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九论十八谈文档格式.docx
《一文九论十八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文九论十八谈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洛阳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沧海桑田。
但前进之中,我们也时有落后;
变化之中,我们也不乏遗憾。
新中国建设初期,凭借“十大厂矿”的优势,洛阳一度跻身全国五大工业城市,经济总量稳坐全省头把交椅,上缴国家的利税总额曾超过整个广东省。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
改革开放以来,洛阳不仅被沿海一些“后起之秀”超过,甚至与中部一些城市的差距也逐渐拉大,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出现了大幅滑落,这几年虽有明显回升,也仅在40多位徘徊。
在落后和遗憾之中,在当前的发展方式大转变的讨论中,洛阳人在反思,洛阳人在发问: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洛阳的工业不仅起步早、规模大,而且在诸多领域都曾代表着行业最高水平。
但今天,为什么全省一些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500亿甚至超过千亿,洛阳却没有一家?
为什么洛阳主要工业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不足30%,国内外市场上鲜见洛阳名牌?
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洛阳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5万名、各类科研机构600多家,其中国家级科研院所1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家,科研力量在省内首屈一指。
然而,为什么很多成果“待字闺中人未识”,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什么洛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文化、文物、旅游资源丰厚,提起龙门、关林、白马寺,人人都跷大拇指。
但为什么去年文化产业总量仅居全省第五、增速仅排第十一位?
为什么接待游客总数全省第一,其中入境游全省三分天下有其一,却没有产生应有的综合效益?
(三)一个又一个“为什么”,拷问着我们。
我们可以分析出这样那样的原因,寻找到这样那样的理由,但最根本的,就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解放思想不深入,抢抓机遇不及时,调整思路不到位,创新体制不得力。
归根结底,都是领导方式转变做得不够实。
天下万事,皆成于实。
认清了问题,找到了差距,下一步关键是一切立足于实,在“实”上狠下功夫,做到思想实、定位实、目标实、措施实、作风实、效果实。
(四)思想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打碎陈旧观念桎梏,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状态投入工作。
洛阳发展慢,一些同志有些失落。
但失落并没有触及灵魂,更没有转化为承认差距的魄力、正视问题的勇气、攻坚克难的行动。
有些人仍很骄傲,躺在历史荣光中自我陶醉。
有些人仍很自大,捧着“总量全省第二”招牌感到满足。
有些人仍很恋旧,计划经济思维不丢、方法不改。
有些人仍很迟钝,对新情况、新课题,缺乏应对能力。
我们再也不能故步自封。
意识上的盲目乐观,必须终结;
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必须打破;
实践中的畏首畏尾,必须抛弃。
观潮流,看实际,找差距,想办法,就是要有一股闯和冒的劲头,允许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工作中无作为,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为洛阳发展杀出一条新路来。
(五)定位实。
胸怀大局,主动融入,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定位,乃至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定位。
洛阳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特色。
文化古都,名闻遐迩;
工业大市,举足轻重。
经济总量、工业总量、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指标,均占全省十分之一强。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洛阳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考验;
责任更大,担当更大,不容置疑,无可推托。
立足现有基础、特色、优势和潜力,洛阳决心努力当好一个示范、突出打造两大品牌。
一个示范,即“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不等不靠,先行先试,让工业更大更强,让城市更美更靓,让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洛阳不仅要做大、做强自己,而且要辐射带动周边。
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品牌。
改制,激活内生动力;
转型,开辟广阔天地;
提升,占据竞争高地。
变重压为重责,化包袱为财富,生死存亡,责无旁贷;
卧薪尝胆,浴火重生。
打造河洛文化传承品牌。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
