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热点面对面《七个怎么办》第五篇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0106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论热点面对面《七个怎么办》第五篇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理论热点面对面《七个怎么办》第五篇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理论热点面对面《七个怎么办》第五篇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理论热点面对面《七个怎么办》第五篇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理论热点面对面《七个怎么办》第五篇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论热点面对面《七个怎么办》第五篇_精品文档.doc

《理论热点面对面《七个怎么办》第五篇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热点面对面《七个怎么办》第五篇_精品文档.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论热点面对面《七个怎么办》第五篇_精品文档.doc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⑤)

铺就13亿人的健康之路——怎么解决看病难

提起看病,很多人都有过去大医院就诊的经历:

挂号排长队,候诊等半天,反复检查太折腾,开大处方花钱多……说到底就是一个字:

“难”。

前不久,一部讲述医院故事的电视剧《医者仁心》,在央视和一些地方卫视热播。

剧中全景展示了一家大医院“凤凰涅槃”、重获患者信任的过程,也真实再现了人们熟知的各种看病难现象,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健康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

近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得到了一定缓解。

为进一步治疗这一“顽疾”,党和政府正不断深化医改,努力打造一条人人“病有所医”的健康之路。

  

  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共有7项:

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困难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农村(社区)改水改厕,贵州等6省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共有9项:

健康档案、健康教育、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健康检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务、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

  

  深度解读

  深化医改的5项重点任务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 问诊看病难:

症状缓解还需治疗

  俗话说:

“有啥别有病。

”生了病,本来就很难受,如果看病再变成一件难事,就更加让人痛苦。

“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些前几年流行的顺口溜透露出人们对看病难的抱怨与无奈。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看病难,中央作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

2009年4月,一张医治看病难的“药方”——深化医改方案,在历经3年的讨论和修改后,正式公布实施。

方案明确要求,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两年来,深化医改全面铺开,取得一定成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7项重大服务和9类基本服务免费向居民提供;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2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建、改扩建近两万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展开,预约挂号等便民惠民服务措施正向全国推广。

   

  深度解读

  我国医院的等级

  我国医院按其功能、任务不同划分为一、二、三级。

一级医院是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

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

三级医院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

各级医院经过评审,确定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因此医院共分三级十等。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治愈一个人的疾病,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讲,医治看病难顽疾,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前,导致看病难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有的刚开始理顺,有的还未触及;医改政策的全面落实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效果也待逐步显现。

总的来看,当前看病难虽有所缓解,但仍较突出。

仔细分析,主要难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医院看病排长队是看病难的主要表现。

  

  权威声音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陈竺(卫生部部长):

新医改方案立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按照顶层设计的思路,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以实现全面系统解决居民看病就医问题、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绝对性的难。

这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导致的,表现为缺医少药,难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这种看病难已基本上解决,只存在于一些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中西部偏远地区。

  相对性的难。

这是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导致的,主要发生在大城市的大医院里。

一进大医院,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太多、队太长、等太久。

挂号、交费和拿药,一般要折腾大半天时间。

专家号更是“一号难求”,为了能挂上号,有的彻夜排队,有的全家总动员、轮流上阵,苦不堪言。

这种难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

  因“贵”而“难”。

这是由于医药费用负担重导致的。

据统计,2010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66.8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6193.9元。

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更超过了农民年人均收入。

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整个家庭。

这种难与前两种难交织在一起,加大了看病难的程度。

  可见,解决看病难,依然任重而道远。

必须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在缓解看病难上取得扎实进展。

  

  深度解读

  数字“十二五”健康新目标

  ◎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比“十一五”末增加1岁。

  ◎婴儿死亡率降至12%。

,比“十一五”末下降8%。

  ◎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比“十一五”末下降27%。

  ◎提高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比“十一五”末下降21%。

  

  ◇ 合力保基本:

织就医疗惠民网

  国民的健康水平,事关民族发展、国家兴衰。

为人们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国家提供基本保障的内容与范围也不尽相同。

从我国国情出发,国家提出了“保基本”这一重要制度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具体来说,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就是要做好预防保健工作,使群众尽量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

