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第二节《日本》教案和说课稿及课标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七年级地理第二节《日本》教案和说课稿及课标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第二节《日本》教案和说课稿及课标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教学前要求学生先去搜集有关日本的资料,事先对日本有一定的印象。
课前搜集资料
培养学生独立积极搜集资料,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日本印象]播放日本歌曲歌曲《樱花》并展示有关日本樱花和文化的图片
倾听、感受、思想
通过感性认识来了解日本。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小结:
日本和我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探究一
亚洲东部的岛国
过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日本”了解一下这个国家自然环境。
出示日本自然地理结构图。
使学生联系学过的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应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等几方面来分析,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运用。
情境创设
读图求知
自主学习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设问:
二战时,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而不是印度?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制作主要的岛屿及邻海显示图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领土由______岛、______岛、______岛、______岛等四大岛屿以及附近的小岛组成,东临洋,西临海。
日本的纬度位置是
日本的地形、气候特征。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学生比较“大陆性特征和海洋性特征的含义?
学生看图思考
读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
讨论:
樱花在日本如此美丽,你认为与什么关系大?
提示学生查找:
亚洲气候类型图
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投入学习活动,而且是学习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识图能力
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成功的。
合作探究2
以“牛刀小试”的形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通过设问:
“结合日本国土形状,你能从上面的表格用简短语言的概括日本的特点吗?
”
计算人口密度,概括日本的特点
学生得出结论
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培养运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述的能力
探究二
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合作探究3
过渡:
日本这个国家经常听说地震、火山现象,们来看一下。
提供日本的地震、火山视频及资料
设问:
“有人认为:
火山、地震是上天对日本人发动二战的报应,对吗?
幻灯片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
学生回答
认真观察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感受
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创设情境,,同时充分估计了学生的回答,自然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化抽象难以理解的或无法了解的内容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
合作探究4
a.探究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b.指导学生模拟地震在不同场景中(教室,家里,商场,大街上)如何自救
延伸:
学生讨论中国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原因和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该怎样做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及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的课改精神。
探究三
资源小国经济大国
设情景,
学生讨论
思考:
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据日本自然条件你会如何发展日本的经济?
合作探究5
结合具体数据资料分析日本的工业生产特点
日本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各地都有,说出在我国市场上有日本的那些产品呢?
(丰田、尼桑轿车,索尼、松下电器等
加工贸易型:
进口原料燃料(资源小国)→加工→出口工业产品(经济大国);
经济对外依赖性强。
工业布局:
日本主要工业分布图,根据日本的经济特点、出工业分布,并分析为什么这样分布?
本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并在版图上指出几大主要的工业区。
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讨论59页图8-2-7学生讨论日本的工业区应该布局在什么地方?
(沿海)
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临海型:
便于运进原料和输出产品,减少运费
探究四
东西方融合的文化
寻觅唐风
[师生总结]
日本虽然自然资源贫乏,国土面积狭小,但是日本发挥科学技术先进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利用岛国多良港的有利条件,将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大量进口原料,加工成工业品,再大量出口工业产品。
这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我国的国情和日本不一样,我国的经济要迅速发展,不能盲目照搬别人,一定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的经济。
练习反馈
1、填图巩固练习:
学生在日本空白图上指出日本主要的组成部分四大岛、日本周围海域的名称。
2、反思今天所学知识,查漏补缺。
通过填图练习及
作业,检查学生
对新授知识的掌
握程度,为本节
的课后反思提供
依据。
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培养安全保护意识
板书设计
第八章认识国家-----日本
一、亚洲东部的到岛国
二、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三、资源小国经济大国
四、东西方融合的文化
九、课后反思:
1、课前应让学生收集资料,以便课上交流,也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2、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必要的引题过渡,创设情境,能够很好的的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
3、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地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日本》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
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
本着以上观点,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适应未来的终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二、授课类型:
新授课
三、教学对象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经过前半学期的观察,感觉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以上都为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来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四、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适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机会也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流水账似的全部详细过一遍,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计划采用活动讨论法、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归纳法、交流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好本课涉及的新内容。
这样做,一方面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飞跃。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理学习上可能存在差异性,基础弱特别是读图、识图能力差的学生不一定能适应探究式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答疑解惑很必要,学业优良的学生会不满足于教材现有内容,会提出一些边缘性或更细的问题,教师不能限制其思考,在课堂上或课下进行指导,从而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
五、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国家》一章的第二节《日本》,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
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得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
但学生对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六、说目标
七、说教学重难点
八、说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新课标研读心得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人类正在重新审视自己以往所走过的历程,总结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所带来的严重教训,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些都给地理科学以及地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目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也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新课标》对新时期人才的素质培养作出了规定和要求,它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
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将《新课标》中所蕴含的全新理念和要求落实到教学改革之中,真正达到和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目标,为此,我们需要思考多方面的问题:
一、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产生出来的。
我国学校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存在着在课程功能上过于注重传授基础知识;
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课程内容上"
难、繁、偏、旧"
;
课程评价上过于注重甄别、选拔;
课程管理上过于集中等问题。
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新课标》要求相适应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素质教育新理念,这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
因此,加强学习、开展反思、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是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学习使教师能够站在关注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为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负责的高度上,努力使基础教育体现出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生存等功能。
二、转变教师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的过程以教为基础、和中心,学围绕教转。
因此传统教师的角色强调社会责任,忽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
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
强调教师的学科素质与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
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
而贯彻《新课标》,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
作为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
具体而言①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③由重教师的"
教"
向重学生的"
学"
的转变;
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⑤由单向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⑥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⑦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具体而言①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②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如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等等。
其三:
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
三、改进地理教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今后的教育目标是以指向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初中地理课程应该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
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关注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在学习中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学习带的走的知识。
优化学生作业评价,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由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等各种信息转变为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把经典知识的传授和形成经典知识的过程分开讲述转化为在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经典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呈现。
表达方式多样化(图像、案例、阅读),鼓励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
案例真实、典型、说明性强,图说的加强,对一些重要概念、原理进行直观化处理,突出案例分析,用案例来诠释、实证、应用理论,用案例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从中归纳出理论。
拓展案例分析,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探究或研究性学习的显性和隐性表达:
“活动”和“问题研究”的设计,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开展各种类型的讨论活动,重视动手实验认真分析每一个案例的作用,用活用好。
“活动”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案例配合,构成完成的学习单元"
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
为此,在地理教育中应努力做到:
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②在教学中,通过讨论、研究、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③重视"
探究式"
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五、优化学习内容
精选学习"
对生活有用的"
、"
对终身发展有用"
的地理,是"
教育教学研究中学理念的充分体现。
它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对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都有重大价值。
学习"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
地理应当注意:
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地理学习中"
地理知识和技能。
如全球变化形势,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②鼓励并组织学生调查、搜集、处理来自生活实践、新闻媒体、书籍网络等方面的地理信息,让他们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