固其根,弘其魂,发其力,成其效,把洛阳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成天下游人向往之地,建成中原经济区递给世界的最亮丽文化名片。
(六)目标实。
定目标,做规划,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现实条件、尊重群众意愿。
洛阳经济大而不强,要壮大,要强身,要增效。
洛阳民生需求多元,要富裕,要文化,要环境。
“十二五”发展蓝图,在“富民强市”基础上,重在“福民强市”。
洛阳要率先发展,率先崛起,所忧宜多,所虑宜广,所谋宜深。
工业振兴,经济发展,万不能忘民生,万不能忘社会,万不能忘环境,万不能忘安全,万不能忘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实现“两个高于、两个确保”。
即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主要指标和协调发展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幸福指数的提升和对各级干部的满意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确保社会稳定大局绝对不出大的问题,确保安全生产绝对不出大的问题。
(七)措施实。
出实招,用实劲,招要击中要害,劲要用对地方,关键要用好“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
机制转换,绝不能再“犹抱琵琶半遮面”。
机制制约,我们教训深刻。
政企不分,束手束脚;
产权不清,责任不明;
管理不严,效率低下。
今年年底,洛阳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要大头落地,宜股则股、宜民则民、宜上市则上市、宜退二进三就退二进三、宜引进战略合作者就引进战略合作者,真正到市场的大江大海击水扬波、冲浪弄潮。
科技创新,绝不能再“入宝山而空回”。
产、学、研、军,融合发展,一体发展,提升发展。
瞄准市场需求,瞄准高精尖,搭建合作更加紧密、机制更加灵活、效益更加突出的产学研平台,不仅让“洛阳制造”更多,还要让“洛阳创造”更多。
人才是第一资源,再也不能让“洛阳才子他乡跑”。
洛阳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必须激发人才活力,培育一批高端领军人物。
文化产业,绝不能再“捧着金碗要饭吃”。
牡丹花会,已经上升为国家级节会,美丽的“牡丹仙子”成了洛阳的文化大使、经济大使、财富大使。
铸造品牌,让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环境更美,管理更优,美誉度更高。
拉长链条,实现文化、文物、旅游有机结合,让人们在河洛文化中陶醉,也在精细服务中享受,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供给,一条龙呈献。
大文化,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让巨大的文化资源,变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实实在在的产业、实实在在的品牌。
(八)作风实。
力戒浮皮潦草、麻木不仁、敷衍塞责,倡导迎难而上、敢于担当、雷厉风行,说了就做,做就做好。
当前洛阳一些干部身上,“庸、懒、散、软”四症,时有发作。
甘于平庸,不思进取;
惰性十足,消极怠工;
自由散漫,不讲效率;
疲软畏难,不敢硬碰硬。
这些作风,是沉疴,要刮骨疗毒;
是大敌,要坚决清除。
人管人,累死人;
制度管人管住人。
公开制,领导干部任职承诺、审批服务承诺,全上媒体,接受群众监督。
暗访制,真实工作一览无余,实际问题无所遁形。
问责制,不管是谁,延误工作,得罪群众,一律依法依纪严查严究。
今年洛阳的“环境创优年”,就是要让干部“讲问题不讲成绩、讲主观不讲客观、讲自己不讲别人”,有问题就解决,突出问题突出解决,不推诿,不扯皮,让企业踏实,让服务对象顺心,让群众满意。
(九)效果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空口无凭,实绩说话。
发展效果要实。
经过一段努力,企业个头长大了没有,效益提高了没有?
文化产业链条拉长了没有,品牌叫响了没有?
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提升了没有,科技对经济的支撑能力增强了没有?
总之,要看发展是不是更快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是不是更大了。
为民效果要实。
经过一段努力,群众收入增加了没有?
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了没有?
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等问题有效缓解了没有?
“十大实事”承诺兑现了没有?
总之,要看群众幸福指数是不是真正提高了,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是不是更认可了。
效果怎么样,百姓说了算。
各地各单位,科学发展、平安建设、环境创优、作风转变、企业增效、安全生产和群众诉求处理工作,实效怎样?
以科学发展论英雄,以群众满意看干部,逐季度做考评,力争让工作成绩全都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小步快跑、循序渐进,提升洛阳整体工作。
(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实是真道理,实是真功夫,实是真水平。
建设中原经济区,662万洛阳人民激情满怀,重任在肩。
焦作篇转无止境
何平
无论领导方式转变,还是经济模式转型,着眼点在“转”,着力点在“转”,着重点也在“转”。
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面对资源枯竭的倒逼,环境恶化的难题,是无可奈何、一筹莫展,还是勇敢面对、积极作为?