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就是要通过全民医保,降低个人医药费用支出。

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就是要对常用药合理定价、保障供应,让患者能用上实惠管用的药。

这三项内容,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是解决看病难的基础性工作,对实现人人“病有所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保基本”工作逐步推进,但总的看,目前的标准和水平还比较低。

我们既要量力而行,努力做到广覆盖、可持续;也要尽力而为,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标准和水平,为全体人民织就一张从防到医、从药到保的基本医疗惠民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投入、促均等。

确保基本服务项目和重大服务项目免费向群众提供,必须依靠雄厚的资金保障。

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2010年的15元提高到25元。

同时,将继续扩大服务范围,加快覆盖农村和困难地区,逐步实现均等化。

比如,今后5年,将为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水平、上层次。

逐步提高人均筹资标准,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2011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将提至每人每年200元,住院费报销比例提至70%,政策范围内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5万元。

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使参保群众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2011年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参保人数较少的省区,逐步实现省级统筹。

北京市推进“一老一小”保险实现医保全覆盖

  2007年开始,北京市将城镇老年人和学生儿童纳入大病医疗保险,惠及180万人。

2008年又将47万城镇劳动年龄内的无业居民纳入大病医保,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医保全覆盖。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添内容、广覆盖。

目前我国已确定了307种基本药物,今后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基本药物目录“扩容”,增加更多药品种类。

继续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2011年年底基本覆盖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今后5年,其他医疗机构也将逐步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2010年起,安徽省基层开展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药价普降30%—50%。

  

  ◇ 着力强基层:

群众看病更便捷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一旦有个头疼脑热,最方便的还是去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

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普遍使用基本药物,具有看病“便”和“廉”的独特优势,是大医院的“前哨”。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让它成为群众看病就医的首选,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看病难问题。

  前些年,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度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窘境,群众小伤小病也要舍近求远去大医院。

针对这一情况,中央提出“强基层”的明确要求。

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530亿元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基层医疗卫生面貌有了很大改观;2011年,国家又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长期债务的清理化解工作,将有力推动基层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基层医院虽然有了崭新的设备、宽敞的诊室,但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医务人员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群众前来就诊。

因此,不仅要继续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也要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

  

  政策传真

  国家推进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

  从2010年开始,国家开展了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提高新农合对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补偿比例。

截至2011年4月,全国已有9059名患儿获得救治,患儿家庭个人支付费用比试点前降低60%。

预计2011年9月底,全国所有农村白血病、先心病患儿,包括部分城乡协同推进地区的城镇儿童将都能受益于这一政策。

此外,农村居民新增病种医疗保障试点工作也加快推进,优先将乳腺癌、宫颈癌、农村重性精神病、终末期肾病和耐多药肺结核等病种纳入试点范围。

  

  服务网络遍基层。

强基层,首先是构筑完善的医疗服务网。

要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实际情况,进一步合理规划布局,增加医疗点。

2011年将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有1—3所达标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每个街道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黑龙江省乡镇卫生院吸引高层次人才

  哈尔滨市近年来加强基层建设,吸引不少大学生扎根农村、服务基层。

该市香坊区成高子镇中心卫生院的47名医护人员中,有27人是大专或本科以上的学历,他们深受患者信任。

  

  培养人才固基层。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人才是关键。

基层工作重心是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等一体化服务,需要全科医生这个“多面手”,而目前基层合格的全科医生比较匮乏。

2011年,国家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要求到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再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同时,创新激励政策和方式,通过契约服务、按人头付费、开办诊所、边远贫困地区工作提供特殊补贴政策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把人才留在基层、稳定在基层,当好群众健康“守护人”。

  对口支援助基层。

单靠基层自身,短期难以强起来,还需借助外力。

国家已制定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要求每所城市三级医院通过派出医生、实行托管等多种形式,与3所左右县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鼓励、支持大医院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坐诊、定期巡诊;落实大医院医生晋升中高级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