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体系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8162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体系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体系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体系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体系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体系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体系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体系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体系设计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体系设计文档格式.docx

马惟(1986-,女,北京人,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2009级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企业培训及其教育应用、教学设计与

绩效技术教育游戏与虚拟现实应用;

袁磊(1978-,男,湖北人,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

0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深化教育

改革的必经途径,学科信息技术教学整合正在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方式而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课堂。

为了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教育部于2004年12月25日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于2005年4月6日正式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该计划明确提出:

在3年内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培训,培训内容是指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各省、市级的培训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

然而据笔者调研发现:

培训的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存在差别,没有有效的评价方式衡量;

与硬性指标(职称等挂钩,究竟是一种促进还是恶性循环;

接受培训的人员构成复杂,“骨干教师”的选拔没有标准;

教师不明确培训目的,在日后教学工作中不能迁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等。

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培训效果,使培训缺乏有效性。

因此,必须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使培训效果最优化。

1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评价是一种提高培训绩效、及时发现问题、监控和管理培

训过程的重要手段,它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检验培训实

际效果的重要依据。

本文基于培训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及设计思路。

1.1培训前加强学校管理层对培训的重视度

学校要重视学习者对于教师能力的反馈,实地考察教师接

受培训后课程的改观情况,对教师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

同时,也可以学生对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情况的评价和反馈为依据,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拥有的资历证明或培训结业证书来证明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1.2选拔受培训人员要有普遍性和层次性

在培训教师时,应当依据绩效评价及学生的反馈,在不同

的岗位选拔不同的“骨干教师”,参加不同类别的信息技术培训。

如,教学人员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可能和管理人员需要的不一样,如果在培训时混为一谈,则培训效果不佳。

1.3在培训全过程中采用绩效考核的手段

绩效技术是一种操作方式,它通过确定绩效差距,设计有

效益和效率的干预措施,获得所期望的人员绩效(Haness。

在衡量和评价培训取得了何种效果时,决不能以信息技术使用的频率作为标准,而应综合考虑培训内容的各个方面,从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等方面,使用绩效技术考核评价教师的能力提升情况。

1.4通过培训加强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

知识的更新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对

于实际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要求。

教师接受培训之后,其自身可能形成了教育理念,并应用它们去指导教学。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新的教学理论和观念不断出现,使得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

改进,教师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随时更新个人知识储备和教育观念,通过教师研讨会、专家讲座等,获得最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此外,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不能脱离教学实践,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各种教育技术能力。

如教师在备课时,能够自觉地应用多种媒体丰富教学资源;

在利用演示文稿讲授时,会发现过多的动态效果以及繁杂的色彩构成,不利于学生对教学主体内容的注意等等。

只有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培训工作,才能够成为有意义的培训。

要使得培训工作切实有效,提出完整的评价体系是基础。

评价应当贯穿培训的全过程。

在培训的不同阶段,评价体系应当包括培训前的能力分析、培训中的自评和他评及培训后的绩效反馈3个部分。

2教育技术培训前的教师能力自评

在培训前的评价中,由于教师未接受培训的输入,因此还未产生绩效反馈。

此阶段应进行教师培训前的能力评估,以起到确立培训目标及培训基准的作用。

在培训进行中,使用培训前能力评估表,对培训过程中习得的内容作对比和参考,以考察自身对培训内容的掌握进度。

在培训结束后,根据受训者的行为,对其提供绩效反馈,以影响其以后的绩效。

教师在培训前应按照《标准》要求的内容,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逐项打分,在培训前对自身能力作初步的评估(见表1—4。

这样可以使受训教师积极思考培训内容,明确培训目的,并且为培训后期的评价提供比量基准。

通过分析培训前的能力与培训后实际效果间的差异,可以评价教师的培训绩效。

表1培训前的教师能力自评(意识与态度

是否达到要求,请按程度打√

A.经常认识到

B.偶尔认识到

C.极少认识到

意识与态度

重要性的认识

应用意识

评价与反思

终身学习

按照《标准》提出的要求,在意识与态度维度中[1],教师应当

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是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因此教师对“重要性认识”的程度不应低于“偶尔认识到”。

在“应用意识”中,教师应当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对于这些意识教师可能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教师的自我评价允许达到“极少认识到”。

对于“评价与反思”,教师应当具有对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允许教师达到的程度不低于“偶尔认识到”。

此维度的最后一项是“终身学习”,它要求教师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和态度,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和态度,而“终身学习”是新时代、新环境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可能培训前达不到此层次的要求,因此教师对此项的打分,其程度可以不低于“极少认识到”。

表2培训前的教师能力自评(知识与技能

A.完全具备

B.具备部分

C.基本不具备

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知识与

技能

按照《标准》,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中[1],要求教师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对于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应当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而知识与技能是培训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师对此两项的评价应达到不低于“基本不具备”的程度。

表3培训前的教师能力自评表(意识与态度

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支持与管理

科研与发展

合作与交流

按照《标准》,在应用与创新维度中[1],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水平,要求教师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和教学过程的评价。

在教学支持与管理上,要求其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此外,教师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及研究,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对于前两项的评价,其程度应不低于“具备部分”;

对于后两项的评价,其程度应不低于“基本不具备”。

表4培训前的教师能力自评(社会责任

公平利用

有效应用

健康使用

规范行为

在社会责任维度中[1],《标准》要求教师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有效应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健康使用促进学生学习的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规范行为,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因此,在培训前的评价中,教师对于此4项的评价程度应不低于“鲜有履行”。

综上所述,在培训前评价中,统计其选择每个维度中“A”项(“经常认识到”、“完全具备”、“完全履行”的个数,可以按下表得到教师的评价表打分结果:

表5综合打分结果

等级选A的计数X(单位:

个培训前自评建议

优秀X=12,13,14培训前此教师的能力已经达到优秀,培训可以针对其能力欠佳的部分展开

良好X=10,11培训前教师的能力大部分达到要求,可以对部分欠缺的技能进行训练

中评X=8,9培训前教师的能力还未达到要求,需要在培训中注意相应技能的训练

差评X<

8培训前教师的能力完全达不到要求,需要在培训中进行全面的技能训练

3培训中受训者的自评和他评

在培训中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使受训者对自己的学习策略、过程及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全面认识自我学习水平。

通过自我认识和反思,受训者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个性化课程,进行自我激励,这也是对所学内容的一次深化。

自评有利于培养受训者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它是评价体系及学习活动的一部分。

自评过程也需要培训教师的引导、激励和帮助。

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进行自评,一是应当养成记录培训心得的习惯。

将其在每一个专题下学到的知识内容罗列出来,对其按《标准》的4个维度进行归类,以衡量自己达到了哪些要求,还有哪些技能没有习得。

二是经常反省自身已经具有的能力、尚欠缺的能力,思考达到提升能力的途径和手段,并将成果与小组成员进行共享和交流,共同探讨,互相借鉴经验。

此外,小组成员通过对他人的评价,对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和整理,并与自己的情况进行对比,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探究新知的潜能。

在评价过程中,受训者具有不同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审视他评的有效性,使评价过程更加合理而公平。

受训者的小组互评活动可以使受训教师形成更清晰的思维视角和更全面的知识内涵。

通过相互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谐、民主的组内氛围,使被评价者易于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

在培训中应当充分利用受训者参加的合作小组,进行组内成员互评[2](见表6。

在组内建立和谐、融洽的气氛,做到成员间互相了解,这有利于受训者就培训中的疑问向他人发问、求解,并在组内分享自己的知识或经验,完成知识共享过程。

表6小组成员互评(100分为满分,对组员打分

编号题目成员1成员2成员3成员41

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她踊跃参

与,表现积极

2他(她的意见总是对我很有帮助

3

他(她经常鼓励/督促小组其他成

员积极参与协作

4

他(她能够按时完成应该做的那

份工作和学习任务

5我对他(她的表现满意

6他(她对小组的贡献突出

7

如果还有机会我非常愿意与她

(他再分到一组

8对他(她总体上是喜欢的

但在小组成员间互评时,要注意评价的有效性。

避免组员间的评价被包含感情因素等在内的其它因素影响,采取随机、乱序评价组内成员的培训成果和作业,采用同组顺序打分法评价组员的态度等。

4培训后的绩效反馈评价

绩效反馈是根据员工或小组的工作行为及结果,向他们提供有关信息,目的是影响和改变以后的绩效[3]。

在反馈中,影响绩效数量的是总结性或评价性反馈,影响绩效质量的是形成性或发展性反馈。

利用这两种反馈,可以为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提供良好的评价支持。

在培训结束后,培训方根据培训前受训者的自评、培训中的他评及对受训者作业和最终成果的验收,提交一份包括形成性反馈和总结性反馈在内的绩效反馈意见。

受训者将培训前能力评估表与绩效反馈作对比,便可发现与培训要求和目标的差距。

以此制定新的学习目标,实现信息技术能力的进一步完善。

在制定评价量表前,我们先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要求,将教师参加培训应达到的能力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4]:

4.1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基础

教学人员应当具备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基础包括: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研究、科学评价方法研究和相关技术学习等方面。

通过培训,教学人员应意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将教育技术作为自身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并意识到其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4.2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

教学人员应当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有效组织知

识点,正确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交互环节等,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4.3教育技术教学技能的应用能力

教学人员应当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并将其应用于教学,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和利用的方法,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过程,这些都是对教师教学技能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

4.4教学管理和评价的意识及能力

教学人员必须具备教学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4.5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人员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的素质结构。

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4.6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交流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人员应当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家长及同事在学习、教学和科研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出于以上几种能力的要求,这里给出培训后教师自评表(表7和他评表(表8、表9。

其中,他评表分为同事评价表(教学人员和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评价表,用于全面衡量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表7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后教师自评表

编号能力内容是否达到能力要求,请按级别打分完全具备部分具备基本不具备

1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基础

2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

3教育技术教学技能的应用能力

4教学管理和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5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6合作交流能力

表8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后教师能力他评表(同事编号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优秀良好

1

该教师具备教育技术知识

的程度

2

该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设

计是否体现信息技术能力

该教师利用信息手段管理

班级的水平

该教师进行自身反省和评

价的水平

5

该教师具备的能力发展及

科研水平

6

该教师利用技术手段与同

事、家长交流的水平

及格差

表9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后教师能力他评表(学生

编号评价内容

达到的程度

是的一般不是1

该教师教学使用的教学课件内容

是否与书本同步

该教师教学使用的教学课件中的

课外资源是否新颖、有趣

该教师是否要求学生提高他们检

索、利用信息的能力

该教师上课时使用的教学媒体是

否恰当

班级中是否设立了学生电子档案

袋、电子班级通讯录、班级主页、

班级讨论平台等

该教师与家长交流是否经常使用

信息手段

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优化信息化教学过程的重大举措。

将绩效反馈技术落实于培训的前期、中期及结束后的评价,可以促进评价过程的优化。

加强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与关注,是改善培训质量的必要途径。

关注培训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解决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必将实现其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S].北京,2004.

[2]何克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教学人员:

初级[M].北京:

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祖忻.绩效技术概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田俊.基于CETS的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

大学,2006.

(责任编辑:

沈正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