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6 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案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1527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6 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6 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6 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6 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6 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6 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案docWord格式.docx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6 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案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6 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案doc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6 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案docWord格式.docx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

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徐州会战(1938年春)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敌后战场

①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②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

③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

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最终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

3.胜利标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10月25日,台湾光复。

4.胜利意义

[巧思妙记] 局部抗战九一八,全面抗战卢沟桥。

初次大捷平型关,重大胜利台儿庄。

深入敌后打游击,日军闻风胆皆丧。

百团大战显神功,中共七大道路通。

八年抗战成正果,血肉之躯筑长城。

[微点拨] 

不同史观对抗日战争的理解

(1)唯物史观看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全球史观看抗日战争: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中国军民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2.抗战时期两大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它所取得的成果是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致破裂,在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全民族抗日的持久战。

3.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领导中国军民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大阶段,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4.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全民族抗战既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抗战的重要特点。

5.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6.抗日战争既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主题一 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罪恶

1.地图探史——蓄谋已久的计划

探究 上图反映了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怎样的侵华方针?

答案 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侵华由局部侵华发展到全面侵华。

2.史料探史——日本侵略方针的改变

史料 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目前最主要的是在占领区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根据敌我形势而配备的兵力,要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内。

……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

——摘自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

参谋本部《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

探究 据史料,概括归纳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政策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的变化。

答案 变化:

速决战改为长期作战;

“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谋求长期占领统治中国。

3.重点讲解——从三大方面理解日本侵华活动的特点

(1)政治上,日军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

对占领区人民实行疯狂迫害:

在东北,日军进行“讨伐”和“治安肃正”;

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

(2)经济上,日本侵略者在农业、工矿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和掠夺劳动力。

(3)思想文化方面,日本侵略者通过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蒙蔽、麻醉和腐蚀中国人民,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主题二 反侵略斗争的不朽丰碑——全民族抗战

1.史料证史——国家利益、社会主要矛盾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决定因素

史料 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

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摘自《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8月1日

论从史出 史料表明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最主要矛盾,是全民族抗战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也表明民族和国家利益是决定国共两党关系的根本因素。

2.归纳概括——客观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

(1)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对日军进行了较为积极的抗战,先后在上海、太原、徐州、武汉等地组织了大规模会战,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战场,其军队是抗日的主力。

(2)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国人民,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3)由于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在战术上消极防御,往往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从客观上讲,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武器精良,导致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

3.漫画探史——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注: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探究 该漫画反映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战有怎样的国际地位?

答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使日本深陷中国战场,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的抗战。

主题三 抗战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

1.史料探究——抗战胜利的世界贡献

(2015·

天津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

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

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探究 材料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答案 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重点讲解——四大视角解读抗战胜利原因

(1)从日本的角度分析:

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2)从中国的角度分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人民的支持等是中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3)从国际的角度分析: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等。

高考题组

1.(2015·

全国Ⅰ高考)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背景,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

故选B项。

2.(2015·

全国Ⅱ高考)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

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

解析 抗战时期,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通过发行“联银券”“军用票”等掠夺财富,以战养战,其目的是转嫁经济负担,故B项符合题意;

日本侵略者的这些行径扰乱的是沦陷区的金融秩序,故A项错误;

封锁抗日根据地主要是依靠物资管制制度,故C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举措,与物资管制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

3.(2015·

上海高考)南京某大礼堂,门外有“和平永奠”的牌楼,又有胜利屏一幅,上缀大红“V”字,门内下面悬挂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

这一场景应出现在(  )

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B.日本无条件投降后

C.改订新约运动中D.渡江战役胜利后

解析 “和平永奠”“大红‘V’字”“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等信息反映出,这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京战区中国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情景。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这一情景应该出现在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故B项正确;

改订新约运动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

1949年4月渡江战役胜利,与题意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模拟题组

4.“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材料中的“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

A.国民革命的兴起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D.战略反攻的开始

答案 C

解析 根据“被迫撤退”“各阶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现象的出现得益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而它又促成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答案为C项。

5.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学习笔记片断,其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

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C.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D.抗战胜利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根据信息“两党合作”可排除A、B两项;