焦作对此应当作出回答,必须作出抉择。
“怀川”的这篇文章,怀着深深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谈“转”,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谈“转”,字字句句都在谈这样一种认识——只要摸透实情,把握趋势,把发展扛在肩上,把为民放在心上,就能转出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一个“转”字重千钧,一个“转”字意味深。
立足客观现实,要主动转;
顺应发展大势,必须转;
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寻求新的突破,更要加快转。
不转,没出路,不转,难发展。
“转”就是把原来的基础打得更牢,而不是转弱了;
把固有的特色转得更突出了,而不是转丢了;
把发展的优势转得更明显,而不是转没了。
要用科学的规律来指导转,要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来衡量转,要用领导方式的转变来保障转。
正如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转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能疏于学习、被动应付不会转;
不能取得一点成绩就满足现状不愿转;
更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不敢转。
在“转”这个问题上,“半心半意不行,三心二意不行,假心假意更不行”,“马马虎虎不行,敷衍塞责不行,见难而退更不行”。
转无止境是大千世界的自然规律,这正是“怀川”《在转型中提升》一文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在转型中提升
□怀川
(一)云台山水让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太极功夫让中华文化扬名四海,四大怀药让中外人士有口皆碑,风神轮胎让焦作制造走向世界……
今天的焦作,“城市符号”多元了,发展内涵丰富了,幸福指数提升了,综合实力增强了。
这座城市处处散发着转型的气息。
转型带来了今天的变化,变化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二)焦作,以矿起家,以煤为业,因煤而兴,也曾因煤而困。
历史上,怀庆府盛产的“香煤”,漂洋过海,成了英国皇家的必用品。
1956年建市的焦作,是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矿一市”、“一市一业”模式,建立起来的资源型城市。
曾几何时,焦作煤炭产量超过了1000万吨,由此也兴起了一批企业,焦作有了名气。
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末,资源枯竭了,传统产业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焦作曾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1999年,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13.1%。
仅仅十年前,许多外地人提起焦作,还把它当做一座没有什么吸引力的矿区。
发展受到了考验,形势是严峻的。
焦作的工业,多是由煤衍生而来。
靠原材料、高耗能产业发展已经困难重重,面临着萎缩与死亡,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对此更有切肤之痛;
粮食虽然高产,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仍是面临的重大课题;
困难企业多,城镇居民收入不高,是多年来的突出问题;
旅游产业链条短、带动力还不够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近年来发展速度持续减缓,质量效益逐步递减……
焦作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发展较快,具备较好基础。
但高标准严要求,应该少做纵向比,多做横向比;
不和欠发达地区比,要与先进地区比;
不拿自己的优势比别人的劣势,要拿自己的弱项比人家的强项。
当前,全省各地都在竞相发展,由于种种原因,焦作发展步伐还是显得有些缓慢,缺乏后劲和活力。
照此下去,焦作落后难以避免。
焦作是由矿区演变而来的。
如今城里人多了,城区面积大了,但还处处残留着煤城的痕迹。
这里缺少文化品位,缺少花草树木,缺少现代元素,公共服务体系也不够健全。
打造一座现代宜居的新城还要下大功夫。
因为有发展的压力,不转是不行的;
因为有对比的差距,不转也是不行的。
正是这种压力和差距,让三百多万焦作人的心情急切而忧虑:
不转型,发展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
危机使焦作人开始清醒过来,在深深的思索中认识到,只有加快转型,才能持续发展。
(三)2010年1月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来到焦作调研,进企业、入社区、听汇报,在与焦作干部群众座谈讨论中,着力强调“从一个老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变成一个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这是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焦作的发展,从长远看确实有一个转型的问题,这一点务必保持清醒头脑”。
“更具活力、重要问题、转型发展、头脑清醒”,这四个关键词,指明了方向,引起强烈共鸣。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转型,加快科学发展,实现新的提升,这是省委的重要部署,这是焦作的必然抉择。
(四)焦作往哪转?
