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安全知识讲议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0523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监理安全知识讲议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监理安全知识讲议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监理安全知识讲议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监理安全知识讲议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监理安全知识讲议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监理安全知识讲议Word格式.docx

《监理安全知识讲议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监理安全知识讲议Word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监理安全知识讲议Word格式.docx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情况介绍

美国在工业发展早期根本不重视安全管理

1969年美国颁布《联邦煤矿安全与卫生法》

1970年尼克松总统签署《职业安全与健康法》

美国劳工部、教育和福利事业部负责职业安全卫生工作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特点:

改善劳动条件,防止伤亡事故,主要依靠企业实施。

重视安全卫生教育。

重视开发新技术、新设备,大力开展安全科学研究。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缺点:

两党交替执政导致职业安全卫生政策变化;

安全卫生监察人员少,权利小。

日本安全管理情况介绍

建立劳动安全卫生的组织领导和监督体制

加强立法,建立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建设

制定劳动灾害防止计划

加强企业的安全卫生行政管理和监督指导

推进安全卫生教育

重视新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更新,加强劳动安全与卫生的科学研究

重视发挥工伤事故防止团体的作用

大力开展群众性安全卫生运动

目前面临的问题:

中小企业事故多发;

老龄工人事故上升;

第三产业事故率增加;

新事故和职业病增加。

前苏联劳动保护工作介绍

前苏联在劳动保护的立法、组织、管理、监察、教育和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对工伤事故、职业病管理和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防止事故、减少职业病方面所采取措施与美国、日本相似。

发达国家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为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职业病所采取的措施都值得我国安全管理工作者借鉴。

我国安全管理发展情况

建立和发展阶段

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1950年,河南某煤矿发生了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74人,重伤2人,轻伤24人。

政务院大张旗鼓地处理了这起事故。

同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劳动保护工作会议。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1956年5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三大规程”:

《工厂安全卫生规程》

《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

停顿和倒退阶段

“左”的错误影响下,安全管理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严重事故(1958-1960年)出现建国以来的第一次事故高峰,山西大同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677人

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安全生产得到调整和恢复(1961-1965年)

做出了五项规定,提出了“五同时”五项规定:

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安全教育、安全检查、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五同时”:

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

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全工作又出现大倒退(1966-1978年)

出现了建国以来的第二次事故高峰

恢复与提高阶段

1978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

1980年5月开展全国首次“安全月”活动。

1980年8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处理“渤海二号”事故的决定。

1980年,确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

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2002年6月2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国家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

安全教育和科研蓬勃发展。

第二章事故致因理论

第一节概述

早期的工业安全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论

1919年由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慈(H.H.Woods)提出,他们对工厂中发生事故的次数进行统计,发现:

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

海因里希的事故法则

海因里希的事故法则:

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

29:

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

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起未产生人员伤害,29起造成人员轻伤,1起导致重伤或死亡。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因果论

能量转移论

人失误主因论

轨迹交叉论

系统安全理论

第二节事故因果论

事故因果类型

连锁型一个因素促成下一因素发生,下一因素又促成再下一因素发生,彼此互为因果,互相连锁导致事故发生。

事故

多因致果型

多种各自独立的原因在同一时间共同导致事故的发生。

原因2

原因1

事故

原因N

原因3

复合型

某些因素连锁,某些因素集中,互相交叉,复合造成事故.事故的发生多为复合型

多米诺骨牌理论

海因里希的多米诺骨牌理论:

伤亡事故是一连串事件,按一定顺序,互为因果,依次发生的结果。

这些事件就好象一连串垂直放置的骨牌,前一个倒下,引起后面的一个个倒下。

多米诺骨牌理论的不足之处:

此理论对于全面解释事故致因是过于简单的。

1、把事故致因的事故链过于绝对化;

2、各骨牌之间的连锁不是绝对的。

海因里希事故多米诺骨牌理论模型

M-人体本身P-按人的意志进行动作H-潜在的危险D-发生事故A-伤害

多米诺骨牌理论的计算

以A0代表发生伤亡事故的概率,A1~A5是五个骨牌代表的事件发生的概率。

要发生事故必须所有骨牌都倒下,故发生伤亡事故的概率是

P(A0)=P(A1)*P(A2)*P(A3)*P(A4)*P(A5)

A1~A5这五个事件的概率都小于1,所以事故发生的概率P(A0)≤1。

当抽去一块骨牌,即该骨牌代表事件的概率为零,如P(A3)=0,则:

P(A0)=P(A1)*P(A2)*P(A3)*P(A4)*P(A5)=0

这样,事件A就是不可能事件,伤亡事故也就不会发生.

