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411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docx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动中国十大人物.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docx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5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27日揭晓,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7日晚播出了颁奖盛典。

  获得“感动中国2014度十大人物”荣誉的分别是:

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的普通市民张纪清;为了能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打击暴恐分子嚣张气焰、被誉为大漠“猎鹰”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对麻风病人不离不弃,守望麻风村数十年的医生肖卿福;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接力帮助残疾邻居、创建美丽家园的居民大院陇海大院。

此外,“感动中国”还向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表达了年度致敬。

  1、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获奖名片】报国心皎洁

  【人物简介】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度获得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的于敏成为颁奖典礼上颁出的首位感动中国人物。

由于身体原因,89岁高龄的于敏没到领奖台。

他的儿子于辛代为领奖。

主持人白岩松问:

“当知道要把感动中国这个奖杯给爸爸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

”于辛回答:

“他觉得他已经老了,他更希望年轻人去得到这个奖项,去激励人。

  尽管是儿子代为转达,但这样的回答正是于敏一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真实写照。

鉴于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有人把于敏称为“氢弹之父”,对此,于敏在接受采访时回应:

“这话不科学,最主要是团结,当然我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跟其他的同志一样,也发挥同样大的作用。

  于敏是国家的骄傲,更是四川的骄傲。

1969年11月,为了“三线”建设的需要,于敏与周光召等专家乘坐专列奔赴西南,开始了与四川的不解之缘。

此后,虽然长期在北京的九院理论部工作,但由于单位本部在四川,于敏常因工作需要赴川。

1978年,于敏当选四川省科学大会先进集体代表;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7月任九院副院长兼九所所长;1984年和2009年,于敏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

  1993年初,于敏关注20多年的“惯性约束聚变”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列入国家863计划,于敏任第一届主题专家组顾问。

随着试验的推进和试验装置的建设,这项主要在四川绵阳开展的研究,获得于敏的亲自指导,也成为他1999年退休以后的重点关注对象。

  目前,89岁高龄的于敏仍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以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咨询和建议。

  【事迹】

  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2、老骥伏枥:

朱敏才、孙丽娜

  【获奖名片】为霞尚满天

  【人物简介】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但不幸的是,2014年10月25日,十年辛苦,积劳成疾,朱敏才突发脑溢血,累倒在支教的岗位上。

虽然朱敏才病卧在床,言语不清,但是只要有人问他:

“你想干什么?

”他还是会艰难地回答:

“给孩子们上课!

”与此同时,一直在为学校奔波的孙丽娜老师仍未停歇,一边照顾朱敏才老师,一边在为新建的学校食堂及新教学楼操心着。

在众多爱心企业及贵州省、市领导的帮助下,新的学校建好了,食堂也有了着落。

2015年初,孙丽娜、朱敏才夫妇当选“感动中国人物”,27号晚上,捧着奖杯的孙丽娜老师说,她们要感谢的人很多,“感谢贵州的老百姓,是他们圆了我们的支教梦”。

孙丽娜老师还说,要是没有贵州孩子听他们的课,他们的余热也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他们还要感谢贵州的乡亲父老们,将孩子托付给他们。

“特别是朱老师生病的这段日子里,要不是贵州人民给予我们的帮助与肯定,我们很难熬过最艰难的日子,就更没有机会评上“感动中国人物。

”据了解,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是继徐本禹、李春燕、阿里木之后贵州第四个获奖者。

本报曾多次对他们的事迹进行报道。

  【事迹】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

2010年夫妇二人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颁奖词】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夕阳最美,晚照情浓。

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3、心有清泉:

赵久富

  【获奖名片】量与江海宽

  【人物简介】

  现年60岁的赵久富是黄冈市团风县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

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正式开始,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在该村担任了26年村支部书记的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带头第一个搬迁,并带领外迁村民走上致富路。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

本报以“心有清泉村官大爱”为主题,深入报道“移民书记”赵久富的感人事迹,引起强烈反响。

赵久富成为库区移民舍小家、顾大局,为南水北调这一跨世纪工程奉献牺牲的一个时代缩影。

  颁奖晚会上,主持人敬一丹问:

“赵书记,这次你来北京喝的水,感觉是家乡水的味道吗?

”赵久富笑答:

“应该是的。

”当大屏幕上播放移民短片时,赵久富泪水再也忍不住,坐在台下的妻子也泣不成声,现场许多观众都在悄悄抹泪。

  赵久富家为了南水北调工程两度移民搬迁,敬一丹问他:

“赵书记,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赵久富说:

“逢年过节的时候,母亲生日、父亲祭日的时候。

”因为搬迁到移民新区,与老家相隔一千多里,赵久富的父亲去世时,他都没来得及赶回去送最后一程。

  昨晚,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黄冈团风移民新区赵久富家中,与赵久富家人一同观看“感动中国”颁奖晚会。

期间,赵久富的领导、亲友不断打来电话表示祝贺。

赵久富平静地说:

“荣誉和骄傲应属于为南水北调作出牺牲的移民。

  【事迹】

  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

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做好移民工作,带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颁奖词】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

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

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

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4、大爱深沉:

张纪清

  【获奖名片】涓滴见沧海

  【人物简介】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

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

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

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

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

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

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

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

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

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

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

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

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事迹】

  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张纪清,74岁,江苏省江阴市市民。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张纪清被送到医院。

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

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

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颁奖词】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

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

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

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5、同桌妈妈:

陶艳波

  【获奖名片】爱子心无尽

  【人物简介】

  陶艳波,48岁,女。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

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

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

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

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

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

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

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

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事迹】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

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作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

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

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

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

12年苦读,杨乃彬如愿考上了大学。

  【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

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

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6、大漠“猎鹰”:

木拉提·西日甫江

  【获奖名片】忠臣印寸心

  【人物简介】

  木拉提·西日甫江,男,38岁,维吾尔族,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

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

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