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须的素养。

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观察、实验才得出来的。

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像科学家那样,通过对问题做出猜想、亲自实验,最终得出结论。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4.“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节课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拓展新的信息渠道,为学生讲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供了空间。

7.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①转变自己的角色不够,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脱离讲台,“高高在上”的时间还有一些。

②还过分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发展”较少。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怕学生出现意外,始终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

我们要在新的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把探究作为学习的核心,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全面科学素养的提升。

14.沸腾

教学目标:

在经历给水加热的观察实验中,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

学会记录和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

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瓶、温度计、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

秒表

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几个问题,你们愿意回答吗?

1.你们喝过开水吗?

是在什么情景下喝的?

2.你喝过的开水是放在什么容器里(用什么作为热源)怎样被烧开的?

3.你知道水被烧开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吗?

小结:

看来烧开水这一生活中的小事里也包含着许多科学的奥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水被烧开的秘密。

猜想:

刚才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观察,说出了水被烧开时的部分现象,例如:

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根据学生的回答添加)(95%的学生要掌握知识目标。

老师看的出来,有许多同学还没有烧开水的经验,请同学们想一想:

(出示表)

1.我们将盛有水的壶放在火上烧,随着时间的变化水温变化的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是先快后慢呢?

还是均匀上升?

还是先慢后块?

2.你认为水被烧开时的温度会是多少?

是100摄氏度?

还是高于100摄氏度?

还是低于100摄氏度?

3.水烧开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还会发生变化吗?

是继续升高?

还是保持不变?

还是会下降?

4.请将你的猜测记录下来。

(从桌洞拿出来,每人一张)

给水加热过程中我预测的现象(用√表示)

问题

我的预测

水的温度的变化趋势

先快后慢

均匀上升

先慢后快

水的沸点

100℃

高于100℃

低于100℃

烧开之后继续加热,水温度的变化

继续升高

下降

保持不变

4.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一样,谁猜测的正确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设计实验:

1.(教师演示讲桌上准备的实验材料材料(与学生面前的一样):

用手拿起来)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这样的实验器材,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是什么(演示)…..)(你们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吗?

学生回答后强调)(你们会是用酒精灯吗?

学生回答后强调)

2.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利用这些材料我们怎样来模拟生活中的烧水现象呢?

用什么做烧水的热源呢?

用什么替代水壶呢?

用什么来记录水温的变化呢?

……

3.学生讨论

4.哪个小组给大家讲讲你们的实验设计?

学生汇报(教师评价)还有不同的实验设计吗?

5.你觉得我们实验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

对于这个实验,老师也有几点提示,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温馨提示:

1.在小烧瓶中加入大约50毫升的水。

(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

2.测量温度的时候,温度计的液泡不要触及到烧杯壁及杯底,温度计的液泡要完全浸入水中,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3.当水烧开后,不要急于熄灭油精灯,继续加热2-3分钟,观察此时的温度计的读数是否有变化。

4.实验的过程中,注意不要用手动烧杯和石棉网,一定要注意安全,实验结束后,小心地将酒精灯移出并用灯帽盖灭。

5.实验的过程中,各小组要分工合作,既要仔细观察,又要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实验记录单,

要求大家记录水加热过程中的现象。

0分钟是什么意思?

就是在没加热之前,先把水的温度测量记录下来。

然后再开始加热。

加热到1分钟时记录下水的温度,2分钟又记录下水的温度。

一直记录下去。

特别要注意两点:

一是表不能停下来,只是每过一分钟记录一次,我们要记下把水烧开用了多长时间。

二是水开了之后,再继续加热2-3分钟,仔细观察、记录。

(备注:

讲解如何用曲线图来记录数据的方法,以及让学生了解什么的现象说明水烧开了。

实验活动:

1.大家清楚了吗?

好,请同学们组装实验并实验观察,开始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就像小科学家一样,研究得可真投入,我们来交流一下?

我们来当小观众,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

4.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通过这份实验记录单你都有哪些发现?

师:

通过实验,我们对实验前所要猜测的三个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

所以呀!

任何一个科学的结论都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才能判断他是否正确。

在刚才的实验中,有的小组测得的水烧开的温度高于或低于100℃,有些是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忽高忽低。

我们来分析一下可能会是什么原因?

师:

其实造误差的原因很多,像使用的材料不同、温度计的灵敏度等等,其实科学家做过给水加热的实验,他们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进行了多次的实验,当把水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水会不停地翻腾,这就是水的沸腾(板书),水沸腾之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他们就把这个温度定为100℃,科学上称100℃为水的沸点(板书)。

(将教师小结沸腾的概念、水的沸点是否制成课件)

是不是在任何环境下水的沸点都不变呢?

关于这个问题课前老师也查阅了资料。

(请看大屏幕。

水的沸腾与沸点:

在一般的地面上,任何物体受到的大气压强都是一个大气压。

从地面往下走,越深气压越大,水的沸点就越高。

深度平均每增加1千米,水的沸点就要提高3℃。

反之,水的沸腾温度就会降低。

高山上不易把饭煮熟,就是因为那里的气压低,水不到100℃就沸腾了。

如果在珠穆朗玛峰顶烧水,烧到72℃左右,水就沸腾。

应用:

水被烧开可以产生大量的蒸汽等沸腾现象在生活中的用途可多了。

请同学们想想: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一现象?

引导学生交流例如:

热饭、蒸包子、蒸馒头….等

课件图片: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环境下是利用沸腾产生的蒸汽做什么?