物的系列的事故模型

第一种简单模型(基本模型):

起因物是指作为事故起源而导致事故发生的物体、物质或环境。

致害物是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伤害及中毒的物质或物体。

第二种简单模型:

起因物导致了事故现象1的发生,但并不引起伤害。

由事故现象1产生致害物导致了事故现象2,与人体接触后发生伤害。

第一种复杂模型(伤害连续):

起因物导致致害物1,发生事故现象1,与人接触后导致伤害,同时还引发致害物2发生事故现象2,再次造成人员伤害。

第二种复杂模型(事故连续):

起因物1导致事故现象1,然后引发起因物2,又引发事故现象2导致致害物,最后导致事故现象3在与人接触后导致伤害。

第三节能量转移论

能量转移论是一种从能量的非正常转移引发事故的观点研究事故致因的理论。

能量转移论的概念

1961年由美国的吉布森提出;

1966年哈登发展了这一理论,他提出:

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能量向人体转移,而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

能量是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根源,没有能量就没有伤害。

能量对人体的伤害分为两类:

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而产生的;

由于影响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

因机械因素或化学因素引起的窒息(溺水、CO中毒)

因体温调节障碍造成的生理损害或死亡(冻伤、冻死)

能量转移论的要点: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

•作用于人体的能量的大小

•能量作用的时间和频率

•能量的集中程度

•人体接触能量的部位

能量转移论分析基本方法:

•确认系统内的所有能量源;

•确定可能遭受该能量伤害的人员、伤害的严重程度;

•明确控制该类能量不正常或不期望转移的方法。

能量转移论的优点:

•把各类能量对人体的伤害归结为伤亡事故的直接原因,从而决定了应对措施。

•最全面地概括、阐明伤亡事故的类型和性质。

能量转移论的缺点:

大多数伤亡事故都是由于机械能产生,如何对动能分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应用能量转移论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

(12种防止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措施)

⏹限制能量安全电压

⏹用较安全的能源替代危险性大的能源

⏹防止能量蓄积防静电接地、控制易燃易爆气体浓度、电器上的保险丝

⏹控制能量释放电器安装绝缘

⏹缓慢地释放或转移能量容器设置安全阀、座椅上的安全带

⏹开辟能量释放渠道避雷针放电、电气接地

⏹设置屏蔽设施机器设置防护罩、防火门、个人防护用品

⏹提高防护标准双重绝缘、远距离防护

⏹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防止损失扩大

改变工艺流程、增设安全装置、建立紧急救护中心

⏹修复与恢复治疗、矫正以减轻伤害程度或恢复原来功能

第四节人失误主因论

人为失误的一般模型:

1972年威格斯沃斯(Wigglesworth)提出,“错误地或不适当地响应一个刺激”。

以人为失误为主的事故模型

劳伦斯(Lawrence)提出关于事故、危险和伤害的五种可能情况。

(如右表)

出现的类型

危险

伤害

1

2

3

4

5

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

在生产过程中以人的失误为主要原因而产生事故并造成伤害,是要经过一系列过程的。

只有对此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做出正确回答才能避免事故和伤害,否则只要在任何一个阶段回答错误,都会导致失误,进而引起事故造成伤害。

第五节轨迹交叉论

轨迹交叉论基本思想:

伤害事故是许多互相关联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

而这些事件概括起来不外乎人和物两个发展系列。

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轨迹)中,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接触(交叉),能量“逆流”于人体时伤害就会发生。

轨迹交叉论事故模型

轨迹交叉论反映了绝大多数伤亡事故的情况。

实际中只有少量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无关,绝大多数是与二者同时有关。

人和物两大系列运动中,二者并不完全独立,两者可相互转换。

其中人为失误占绝对地位。

物的不安全状态最终也归结为人的失误。

管理缺陷是造成伤亡事故的深层次原因,是间接原因,也是本质的原因。

应用轨迹交叉论预防事故

防止人、物运动轨迹的时空交叉。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职业适应性选择;

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和工作环境;

加强培训、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安全知识和技能;

严格管理。

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

创造本质安全条件

第六节系统安全论

系统理论把人、机械、环境做为一个系统(整体)。

系统理论通过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从中发现事故的致因,揭示出预防事故的途径。

系统理论接受控制论负反馈概念而发展起来。

系统理论并不关注事故的表面原因(人的失误),而是注重事故深层次原因(为什么会发生人的失误?