往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上转,往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路子上转,往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上转,往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转。
说到底,就是要往“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上转,往为民惠民上转。
(五)焦作怎么转?
转,就要“循规蹈矩”。
这个“规”,是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这个“矩”,是焦作的客观实际。
“循规蹈矩”,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规律办,一切立足于发展,一切着眼于民生。
转,就要持续提升。
转型要靠转变,转变带动转型。
目前,最急迫的是打开思想解放的总开关,观念不转变,思想不提升,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无从谈起。
在警醒中迸发,从忧患中奋起。
领导方式每转变一步,焦作的转型就会提升一步——
产业链条正在由“短”变“长”。
我们就是要通过技术改造,拉长产业链,培植其生命力和成长性。
更为重要的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做大机械装备制造业,打造新型工业强市。
于是,有了以煤炭经济为主向煤、电、铝、煤盐化工一体化延伸,机械制造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由单一的粮食加工向农副产品综合加工转变……
农业效益正在由“低”变“高”。
焦作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粮食高产全国有名。
201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512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我们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农村工业,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于是,有了农业由单一粮食生产向特色农业的拓展,由高产向高效转变。
对外开放正在由“小”变“大”。
焦作的对外开放可圈可点,只有站位全局,借梯上楼,才能实现跨越发展。
于是,有了中国铝业、中国化工、中国兵器等行业巨头纷纷入驻,蒙牛乳业、厦工机械、修正药业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活力和实力。
去年,焦作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26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48.4%,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模式正在由“黑”变“绿”。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煤炭经济由过去占总量的85%,降到目前的2.9%;
旅游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全省7个5A级景区,焦作占有2家。
于是,有了从矿产资源的开采到自然山水资源的开发,由“黑色印象”开始向“绿色主题”转变。
(六)历史和现实给我们以启示:
只有保持清醒与忧患,才会有加快发展的紧迫感;
只有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才会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为着人民的利益,才会有无限的动力;
只有认真做事,求实求效,才会有可喜的回报。
总之,只有领导方式转变,才会有发展方式的转变,焦作的转型,催生了煤城的嬗变;
焦作的转型,仍在进行中。
行百里者半九十。
与中原经济区生机勃勃的形势比,与兄弟市高歌猛进的局面比,焦作又面临新一轮的“大考”。
我们仍在思索,我们还在探寻。
焦作旅游颇有名气。
但时至今日,仍然停留在门票经济,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是“酒肉穿肠过”,还没有达到“佛祖心中留”的境界。
为此,加快自然景观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转变升级,是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势在必行。
焦作现在有了一些品牌,但牌子还不够多,名气还不够大,效益还不够高。
比如,太极文化亟待进一步挖掘开发,怀商传统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培育知名企业、知名产品依然任重道远。
与先发地区相比,焦作的对外开放仍存在着层次偏低、开放度不高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在思想上再解放一些,在政策上更优惠一些,招数上更灵活一些,进一步扩大开放,以招商促转型。
转型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
转的过程中,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操之过急;
不能把基础转弱了,不能把特色转丢了,更不能把优势转没了。
通过转型,让基础更牢稳,优势更彰显,特色更鲜明。
转型让我们看到了焦作的光明未来,看到了焦作的无限希望。
加快转变,不断提升,现在还仅仅是个开始。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个大课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摸索,在实践中推陈出新,在转型中超越自我,在转变中为民谋利。
(七)咬定转型不放松。
建设新型工业城市,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到“十二五”末,焦作经济社会发展人均主要指标,要领先全省发展水平,超越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地区水平,在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豫西北、晋东南发挥对接互动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新贡献。
这样的定位,才是科学的定位。
认真去做,转就转好,建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这个美好愿景,一定会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平顶山篇正则能胜
正道、正气、正义、正直、正派,堂堂正正、端端正正……一谈到“正”,就让人体会到爱憎分明,就让人警悟到激浊扬清,就让人感觉到肃然起敬。
一个“正”字,一笔一画,横平竖直,不偏不斜,五笔成型。
“正”,人生不可或缺;
“正”,发展不可偏离。
“正”是什么?