(图1利用蒸汽杀菌消毒;

图2蒸汽机车

你知道蒸汽机车是谁发明的嘛?

课件讲解瓦特。

老师的一位朋友在西藏高原工作,他在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

在家里用我们蒸馒头煮米饭的方法,馒头和米饭常常不熟,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回答

生:

因为那里地势高。

我知道地势高的地方,气压低,所以水的沸点就低。

是的,海拔高的地方气压就低,水的沸点就低,反之,水的沸点就高。

你能想个办法,让他们吃上熟的食品吗?

(利用高压锅)

本课小结:

看来大家都是个留心观察生活的孩子。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水的沸点的变化等知识。

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只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下课!

实验记录单1

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时间(分钟)

温度℃

发生的现象

1

2

3

简单画出给水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温度(℃)

02468101214161820时间(分钟)

一、生活是探究学习的源头活水

“烧开水”的经验学生并不陌生,虽然不一定都烧过开水,但人人都喝开水,至于“水在被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现象?

”“水在多少温度时被烧开?

”“水烧开了之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

”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所以我就以这种简单的生活小事为引领,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就会产生“这种简单的事情竟然说不出具体答案,给水加热究竟包含着哪些科学道理”的问题,从而产生动手实验探究的欲望。

这样,“烧开水”这一件生活小事,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荡起了朵朵浪花,将学生思维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学生会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二、预测是探究学习的指示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我们不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结果做出准确的预测,而是培养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不论预测成功与否,学生总能享受到探究的快乐,预测还有利于学生找准探究的方向。

本节课,我注重先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预测:

“你们认为水烧开的温度是多少?

”、“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

”然后将学生的预测写在黑板上,既便于掌握学生的预测情况,又尊重事实证据,更能促使学生养成科学预测的好习惯,使预测发挥更大的意义。

三、发现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目的

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实验越成功。

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每一个发现,对每一个点滴发现都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促使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发现的科学素养。

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近20分时间都投入“给水加热,观察现象”的课堂探究实验之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去发现:

水温上升的趋势是由快及慢;

发现水的沸点;

发现水到达沸点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继续上升;

同时也发现了水中冒出的气泡随着温度的变化其大小、多少也是不一样的;

还发现在烧杯内壁有小水珠,在烧杯口外冒出了“白气”;

等等。

探究学习中的发现为学生研究找到了答案,同时,大量的发现也会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四、记录是探究学习的信息“超市”

在进行探究性观察实验活动中,学生往往对实验现象很有兴趣,会有大量的发现。

但基本上是看得多,记得少;

善于看,而不善于记录。

在进行探究性学习中如果养成记录现象的习惯,把点滴发现记录下来,使记录成为一个信息包、一个资源库、一个信息超市,就会为学生提供第一手书面资料,提供事实依据。

为此,我提供了两种记录表:

一种涉及时间、温度及观察到的现象;

另一种是用曲线图专门记录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的。

这两种记录表,前一种记录的内容比较宽泛,后一种记录的比较专一。

两种记录表的结合,可以清楚地让学生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所有发现并能显示出观察发现的要点。

正是记录了这些大量的数据、信息点,从而使学生很容易发现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发现水的沸点,发现水的温度到达沸点之后不会再继续上升。

五、交流是探究学习的积累出新

如果学生只实验而不交流,不能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学生就没有充分的机会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一些共性的实验现象也不容易总结出来,这样,探究学习效果就会逊色很多。

于是,在小组交流时,我注重让个别小组展示他的发现,让通过你们的实验结论一样吗?

不同在哪里?

的交流,让学生们发现水沸腾时的秘密:

1、水达到一定的温度就开始沸腾了,但各小组的沸点不同。

2、水的温度到达一定的温度之后,继续加热也不会再上升。

这就让学生产生了疑问,提出了新问题“水的沸点为什么不一样”,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做好铺垫。

六、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深入继续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导火索和生长基,一个问题就会引发一个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科学课中,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会提问题,科学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我们用烧杯烧水,老师却能用纸锅烧水,真的吗?

”疑惑的产生,正好为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提供了活动主题,学生在兴趣驱使下会继续将探究活动深入进行下去,从而探出个究竟,对“为什么”做出合理的解释。

15.凝结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学习模拟实验的方法。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运用因果关系法中的差异法,判断水蒸气凝结的原因。

情感态度说价值观:

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使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质疑习惯。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

烧杯、铁片、酒精灯、镊子、温水、冰块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盛饭时,每当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盖上有什么?

 学生交流

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

  老师这里有三个杯子,一个里面装冷水、一个里面装热水、一个里面不装水,请两个同学上来观察一下,三个杯子的杯盖内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交流。

 以上事实说明这些小水珠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交流  

这些小水珠是怎样“跳”到杯盖上去的?

  学生讨论。

启发他们推想:

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

热水蒸发多,杯内水蒸气就多,杯盖上小水珠也就多。

(95%的学生要掌握知识目标。

 教师小结:

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2、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

那么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成小水珠呢?

让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

哪些条件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

(杯子相同、水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玻璃片相同、盖玻璃片的时间相同。

有一个条件不相同:

一块玻璃冷、一块玻璃热。

  列表比较:

甲杯温热水热玻璃片无小水珠;

乙杯温热水冷玻璃片有小水珠。

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板书课题:

3、凝结)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指导学生在课文填空处填写上述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