根据“国民政府开放民主”“民族凝聚力增强”等信息可以排除C项;

材料从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全面阐释了抗战胜利的意义,故答案为D。

6.据史料记载:

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2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

国民党军队共击毙、击伤日军80多万人,平均每年抗击了40%的侵华日军。

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B.国共两党的共同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C.国民党军队一直消极抗日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解析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积极抗战,从材料中“国民党军队击毙、击伤日军80多万人,平均每年抗击了40%的侵华日军”可知,C项说法错误。

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有体现。

考点训练

1.毛泽东在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居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又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事实”。

对以上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共承认和拥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

B.中共放弃了在抗战中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

C.相持阶段的到来促使中共加紧和国民党全面合作

D.中共这一政策消除了国共两党的矛盾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态度。

B选项“放弃”“作用”不符合实际,共产党坚持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C选项相持阶段的时间为1938年10月到1945年春,时间不正确,且1938年9月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D选项中共单方的态度不能消除国共矛盾。

所以选A。

2.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解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A项错误。

题干时间表明这一时期是抗日战争的初期,即防御阶段,而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在抗战中后期,故B项错误。

抗日战争初期,虽然国民政府组织了多次重大战役,但国民党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故C项错误。

“新气象”指的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故D项正确。

3.1938年底,日军不断降低对华“和解”条件,如“放弃”赔款要求,“撤出”华南等。

在此期间,日军颁布“治安肃正”计划,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使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手段,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日军主要威胁

B.日本受国力的影响,调整侵华战略

C.敌后战场已经逐步上升为主要战场

D.日本侵华战略宣告失败,无力进攻

解析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速战速决的侵华策略,集中兵力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主要战场。

这一变化的原因应主要从日本内部考虑,而综合国力则是根本决定因素,故B项正确。

A、C项都不是主要原因;

D项日本宣告失败与题目时间1938年底不符,故排除。

4.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如雪片般地飞向南京。

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杂牌部队奋战在抗日前线,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边天。

这反映了(  )

A.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B.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

解析 1928年底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故A项错误;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国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而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变化,故B、C项错误;

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奋勇参加抗战,表明他们以民族利益为重,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故D项正确。

5.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  )

A.平型关战役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D.武汉会战

解析 材料中“国共合作”“周恩来”等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内容,故选A项。

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都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单独抗战。

6.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

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

由此最能说明(  )

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解析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从题中数据可看出,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付出重大的牺牲,故C项正确;

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也牵制日军一部分,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国共合作抗战以及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故B、D项错误。

7.“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

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

”抗日战争丰富了民族主义观念的最主要表现是(  )

A.民族大团结B.民族平等

C.实现民族完全独立D.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解析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出现了全民族抗战,这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所以抗日战争在丰富民族主义观念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8.“梦想”,代表着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景。

读下列不同时期人们的“梦想”文字描述:

材料一 在这各色的梦里。

20多位大学教授、著作家等梦想未来的中国是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废除了私有制度、实现了大同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

暨南大学教授张相时梦想整个的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精诚合作。

94岁高龄的马相伯梦想“未来的中国,既非苏俄式的一党专政,也非美国式的两党更替,乃民治的国家,法治的国家”。

著名金融人士章乃器说:

“像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民族.决不怕没出路……会有一天走上了光明大道。

”——1933年的新年故事:

一个时代的“新年梦想”

(1)据材料一,概括1933年这些知识分子在“新年梦想”中的主要愿望(不得照抄原文);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新年梦想”?

材料二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

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95年至1949年间,为实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爱国主义者”所作的努力(要求指出主要阶层、代表人物、指导思想、主要实践活动)。

答案 

(1)梦想:

实现社会主义;

实现国共合作和民族团结;

建立民主法治国家;

对民族未来充满信心。

原因: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对知识分子影响的扩大;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对知识分子的启发;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加剧;

对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革命重大成就的怀念;

对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和国共内战现状的不满;

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

(任意回答3方面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2)

时期

阶层

代表人物

指导思想

实践活动

19世纪末

维新派

康有为等

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

20世纪初

革命派

孙中山等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20世纪20至40年代

共产党

毛泽东等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20世纪

40年代

全民族

国共合作

全民族联合抗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