“正”是形象,站得直、行得正,形象自然好;
“正”是导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是口碑,走正道、干正事,大家就会交口称赞,群众就会衷心拥护;
“正”是环境,领导作风正,当地就会风清气正,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正”才能诚。
平等待人、诚恳待人、宽厚待人、以理服人。
光明磊落,有话讲在当面,有错不怕批评。
“正”才能真。
坚持原则,坚持真理,不怕得罪人,不当老好人,敢于仗义执言,为真理不顾一切。
“正”才能干。
不怕苦、不偷懒、不停顿地想事,没完没了地干事,永不满足,永不懒惰。
“正”才能顺。
方向正,思路正,作风正,就能避免走弯路,不会走邪路。
“正”才能和。
宽宏大度,体谅包容,和谐共存,协调并进,整个社会就安乐和谐。
廉生威,“正”亦生威。
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威望从哪里来?
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自己吹不出来,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
“平实”谈“正”,谈的是人民群众的期待,谈的是转变领导方式的关键,谈的也是平顶山科学发展的希望所在。
以“正”凝心心更齐,以“正”聚力力更强。
持“正”则成,“正”则能胜,《靠正气实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靠正气实干
平实
(一)从春秋时代至今,两千七百余年间,以“雄鹰”为标志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平顶山市。
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都以“鹰城”为荣。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平顶山发生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平顶山人有着肩负千钧重担、前行任重道远的清醒,尤其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平顶山确立的发展目标是清晰而明确的:
要建设“三化”协调发展、“三地”优势突出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崛起、提前全面小康,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战略支点。
“三化”协调发展,就是统筹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三大任务”。
“三地”优势突出,就是着力建造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现代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和海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实现这个目标,平顶山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便捷的区位交通等优势条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协调、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等诸多矛盾。
发挥这些优势、破解这些矛盾的过程,就是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过程,也即转变领导方式的过程。
(二)转变领导方式,如何转?
向哪儿转?
就是按照“把风气搞正,把工作做实”的要求,激浊扬清,靠正气实干。
(三)正气是什么?
正气是正直之气、正义之气、正派之气。
对共产党人来说,正气就是为民的情怀、为民的精神、为民的境界,就是党的旗帜上写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体现在领导方式上,就是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遵循规律的科学态度,勇于担当的责任自觉,开拓创新的积极作为。
(四)正气来自哪里?
正气源自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这个立场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这个观点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这个方法就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正气,体现在方向之正。
这个方向就是科学发展,为民惠民。
坚持这个方向,就能端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现实需求与长远利益的结合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正气,体现在思路之正。
这个思路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符合客观规律的谋划。
正确思路形成的过程是依法、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
持续正确的思路,就能凝聚发展力量,增强发展实效,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正气,体现为工作评判标准之正。
这个标准就是人民群众是否满意。
坚持这个标准,就能自觉关注群众关切,积极回应群众期待,不断审视工作中的问题和差距,并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抱怨群众。
正气,体现为选人用人导向之正。
这个导向就是积极选拔任用既勇于面对矛盾又善于解决矛盾的干部。
工作就是克服困难,工作就是解决矛盾。
勇于面对矛盾就是“德”,就是“靠得住”;
善于解决矛盾就是“才”,就是“有本事”。
坚持讲条件、按程序、重实绩,积极选拔任用既勇于面对矛盾又善于解决矛盾的干部,就能引导各级干部齐心协力谋发展、心无旁骛干事业。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党员干部一身正气,就能让公平正义得以伸张,腐败现象得以遏制,求真务实得以奉行,为民形象得以树立;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风清气正,干部队伍就有活力,科学发展就有动力,人民群众就会满意。
(五)讲正气,必须正视目前一些领导干部在领导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平顶山的一些干部在观念上,主要有“四个不善于”:
一是不善于联系实际解放思想。
一些干部不遇事,说起来思想很解放,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就没思路、没办法,坐井观天,固步