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通过重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也由过去地政府“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计划模式向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模式转变。
加之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被大多数人认识和接受,但由此也埋下了不少校园不稳定的因素,甚至引发了恶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以促进社会和谐的成效体现党的先进性。
对于高校而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不仅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也为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崭新的工作理念、社会视野与目标方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实践过程,也是一个理论探索过程。
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一、大学生就业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就业。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一个和谐社会里,构成社会的各要素处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中,互相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政府、学校、用人单位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而政府、学校、用人单位无一不是构成社会的要素。
大学生就业工作得以健康和谐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离不开学校教职工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离不开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支持与配合。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就业。
2、大学生充分就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实现了充分就业的社会,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既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大学生自身和谐发展和充分就业,是整个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在他们毕业之际,能有一份让他们学有所用的满意工作,使他们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消除躁动情绪,就会为全体社会的和谐创造气氛和条件,也就是说大学生充分就业会有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为:
一、大学生就业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从子女能否考上大学向上大学后能否顺利就业转变。
培养一名大学生,学生个人和家庭要付出相当大的投入可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
二、大学生就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稳定压倒一切,国家没有稳定,就不能将经济和建设搞上去。
大学生是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同时又是非常活跃的社会群体。
三、大学生就业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学生是办学的主力,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完成这一任务,大学生就业状况就是重要的标志。
如果高校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人民群众就会对高等教育丧失信心进而影响高校的招生工作和可持续发展。
四、大学生就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科教兴国战略就难以真正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
1、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容易导致心理挫伤和过激行为。
大学生大多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对自身能力和发展前景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然而。
当他们临近毕业,甚至一入校,就开始面临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心理素质低的学生较容易在头脑中蒙上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
当大学文凭和能力不足以成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安身立命的保证时,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本身就存在一定缺陷的学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一旦受消极外力的触动和激发,难免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2、投资心理和消费心理冲击着公众的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对广大家庭的教育投资和消费产生两种不利影响,一些经济宽裕的家庭不断加大教育投资,一味追求子女的高学历,而忽视其实用性;
一些经济相对较差或比较困难的家庭,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可能因不堪日益沉重的教育投资使子女失学。
3、职场的社会隔离和社会不公。
在“供不应求”的职场杠杆作用下,为了尽早找到好的工作,一些社会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极易使用非正常的方法,得到一份工作。
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与工作失之交臂。
同时,由于政策性、制度性的限制安排,认为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门槛,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隔离”和社会不公,破坏劳动力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理念和氛围,进一步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权益被剥夺,引发对社会不满的心理与行为。
这些因素都对校园稳定构成威胁,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也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敲响警钟。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作用
1、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性。
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状态,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懈追求。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首先,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和谐校园的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没有校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安定,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
其次,建设和谐校园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
软实力建设是文化建设、精神建设和凝聚力建设,学校师生员工如果人际关系和谐,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目标就会较快的实现。
2、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就业工作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办好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高校品牌、水平、质量和声誉的象征和体现,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既是家庭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可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非同寻常。
3、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指导思想。
学生利益无小事,就业就是学生最大的事。
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就是把学生的需要同社会要求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性的加以指导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使学生终身受益。
4、和谐校园建设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基础。
和谐校园建设目标的实现,也是学校就业工作目标的实现,它不仅促进了高校的就业工作,更为高校就业工作向高层次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四、以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就业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以和谐理念指导大学生工作的时代课题。
根据政府、高校、学生三方在就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以和谐理念指导大学生工作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政府:
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的和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配置机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整工作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生产要素只有通过市场来配置,才能发挥最佳效益。
如果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技术、信息等通过市场配置而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不通过市场配置,必然造成生产要素配置上的二元化,导致经济紊乱和效益低下。
大学毕业生作为我国社会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要培养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根本出路也在于实行市场化配置,让竞争择优的市场机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实现大学生就业与经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
但是,市场活动的趋利原则决定了市场自身无法完全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政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因此,必须保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的和谐。
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
一是行政管理。
通过经济、法律、政策等手段,为高校招生提供信息服务和指导,控制与市场不接轨的招生,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二是政策保障。
落实好国家已出台的相关政策,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就业市场法规建设,保证就业渠道通畅。
三是信息服务。
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的平台与渠道,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高校:
坚持招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和谐。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按需培养人才,做到招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和谐一致。
所谓按需培养,就是要考虑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质量、数量是否与市场需求接轨,这四方面反应的是高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教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的问题。
高校要经常搞好市场调研,对市场行情进行科学预测,提高就业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制定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决策,避免短视行为。
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在市场的大歌剧中找准自身的位置;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生产”特色“产品”;
坚持厚基础、宽领域的质量观,强化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科学确定个学科的招生规模,避免结构性供需失衡。
学生:
坚持择业观念与市场实现的和谐。
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毕业生主要供职于高端领域。
在大众化阶段,毕业生根据社会需求实行市场化配置。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有供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更有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现实不接轨、不和谐的问题。
作为学生及家长来讲,毕业后希望到理想的地方去乃人之常情,但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期望必须与社会需求的现实和谐一致,才能顺利谋求职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
面向基层就业,是当前适应就业形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可以说到基层就业是当代高校毕业的主流选择,是时代的主旋律。
大学生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值从到大城市、沿海地区就业向到基层一线就业转变,从等待、观望向冷静思考、面对现实转变。
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高校就业工作可能遇到的问题
1、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要从转变教职工的观念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办学就是为了就业的观念,结合国情,面对社会现实从广义上理解就业的内涵,指导学生顺利就业。
2、推行全新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
要将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行全程化指导。
要从关系到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深层次指导着手,在就业观念、职业能力、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方面给予个性化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列入教学计划或素质拓展计划,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体制。
调整办学思路,培养特色人才,转变传统教育体制的封闭性、保守性,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树立强留的竞争意识。
通过树立教育服务意识、教育产业意识和优质教育的意识,调整办学思路,帮助学生取得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形成既广且新的知识储备,具有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及其良好的适应社会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培养不同层次特色热菜,从而把不同的毕业生经过筛选输送到不同等级的工作岗位上去,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4、坚持招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和谐。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按需培养人才,做到招生培养与市场需求和谐一致。
要加强市场调研,进行科学预测,提高就业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制定学校发展的长远计划。
通过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大力度,开拓就业市场,要将就业基地的建设和学生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结合起来,要尽可能的挖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内部潜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协调好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大学毕业生顺利、充分就业,使我国的人力资源得到更为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也使我国高等学校就业之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越走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