)的研究。

系统理论将成为未来事故研究和事故预防的指南。

系统理论的代表模型---瑟利模型

瑟利模型

瑟利模型是瑟利于1969年提出的;

瑟利把人、机械、环境中事故发生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是否产生迫近的危险---形成潜在危险;

是否造成伤害或损坏---危险由潜在状态变为现实状态。

在两个阶段都包括一组类似的问题。

在第一阶段,如果都正确回答了问题,危险就能消除或得到控制;

反之只要对任何一个问题做出否定的回答,危险就会迫近转入下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如果都正确回答了,则虽然存在危险,但由于感觉认识到了,并正确做出了行为响应,就能避免危险的紧急出现,就不会发生伤害;

反之,只要对任何一个问题做了否定的回答,危险就会紧急出现,从而导致伤害或损坏

瑟利模型的扩展:

安德森在瑟利模型基础上扩展而成的。

增加了一组问题

危险线索的来源及可察觉性?

是否存在运行系统内的波动?

如何控制或减少这些波动使之与人的行为波动一致?

经过扩展,瑟利模型更加实用。

瑟利模型的启示:

为了防止事故,关键在于发现和识别危险;

危险的可接受性问题。

系统理论的指导意义:

对事故调查的指导

系统理论要求对运行系统的正常情况和不正常情况都应了解。

对事故预防的指导

对于机械,系统理论主张增进其性能的可靠性,减少其性能的不稳定性;

对于操作者,系统理论所关注的是如何提高他们对危险的识别、反应能力。

系统理论强调系统出现异常情况时的安全训练。

对基本研究的指导

第七节预防事故的策略

由事故致因理论得到的结论

伤亡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随机的现象。

然而又有其必然的统计规律性;

事故原因是多层次的,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本质原因;

事故致因的多种因素,可归结为人和物两大系列的运动;

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必须结合环境分析。

管理不完善是伤亡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伤亡事故的直接原因;

管理不科学和领导失误才是伤亡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

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如何防止事故

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可知,防止事故发生有以下策略:

使人和物的运动轨迹中断,使二者不能交叉;

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从心理、生理和操作上控制住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

针对人的因素,采取如下措施防止事故:

职业适应性检查;

人员的合理选拨和调配;

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态度的培训;

制定作业标准和异常情况时的应急处理措施;

作业前的培训;

作业中的巡视检查和监督指导;

开好班前会;

实行确认制

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活动.

针对物、环境以及人物环境合理匹配方面防止伤亡事故的对策:

进行系统安全分析、危险性评价、事故预测;

进行人机工程学分析;

推行本质安全;

采用安全装备;

日常检查和维护;

作业环境的整治与改善。

从管理上预防事故有如下对策:

管理监督人员的职责履行得如何?

作业方法有无应改进的地方?

作业程序是否正确?

(上锁\加标签\清理\试车LTCT程序)

人员的选配和安排是否恰当?

对人员的教育培训是否充分?

作业中的检查、监督、指导是否良好?

针对生产设施的事故防止对策:

棚栏、护罩、围板;

隔离;

遥控;

自动化;

安全装置;

紧急停止;

绝缘;

双手操作;

夹具;

个人防护;

安全标志;

通风换气

本质安全

定义:

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具有包含在内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功能。

本质安全的内容:

失误安全功能故障安全功能

上述安全功能应该潜藏于设备、设施或工艺技术内部

第三章安全系统工程

安全技术寓于生产技术之中

现代工业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应用,以及生产过程的大规模化、复杂化和高度自动化,对安全生产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安全管理在现代化工业生产面前,越来越显得被动和无奈。

系统和系统工程

系统

由若干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部分组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并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整体。

它的三大特点:

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

系统工程

具体地说,就是运用系统分析理论,对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等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

是近4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有关组织管理技术的新兴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工程学。

安全和系统安全

安全两方面的含义:

预知危险、采取措施消除危险

危险:

是一种状态。

它可以引起人身伤亡、设备破坏或降低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

危险性:

表示危险的相对暴露。

可能存在危险,但由于采取预防措施,危险性可能不大。

危害:

是造成事故的一种潜在危险,它是超出人的直接控制之外的某种潜在的环境条件。

系统安全

系统在一定功能、时间和费用的约束条件下,使系统中人员和设备遭受的伤害和损失为最少。

是一个系统的最佳安全状态。

要达到系统安全,就必须在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等各个阶段正确实施系统安全管理和安全工程。

安全系统工程

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识别、分析、评价、排除和控制-----危险

使系统安全性达到最佳状态

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任务:

预测、评价和控制危险。

第二节安全系统工程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末创始于美国

在美国的发展

1957年,美国为争空间优势,在导弹开发时对系统安全工程进行了研究,并用事件树、故障树分析方法对原子能核电站进行安全性评价,引起世界同行关注。

在日本的发展

“拿来主义”,70年代引进,但发展很快,在各个领域予以应用。

在我国的发展

始于50年代,运用于原子弹、氢弹、火箭、卫星的研制,取得了成就,然后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节安全系统工程的内容

系统安全分析

目的:

通过对系统中危险因素的定性、定量分析,识别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和所导致事故后果的损失度,并预测其可能性。

是完成系统安全评价的基础

分析方法

因果图、PHA(预先危险性分析)、FTA、ETA、MORT(管理疏忽和危险树)等

安全评价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安全措施

一方面:

预防事故发生;

另一方面:

控制事故损失扩大

第四节系统安全分析与危险性评价

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系统安全分析与危险性评价的关系

关系: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最终目的是提出对策。

系统安全分析与危险性评价工作,应该在系统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

空间方面(考虑所有组成部分)

时间方面(考虑整个生命周期,但重点应在规划、研究、设计阶段)

分析与评价不是一劳永逸(危险因素暴露有个过程,人对危险因素的认识有过程,随着系统发展会有新的危险因素产生)

应用范围

强调在以下方面的应用

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

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危险物质和危险场所;

危险设备;

危险作业;

新工程建设或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

新的生产过程;

(如新工厂、新车间投产)

安全目标、安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第五节系统安全分析与危险性评价的步骤

系统分解

按事故致因,系统分解为人、物、环境、管理四个子系统;

按行政区域分解为若干车间和科室;

按功能和目的分(把系统分解为若干有自身特定功能和目的的子系统)

危险因素识别

调查了解与安全有关的各种信息

企业的生产情况及作业条件等;

危险场所、危险设备、危险作业等情况;

安全管理现状及劳动组织等情况;

曾经发生的重大事故情况等等

进行危险因素识别从以下方面分辨

对人的因素方面

人员结构、素质;

安全教育培训状况;

找出容易发生事故的,需重点控制的个人;

找出最常见的人的不安全行为;

找出常见的不安全行为的背景原因。

对物和环境因素方面

找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不良的环境状况,可以从下列各方面

进行检查分析:

能源(能源方面不安全因素很多)比如:

锅炉房、变电所、空压机站、水电风气的管线膨胀系统。

危险设备:

冲、剪、刨、吊、运、焊接设备、热处理设备。

危险场所:

油库、液化气站、化学品库、乙炔站等

危险物质:

危险化学品、毒品等

危险作业:

高空作业、限入空间等

设备、设施的安全装置是否完好

工作环境:

是否有毒、有害、噪声作业环境?

温度、湿度、照度是否适当?

也可以从十大类危险因素来进行分析

(即工厂固有的危险场所)

火(都有发生火灾的危险)爆(存在发生爆炸的可能)电(存在电气事故的危险)高(存在高处坠落的危险)

吊(起重机械的伤害)运(运输车辆的伤害)

冲(冲床及压力机的伤害)剪(剪板机的伤害)

刨(木工刨床的伤害)绞(各种设备的旋转机构)

对人、物、环境的匹配方面的因素

人员选择、安排是否合理、适当?

劳动负荷、劳动强度等方面安排是否合理?

作业的复杂与困难程度人能否适应?

工艺过程、作业方法、作业程序是否合理?

环境条件人体是否乐于接受?

设备、设施的设计,作业空间的布置是否符合人机学原理?

安全信号、安全标志是否明显,适当?

对安全管理状况方面

识别危险因素是定性的检查和分析。

可以用检查表的方式,列出项目,确定对照标准或依据,逐项进行。

系统危险性分析

●找出危险因素间的因果关系;

●弄清危险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

●得出防止事故的对策措施。

步骤:

对子系统进行危险性分析

进行子系统内各子系统交界面的危险性分析

本系统与外系统交界面的危险性分析

需分析的内容:

●确定存在危险因素的系统和部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